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旅游研究综述论文

缅甸旅游研究综述

夏梦蕾 李庆雷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目前,对缅甸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体制与政策、旅游发展战略与布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合作与边境跨境等方面,存在着文献数量少、研究范围窄、层次浅、新颖度不强等问题。因此,应从扩大研究范围、拓宽研究视角、挖掘研究深度、紧跟时代趋势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缅甸旅游研究。

[关键词] 缅甸;旅游地;旅游研究;旅游合作;跨境

缅甸作为东南亚旅游胜地中的一个国家,以海滨风光、热带风光、高山雪景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和以佛教建筑为典型标志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有关缅甸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得到相关学者的持续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中国对缅甸旅游的研究始于1979年,以“中缅旅游”“孟中印缅旅游”“缅甸旅游”为主题,检索到的文献有60篇左右。从总体看,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少,对缅甸旅游业的探讨领域还不宽广。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收集法、比较分析法等,在总结一般规律和分析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对缅甸旅游的研究,进而推动中缅两国旅游的合作发展。

一、缅甸旅游研究现状

(一)研究文献

从有关研究主体的文献来看,以缅甸旅游研究为多,其次为对孟中印缅旅游的研究,专门针对中缅跨境旅游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是围绕其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内容不新颖,从理论角度探讨该国旅游发展情况的相关文章较少。从研究的时间来看,以2011~2017年研究最多,其次为2001~2010年,而在2000年之前的文献更少,仅为7篇。在研究文献的数量上,对缅甸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并不多,可利用的参考范围较小。

(二)研究进展

目前,对缅甸旅游的研究多是介绍其旅游资源,然后分析其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缅甸旅游所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要采取的措施。研究大部分涉及到孟中印缅跨境旅游,其中关于中缅旅游合作的相关文献主要是以中国云南、广西为代表的中国边境地区与缅甸开展旅游合作。

二、缅甸旅游研究内容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的研究侧重点和研究视角,对缅甸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以下6个方面。

(一)旅游管理体制与政策

缅甸政府从1988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积极推行改革开放政策,颁布了一系列与旅游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旅游业的宏观指导,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自1989年开始,简化边境口岸旅游者的通关手续,扩大落地签证范围,延长在缅甸的停留时间,实施包括一站式边境检查等措施,以促进跨境旅游活动[1]。1990年颁布《缅甸旅游法》,积极鼓励外国投资者加大对缅甸的投资,加快星级饭店、宾馆的建设,并在同年公布了《缅甸旅游法实施条例》。1992年成立饭店旅游部,1993年对《缅甸旅游法》作了部分修改并更名为《缅甸饭店与旅游法》[2]。1994年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之后成立缅甸国际航空公司,通过航空业推进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成立“全缅旅游业主协会”,以发挥旅游业主在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3]。随着2011年缅甸新政府的成立,缅甸旅游业被给予高度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促进其发展,同时,缅甸政府公开表示要吸引外资带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本国旅游业。

(二)旅游发展战略与布局

缅甸作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中心地带,是未来中国加强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进行国际合作的重要战略区域。

缅甸政府为吸引中国游客前往缅甸边境旅游和购物,发展边境贸易,于1990年在靠近中国云南边界的地方建立了勐拉特区[4]。从1993年起,缅甸政府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吸引外资,建设旅游设施。扩建仰光国际机场,并在曼德勒建造了一个可起降大型客机的国际机场。此外,还新增了同印度、文莱、马来西亚和中国之间的国际航线,并规划在勃固市建造第三个国际机场。之后,又制定了“把旅游业打造为拉动缅甸经济年增长率达到7%的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发展目标,积极培养旅游人才,鼓励外国投资酒店业,加强道路、电力、通讯等行业能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持续改善[5]

