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世界谱记”考论_中国古代史论文

《姚江孙氏世谱纪略》考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姚江论文,孙氏世谱纪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在苏州发现了一部鲜见流传的孙氏家谱——《堰兜孙氏家乘》(堰兜,又作燕兜,在今浙江省嘉善县张汇乡)。书中的序文《姚江孙氏世谱纪略》(姚江,在今浙江省余姚县一带)载有古代杰出军事家孙武的世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部《家乘》,现存卷一一册,共七十二页(其中一页的页码标作“又四十三”,当为书板初成后补刻)。前四页为明人钱士升序,即《纪略》。略述姚江孙氏姓源和世系,上自虞舜,下及明洪宣间堰兜始祖孙显(字显一)。正文谱主始自孙显,下列长房及次房东支世系,迄于第十九世,民国丁巳(1917年)。全书还应有次房西、南、北三支各卷,可惜已经阙逸,无从寻觅。《家乘》由康熙年间长山县令、山东乡试同考孙衍(号醒碞)与孙景泽始篡,孙衍之子孙霖(号梅川)编订。方志中记及此事。光绪《嘉善县志》三二,雍正中邑令郜煜撰《孙氏堰兜祭田碑记》:“裔孙长山令醒碞公,以巍科为循宰。举丈夫子三人:长五经孝廉霖,……五经先生佐其父缮先茔,辑宗谱,追远阐幽,不遗余力。”所谓“辑宗谱”,即是始纂《家乘》。后又经两次重辑,至民国初期,由直隶安平县知事孙乃炤编订。正文第一页首行“燕兜孙氏家乘”下,有“第六十四号,十七世孙光炯领”字样。现由寓居苏州的堰兜孙氏后裔孙乃钰所珍藏。据了解,民国期间嘉善堰兜孙氏各支、房,每房领取《家乘》二册,均为卷一。推测当时仅刻一卷。据正文“又四十三页”所记全卷谱主最晚的生辰为“民国丁巳六月三十日寅时”,刊印时间可能即在1917年,或稍后。1938年,嘉善孙氏宗族遭焚劫,各房所藏《家乘》大多付之一炬。此后又迭经变故,今嘉善、苏州两地仅存此本。

《堰兜孙氏家乘》正文首页

明钱士升序首页

现将钱士升序迻录如下(夺误处亦不加改动):

