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节水农业成为新亮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京郊论文,新亮点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北京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节水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各项高效节水技术,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的比例不断下降,由2001年的42.3%下降到2008年的34.1%;全市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453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比例高达84.5%;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0.67,比全国平均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高0.19。这其中,农业节水技术的集成应用功不可没。日前,记者跟随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对北京市农业节水情况进行了走访。
1 因地制宜节水出效益
一家一户的大棚种植是京郊瓜菜生产的主力,根据这个特点,北京市主推了一家一户重力滴灌施肥技术和覆膜沟灌施肥技术。
在大兴区庞各庄镇李家巷村农户刘国强的西瓜大棚的中间,有一个塑料桶。刘国强说,这个桶是储水用的。村里都是种西瓜的,以前滴灌都是插卡取水,遇到浇地高峰期大家都得排队,费时间不说,用水的时候压力也不够。现在好了,自己就可以管理。平时不用水的时候就把水储存在这个2方的储水桶里,5分钟就可以蓄满。灌溉的时候利用储水桶自身的水压浇地,一个半小时就能灌完一桶水。
这是北京市近两年正示范推广的一家一户重力滴灌施肥技术。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周继华说,重力滴灌施肥技术目前在京郊处于示范阶段。通过示范,这项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农户使用机井的时间,节约了用电,避免了用水排队。而且,在上水和灌溉的时候,农民可以进行农事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通过滴灌管路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系附近,水分利用率大大提高,节水的效果非常明显。
刘国强算了一笔账,他的一亩地西瓜大棚每次浇地用2桶水,一桶水只需要1度电。西瓜的全生育期用水110方,比传统灌溉方式亩节水100方以上。而且重力滴灌不需要配备昂贵的动力系统,一个2方的储水桶投资在1000元左右,能用5~8年。每年的电费、水费、肥料等生产成本都明显降低。
由于滴灌配套设施还处于示范推广阶段,在尚未安装滴灌设施的地区,农户设施果蔬生产更多的是采用覆膜沟灌施肥技术。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王克武副站长介绍,覆膜沟灌分膜上沟灌和膜下沟灌两种,采用膜上还是膜下沟灌方式,要看土壤质地。膜上沟灌施肥适宜偏砂质土壤,膜下沟灌施肥适宜偏黏质土壤。采用覆膜沟灌施肥技术同样能达到节水、节肥的效果。
大兴区礼贤镇紫各庄村农户杨福奇的温室大棚里种的是番茄。杨福奇说,以前是大水漫灌,费事。今年开始采用膜下沟灌施肥技术,省水、省力。需要灌溉的时候就用主水袋连上机井,在作物的每道垄沟都设有分水袋,一次开6~8个分水袋,通过膜下小沟中输送到作物根系。杨福奇的温室番茄总共灌溉了9次,用水185方/亩,用电约70度。与常规沟灌相比,可节水145方/亩,节约用电约40度亩,仅这茬番茄节约开支就约130元/亩。目前,北京市瓜菜推广覆膜沟灌的面积在15万亩以上,年累计节水2100万方,年累计增产瓜菜达15万吨以上。
2 农业示范园区就是节水成效展示区
近年来,在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战略的指引下,一批融合观光、休闲、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区在京郊大地相继建成。这些农业示范园区同时也是各种节水技术的集中展示地。
走进密云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展示基地,记者感受到园区到处都有节水技术应用的身影;以滴灌、膜面集雨高效利用为代表的工程节水技术,以微灌施肥、有机培肥保墒、应用滴灌专用肥等为代表的农艺节水技术,以测墒灌溉、测土配方施肥为代表的管理节水技术等随处可见。密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石副站长说,基地不同于“一户一棚”,每年用水量非常大。除了必要的节水措施,我们还建了集雨窖,把雨水收集起来,经过沉淀,为大田蔬菜作物灌溉。据了解,基地应用了保护地膜面集雨高效利用技术,每年可以储存700~800方水,可以为基地内约100亩露天蔬菜提供水源。基地通过综合节水技术应用,年亩可节水96方,亩增产179公斤。
北京市设施农业区面积大、发展快,而温室、大棚膜面集雨具有效果好的特点,北京市就大力推广膜面集雨高效利用技术。全市现有集雨窖收集雨水的面积5700多亩,总容积达18.0万方,全年共收集雨水31.6万方,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灌溉作物节约地下水23.8万方。
围绕生态粮田建设,全面推广农艺节水技术是北京市发展节水农业的又一个亮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玉米室副主任宋慧欣介绍,通过实施玉米旱作节水科技示范推广工程,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为核心,在鉴选抗旱品种、等雨播种、等雨追肥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北京市创建了玉米旱作节水综合配套体系。据统计,三年来,北京市旱作玉米节水技术累计推广548万亩,其中仅2009年推广面积达221.6万亩,占全市玉米播种面积的98%;总节水1.72亿方,总增产43904.5万公斤,总增收5.75亿元。
3 水肥一体化成为发展方向
水肥一体化是水和肥同步供应的一项农业技术,保证作物在吸收水分的同时吸收养分,又称“灌溉施肥”或“水肥耦合”。水肥一体化不但可以实现水肥资源的集约利用,还可实现作物产量最大化和品质最优化,同时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也最小。
王克武副站长介绍,目前,蔬菜和果园在北京市的发展势头相当迅猛,蔬菜、果园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增长。但蔬菜、果园在生产中很少采用系统的节水技术,管道输水、滴灌、微喷灌等技术的应用尚不普及,漫灌是一种普遍现象,大部分地区的灌溉用水超出作物需水的50%以上,浪费严重。蔬菜、果树的肥料投入也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化肥投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过量、不合理的养分投入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水体。因此,推广高效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正成为北京市节水农业的发展新方向。
据调查,去年北京市水肥一体化示范区总面积达1.6万亩,推广应用9.9万亩。实现总节水1175万方,总增收3701万元。今年,依托农业部《2010年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技术示范》项目、中央财政《菜田、果园微灌施肥高效节水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北京市在顺义、通州、昌平、大兴、密云和平谷等5个区县,建立蔬菜、果树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7000亩,辐射推广5万亩。重点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和覆膜沟灌施肥两种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京郊蔬菜生产中的应用尤为迅速,已从2003年的3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28.5万亩,应用比例从2003年的5.3%提高到2009年的37.9%。
未来,北京市将继续加大以微灌施肥、自动控制灌溉、集雨高效利用和新型喷灌为重点的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节支增收。
联系电话:010-85815522转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