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39;98运行分析与#39;99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8年财政运行的基本态势
1-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6539.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全国财政支出(不含债务支出)6593.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收支相抵,支出大于收入54.01亿元。1-9月份全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上良好,与国民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已从收入方面体现出来。从6月份开始,财政收入已扭转下滑趋势。增幅逐月提高。
1-9月份,增值税、消费税收入增长由上半年的3.9%升至8.2%,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由1.4%升至11.8%,随着打击走私工作力度的加大,进口税收下降趋势将得到遏制。与此同时,为拉动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用于基础设施性建设专项投资的新增国债资金已陆续拨付,财政支出增长明显加快,1-9月份全国财政支出增长高于收入增长7.1个百分点。
1998年预算执行的结果表明,经过几年来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和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国家财政状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从收入方面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有所提高,1996年为10.79%,比1995年提高了0.12个百分点,1997年提高到11.56%,1998年1-9月进一步提高到12.01%,改变了自1979年以来这一比重持续下降的局面。以上变化标志着经过财税体制改革,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初步形成。从支出方面看,财政支出总量得到控制,支出结构有所调整。1996、1997年全国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分别低于财政收入增幅2.4个和0.8个百分点。
当然,1998年国家财政仍然面临较多的困难和问题:(1)企业欠税数额仍呈上升趋势,如不妥善解决,将危及财政平衡。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各级国税部门还普遍存在欠税统计上报不实的问题。从分析企业具体欠税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欠缴的是中央税收,这与一些地方政府要求优先保证缴纳地方税种的收入,有意无意阻止上缴“两税”密切相关。(2)企业效益仍处于较低水平,拖欠银行利息增加,国有企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扩大所隐含的金融风险给财政收支带来了巨大压力;(3)支出结构调整滞后,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使财政承担一定的压力,粮棉流通体制和工作中的问题使亏损补贴增加较多,财政负担沉重;(4)收支矛盾日趋突出,赤字和债务规模较大。财政赤字从1990年的146.49亿元扩大到1998年的960亿元(预算赤字),增长5.6倍,平均每年增加近百亿元。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直接导致发债规模增加。1998年2月21日,开始发行1998年凭证式国债,计划发行票面总额1250亿元,5月初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8月底增发1000亿元国债。中央财政当年发行内债规模从1990年的197.24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1847.77亿元,增长8.4倍。(5)财政监督的执法力度不够,等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切实加以解决。
(二)1998年财政状况分析
1.上半年财政状况分析。由于受东南亚金融风波和国内需求不足、企业效益下滑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放慢,上半年为3.47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反映在财政收入方面,主体税种收入走势低迷,上半年中央收入进度比上年慢4.1个百分点。1-6月底,全国财政收入为42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与以往比,上半年财政收入的增幅回落了不少,仅有一位数的增长,这是近年来最低的一年。但从6月份起,下滑趋势已经扭转。从月度收入走势看,6月份收入回升较快,当月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4.8%。与收入相对应,上半年全国财政支出40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收支相抵,收大于支249亿元,比上年同期有所减少。
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工商税收。上半年国内增值税、消费税“两税”比上年同期增长4.5%;过去所谓的“小税种”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营业税增长26%,个人所得税、涉外企业所得税、投资方向调节税、车船使用税等收入增幅均在30%以上。而且从各地收入数量看,营业部、个人所得税大有代替主体税源的趋势,这是财源结构出现的新变化。
从支出方面看,当前“强化财政宏观调控力度”以及“大力支持重大改革”,成为引人注目的特点。(1)为实现今年8%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央和地方财政在保证预算内重点项目支出的同时,积极筹集资金,增加了对中小水利、生态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和公路建设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为扩大吸引外资、鼓励国内投资,对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实行了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为支持外贸增加出口,对纺织品、煤炭、水泥、机械、船舶等出口产品适当提高了退税率;为减轻企业负担,与有关部门一起,清理了涉及企业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取消了不合理、不合法的基金365项、收费29项,调低了22项收费标准,减轻企业负担约190亿元(《经济日报》1998年7月30日)。(2)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实施再就业工程。中央财政安排54亿元用于解决中央直属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以及由中央承担的用于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方面的支出,同时追加了30亿元用于困难较多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补助。(3)为了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落到实处,各级财政认真清理粮食企业亏损挂帐,积极筹措粮食风险基金。截至6月底,中央财政共拨补粮食风险基金33.6亿元,地方财政拨补粮食风险基金25亿元。中央财政支出在预算执行中,对一些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的重点项目又追加投入,使支出增长高于收入增长7.1个百分点,这是近年同期所没有的。
2.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1000亿国债。中央决定在充分运用货币政策的同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发1000亿元国债除了可以增加直接投资、刺激国内需求外,还能通过补充和增加建设项目资本金,为银行扩大贷款创造条件。经初步测算,国债资金的使用大致可以使银行配套增加贷款1000亿元。这样,总数约2000亿元的建设投入所形成的最终需求,据测算可以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个多百分点,按发挥一半效果推算,将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8%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落实这一政策措施,不仅能够增强全国人民克服经济困难和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而且对稳定香港乃至亚洲经济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是改善基础设施,调整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帮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是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出路。