姚江孙氏世谱纪略

余自谬叨揆席以来久矣,托迹长安,姻党疏于闻问。一日,内弟沖和邮寄其先世谱略,丐余一言以纪之。余孙氏馆甥也,虽不文,焉敢辞。谨按:孙氏之先,出自虞舜,妻尧二女,居于妫汭,因以为姓,日妫氏。舜传天下子禹,而舜之子商均为封国。有夏之后,或失其绪。当殷之兴,得舜之后,曰虞公光,以为诸侯封,益以遂字为号。光生虞遂公泰。泰生虞遂公覆。覆生虞遂公频。频生虞遂公庸。庸生虞遂公表。表生虞遂公环。环生虞遂公喦。喦生虞遂公灵。灵生虞遂公希。降属殷末,遂失其国。于是子孙中徽。武王克殷,复求舜后,得虞遂公希之子,曰遏父,为陶正,武王赖其器用,以元女大姬配之。遏父生子曰满,封于陈,以奉帝舜之祀,卒谥胡公。胡公生申公郡侯。申公郡侯生孝公突。突生慎公圉成。圉成生幽公宁。宁生釐公孝。孝生武公灵。灵生平公燮。燮生文公圉。圉生厉公陀。陀生完,字敬仲,为陈大夫。及宣公杵臼立,杀其太子御寇。完因善御寇,惧祸及,遂奔齐,因所食采邑,改姓田。齐懿公以女妻之。完生穉孟夷。穉孟夷生缗孟庄。缗孟庄生文子须无。须无生桓公无宇。无宇生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书生冯,字起宗,为齐卿。冯生武,字长卿。是时田、鲍四族,图危社稷,遂奔吴,以兵术干吴王阖庐,用以为将,著兵法一十三篇,行于世。武生明,字景浩,以父功食采于富春,遂为富春孙氏。明生膑,字嘉谋,初佐魏为将军,庞涓嫉其能,阴以法中之,而刖其足,于是密因齐使者,载复于齐。齐王欲将膑,辞不可,乃将田忌,以膑为军师,输计斩涓于马陵,虏魏太子。膑生胜,字国辅,为秦将。胜生盖,字光道,为秦汉中太守。盖生知,字万春,秦封武信君。知生念,字甚然,为秦右侍尚书。念生益,字玄器,秦封东吴侯。益生卿,字伯育,当汉文帝时,为侍中。卿生冯,字景纯,为汉武帝大将军。冯生洵,字会宗,为汉宣帝安定太守。洵生二子:长鸾,次骐。骐字士龙,为汉平帝邑令。骐生爰,字子远,为后汉光武天水太守,徒居青州。爰生厚,字仲殷,为汉章帝大将军禄。厚生瑶,字良玉,为汉殇帝中郎将。瑶生邃,字伯渊,为汉顺帝清河太守。邃生儵,字士彦,为汉质帝昭阳令。儵生国。字元明,为汉桓帝尚书郎。国生耽,字玄志,为汉灵帝汉阳太守。耽生二子:长钟,次旃。钟之后有坚,字文台,生四子:长策,次权,次翊,次匡。策字伯符,权字仲谋,与曹、刘鼎分,雄据跨有江东。三世而皓,遂亡其国。旃字子之,为汉献帝太原太守。旃生二子:长炎,次历。炎字叔然,为魏明帝秘书监,人称东州大儒。炎无子,以坚子匡为后。匡生修,字仲觚,为魏常道卿公、大宫令。稜生道恭,字雅逊,为晋长秋卿。道恭生三子:长颛,次顗,次芳。颛字士若,为晋中书令。顗逊地河朔,居武邑不仕。顗生煇,字光休,为后赵射声校尉。煇生纬,字元文,为赵幽州都督。纬生周,字季冶,为后燕高阳文学。周生敬仁,字士和,为北燕司隶功曹。敬仁生二子:长苑,字伯华;次蔚,字叔柄,为后魏秘书监,封枣阳县男,谥戴公。蔚生二字:长伯礼,次方嗣。为后魏巴州刺史,袭封枣阳男。伯礼生三子:长元琥,次孝敏,次广烈。孝敏为隋晋阳令,赠兵部尚书,生仲将,为隋寿阳丞。仲将生希庄,为韩王府典签,赠资善大夫。希庄生嘉知,为宋州司马,赠秘书监,生四子:长曰逖,次曰遘,次曰遹,次曰造。逖为刑部侍郎、右庶子,谥文公。遹为唐武林兵曹参军,赠秘书少监。遘为亳州刺史。造为詹事司直。遹生会,为常州刺史、普安县男。会生四子:长公绍,次公义、公胄、公杰。公义为睦州刺史,生五子:曰顼、玙、、璧、瑝。顼因随父任,遂寓居睦州。顼生据。据生常。常生启。启生岳,行十八,由睦州徙居越之余姚梅川乡,为后唐明宗时三司使,封招讨大将军,以廉鲠著称。后十余传而至光禄公,始迁武塘。又三传而生显一公,明洪宣间卜宅于永八南区大张圩之堰兜,遂为堰兜孙氏。始祖隐居乐道,代多闻人,六传至先外父宾江公,登隆庆丁卯贤书,官福建顺昌令,清而有恩,归政孝养父百岁公司。年已古稀,还同孺慕,至抱兄尸而共被,抚孤侄而有成,天性孝友,洵不愧有虞之后哉!人曰:君纪孙氏谱略,而独不略于宾江公,得母有私?余曰:非私也。近者详其行,而远者略其事,立言之休,当如是尔。虽然,余言何足不朽,惟望孙氏贤裔,出而勒成谱牒以传后,乃足不朽云。

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塞庵钱士升拜撰。

据《明史》二三《庄烈帝纪》、二五一本传及光绪《嘉善县志》一九本传载:钱士升(1573-1650),字抑之,号塞庵,浙江嘉善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殿试第一,授修撰。崇祯三年(1630年)九月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九年四月致仕。清顺治七年卒于故里,终年七十八岁。著有《周易揆》、《南宋书》、《庄子诠》、《明表忠记》、《逊国逸书》、《赐馀堂文集》等。他是堰兜孙朝宗(字宾江)之婿。这篇《纪略》就是他在入阁期间,应内弟孙沖和之请,根据沖和提供的先世谱略,编篡而成。经比勘,其文字与《左传》、《史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下简称《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辩证》(以下简称《辩证》)及唐代孙氏墓志等,互有异同,许多内容不见于史载。由于流传年久,且迭经传录,颇多鲁鱼之讹(参见拙文《试谈新发现的《姚江孙氏世谱纪略》,载《吴地文化一万年》,中华书局1994年9月出版)。现择要辑录《纪略》原文,略加校勘,考述于下。

