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_高中历史论文

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_高中历史论文

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提:重在氛围和情境的创设

1.精心创设平等、民主、和谐度高的对话氛围

对话教学本质上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意味着平等的交流,没有平等、民主与和谐,就没有真正的对话。教师在组织对话教学时,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与差异,相信他们内在的主体能力,不试图控制和操纵对话;要设身处地地聆听学生心曲,叩问学生意图,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信任和尊重,进而能思想活跃、心情愉悦地参与对话过程,在平等、自由、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充分发表意见,尽情展现个性。

2.巧妙设置真实、有趣、启发性强的对话情境

教学的有效发生常常凭借、甚至依赖于包含着丰富信息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努力创设最便于对话发生的教学情境,以促使所有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对话过程中去。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再现真实的现场,或者模拟接近于现实的教学场景,并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对话话题,尽可能设置真实性强的对话情景,以激发学生对话的热情,丰富学生对话的内涵。例如:在“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电视片《大国崛起》“第六集帝国春秋(德国)”中相关片段,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感悟“德意志的诗人们用诗句探寻民族的未来;德意志的音乐家们用音符抒发抗争的激情;德意志的哲学家们用理念激发至高无上的国家崇拜”,深刻理解“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在此基础上开展“为何统一呼声日益强烈”对话。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新奇的辩论场景,组织有趣的历史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尽可能创设趣味性强的教学情景,以诱发学生的“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启动:巧在方式和话题的选择

1.因课而异,选择最合理的对话方式

对话教学包括双向提问式的师生对话,共同探讨式的生生对话,跨越时空式的生本对话,自主反思式的自我对话等多种方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对话。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的具体情景,选用一种最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对话方式,或者综合运用几种对话方式,构建立体交融的对话网络,使对话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讨、研究、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有意义的活动。例如:“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中的“文学的繁荣”是第一课,涉及的“文学艺术反映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等理论需要教师的讲解,在师生查阅相关资料后,可以采用师生对话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语)。学生有了这样的文化感悟和知识铺垫,后面的“美术的辉煌”和“音乐和影视艺术”的教学即可采用生生对话的方式完成。

2.精心设计,确立最有价值的讨论话题

对话要针对一定的话题,话题确立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善于发现,精心提炼有价值的话题,为学生搭建便于参与的“对话平台”。确立话题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话题要紧扣学科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思辨性,话题要聚焦问题,具有“板块碰撞”的特征,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三是启发性,话题要能开启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四是趣味性,话题可以标新立异、出奇制胜,以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五是开放性,话题不能仅囿于教材,而要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海洋中撷取,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关注社会生活。

三、过程:妙在启发与调控的运用

1.妙用问题启发和引领对话

设问的优与劣,深刻影响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深度,教师适当运用启发性强的问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引领对话方向。师生对话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往往能够以问启思,以问激问,以问导向,促成师生双向质疑式的全面对话;生生对话中,教师适时抛出少量问题,或者展示矛盾重重的背景材料(隐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激起学生新的思维涟漪和对话高峰,使对话得以拓展和延续;生本对话中,教师根据自己与文本对话的体验,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运用少量具有旁敲侧击、反弹琵琶等作用的设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认知中的问题,“顿悟”并重构知识,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师生对话)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生本对话),归纳总结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经历了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再到提倡思想解放三个阶段”的结论。此时教师可以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提出“西方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革顺序?”等问题,以点燃学生新的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在自主思考后提出新的问题,激活师生互问式的对话教学。

2.活用评价调控和指引对话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地隐退,留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但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置身对话之外,教师尤其要善于运用灵活、积极的评价,把握好时机和尺度,创造性地调节对话的内容、进程、节奏与火候。

其一,运用灵活的评价,使对话回归教学目标。对话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任意奔驰而离题万里时,教师可以通过灵活、机智的评价“顺学而导”,既确保对话顺利推进,又不让它失去应有的方向;当学生提出意外话题时,教师要对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快速做出判断和筛选,对其中价值不大的话题,可以运用诙谐、幽默的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放弃它们,而不是不加取舍地妄加讨论。例如: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有学生问:“如果洪秀全科举考试一举成功,那么是不是就不会有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显然,该话题是学生思考后提出的,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议论,但如果仅就此问题进行讨论,显得毫无意义。此时教师不妨先肯定学生的思考,然后话题一转“这个问题在我们学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后就会迎刃而解了”,既鼓励了学生对话的积极性,确保对话的有效性,又激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其二,运用委婉的评价,使对话高效有序。对话过程中,当很多学生抢着发言,或者对话者各执己见、相持不下,导致课堂零散而无序时,教师不能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对话,而应通过委婉而明确的评价,暗示学生对话秩序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师面对混乱的对话场景,可以不指向具体学生感叹道:“唉,我什么时候来到了菜市场!”促使学生自主调整对话活动,达到隐性管理对话秩序的目的,使课堂对话既热烈流畅,又井然有序。

其三,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励学生全员参与。所有学生都有深层次的参与,是实现对话教学意图的条件。但是,有些学生思维活跃、善于交流,有些学生则思维迟缓、不善言辞,经常出现少数学生轮番发言,其他人却很少参与,甚至盲从别人的现象;此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参与对话较少的学生,善于从他们各种各样的眼神和动作中,准确解读他们的心态,并不失时机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从他们的喃喃自语中捕捉有价值的内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由衷的欣赏,让他们从中收获尊重、成功、信心等感受,进而去除观望态度和恐惧心理,从对话的边缘人和旁观者慢慢步入对话的中心,使对话课堂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和共同发展的场所。

四、目标:贵在方法和思维的优化

1.重视学生对话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相比于其他教学方式,对话教学对学生的交往、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些学生很想参与,却又不知如何参与,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加之他们习惯于听老师讲,习惯于循着老师的思路思考和解决问题,对话教学中常常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去耐心指导学生交流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参与对话的能力,使学生会交流,善合作,能表达。

2.强调学生思维方式和成果的优化

在对话过程中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成果,是对话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所在。对话教学的课堂上到处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对话中时常流露出精辟透彻的想法;但是,学生的认识难免片面或偏颇,这些想法也会有不成熟、不全面、不深刻之处,其中许多是思维的雏形或半成品,甚至有错误之处。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对话中的反馈信息,巧妙运用提问、暗示、示范等多种启发方式搭桥铺路,引导学生形成更科学、更深邃、更新颖、更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对学生想说正确而尚未完全正确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完善它;对学生想说全面却又说不全面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它;对学生想说深刻却仍然停留在表层的,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丰富它。

标签:;  ;  ;  

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_高中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