叶文、陈伟、马少春(1998)通过对滇西缅北旅游区的区位和旅游资源地域分布的分析,提出3个开发层次和近期以及中远期的总体构思[20]。白廷斌(2008)以滇西缅北旅游区为研究主体,分析了此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提出发展趋势和前景,认为旅游区有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南亚以及德宏、密支那等其他国际旅游市场的三个客源指向,并规划通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把滇西缅北旅游区建成在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品牌[21]。王睿(2014)等人以滇缅旅游合作的背景为切入点,指出滇缅合作受到大国制约、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稳定的边境政策、单一的旅游合作项目以及匮乏的旅游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深化滇缅旅游合作的措施[22]。和红梅(2016)通过分析昆明在孟中印缅旅游圈建设中的意义,阐述昆明参与的主要设想,包括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空间布局,进而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构建、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等措施促进昆明利用当前的机遇发展旅游[23]。胡莹(2018)以云南与缅甸作为研究的主体,通过分析云南与缅甸边境旅游合作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24]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Ei Sandi Sett(2014)以缅甸茵莱湖为研究对象,介绍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分析调查结果,阐述生态旅游的意义及价值,指出当前茵莱湖生态保护区的发展现状以及与周围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社区与茵莱湖、社区与旅游、旅游与茵莱湖之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建议[9]。麻新华、舒小林(2014)通过对缅甸和中国的旅游资源的阐述和比较,从中总结出中缅两国进行旅游合作的旅游资源基础[10]。潘柳榕(2014)针对缅甸的佛教资源进行研究,介绍缅甸国内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发展和原真性特征,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当地居民对资源原真性保护行为的假设与实际对比,进而从比较结果中提出对当地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建议[11]。雪花(2015)基于旅游者行为理念,对缅甸金岩石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介绍,通过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资源保护理论和社会行为理论的引入,从景区、旅游者、宗教信仰和政府角度提出对该景区旅游资源保护的相应对策[12]。李杰(2017)阐述了缅甸生态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生态旅游发展在基础设施、民族关系、金融服务等方面存在着问题,认为应该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治安防控力量、协调发展金融服务内部各行业和地区等措施来促进缅甸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13]

杨羡莲(2001)从介绍缅甸旅游资源入手,指出广州可以利用自身地缘及人缘等优势,借助国家政策,大力开展广告宣传,利用合作区拓展东南亚多国游业务,与缅甸合作在当地设立办事处等方面开拓缅甸旅游市场[16]。努努凯(2014)以旅游消费者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缅甸旅游市场为研究载体,分析缅甸入境旅游市场形势和中国的旅游市场状况,通过对在缅旅游的中国游客的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总结出相关规律,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建立中文旅游网站、开发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统筹规划旅游线路等建议来促进缅甸旅游的发展[17]。周琳(2016)对缅甸入境旅游市场进行SWOT分析,阐述缅甸入境旅游发展现状以及特点,进而对中国游客入缅旅游市场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市场开发策略,并指出缅甸入境旅游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18]。陈美婷(2017)通过对中国赴曼德勒旅游的游客满意度调查研究,总结出相应的满意以及不满意情况,提出应该分别以政府、旅游企业和消费者为主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员交流;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开辟多种旅游路线;提高自身素质、理性消费等来提高中国游客前往曼德勒旅游的满意度[19]

(四)旅游产品研发与线路组织

焦云宏(2017)认为缅甸旅游城市间的中转以飞机和长途汽车为主,兼有火车和轮船的交通方式,旅游产品在地域上显现出点状分布的特点。他认为缅甸旅游产品应立足自然、文化和体验等关键词,进行产品策划和市场推广,注重品牌建设[14]。周灿、张一兵、梁爱文(2017)从中缅合作的角度认为目前中缅旅游产品较单一,以一日游为主,游客以人文和民俗观光为重点,旅游景点少,配套服务设施不足,难以满足游客多层次的猎奇和探知需求。目前,比较成熟的产品,如“瑞丽—南坎—木姐”的中缅两国3城旅游环线,涉及的旅游景点分布在边境沿线,与许多边境地区的人文和自然文化旅游资源有一定的同质性,无法涉足其他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区域[15]

(五)旅游宣传营销与市场开发

选择我院接受的进行超声检查的30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案例,对患者采用本院现有的超声量化分级系统实施诊断和评估。本次研究的研究案例均符合要求,经过病理诊断后具备知情权,签署知情同意书。

