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就要改变你的思维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这样一个问题:“珍珠是什么?”
在古代东方人的眼中,珍珠是一滴固化了的露水;
在多情诗人的眼中,珍珠是大海的眼泪;
在贵妇人的眼中,珍珠是串在一起、戴在身体某个部位上的、象征着身份的饰物;
在化学家的眼中,珍珠是一种带有胶质的、磷酸盐和磷酸钙相混合的物质;
在生物学家的眼中,珍珠是一种贝壳类动物所产生的、带有病态性质的分泌物;
……
如果有人问:珍珠还是什么?我们可以回答说,珍珠可以是无穷无尽的东西,因为它具有无穷多的属性。
如果有人问:珍珠到底是什么?我们只好回答说,不存在“到底”的问题,因为不仅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而且人类对珍珠的认识也永远不会完结。
法国学者查铁尔说:你在做事时如果只有一个主意,这个主意是最危险的。
我们同样有理由认为,你在思维时如果只有一个视角,这个视角是最容易引人进入歧途的。就像很久以前人们一直以静止的观点来观察地球而不能成功解释许多天文现象一样。可是,在很多人的眼里,椅子就是椅子,水杯就是水杯,眼镜就是眼镜……视角就这样被凝固着,很难改变。
在一所大学的操场上,政治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围着一根旗杆。
这时数学教授走过来问道:“先生们在忙什么?”
“我们需要这根旗杆的高度,正在讨论用什么手段得到它。”政治学教授说。
“瞧我的!”数学教授说着,弯下腰抱紧旗杆使劲一拔,把旗杆拔出后,放倒在地,拿出卷尺量了量,“正好五米五。”说完便把旗杆插回原地,走了。
“这人!”语言学教授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轻蔑的说,“我们要的是高度,他却给了我们长度,瞎添乱!”
看来,只有打破思维定式,改变思维视角,才能产生新奇的创意。否则,在我们的眼中,世界的颜色永远是单一的。
毕加索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放在墙角已经很长时间了,没有人想到这辆破自行车会有什么价值。有一天,他对着这辆自行车凝视片刻, 头脑里便浮现出一幅构思奇妙的艺术形象,
毕加索立即动手,把自行车的座垫和把手拆下来,重新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惟妙惟肖的牛头:座垫的前部是牛嘴巴,后部是牛额头,车把手则是两只牛角。这两个原先的破旧自行车部件,挨了一个角度重新观察,便产生了新的形象,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像毕加索那样能用独特的视角来看待身边的事物呢?一起探索下面的问题吧,相信你会受到启发的。
答案只有一个吗?
假设在你的面前摆着这样四种物品:
A.一本平装书
B.一瓶百事可乐
C.一条纯金项链
D.一台彩色电视机
首先,请你开动脑筋,从上述四种物品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物品。
你选择A吗?那你选对了,因为这四种物品中,图书是惟一用纸做成的、供人阅读的物品;
你选B吗?那你也选对了,因为在四种物品中,可乐是惟一的一种由液体构成的、供人饮用的物品;
你选C吗?那你同样选对了,因为在四种物品中,项链是惟一的一种金属制作的、供人装饰用的物品;
最后,你愿意选D吗?那你还是选对了,因为在四种物品中,彩电是惟一的一种能把无线电波转换成声音和图像的物品。
看来,四个选择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都是正确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遵循惟一答案的思路进行思考或做事。对于某些事实上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数学问题来说,答案可以是惟一的。但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有多种答案,如果认为只有一种答案,那么,当人们找到一个答案后,就会停止寻找其他答案,也就失去了把许多答案放在一起比较优劣的机会,从而很容易漏掉最好的答案。
现在,请你再一次开动脑筋,从上面的四种物品中找出两种“属于同一类”的物品。相信这一次,你肯定有经验了,思路也开阔了,能够把任意两种组合起来而得到正确答案。比如说:
平装书与彩电,属于“能作为知识用品”这一类;
可乐与彩电,属于“诞生于现代的物品”这一类;
项链与彩电,属于“含有贵重金属的物品”这一类;
……
朋友们,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吧,试着向大家已经司空见惯的答案去提问,比如,书一定是方形的吗?冰箱一定是方形的吗?显示器一定是方形的吗?……努力寻找其他可能的答案,相信你会产生很多惊喜的创意。要记住,答案不止一个!
错的一定就错了吗?
