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中间业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除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为社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之一。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基本上在40%以上,成为银行业经营的支柱业务。相对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要低得多,最高的可能还不到20%,大部分都在10%以下。但也应当看到,近几年随着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银行、证券、保险相互之间亲密接触、互相渗透及战略联盟伙伴的形成,追求客户资源共享,取得最大盈利是大家的最终目的,这就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事实上,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主要表现在:
1.结算类中间业务已初具规模。随着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逐步投入使用和各商业银行内部电子汇兑支付系统的日趋完善,目前已形成以人民币结算为基础,外币结算和储蓄结算共同发展的全新格局,结算类中间业务收益在赢利中的占比也逐年提高。
2.银行卡中间业务发展迅速。由于市民金融意识增强,以及银行卡功能的不断拓宽,系列卡的不断创新和用卡环境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卡业务的快速发展,持卡量、卡交易、结算量逐年上升,不仅带动了卡存款的增加,而且带来了可观的手续费收入。
3.以卡为载体的代理类中间业务品种增多。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要,商业银行利用其人才、网点、网络等优势大力拓宽贴进百姓生活的中间业务品种,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代理公共事业收费为主的代收付系列。尽管目前这些代收付项目基本是免费服务,但对商业银行来说带来了可观的低成本的资金,同时又扩大了影响和知名度,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大。
4.信息咨询及评估类中间业务有所涉及。由于受经济发展环境和银行自身能力所限,现在各行开办的贷款项目评估、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及验资等项目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水平较低,基本上不收费,只是作为发展传统业务的一种手段。
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1.从宏观上看,缺少良好的市场需求环境和有效的政策法规支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一系列的代理业务,并未成为银行的主营性日常业务;咨询类、承诺类、管理类及衍生工具类等新兴中间业务开展很少,而这些业务却是国外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非利息收入来源。一方面是我国商业银行尚缺乏开展这些新兴业务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缺乏良好的社会基础,因为体制原因形不成买方市场。许多企业非常想获得信息咨询、现金管理、投资理财等服务,但又不愿意把这些服务当作商品、作为生产过程的要素来对待。很多企业认为银行不应该收费,因为企业已给了银行存款。市场需求环境较差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另外,金融政策和制度方面限制过多和存在空白是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体制使商业银行只能经营传统业务。随着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发展,客观上产生了上述业务的交叉和连接领域,各行业也都在进行强强联合,但实际运作过程中仍有不少限制。法律法规的空白使得中间业务的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目前对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竞争规则、收费标准和监管办法等或是没有,或是不完善、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的竞争中代价太大。
2.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开展过程中,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1)思想认识问题。认为中间业务是派生业务,以带来存款的数量作为是否发展中间业务品种的法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经营上,还没有把中间业务当作银行的主营业务,有的甚至还没有摆上议事日程。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和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中间业务发展的“量”和“质”差别很大。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在经营战略上仍没有突破以存款、贷款为主营业务的老框框,把开拓成本低、风险小、效益高的中间业务只作为附属业务,而没有像主营业务一样投入相应的人、财、物。(2)发展的局限性。业务量小、品种单一、范围狭窄是目前的主要表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还基本集中在结算、结售汇、代理收付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在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软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较欠缺,尤其是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中间业务,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仍然重视外延式的“地盘”占领而忽视内涵式的质量提高。(3)管理权限不明。从商业银行内部看,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自上而下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中间业务散落在各个机构之间,形成谁都可以管、谁都可以不管的被动局面,使中间业务的开拓没有领头部门去规划、组织、管理及协调,上下形不成共识。没有明确的业务范围和发展目标,缺乏完整的中间业务管理办法及操作程序,组织管理和考核力度不够,直接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4)专门人才缺乏。