王兰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化工四小 125000
随着社会的变迁,师生关系有着相当大的转变。它需要教师不再把教育简化成现存知识的直接传递和空洞的说教,而应冲破传统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真实成长,把教育看作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师生合作,塑造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去感化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而思想道德在素质结构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导向作用及基本功能,这就决定了学生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是新课改实施的内容和任务,更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求。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碰撞与交流。把学生从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交流,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使学生的尊严感、自主性、表现欲等普通的人性得到正常释放,这样才能避免浮躁,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进步。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定位与思考
在新的形势和新的政策下,教师和学生究竟应该处于怎样的角色中呢?我认为,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
1.是经师也是人师。
在学校教育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首先是个经师。“经师”者,乃“教书匠”之谓,所以经师是指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合格的教师。同时,老师更是个人师。“人师”者,即“教育者”之谓,所以人师是指为陶冶学生性格,不但要有高深的学问,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这种境界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
2.是老师也是朋友。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应该是他们的朋友。这就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特点,比如爱好、兴趣、家庭环境、性格类型、交往的对象等。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受不得批评,不少家长都拿他们没有办法,很多家长动不动就毒打一顿了事,深信“棒下出孝子”,却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还极端叛逆。而我们并不是家长,不能随便地打骂,我们需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形象,要非常理性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还要了解和尊重学生,在师生间努力搭建和谐、平等交流的平台,使新型师生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深化,从而更适应新时期新教育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解决对策
1.学校就目前而言,有四项努力重点:
(1)以德为本,要有真情。师德为本就是要从教师自身素质做起。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教师应“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2)以人为本,要有感情。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感情是引发人们行为的前提和动因,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就要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克服管理方法简单、生硬和以罚代教的错误方法;对学生工作要自觉做到“处处留心、服务热心、做事精心、待人诚心、处理细心”,让学生感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从而克服过去“师德尊严”的思想和认为教师就是“释疑、解惑、传道”的单一思想,营造师生平等的和谐氛围。
(3)以实为本,要有实情。以实为本就是要做到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中从“实”字出发,解决好实心、实意和实干的问题。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日之功,它要靠老师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工作,靠辛勤的努力去取得。因此,我们要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随时掌握学生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及时有效地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工作,努力使同学们在困惑中及时找到前进的方向,使同学们感到雨天有老师送伞、热天有老师送风,像春雨滋润禾苗,像大树挡风遮荫,像铺路石为学生铺路搭桥,使同学们实实在在地感到老师的存在、老师的可敬可佩。
(4)激励为本,要有激情。激励为本就是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一百年前革命家秋瑾说:“水击石则鸣,人激志则宏。”现在管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工作影响极大,它有一个公式:工作成绩=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可见,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千方百计地“激气”和“励志”,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极限地激发出来,这是教师工作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当把激发学生成为报效祖国、树立远大理想为“四化”贡献自己聪明才智、不畏艰难困苦勇于拼搏的一代新人作为自己的重任。在激励学生时,也要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解决好同学们为国为民努力学习的激情问题。
2.就长期而言,有两项努力重点:
(1)建立辅导网络。解决青少年问题,光靠老师力量并不够,应积极争取社区、街道、家庭等综合力量,为学生教育提供帮助和服务。
(2)加强心理辅导。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已越来越明显。因此,为保证师生健康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了未来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论文作者:王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学生论文; 师生关系论文; 自己的论文; 要有论文; 教师论文; 老师论文; 师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