很久以前,有位茶商到南方贩茶叶,可等他到达目的地时,大失所望,感到自己做错了,因为当地的茶叶已被先到的商人订购一空。“绝境”之下,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逢生”之路,即刻将当地用来盛茶叶的箩筐全都买下。不久,当比他早到的茶商得意地欲将购买的茶叶运回时,才惊奇地发觉街上已无箩筐可买。此时,这位茶商抛出了事先购进的箩筐,“弃茶卖箩”使他获得了一笔巨大的收益。
曾经一位印象派的画家画了一幅作品,题为《日出》,送去展览。在展览会上,工作人员出于无知或是疏忽,把这幅大作挂倒了。他们正准备把它纠正过来,这时画家制止说:“不必了。”画家拿起笔来,把作品的标题改为《日落》。
我们的头脑在思维事物的时候,总习惯给这个事物下一个定性的判断,并以此表明我们对它的基本态度。我们总愿意肯定“好的”、“对的”、“有价值的”,不愿意接受“坏的”、“错的”、“没用的”。可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不是绝对的,所以,我们不禁要问:“错的一定就错了吗?”因此,当我们面对错误,面对失败时,先不要急于肯定它是无意义的。历史上有不少的新发明,都是在犯了错误之后而“将错就错”的产物。
据说在很久以前,德国某个造纸厂因为配方出错,造出的纸由于太吸水而没法写字;有位技师将错就错,开发出了吸墨纸。
有一位发明家,一直潜心研制高强度胶水,可有一次生产出来的产品黏性很低,他没有以此为失败,沿着“黏度低”的思路造出了不干胶。
曾经有一个毛纺厂,生产一种呢料,因原料成分的不同,着色不一,常常出现白点,销路始终难以打开,后来,设计人员灵机一动,一反常态,变消灭白点为扩大白点,制作出了一种雪花呢新产品。
……
怎么样?没想到吧,原来错误也有很多可爱之处的。只要我们用心,就能从一件失败的事情中找到积极的因素,转换一下视角,随机应变,就有可能变成意想不到的成功。现在,请你根据下列情况,改变视角,努力提出新的创意。
a.现在你是一名推销员,推销的产品是比自己脚小的拖鞋,可是人们不愿意“穿小鞋”,甚至常用“穿小鞋”来形容被排挤,你有什么好的创意让人们愿意“穿小鞋”呢?
b.假设你是新墨西哥州高原上经营果园的果农。每年都把成箱的苹果以邮递的方式零售给顾客。可是今年冬天,高原下了场罕见的大冰雹,本来色彩鲜艳的大苹果都被打得疤痕累累,面对将被退货的危险,你该怎么办?
反过来想,你试过吗?
意大利有一所美术学院,在学生外出写生时,教师要求他们背对景物,脖子拼命朝后仰,颠倒过来观察要画的景物。据说,这样才能摆脱日常观察事物所形成的定式,从而扩大视野,在熟悉的景物中看出新意,或者发现平时所忽略的某些细节。
一位智者见到一个老妇人闷闷不乐,就问她有什么不顺心的事。老妇人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扇,小女儿卖伞。当天下雨时,我就担心大女儿的扇子卖不出去,心里好生愁烦。当天晴时,我又担心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也很愁烦。因此,没有一天高兴的。”
智者对老妇说:“你何不妨反过来想一想呢?下雨了,就不用担心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晴了,大女儿的扇子生意一定很好。这样想,你不就天天都是高兴的吗?”
老妇人听了智者的话,果然天天都有好心情了。
的确,把事物从反面来考虑,或者颠倒过来考虑,往往能打破常规,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知模式,从而会促使我们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意。比如,“吸尘器”就是受“吹尘器”的启发而发明的,就是把“吹尘”反过来想象的结果。还有一些聪明的滑冰教练,先让学生学摔跤,再学滑步,为的是一旦滑倒可以摔的合理而不至于摔伤。
在荷兰的某一城市,曾经发生过垃圾污染的问题;人们不愿意或者不习惯使用垃圾桶,结果把整个城市弄得乌烟瘴气,脏乱不堪。市政府在研究解决办法的时候,首先有人提出,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惩罚数额,增派巡逻人员等措施。这些措施都是从“惩罚”来着眼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后来,有人从反面来考虑,从“奖励”的角度提出创意,设计了一种“奖励式垃圾桶”,每当有垃圾被丢进桶内的时候,它会播放出一则笑话或幽默故事。这种措施深受市民们的欢迎,特别是那些爱听故事的孩子们,常常主动捡拾地上的垃圾扔进桶内。
生活中,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定向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当你陷入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时,不妨尝试反过来想一想,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反其道而行之,说不定就会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生命倒流”的思维训练吧。
请设想一下“生命倒流”:一个人不是从婴儿长到老年,而是颠倒过来,从老年长到幼年,情况会怎样?首先,一个人从死亡中复生过来,白发苍苍的,靠养老金生活;若干年后,他成长为中年人,谋得了一个职业,并以此来养家糊口;又过了几十年,他成了年轻人,跨进大学校门过着自由而潇洒的生活;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小学,小学毕业后来到幼儿园;最后,他成长为天真无知的婴儿,直到最终进入母亲的体内而变成胚胎。
现在,请你根据设想反过来思考,如果生命的时间发生了上述逆转,那么,我们的各项社会制度将会发生哪些相应的变革?比如,政府将首先考虑一个人的养老金问题。
标签:珍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