当殷之兴,得舜之后,曰虞公光,以为诸侯封,益以遂字为号。

虞公光,《史记·陈杞世家》张守节《正义》作虞遂公淮:“遂公淮事成汤为司徒,汤灭夏,封为遂公,号曰虞遂。遂后代子孙名希,去殷入周,事王季为宫尹。”虞遂,《左传》以为人名,见《昭公三年》“箕伯、直柄、虞遂、伯戏”,杜预注:“四人皆舜后,陈氏之先。”《纪略》与《史记正义》同,以为封号。殷商五百余年,此记光至希,仅十代,显有脱阙。

武王克殷,复求舜后,得虞遂公希之子,曰遏父,为陶正,武王赖其器用,以元女大姬配之,遏父生子曰满,封于陈,以奉帝舜之祀,卒谥胡公。

周武王以元女大姬配胡公满,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又见《国语·鲁语下》。此以大姬配遏父,与《辩证》六引《元和姓篡》及《世系表》一下同,非。

陀生完,字敬仲,为陈大夫,……齐懿公以女妻子。

按:《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杜预注:“懿氏,陈大夫。”《史记·陈杞世家》:“齐懿仲欲妻陈敬仲,卜之。”《会注考证》引梁玉绳曰:“齐懿仲,《左传》作懿氏。杜注:陈大夫。此云仲,误。云齐,尤误。”此作“齐懿公”,或传食《史记》而误。

完生穉孟夷。穉孟夷生缗孟庄。缗庄生文子须无。须无生桓公元宇。

按:世系名号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同。“缗孟庄”当作“湣孟庄”。《辩证》三以“桓子无宇生文公须无”,误。

武生明,字景浩。……明生膑,字嘉谋。

按:明字景浩,膑字嘉谋,史无记述,此为首见。明周祈《名义考》八:“齐将孙膑,名逸不可考。膑非名也,孙足为庞涓所断,故称为孙膑。膑乃肉刑,去膝盖骨之名。”《纪略》使孙明、孙膑之字在隐没千百年之后,重新昭明于世,确为一大贡献。

胜生盖,字光道,为秦汉中太守。

按:光道,《世系表》三下同。《辩证》七作“光明”。汉中太守,《世系表》三下、《辩证》七皆作“汉中守”。秦郡守,又称太守,见《云梦秦简·秦律·迁子》:“成都上恒书太守处。”秦汉中守,又有任鄙者,见《史记·秦本纪》昭王十三年(前294年)。

盖生知,字万春,秦封武信君。

按:万春,《世系表》三下、《辩证》七皆作“万方”。名“知”,字当以“万方”为长。《史记·张仪传》“秦惠王封仪五邑,号曰武信君,使张仪东说齐湣王。”孙知封号与张仪同。

知生念,字甚然,为秦右侍尚书。

甚然,《世系表》三下同,《辩证》七作“湛然”。两本皆无孙念职官。尚书,秦置,为少府属官;右侍为加官,俱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司空马曾为秦尚书,事见《战国策·秦五》:“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

念生益,宇玄器,秦封东吴侯。

《世系表》三下、《辩证》七均无孙益爵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孙益封东吴侯,当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平定荆江南地之后。据《唐代墓志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所载《大唐故隋朝散大夫孙君墓志》(上元0三七):“公讳达,字思贤,青州乐安人也。英奇挺烈,权贵于汉朝(“权”后疑脱一字);三将兴兵,武略光于秦代。”《纪略》所记自孙胜至孙益,累代将侯,与墓志“武略光于秦代”适相印证。

卿生冯,字景纯,为汉武帝大将军。

《世系表》三下作“(卿)生凭,字景纯,将军”。《辩证》七作“车骑将军”。“冯”通“凭”。《晋书·职官志》:“大将军,古官也。汉武帝置。冠以大司马名,为崇重之职。”

