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论文_吴爱华

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 江苏如皋 226500

【摘 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60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人数、焦虑率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焦虑率为3.33%,对照组焦虑率为20.0%,观察组焦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焦虑程度,使护理满意度明显有效提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心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658-02

慢性肝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肝炎后肝硬化在感染科临床上较为常见,其特点是病程长迁延不愈、病情反复发作尤其是肝硬化晚期会出现肝肾综合征、肝脑综合征等较多严重并发症,病员高度腹胀、大量腹水,高度黄疸,治疗效果差。后期病情危急、病死率较高,病员痛苦异常。此外病人长期生病丧失劳动能力,经济负担重以及具有传染性等因素,住院期间往往产生焦虑、抑郁、烦躁,不善与人交流等不良情绪,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针对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了更好的满足病员的合理需求,改善病员生存质量,提高治疗效果,我们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强化心理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心理护理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我们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60例,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60例,均经临床确诊,符合肝炎后肝硬化的相关诊断标准。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在43-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3±4.3)岁;对照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44-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5±4.6)岁。所有患者中30例肝硬化早期,21例肝硬化中期,9例肝硬化晚期。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

1.2.1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标,遵照医嘱给予患者对症治疗措施、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环境护理健康教育等。(1)健康教育:加强对疾病健康知识教育工作,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肝炎的相关知识如HBSAg病毒的传播途径,隔离的方法,疾病的症状,抗病毒治疗的效果等知识、以及发病机理、治疗对策、护理措施等,询问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疑问,并对患者疑问进行耐心解答,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2)饮食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饮食调整对疾病转归的作用,指导患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临床阶段进食不同的食品,如消化道症状较重时应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恢复期可以尽量食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进食不宜过饱,少食多餐,减少生硬、粗纤维、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忌烟酒。(3)环境护理:舒适的环境可使患者放松,降低精神压力对患者疾病控制产生的影响;指导患者调整作息时间,保持充分睡眠,以减轻肝脏负担,加快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1.2.2观察组3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具体为:

1.2.2.1制定KarnofsKy个体机能量表(KPS)、慢性肝病问卷(CLDQ)。

1.2.2.2认真填写二份表格,收集患者的各项资料,准确掌握病员心理状况,包括家庭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对疾病认知程度等,在准确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护理过程中注意语言和用词,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出现,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足程度;向患者家属详细讲解患者病情等实际情况,获取家属配合,告知家属应保持良好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支持和鼓励,不能过多流露出焦虑、失望等情绪;患者疾病进展期,强化病房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着重观察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等并发症,注意观察患者粪便和呕吐物的性质、颜色;向患者讲述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制定个性化的生活护理计划:如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接受治疗等;对于出现的并发症告知患者不必慌张,医护人员和患者一起正确面对,积极配合治疗,从而稳定病员情绪,使其积极的接受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1.2.2.3及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变化进行全面评估:在实施系列治疗方案和心理护理方法后,治疗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病情反复,患者情绪可能再次波动,此时更需密切和病员接触,解决其心理障碍,向患者讲解每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及时告知患者的检查结果,分析治疗的效果,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特别是肝硬化晚期出现肝腹水的患者,应给予其心理鼓励,为他们讲解成功治疗案例,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尽量消除患者存在的消极情绪,使其能够密切配合护理工作,积极配合治疗。

1.2.2.4观察项目 (1)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2)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结束后通过询问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判断得出P<0.05具有显著差异,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人数、焦虑率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焦虑率为3.33%,对照组焦虑率为20.0%,观察组焦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为90.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1: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比较(n,%)

3 讨论

肝炎后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尚无特别有效的根治手段[1],由于肝硬化病程较长,治疗时又极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因而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不积极配合治疗,对治疗过程产生了重要的负性影响。由于症状较为严重,很多患者在治疗时会存在较多的消极心理,甚至对治疗产生抗拒,不但对病情的控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造成病情严重恶化。随着社会发展,患者心理状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其对服务和生活质量要求更高,因而患者心理需求更为明显[2]。为更好的适应患者出现的心理变化,需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相关研究发现,在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强化心理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存在的心理负面情绪,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进行全面评估,针对患者生理、心理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与患者多进行交流沟通,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及治疗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来说,由于患病后缺少对肝硬化相关基础知识及治疗等方面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心理上极易出现焦虑情绪,因而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存在的心理情绪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在实践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认真评估心理状况,使用和蔼亲切的语言,帮助患者树立乐观的心态,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讲解以往肝硬化并大出血以及肝性脑病患者治疗后有效好转的病例,增强其治疗的信心。另外针对一些患病后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孤僻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其沟通,亲切交谈。通过交谈,了解其思想动态及实际病情,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认真接受治疗,加快疾病好转。在患者病情较为稳定的时期,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进行有益的体育锻炼以及工作。除强化心理护理外,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护理还应从多个方面考虑,如饮食、生活习惯调整,环境护理等[3]。本文通过设置对照组,发现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存在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问题,利于治疗活动的开展,对患者疾病好转及生活质量提升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6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通过观察两组的焦虑率及护理满意度,发现观察组(常规护理加强化心理护理)焦虑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焦虑率(20.0%),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90.0%),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理护理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焦虑程度,使护理满意度会的有效提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秀峰.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病情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24(6):25-27.

[2] 贾文燕.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1,8(3):228-230.

[3] 肖秀丽.心理干预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6(8):421-422.

论文作者:吴爱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0

标签:;  ;  ;  ;  ;  ;  ;  ;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论文_吴爱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