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馆劳动看其信息生产与服务的本质_图书馆论文

从图书馆劳动看其信息生产与服务的本质_图书馆论文

从图书馆劳动看其信息生产与服务的性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其论文,性质论文,图书馆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分析和探讨了图书馆信息生产和服务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

[关键词]图书馆 信息生产

传统的观点认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只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而这仅仅是反映了手工工具时代的劳动力构成状况。在19世纪末以前,信息领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信息的记录和贮存的方式上,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还依赖于劳动者本身,直接劳动者的操作还没有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等作为依据,而主要依靠自身的经验和技艺,劳动管理者也没有统一的计划和科学管理方法,主要凭经验和记忆进行管理。因此,信息更多地附着于劳动者,还没有成为劳动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以传统图书馆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机构,依旧维持着保护文化遗产的传统功能。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信息开始逐步转变为生产力独立要素的过渡时期,电报、电话等通讯设备的运用使信息传递手段发生了重大变革,使信息传递在时间上大大缩短,在空间上大大扩展。更重要的是,各种信息机构也应运而生,它们使人——人的信息传递方式变为人——通讯设备——人的信息传递方式,劳动者不再是信息传递的唯一载体,知识、信息已在生产力劳动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计算机、控制机、微处理机问世,人机结合的信息处理方式逐渐取代以人为唯一载体的信息处理方式。

据统计资料反映,本世纪80年代末仅对微电脑的需求,世界每年便增长50~100%,美国从事智力劳动和管理工作的人数在1956 年就首次超过了体力劳动者。到1980年,美国智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2%:34%,更为惊人的变化趋势是,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的增长率是劳动力平均增长的2倍。不仅如此,即使是体力劳动者本身, 其劳动对智力支出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目前有34%的美国人在工作中使用电子计算机,43%的消费者已经拥有游戏用的家用电子计算机。美国前总统卡特早在1979年3月的科技咨文中就宣称:“在过去的30年里, 美国经济的增长有30~40%是技术革新的成果,从20年代中到70年代中,美国农业产量的增加主要归功于新的知识和信息”。日本60年代新兴化学工业中,工人由体力作业转变为监视作业的部分已达76%,在机器人系统的企业中,劳动力的主要支出是信息,知识的生产力成为世界上生产力竞争和经济成就的标志之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使信息成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意味着人类的生产劳动正在向更广、更深的范围发展和延伸。

近代欧美国家的知识管理史始于图书馆。那时,大多数机构建立图书馆主要是将其作为书刊资料的相对静态的贮存所或档案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到70年代后期,人们觉得需要在机构内建立一个具有专门设施的据点来展示新技术,培训工作人员学习终端硬件与软件,并处理成批终端用户的大量需求(这些用户也需要和希望成为能利用计算机的人),而现有设施不足以进行这些工作,于是便产生了信息中心的概念。从事这些工作的信息中心被认为进入了信息中心的第一阶段。信息中心的第二阶段是开始引导、指引终端用户利用大批国内外的外部数据库。到第三阶段,信息技术概念、直观推理、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专家与知识系统和其他概念被引入信息中心的操作培训计划中。这种从图书馆发展到信息中心,再发展到知识中心(信息资源中心)的进程,是否是我国图书馆界发展的趋势呢?笔者认为是值得研究的。认清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性质和特征应是这一研究的突破口。

1 信息生产劳动具有与其他物质商品生产同一的性质

1.1 图书馆信息服务是生产性劳动 从广义上看,凡是为任何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信息商品的直接或间接的有关生理意义上的一般劳动耗费都应属生产性劳动。从狭义上看,单纯依靠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的结合,而不借助物质手段,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某种特殊需要,并产生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信息服务劳动,才能算生产性劳动。

过去,我们所理解的图书馆这类服务性劳动是一种非生产性劳动,即认为只有在时间上和体力上都消耗大量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把生产性劳动仅仅视为停留在人的生理意义上的消耗,即是一种简单的、非生产性的、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从而使信息本身的价值无法形成。认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仅仅是物质生产领域之外的纯消耗性服务,不创造价值,就会否定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劳动性质。