(六)旅游合作与边境跨境

1.中缅跨境旅游研究

(1)以云南与缅甸为研究主体

2012年3月,缅甸重新加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为发展旅游业,促进投资,2013年8月28日,泰国和缅甸在泰缅边境湄索的泰缅第一友谊大桥举行仪式,宣布泰缅边境的湄索、阁颂、美赛三个贸易口岸正式启动“持护照或有效签证”通关边境口岸制度,取代以往使用通关临时证明制度[6]。缅甸政府还制定了相关发展计划:在2013~2020年的7年时间里投入5亿美元,提高本国旅游业的竞争力,争取在2020年吸引超过700万名外国游客,当地政府预计旅游收入将在2020年增加到100亿美元,与旅游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也将在2020年增加到150万个[7]。此外,缅甸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缅甸负责任旅游业政策》《缅甸社区参与旅游业政策》以及《缅甸旅游总体规划(2013-2020年)》等。2014年11月,中缅两国的旅游部门及相关企业共同打造的首条中缅自驾旅游环线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国旅游合作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在缅甸还举办了第34届东盟旅游论坛以及第3届越老柬缅四国旅游部长会议,希望借旅游业合作推动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早日建成[8]

五是加强新技术推广力度。发挥农业技术在中药材生产中的作用,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的。重点推广黄芪、甘草等用工量大,投入高的中药材机播、机收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科学实验,掌握甘草、黄芪、板蓝根等大面积种植的中药材作物生长习性,对当地土地、气候等环境的适应性,不断改进栽培方法、措施,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中药材生产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规范和加拿大规范的设计值平均是中国规范的0.765倍;说明美国规范和加拿大规范相比较中国规范在极限承载力取值方面更趋于保守。

2.东南亚、南亚旅游合作研究

张梦瑶(2014)从区域合作理论出发,分析中缅边境地区进行旅游合作的优势、劣势和发展现状,提出从空间结构、合作主体进行模式构建,从政府和企业层面开展多种旅游合作路径[25]。周灿(2015)分析了中缅跨境合作在资源、交通、旅游环境及产品的优势,目前在合作层次、缅甸的基础设施以及旅游服务供给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建立旅游合作组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建设、进行产品创新等措施促进中缅跨境合作[26]。王家荣、陶颖(2015)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背景下,分析了中缅旅游合作的现状、当前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两国关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双边沟通合作等对策来加强中缅两国旅游业合作[27]。曹璨(2017)利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分析中缅边境地区旅游合作的现状,进而提出在此大背景下两国进行旅游合作的必要性和模式构建,主要从政府、企业、信息平台建设和合作保障措施来促进其合作模式的实现[28]

(2)以中缅边境地区为研究主体

从《内蒙古地区旅游业收入情况表》中可以看出:自2010年~2017年,内蒙古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趋势向好。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呈逐年递增趋势,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17.5%上升至2017年的42.7%,翻一倍的贡献。

(1)中老缅泰越地区的旅游合作

何大明、吴志纯(1995)从中老缅泰合作的角度,分析澜沧江下游进行国际旅游的发展前景、客源市场以及总体战略,认为小区域要积极进行特色旅游建设,以与中南半岛旅游圈实现完美衔接[29]。叶明(1997)提出利用西南丝绸之路的重开、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的开发和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开放的战略机遇,促进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旅游合作[30]。陈俊(2002)分析了泰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五个国家的旅游发展现状,并分别对其进行前景预测[31]。杨筠(2005)以发展金三角地区的旅游经济为研究目的,介绍其发展的战略前提和优势条件,指出在资金、基础设施、利益协商、自然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32]。陈昕(2014)通过分析云南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GMS)旅游合作的基本情况和成效,指出当前还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应该从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深化国家合作、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33]。赵明龙(2015)通过论述沿江旅游带、沿路旅游走廊的开发思路,提出共建沿江沿路旅游基础设施、加强跨境旅游合作机制、合作开辟跨境旅游热线、简化出入境手续等推进中越老泰缅跨境旅游圈建立的措施[34]。朱慧方(2016)着眼于东盟十国与广西的旅游业现状,对各个国家和广西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进行空间格局研究。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提出在旅游资源挖掘力度、旅游经济差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应该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和产业组织为视角进行合作路径的探讨[35]

