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意识的回归与强化:课堂教学价值的新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取向论文,主体论文,意识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代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欣喜地看到了轰轰烈烈的教改活动此起彼伏,另一方面也忧虑地发现传统的幽灵仍在徘徊,陈旧的观念依旧支配着我们的行动,课堂还是教师独演“教案剧”的舞台。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主体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其核心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努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作为教学逻辑起点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的价值应定位于: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所表现出的主动,不仅仅体现为教师直接指导下的主体,还表现为教师间接指导下的主动,即学生的一种合理的、满足“内需”的“自动”。当然,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与强化,关键还在于教师,这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观念民主化
“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陶行知语)。教学民主是主体参与的关键,而要达到民主的主要矛盾方面是教师。无论是从个体的成熟程度,还是从对社会文化的融会程度看,教师都具有强势;教师又经常使其处于团体指挥者、价值判断者的权威地位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学中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预定的教学方案的工具。这样,学生会受到压抑。因此,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具有“儿童应作为一个人受到尊重”的意识(日本《儿童宪章》语),树立弯着腰、含笑而语的教师形象,从心理上接纳、认可、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乐于亲近、愿意倾诉,从而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产生情感迁移,“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课堂评价宽容化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解放、主体作用是否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他们的自信心如何,以及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程度如何,都和教师的课堂评价有直接关系。激励评价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应运用语言、体态、暗示、情感等多种积极评价方式。
(1)教师应面向全体,实现有差异发展。
一是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知识与认知水平去要求学生,应揣摩学生的认知过程,顾及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体谅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以标准答案去求全、求统一;二是要设立多层次的目标评价机制,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教材的语言文学的特点,制定适度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快乐。成功的体验能激起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了保证不同层次学生获得成功,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对成功的期望中发现自己,培养自信心;其次,对好中差学生采用分层要求、个别辅导的方法,促使全体学生普遍成功;最后,通过教师激励性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建立成功的激励机制。
(2)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教师应相信“只要有适当的进度和足够的时间,任何学生都能学好”(布鲁纳语),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学生参与的推进器,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让跃跃欲试的学生充满自信地站起;即使答错,也要让他们兴高采烈地坐下,精神抖擞地参与下一个教学内容。
三、质疑问难经常化
由于社会考查和评价体系的原因,不少教师还是独霸教材,强调答案的惟一,视独创性为“异端”。长期的“邯郸学步”“人云亦云”也养成了学生思维的奴性与麻木,这是与现代教育的宗旨格格不入的。只有呵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呈现熊熊的生命之火,张扬出生命的活力。
实践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最简便的方式是讨论激发求异思维,最有效的方式是质疑。
古人云:“学生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独立的质疑能力,是学生主体意识回归的生动体现。
(1)掌握方法,明确质疑方向。
质疑不外乎以下几种:(1)课始预习性质疑,如揭题质疑,看了课题,产生哪些疑问;初读质疑,即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提出疑问;(2)课中深入学习质疑,如细读质疑,在课文的关键处、困惑处起惑求解;赏读质疑,在欣赏、品味课文布局之巧、语言之精、修辞之妙的同时提出问题;(3)课尾回顾性延伸性质疑,如总结质疑,在学习完全文后,让学生回顾反思,提出问题。
(2)提高质疑水平。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的差异;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提问,有的学生却提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当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或两两讨论提问,或小组讨论提问,然后再交全班汇总解疑。这样以好带差,长此以往,学生就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知道哪些问题该问,哪些问题应该自己去解决。
(3)点拨启发,促使主动释疑。
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再到善于提问,促进了思维,但这并不是目的,启发学生主动释疑才是目的。释疑能进一步促进思维发展,使学生大胆发表对事物的认识与见解,不迷信、盲从同学或老师。实践证明,把问题“还给学生”,是一种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会”,而且利于学生“会学”的好办法。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同桌讨论、小组商议)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补充,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就大增。
四、认知过程情感化
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承这条主线外,更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和情感这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可以刺激学生神经中枢,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追求,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教学时,应重视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认知情感和谐发展。认知的开始,可以通过以疑激欲、故事引入、演示操作、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认知的发展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探求新知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说理争辩中获得心理满足,从而稳定学生的学习情感。认知的延伸要转移情感,精心设计结尾,使学生把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情感转移到课外,做到余音绕梁,从而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进行新的认知活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画一画(如学《海上日出》画“海上日出变化图”)、做一做(如学《长城》做长城模型)、演一演(编课本剧)、算一算(如学《太阳》《鲸》)、写一写(如学《新型玻璃》写玻璃的推销广告)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形象地获得知识,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设计教学方法。
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不光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有激情、有灵气、有信心,还指认知感受在老师的指引下挖掘、领味、感悟课文中的人文精神,逐渐形成独立的思想、鲜明的个性、浓郁的诗意、初步的文化厚重感、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经验,从而凸现真正的“人”。
在21世纪的学习化社会中,惟有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并创造未来。作为基础教育中基础学科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理应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实现人的个性更大程度的自由发展打下基础。唤醒主体意识的回归并加以呵护、培育和强化,是语文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