冯生洵,字会宗,为汉宣帝安定太守。

《世系表》三下、《辩证》七作“询字会宗,安定太守”。按“洵”当作“询”。孙会宗,宣帝时人,见《汉书·杨恽传》:“其友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知略士也。”《文选》四一载杨恽《报孙会宗书》。

邃生鯈,字士彦,为汉质帝昭阳令。

《世系表》三下、《辩证》七皆作“洛阳令”。按:《后汉书·郡国志》四:“昭阳,侯国。”《百官志》五:“列侯,所食县为侯国。……每国置相一人,其秩各如本县。”则治昭阳者,应称相,不称令。据两本,此“昭”当作“洛”。

国生耽,字玄志,为汉灵帝汉阳太守。

《世系表》三下、《辩证》七皆无“灵帝”。按《元和姓纂》四:“魏有孙耽。”似即一人。又《三国志·吴书·孙綝传》:“綝遣将军孙耽送亮之国。”时在太平三年(258年),与玄志恐非一人。

钟之后有坚,字文台,生四子:长策,次权,次翊,次匡。

按:《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志林》曰:“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

炎字叔然,为魏明帝秘书监,人称东州大儒。

《世系表》三下、《辩证》七仅作“魏秘书监”。《三国志·魏书·王肃传》:“时乐安孙叔然受学郑玄之门,人称东州大儒,征为秘书监,不就。”《隋书·经籍志》:“《礼记》三十卷,魏秘书监孙炎注。”

炎无子,以坚子匡为后。匡生稜,字仲觚,为魏常道卿公、大宫令

《世系表》三下:“(炎)生倰,字仲觚,太官令。《辩证》七“倰”作“稜”,余与《世系表》同。《三国志·吴书·宗室传》:“(匡)子泰,曹氏之甥也,为长水校尉。”未言生稜,岂稜为庶出?若所记无误,可补史阙。太官令,为少府属官,见《后汉书·百官志》三。此“宫”系“官”之讹。

道恭生三子:长颛,次顗,次芳。颛字士若,为晋中书令。顗逊地河朔,居武邑不仕。

《世系表》三下:“(道恭)二子:顗,芳。顗字士若。芳,中书令。……顗避地河朔,居武邑武遂。”《辩证》七“遂”前脱“武”字,余与《世系表》同。按:《魏书·孙惠蔚传》:“武邑武遂人也。……自言六世祖道恭,为晋长秋卿。”《元和姓纂》四:“晋有孙顗,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纪略》“逊”当作“避”。

纬生周,字季冶,为后燕高阳文学。

《世系表》三下、《辩证》七作“字季洽,后燕高阳王文学”。按:周、洽皆可训合,《离骚》:“虽不周于今之人也”,《诗·大雅·江汉》:“洽此四周”。此“冶”当为“洽”之讹。又“阳”后脱“王”字。

敬仁生二子:长苑,字伯华;次蔚,字叔柄,为后魏秘书监,封枣阳县男,谥戴公。

《世系表》三下:“(敬仁)二子:苑、蔚。蔚字伯华,一字叔炳,后魏秘书监,枣强戴男。”《辩证》七无“一字叔炳”、“监”,余与《世系表》同。按《魏书》八四本传:孙惠蔚,字叔炳,小字陀罗,自言六世祖道恭为晋长秋卿。自道恭至惠蔚,世以儒学相传。世宗任为国子祭酒、秘书监。延昌二年(《北史》八一本传作“三年”)追赏侍讲之劳,封枣强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先单名惠,正始中讲禁内,夜论佛经,有惬帝旨,诏使加“惠”。谥曰戴。《纪略》“柄”当作“炳”。长苑,称伯,次蔚,称叔,《纪略》是,《世系表》、《辩证》并误。据《隋书·地理志下》:“枣阳,旧曰广昌,并置广昌郡,开皇初郡废,仁寿元年(601年)县改名焉。”《纪略》作“枣阳”误,当为“枣强”。

蔚生二子:长伯礼,次方嗣。为后魏巴州刺史,袭封枣阳男。

《世系表》三下作“伯礼,后魏巴州刺史,袭枣强男”。《魏书·孙惠蔚传》:子伯礼袭封。卒,赠辅国将军、巴州刺史。《纪略》“方嗣”后脱“伯礼”,《辩证》七亦脱。“枣阳”应作“枣强”,说见上。