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不仅凝结了生产者的体力消耗,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的脑力(智力)消耗。同一商品生产者的两种形式不同的劳动直接结合在一起,才会共同形成商品的价值。在以大机器生产力为标志的近代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的发展已使原来由同一生产者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所创造的商品,转变为由不同劳动者或从事不同形式的劳动所创造。目前,生产劳动的概念,已经扩大到不直接从事商品的生产过程,但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其他方面。具体到信息生产和服务行业,尽管信息工作者的劳动基本上是脑力劳动,但同样是价值形成的要素,这是其劳动性质决定的。

事实上,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生产性劳动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即人的大脑和四肢功能在生理意义上的消耗,甚至更多的是大脑功能的消耗,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劳动,它不单是依靠劳动者本身固有的体力和智力来直接支出,更多的是吸取现代社会的新知识、新技术,并经过种种手段的加工处理,作为产品向社会提供的。因此,信息的形成应包含生产中的完整知识结构和群体意识。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服务性劳动看作与收入相交换的劳动而予以充分肯定。马克思也认为:“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劳动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任何时候在消费品中,除了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费品以外,还包括一定质量的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由于信息本身是一种商品,故从事信息生产和服务的劳动就是生产性劳动。因为信息的提供和来源都是经过加工处理,用来同别的生产者交换的商品,而不是为了本人或本部门的消费。对消费者来说,各种信息产品和服务本身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相关产品,必须要用货币才能购买。

1.2 图书馆信息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也是知识扩大再生产的过程由于信息的生产和服务是一种生产性劳动,能创造价值。因此,信息服务也是一种经营性的生产,主要进行知识扩大再生产。信息生产也是人的发明、创造和转化各种知识的运动过程。图书馆能通过各种信息流的运动和反馈,拓宽人类原有的知识,特别是信息的决策过程,就是原有知识经过脑力和智力加工综合后,产生的巨大智慧效益。

1.3 图书馆生产和服务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科学劳动过程

由于信息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因此,从信息的收集、产生到加工整理、反馈诸过程,都要经过多种知识和各部门的综合、协调,才能形成一个产业,发挥整体效益。因此,信息的生产和服务具有相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它不受某一单位或某一领导自身利益的约束,能够比较地超脱于各行政部门的利益关系;但条块分割、部门所有这种协调不力的局面,则会影响整体效益的发挥,因此,加强和改革我国信息系统的协作、协调,已迫在眉睫。

1.4 图书馆信息生产和服务也是投入——产出型的经营性劳动 信息的生产和服务并不是无偿的,它的一切费用都必须通过市场价值来得到补偿。虽然我国现有的信息部门和机构主要有政府事业费拨款和自筹资金两种形式,从而使大部分产品和服务尤其是信息服务实行免费或低价收费。尽管图书馆信息服务有其隐蔽性特点——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但作为事实上的劳动,只有投入,没有产出,那么这种产业是不能维持下去的。信息生产和服务的投入是一种大量的、长期的投入,其产出自然要有所反映(如设备、技术、人力、智力的开发费用),何况信息一旦在市场上发生作用,无论收费与否,都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如果不把信息生产服务的补偿放在首位,那么从事信息生产的劳动者的责、权、利就无法相联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的高低也无法评价,劳动者的积极性自然会受挫。按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任何劳动,只要是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都应有所补偿,并获得利润。因此,把信息产业当作经营性劳动,以获取利润为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可行的。

2 图书馆信息生产有其独有的特点

尽管信息的生产劳动同其他物质商品生产的劳动具有同样的性质,但图书馆信息生产劳动还有其独有的特点(从具体劳动看):

2.1 图书馆生产和服务的劳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探索性

信息的生产和服务过程本身就是发明、创造的过程,它主要是靠人的大脑及知识积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过程,因此必须掌握和具有渊博的学识和科学研究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生产和服务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劳动。

2.2 图书馆信息生产和服务的劳动, 必须包含对前人劳动成果的继承、利用和发展 一条信息的传递或信息产品的形成并不是突发的,现时出现的,有的是前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创造和发明产生的,有的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获得的。全新的信息也是在学习前人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获得的。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除用了美国各大公司企业的500余项技术信息外,还用了前苏联的信息, 本身自己创新和研制的却很少。任何信息产品的生产都凝结着前人的劳动成果,前人的失败过程也是后人获取信息的基础。因此,在计算信息生产和服务的劳动量时,要考虑前人的(包括失败的劳动)补偿问题。