目前,对缅甸旅游方面的研究限于对缅甸旅游业发展现状、中缅旅游合作前景及孟中印缅旅游圈的探讨,对缅甸具体类型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及营销、旅游线路设计等方面研究较少。角度狭窄,使得当前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应用范围不广,可借鉴的资料不多,其成果还存在研究内容比较单一、对案例的研究不够、定量研究较少等不足,基本以定性描述为主,专题性、定量研究缅甸旅游发展的较少,对缅甸旅游文化研究不多。同时,缺乏对个案的深度研究或追踪研究,即对微观目的地的指导意义不强。

施海波(2005)从航空业的角度分析了中印、中缅、中孟的通航情况,提出云南与孟中印缅地区利用航线进行旅游合作的构想,进一步提出希望借用中国民航总局的支持来促进该航线的长期运营,进而促进孟中印缅地区旅游的合作发展[36]。陈继东(2009)通过分析中印孟缅地区旅游合作的必要性、优势及现状,进而指出今后在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签证、交通等,提出促进该地区继续进行旅游合作的基本思路[37]。刘云(2013)运用种群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剖析了孟中印缅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共生的驱动力,包括区位优势、交通通达性、旅游资源互补性、客源市场共享性等,提出孟中印缅旅游圈应采用一体化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的模式来构建合作运行机制[38]。陈丽君(2014)在介绍孟印缅三国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国与这三个国家的旅游合作情况,并进一步指出在旅游圈打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旅游沟通协调及对话机制、共同开辟旅游线路、推进跨境旅游项目等措施来推进孟中印缅旅游圈的打造和促进区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39]。李燕、李春雨(2016)从旅游对四国GDP的贡献、四国互动对各国旅游业的促进中指出孟中印缅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分析了“孟中印缅旅游圈”旅游资源及其竞争力,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四国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包括旅游线路、特色旅游产品以及区域协调营销等[40]

三、缅甸旅游研究特点

(一)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根据知网查到的资料来看,中国从2000年后才真正开展中国对缅甸与旅游相关的研究。对比中国对东南亚其他国家的研究情况,从期刊文献看,对缅甸旅游的研究始于1979年,而对老挝、泰国、越南的旅游研究都要在此之后;从学位论文来看,对缅甸旅游相关的研究始于2003年,对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的研究也都在2003年后。因此,从文献发表的时间来看,中国对缅甸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同时,相比对以泰国、老挝等为代表的接壤国家所展开的旅游研究,对缅甸旅游的探讨又远远早于这些国家。

(二)研究对象以研究跨境旅游为多

如表1,从当前对缅甸旅游研究的重点来看,主要是以缅甸与周边国家开展的旅游合作为主要研究主体,对中缅旅游合作探讨为最多,相关文章占到了36.8%,其中有关云南地区与缅甸旅游合作研究的文献比例占到了其中的20%。云南省作为中国与缅甸、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接壤的地区,加以省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吸引力强,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因此,以云南作为中国与缅甸进行旅游合作的研究对象受到较多学者的关注。

表1 主要的研究对象及其占比情况

(三)研究者以边境地区学者为多

如表2,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以云南、广西等与东南亚国家毗邻地区的学者和相关单位为多。其中云南省内研究机构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为主要代表。这与学者所在的地理位置特殊性,以及云南省作为中国对东南亚、南亚地区发展合作关系的前沿阵地,有着重要的关系。

表2 1979~2018年关于缅甸旅游的国内研究机构

四、缅甸旅游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

从知网查到的资料来看,相对于中国对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研究,对于缅甸旅游的研究文献较少。对泰国旅游研究的文献为300篇左右,有关越南旅游的文献约有370篇,对老挝旅游的研究在60篇左右。综合来看,与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相比,对缅甸旅游的探讨文献数量还是不足,这一问题限制了中国学者对缅甸旅游相关情况的了解,也会使得关于缅甸旅游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进而束缚当前对这个板块的研究进度,对中国与缅甸展开深层次的旅游合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研究关注度持续性不强

如图1,现有资料的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4~2017年。从数据来看,对缅甸旅游的研究文献未能跟上时代发展潮流,持续关注的程度不深,对相关的研究没有紧随旅游的快速发展特性,不能展现最新的发展趋势。