中间业务是一项高智力的中介服务业务,涉及市场、经济、金融、贸易、税收、财会、法律、科技等广泛领域,需要一批具备系统的经济金融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精通各种投资策略的理财专家,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国内商业银行普遍缺乏的。商业银行近几年在国际金融、科技方面的人才投入较多,而对中间业务的人才投入则相对较少。人才的缺乏成为中间业务发展的瓶颈因素。(5)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低。中间业务是一种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并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的服务,但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观念的影响,宣传不力和客户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加之银行间的无序竞争,使大部分中间业务成为无偿服务,成为银行间存款竞争的一种手段,导致应得收入流失。硬件上的大量投资和效益低下,挫伤了银行开拓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三、今后发展中间业务的措施
1.端正经营思想,从认识到实践进行强化,切实将中间业务放到和存贷款并重的位置上去思考和拓展业务。一是要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同业竞争的焦点,更是国外银行竞争优势和必夺项目,因此要抓住机遇,加快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二是要认识到中间业务的发展程度是银行经营整体水平和实力的具体体现,是银行现代化的标志,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高科技的手段和高品质的服务是很难发展的。三是要认识到中间业务潜力很大,凡是有资金流动的地方,就应该有银行的服务,要超越客户需要去拓展业务品种,增强银行的服务功能。四是要认识到中间业务可以收取手续费,可以因品种、因风险、因地方、因客户群体等具体情况而定。
2.从法规制度上进行规范,争取经过3-5年的过渡期,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得到迅速发展。央行要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引导和全面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使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平竞争,相互促进,保证中间业务依法合规、稳健经营。同时对高风险的业务品种要进行监管,并根据中间业务的服务程度和风险程度,确定合理的定价标准和浮动幅度,共同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大银行同业协会的间接管理力度,利用同业协会会员共同制定的公约,加强行业自身调节,达到协助银行主管部门监管的目的,共同为中间业务的发展保驾护航。
3.健全制度,规范操作,强化管理,规避风险。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的管理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健全业务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加强监督检查,排除隐患,堵塞漏洞,确保中间业务健康发展。在目标制定上,要先发展风险小的业务品种,发展风险大的业务品种时,一定要有完备的风险防范措施。在管理考核上,要注重中间业务的收益率和利润率等量化指标的全面考核,防止银行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在业务拓展上,加强市场调研,使中间业务朝全方位、多样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4.加强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合作与人才培养,从技术和人才上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积累经营中间业务的经验。目前,积极参与开放式基金和代理业务,争取更多的开放式基金的托管和销售,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开放式基金中间业务经营和监控制度,使开放式基金中间业务在发展的初期就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在中间业务发展中,业务的需要与人才的不足形成了十分突出的矛盾,因此,要加大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采取内部培养和对外引进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中间业务人才队伍素质。在与有关方面的合作中,争取达到人才培养与客户共享的“双赢”局面。
5.明确经营战略,加快电子化建设。一是全面启动代理业务。利用网点广设和电脑联网优势,争取开办各种代理业务,在增加自身收益的同时,扩大社会效益,如代客理财和代理保险等。二是强化信用卡功能,积极参与国家“金卡”工程建设。根据持卡人的经济状态、收入水平和使用需求,不断推出新的品种,把合适的服务以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合适的客户,以客户满意为最高宗旨,对客户产生锁定效应。三是积极参与企业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策划及项目融资、理财顾问、投资管理、信息咨询等业务,提升商业银行提供中间业务的层次。四是逐步加大风险度较高的信用性、融资性业务发展的力度,如担保、承诺、备用信用证、资产证券化等中间业务。
6.加快中间业务计算机网络化建设的进程,以高效、优质的服务手段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现代电子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中间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强大的推动力量,可以说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规范程度。要花大力气投入一定资金完善开办中间业务所需的硬件设施,尽快全面实现储蓄、对公存款、各类信用卡和电话银行以及与大客户的自动对帐服务网络的联网,并根据业务发展和客户需要,加大银行间的多方面合作,不断开发新的软件系统,实现银行业务全国网络化,使客户可以享受到方便、快捷、安全、周到的全方位服务。
7.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要加强对社会公众金融意识的培养和宣传,通过各种方式,使企业了解相关的银行业务特点,使百姓知道银行对社会的服务是要花费很大的投入,中间业务的收费理所当然。二是要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在新产品推出时,要相应制定其广告宣传推广计划,大张旗鼓地宣传,扩大产品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