2.3 从质上看,图书馆信息生产和服务有较高的智能综合性; 从量上看,有很大的伸缩性 信息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知识的转移和智力的开发,是较高水平的智力竞争。智力的综合性越强,其信息的有效性就越明显。许多信息产品往往是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劳动者利用各自的劳动技能、设备、档案和图书资料等通过横向联系或纵向联系,达到有效的综合而发明和创造出来的。但由于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和途径不同,所耗费的劳动量也各不相同,即使生产同一内容的信息产品,由于消费(或用户)的对象不同,时间地点不同,都会有不同的劳动量消耗,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劳动,但质和量上缺少同类产品的横向可比性,对将来预期的效益也会因单位现有情况不同而不同。有的信息生产和服务过程投入的劳动量少,收益却很高;有的信息生产和服务投入的劳动量大,周期长,收益可能并不大。因此,从事信息产品开发、利用的劳动是难以预料其劳动量大小的。用统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去计算劳动消耗量是比较困难的。

2.4 从劳动形式上看, 图书馆信息生产和服务的劳动具有多样性 图书馆信息生产和服务的劳动,可以通过与其他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相比较,体现其多样性。

2.4.1 从劳动形式分析:①相对独立性,即单纯从事信息收集、 整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劳动联系体;②渗透性,即从事信息生产和服务必须参与其他物质部门的生产和服务,以从中发现信息,传播信息,并需借助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设备;③潜在性,即以其他劳动作媒介,达到信息生产和服务的目的;④固定性,即在固定的场所通过一定的设备和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传递。这些信息生产劳动形式并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可根据信息本身的内容特点和时效等功能确定不同信息生产和服务的劳动形式,有时候同一种信息产品可以通过多种劳动形式来实现,但有时一种劳动形式便可以产生不同的信息和与此有关的信息产品,同一劳动形式可以产生多种信息产品。

2.4.2 信息的生产和服务性劳动也是一种强度很大的劳动。 从生理学意义上讲,信息的生产和服务,是高度的智力劳动。从劳动强度的绝对标准上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可比性很小,但从构成劳动强度的相对标准上看,脑力劳动也是一种消耗体能很大的劳动。因为从事脑力劳动的效果也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在大脑思维的同时,也伴随着体力的消耗,甚至要超过一般正常体力劳动的消耗量。但脑力劳动的复杂性并不与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各人的生理机能、智力结构和综合能力都不同,可能需要付出的劳动量(体力、脑力)也不同,甚至在大脑思维和语言表达过程中,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上的消耗可能要大大超过一般体力劳动。从劳动量来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某种物质运动形式的能量转换。科学家已阐明,维持大脑的功能比维持同等重量的肌肉的功能所需的新鲜氧气要高20倍以上。人脑的重量只占整个身体的2%左右,而大脑积极思维时却需心脏提供占总量20%的新鲜血液,其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32%,是身体任何器官不能相比的。

2.4.3 信息生产和服务的劳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图书馆的信息生产和服务由于是经常性的劳动,因此,在从事开发和研究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其信息的有效性、可信度,以便从经济利益上考虑其投入产出的比例。但信息的利用效果,并不随生产劳动者的主观愿望而确定,而是随着许多不确定的变量而变化(如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心理、自然环境等因素)。因而信息的生产和服务就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有时候,内容相同的信息,由于接受对象不同,时间地点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信息生产和服务一般都是独一的而不是批量的,也就是说,对信息的生产和服务,一般要求具备新颖性、适应性和创造性,当某项信息得到后,任何一个人再生产与此相同的信息时,便不具有相同的价值。尽管同一信息可能有多个劳动者(或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生产,但由于每个劳动者所花费的劳动因地区、社会生产和时间顺序上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故很难衡量他们之间的平均智力劳动花费,因此,图书馆信息生产和服务,不仅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而且需要认真谨慎的论证,以使信息的生产和服务尽可能不带来负效应。

On the Character of Library Information Productionand Service

Han Xiyun and Wang Yong

(Lanzhou University Library)

[Abstract]The writers analyse and inquire into the roleof library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its service in theproductive force system.

标签:;  ;  

从图书馆劳动看其信息生产与服务的本质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