孝敏为隋晋阳令、赠兵部尚书。

《世系表》三下、《辩证》七皆无“赠兵部尚书”。按《汇编·孙景商志》(大中一二0):“六代祖讳孝敏,隋为晋阳令、兵部尚书,以忠正翼时,唐追封晋阳公。”

仲将生希庄,为韩王府典签,赠资善大夫。

《世系表》三下、《辩证》七皆无“赠资善大夫”。按:《汇编·孙婴志》(贞元一一三):“曾祖希庄,皇朝韩王府典签,赠赞善大夫。”唐置左右赞善大夫,为太子僚属,见《通典》三十《职官》十二。《纪略》“资”当作“赞”。

希庄生嘉知,为宋州司马,赠秘书监。

《世系表》三下、《辩证》七皆作“嘉之”,无“赠秘书监。”按:新、旧唐书《孙逖传》,《全唐文》三一三《孙嘉之志》,《元和姓纂》四,《汇编》所载诸孙氏墓志,均作“嘉之”。疑“嘉知”为别名。《孙成志》(贞元0二六):“祖讳嘉之,皇朝朝散大夫、宋州司马、赠秘书监。”

(嘉之)生四子:长曰逖,次曰迸,次曰遹,次曰造。

《世系表》三下、《辩证》七、《元和姓纂》四、《全唐文》三一三《孙嘉之志》(“造”误作“迨”)、《旧唐书·孙逖传》皆作“逖、遹、遘、造”,长幼有别。《汇编·孙备志》(会昌00四)称逖为曾伯祖、遹为曾祖、迸为曾叔祖,亦可证。《纪略》遘、遹倒置。

逖为刑部侍郎、右庶子,谥文公。

“右庶子”,《世系表》三下同。《辩证》七作“左庶子”。按:《旧唐书·孙逖传》:天宝三载(744年)权判刑部侍郎。五载,改太子左庶子。以疾沉废累年,转太子詹事。上元(760-761年)中卒。广德二年(764年)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则《纪略》“右”当作“左”。

遹为唐武林兵曹参军,赠秘书少监。

《旧唐书·孙逖传》:“遹终左武卫兵曹”。《世系表》三下、《汇编·孙嗣初志》(咸通0五三)、《丙寅稿·孙瑝志》皆作“左羽林军兵曹参军”。《全唐文》三一三孙逖撰《祭亡弟故左羽林军兵曹参军文》,即祭孙遹。《辩证》七作“羽林兵曹参军”。则《纪略》“武”当作“羽”,近是。又《世系表》三下、《辩证》七皆无“赠秘书少监”。《丙寅稿·孙瑝志》作“赠左散骑常侍”。《孙嗣初志》亦作“赠左散骑(后缺)”。唯《孙备志》(会昌00四)作“曾祖赠秘书少监府君讳遹”,与《纪略》同。

遹生会,为常州刺史、普安县男。

《世系表》三下作“晋安县男”。按:《丙寅稿·孙瑝志》:“王父会侍御史,郴、温、庐、宣、常五州刺史,晋阳县开国男,赠工部尚书。”孙会先祖孝敏为隋晋阳令,唐追封晋阳公(见上文),祖荫惠泽,作“晋阳”是。

会生四子:长公绍,次公义、公胄、公杰。公义为睦州刺史。

《世系表》三下列会四子:公绍;公乂,睦州刺史;公胄,海盐尉;土桀,长洲令。据《汇编·孙公乂志》(大中0五四),公乂(772-851),孙会第二子。年十四,初通两经,随乡荐上第。历任饶、睦、亳诸州刺史,迁合肥郡。后征入,拜大理卿。大中三年(849年)秋,以工部尚书致仕。《纪略》“乂”误作“义”。公胄,见《汇编·大唐前扬府参军孙公亡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并序》(贞元一二二),署“再从兄前苏州海盐县尉公胄纂”。考《汇编·孙嗣初志》(咸通0五三):“(烈考府君)讳仕竭,皇任苏州长洲县令。”则公胄弟当作“仕竭”。《纪略》作“公杰”,恐非。民国《吴县志·职官》作“士杰”,列于唐宝历年间(825-827年),注“年分未详”。据《汇编·大唐故苏州长洲县令孙府君(仕竭)夫人吴郡张氏墓志铭有序》(大中0四二):“我先叔父,其在元和二年(807年)初命为苏台官。”此可补志乘之未备。

