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时代的环境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管理论文,生态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生态时代。生态化社会的基本标志是环境与发展的统一,它的认识论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30年来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的结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指出了方向。生态时代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加强环境管理的任务。生态经济学是适应生态时代的要求,以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为目的的新兴边缘学科,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它以生态经济系统为管理对象,首先是管理人的经济活动本身,并指导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生态时代,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
环境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生态时代的到来,向人们提出了加强环境管理的迫切要求。为此,人们对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发展的方向应当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要用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兴学科的理论来指导生态时代的实践,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生态时代
当前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已经进入生态的时代。它的到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推动。从历史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相互联系的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原始时期,人们开始知道了动物饲养和植物种植,以及使用一些简单的农业生产工具,推动了农业革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社会,从而形成了几千年灿烂的农业文明,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之后是18世纪,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业社会,从而形成了现代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这是又一次巨大的飞跃。其后又发展到了近代。由于“绿色技术”的出现,又推动了生态革命,在此基础上,也必然要建立起一个生态化的社会。同时一个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潮也即将到来。这也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次巨大的飞跃。
从现代工业社会向生态化社会的转变,是一个矛盾统一和转化的运动过程。现代工业社会,由于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由于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只顾发展经济,不顾破坏生态环境,因而形成了严重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其结果是毁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回过头来又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现实,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与发展的尖锐矛盾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走向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在此基础上,就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步进入了生态化的社会。
生态化社会是适应生态时代要求的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它的存在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它的基本标志是环境与发展的统一。生态时代是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时代,生态化社会是体现这一时代精神所建立的新的摄会形态,因此必然要以环境与发展的统一为基本标志。生态化社会的这一基本特征,赋予新的社会形态以新的生命力,并给它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它要求新型“绿色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兴环保产业的出现,为社会生产力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场所,为社会经济的扩展开辟更大的天地。
(2)它的认识论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在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已经经历了从“朦胧”到“对立”又到“和谐”的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认识逐步发展的指导下,人对自然的运作从原始时期的“无争”到现代的“掠夺”,又到今后的“和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人与自然和谐观的建立为生态化社会的建立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
(3)它的核心内涵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在生态时代,生态化社会将以崭新的发展面貌具体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全新的特色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回顾人们发展社会经济的漫长历史,至今仍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是人们花了巨大的代价才选定的一个更为理想的社会组织形态的核心内涵。其根本特点是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又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作用。生态化社会基本模式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客观可能性,但要把这一客观可能性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性,还要求我们做大量的工作,首先就要求进行科学的环境管理,把社会经济的实践纳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
2 可持续发展指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生态时代的要求,指出了生态化社会的发展方向。它的提出是30年来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的结晶。
本世纪60年代末,是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开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上已经十分严重。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首先表现在思想领域,各种学术观点异采纷呈。具有代表性的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派”和以美国的赫尔曼、卡恩与朱利安、西蒙等为代表的“乐观派”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场大讨论。他们的初始观点不同,但在长期的激烈争论中取长补短,使观点又有了某些接近。这一历时10余年的学术观点大论战,其历史功绩在于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关注,为世界范围内环境与发展运动的开展做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环境与发展思想的建立是环境与发展行动的先导。在舆论先行的基础上,联合国于1972年6月,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讨论了当代的环境问题和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组织把宣言的精神付诸于行动。从此一个空前大规模、群众性的环境与发展运动就在会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
斯德哥尔摩会议以后的20年,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有了蓬勃地开展,在环境保护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并没有消除,地球生态系统继续恶化。据此,联合国于1992年6月,即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整整20年的时间,又在巴西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这次会议的一个主要成就是把环境与发展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会上提出了《21世纪议程》,明确把持续发展作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共同的发展方向,并且得到了各国最高领导的承诺。在这以前,联合国于1984年组织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专门进行研究,并于1987年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的报告。其中对持续发展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至此,可持续发展作为30年来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的结晶,并作为生态时代下生态化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到了人们面前。
我国自本世纪70年代初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并且把环境保护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多年来,为保护环境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后,我国率先响应,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4次会议,根据党中央的重要建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向,明确肯定下来。
生态时代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给我国的环境管理提出了艰巨的任务。环境管理本质上是“绿色管理”。我国的环境管理是世界“绿色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管理就其本身所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全面的管理。因为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涉及人类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但是它的核心首先是要抓住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中经济又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着眼于全局,并首先重点从生态环境经济的管理上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在生态环境经济管理中又以人口、资源、环境等突出问题为重点,以至带动整个社会的环境管理,从而使我国的环境管理逐步取得全方位的前进。
3 生态经济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生态时代,环境管理迅速发展的实践,迫切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来进行指导。近年来,这方面的新兴学科和新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陆续涌现。其中生态经济学的诞生就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互相结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在我国80年代初期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是适应了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实践的迫切需要。我国长期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国家一样,由于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因此存在着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广泛表现在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和农村、城市等各个领域,在许多方面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在此条件下,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为主要任务的我国的生态经济学,就应运而生。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经济系统中进行的。它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两个子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的复合系统。人的经济活动在经济系统中进行,但是要以生态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作基础。因此人的经济活动同时要受经济规律和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制约。当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运行协调时,人的经济活动就能顺利进行,就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反之,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其结果也使经济活动不能顺利开展。人们发展经济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大量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发展经济必须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下工夫,要把经济的发展放在与生态环境动态平衡的基础上。
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进行环境管理,要看到,首先要管理人的经济活动本身。经济活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生态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它是由人的力量主宰,为了发展经济的目的,加入了人的主观意志形成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除了地震、滑坡等自然界本身的原因外,所出现的各种生态经济问题,主要都是由于人的错误经济思想和错误经济行为造成的。因此进行环境管理,首先就要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并以此指导人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要制订正确的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要采取恰当的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把人的各种经济和社会行为纳入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轨道,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进行环境管理,还要看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首先,从理论上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其直接和狭义的内涵是指从时间的序列上,人类社会的自然生态基础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经济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据以发展经济的能力。其基础和广义的内涵,则必须同时包括从空间的关联上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包括当代在内的全部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自然生态基础。其次,从实践上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又是可持续发展的起步。只有立足现实,加强环境管理,扎扎实实地推动当前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才能实现长远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成的。
收稿日期:1997年4月20日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管理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科学论文; 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