需要明确的是,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主要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坚持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前提下的适当调整,与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并不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内,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仍作为财政的中长期方针予以坚持。1000亿元国债顺利发行之后,财政的任务更加艰巨,比如增收节支,开源节流,确保调整后的预算完成等。还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政府的公共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相应增大,政府如何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如何保证公共项目建设有足够的资金,如何建立一个适应这一需要的财政体制等,都是1000亿元国债发行完成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1000亿元国债的顺利发行仅仅是“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的开始。
(三)1999年财政形势展望
从1999年到下世纪前10年,是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为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确立我国财政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财政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制定财政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财政收入。1999年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财政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增发1000亿元国债募集的财政资金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将成为推动1999年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据对1991-1997年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所做的回归分析,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财政收入增长0.75%,目前两者之比已达到1:1。如果1999年物价上涨水平按5%计算,1999年财政收入可望比1998年同期增长幅度为10%(按计划安排的GDP增长速度和物价涨幅及财政收入增长对GDP的弹性系数为0.9测算)~13%(按GDP预计增长8%左右,物价涨幅预计为5%以内,两者弹性系数为1测算)。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还有一些因素可能对财政收入增长带来影响,例如提高增值税退税率将减少一些税收收入等(纺织机械产品的退税率从现行的9%提高到17%,船舶业从9%提高到14%)。因此,必须采取一些增收措施,努力实现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
2.财政支出。除了一些主要支出项目实行挂钩办法将要随收入增长而相应增长以外,1999年国家财政还有一些新的增支因素,例如1997年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政策,也将影响到1999年财政用于粮食风险基金的支出继续增加;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继续实行“再就业工程”等措施,财政要安排相应的支出。为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地控制财政支出,力争做到财政支出增长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从而达到逐年压缩财政赤字的目的。要实现2000年基本消灭财政赤字,控制财政支出规模,使之不超过财政收入的增幅是最基本要求。大幅度压缩行政事业费是压缩财政支出最可行且最现实的做法。加大财政投资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保证农业、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的合理增长和国家政权建设所必须的开支。财政投资要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财力,确保国民经济的重点建设事业,包括国家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增强其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用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3.财政政策。1999年国家财政实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是: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在稳定财政、巩固财税改革成果的前提下,采取启动措施,避免过度放松财税政策;要与政府职能转变和财税改革的目标相统一,明晰政府和企业各自职责,兼顾改革与发展的长远利益;在直接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主要采取财政政策等间接调控办法,注重发挥财政对全社会资金投向的引导作用,着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启动需求要依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适度把握财政宏观调控力度,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既要防止经济增长幅度过低,又要防止增加需求力度过猛,导致新一轮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取向是: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进一步压缩财政赤字,合理控制债务规模。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应做到:
第一,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不断培育和扩大财源。充分利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手段,通过利益机制限制粗放经营,鼓励集约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为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强化税收征管和税务稽查,重点加强对非国有经济、非生产性税源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工作,开展对重点行业的专项检查,加大对漏征漏管户的清查力度。大力清理欠税,特别是加大对重点行业和地区的清查力度,严禁自行豁免企业欠税。
第三,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调整个人所得税,固然可能加重一部分低收入者的负担,但它更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实,同时也能增强国民纳税意识,增加财政收入。但是个人所得税应调整为中央地方共享税,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央财政的调控余地。
第四,建立和完善大宗商品的政府采购制度,合理调整社会集团购买力。对政府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公用汽车、大型医疗设备、国防装备和设施,适当加大政府采购数额,实行国货优先原则。减少会议支出,压缩不必要的出国费用。对社会集团购买力控购商品取消行政审批,同时制定和健全对违纪购买控购商品的处罚规定,限制亏损企业购买一定数额以上的专控商品。
第五,强化财政管理,推进依法理财。建立健全财政法规制度,加快财政立法步伐,是提高财政效率和财政资金效益的重要内容。加强财政管理必须与深化改革、法制法规建设和转变财政职能结合起来,努力解决执法不严和监督不力问题,健全包括预算收支各环节在内的全方位管理机制,逐步强化财政对社会保障、政策性金融、政府性基金等所有属于政策性资金的监督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快转变财政职能,以有效的财政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效率的提高,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