(义)生五子,曰:顼、玙、瑴、璧、瑝。

《世系表》三下列公乂五子:顼,右庶子、京兆少尹,瑴,字子相,河南尹;玙,汀州刺史;瑝,字子泽,凤翔少尹。按:《汇编·孙公乂志》(大中0五四,时为大中五年,851年):公乂有子十六人,三子先公而殁。长子顼,前任东都留守推官、检校尚书、屯田员外郎。次子瑴,职参内署,渥泽冠时,天子宠公之归,辍自近侍,除为河南尹。第四子琩,登进士第,以校书郎为浙右从事。第五子璘,前弘文馆生。五子名、序与《纪略》、《世系表》均有异。疑墓志记十六子,兼及庶出。《纪略》记作“生五子”,颇有疏漏。孙瑝《千唐志斋藏石·唐御史中丞汀州刺史孙瑝妻李夫人墓志》(大中十年)。《旧唐书·懿)宗纪》咸通十一年(870年)九月:“正议大夫、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孙堭汀州刺史,……并坐刘瞻亲善,为韦保衡所逐也。”

顼因随父任,遂寓居睦州。

按:《汇编·孙公乂志》(大中0五四):“至会昌二年(842年)五月,自饶移于睦。……公一岁之内,三发奏章。当朝廷拟议之初,公移为亳守。……是秋九月,公始如亳。”《严州图经·贤牧题名》:“苏,会昌三年九月十四日自给事中拜。”任期适与孙公乂自睦移亳相衔接。顼随父任当在会昌二、三年间。

顼生据。据生常。常生启。启生岳,行十八,由睦州徙居越之余姚梅川乡,为后唐明宗时三司使,封招讨大将军,以廉鲠著称。后十余传而至光禄公,始迁武塘。又三传,而生显一公,明洪宣间卜宅于永八南区大张圩之堰兜,遂为堰兜孙氏。

按:《旧五代史》六九本传:“孙岳,冀州人也。”据《隋书》及《新唐书·地理志》,武邑、枣强一带,旧属冀州。《旧五代史》或记孙岳祖籍。《资治通鉴》二七八:“长兴三年(932年)冬十月戊午,以前武兴节度使孙岳为三司使。”“十一月壬辰,(康义诚)乘乱密遣骑士杀之。”《家乘》始纂者孙衍,其子孙霖,号梅川,当纪余姚孙氏宗族故地。光绪《嘉善县志》三二,雍正初邑令郜煜撰《孙氏堰兜祭田碑记》:“善邑,古魏塘(亦称武塘)镇也。建县肇于明宣德之初也。……而当县之初建时,堰兜孙氏即以诗礼启家,处为醇儒,出为良牧,绵延科第,尔来三百有余年矣。”可与《纪略》互注。

如上考述,可知《纪略》所记孙氏世谱,与《世系表》、《辩证》互有异同,自有流传渊源。《纪略》专记直传,《世系表》、《辩证》另详旁支。《纪略》祖述孙顼、孙岳一支。《世系表》未载孙顼后裔,却记其侄孙小盛、小远、小胤。《辩证》仅记及孙顼之祖孙遹,与唐林宝《元和姓纂》四同。凡此都体现出《纪略》与二本之间体例、时限及所据谱牒之间的差异。

据《宋史》三三一《吕夏卿传》:“夏卿学长于史,贯穿唐事,博采传纪杂说数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云。”《新唐书·艺文志》载“《孙氏谱记》十五卷,《孙氏家谱》一卷”。此类谱牒当为吕夏卿编纂《世系表》时所参稽。其《世系表》于孙氏特详于孙蔚一脉,堰兜孙氏与之同出一宗,所以二者之间多可比照。据《汇编·孙嗣初志》(咸通0五三):“……孙书实有功于齐,封于乐安,赐姓孙氏。自后世系,迁囗囗囗囗囗囗囗载录家牒,光昭史册。”足见当时孙氏家谱中还保存着先世世系事略。《世系表》载孙武之字“长卿”及奔吴事因;《纪略》记孙明、孙膑表字,孙益爵位,自当各有所本,显示出谱牒在保存史料方面不可轻视的作用。这也正是《姚江孙氏世谱纪略》价值之所在。

标签:;  ;  ;  

“姚江世界谱记”考论_中国古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