(三)研究范围相对不广

(2)孟中印缅旅游圈的合作

智能投顾作为金融科技背景下以数据和技术作为主要竞争力的新兴金融模式,为用户提供全委模式的账户管理和个性化私人投资组合定制等服务,致力于开展智能化投资顾问业务以便降低人工成本、扩大理财业务。根据艾瑞咨询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达3.11亿人。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将达3.84亿,增长率为23.5%。自2015年开始,我国智能投顾市场快速发展,平台数量逾30家。本文选取典型的智能投顾平台进行如下分析。并在对五种不同类型业务平台的分析中,从多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国内智能投顾产业的发展困境以及应对措施。

(四)研究层次有待提升

综合来看,目前已有的文献成果对缅甸旅游的研究层次较浅,多是对缅甸旅游现状、缅甸跨境旅游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从理论角度去探讨旅游的文章几乎没有,缺乏将理论与缅甸旅游相结合的研究,因此,在研究深度上缺乏理论方面的支持。在关于跨境旅游的研究上,对区域合作理论以及共生理论等理论的应用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已有成果无法发挥其应该具有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其现状研究的篇幅较多,而对基础理论的构建相对薄弱,纯粹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湖北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还肩负着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为了讲好老师的故事,传播湖北教育好声音,湖北省教育厅、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联合开展“好老师讲好故事”活动,展示新时代人民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活动设征文环节,现将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五、缅甸旅游研究建议

(一)扩大研究范围,增加研究内容

针对当前研究范围限于中缅以及孟中印缅旅游的研究,应该从多方面增加对缅甸旅游研究的内容,扩大现有的研究领域。增加对缅甸宗教旅游的研究,同时,也可以对其国内具体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针对性研究,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和保护建议,进一步使旅游资源更好的服务于国内旅游以及跨境旅游的发展。增加对缅甸旅游产品方面的探讨研究,尤其是以中国为主要客源地的对应产品的开发,以促进中缅两国的旅游合作。加深对缅甸旅游市场的研究,包括相关的法律体制、政策等方面,为旅游发展创造更好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同时,增加相关市场营销的研究等。开辟多条研究路径,从不同角度展开对缅甸旅游的研究。

世界上第一款商业化的全画幅数码相机并非出自目前业内的几大巨头,而是由当时京瓷旗下的康泰时CONTAX品牌推出,发布时间为2002年。当时这款产品一发布便引来了业内人士的全面关注,这是因为它是第一台全画幅尺寸CCD图像传感器的数码相机产品,它的售价也相当昂贵。

图1 缅甸旅游研究文献发表时间

(二)拓宽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法

在研究视角上,加强对缅甸旅游的比较研究,尤其是与东南亚其他国家之间的横向对比,从比较中找出目前缅甸旅游发展的优劣势,进而提出更好的对策。从多个角度构思研究对象,开拓关于缅甸旅游的研究新领域;鼓励旅游和相关领域的人员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地理、资源、心理、管理、经济、市场、规划等不同视角,对缅甸旅游进行全面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增加对国外相关文献的引用及对比,从微观的角度加强定量方法的运用,重视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实证研究缅甸旅游当前的发展状况;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为缅甸旅游研究寻找新的思路。灵活运用其他学科的先进手段进行总体规划,促进该国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加强理论研究,挖掘研究深度

加快缅甸旅游的理论框架建设,开阔当前研究的视野,增加对基础数据的运用。当前的研究成果大多缺乏理论背景,就旅游谈旅游,没有系统化。因此,应加强缅甸旅游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借鉴相关学科研究的概念、理论、原理与方法,对缅甸旅游研究进行创新和完善,增强学科的学术性。促进研究重心向更深层次、更广阔空间拓展,补充现有研究的空白和不足。重视理论建构,从理论入手对缅甸旅游进行多方面研究,增强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加强理论的应用,不断挖掘缅甸旅游研究的内涵,促进中国学者对缅甸旅游业实际发展状况的把握,进而为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的中缅旅游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跟随时代发展,坚持与时俱进

从知网搜到的资料来看,不仅研究起步较晚,还表现为研究成果多集中在2014年左右,2017~2018年的参考文献并不多,对缅甸旅游关注的持续性不强。在相关文献的内容上,主要都是围绕其旅游业现状而展开,阐述的内容也较陈旧重复,紧跟时代热点的旅游研究内容较少。因此,应该借孟中印缅经济合作走廊平台,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加大对孟中印缅旅游的研究,促进缅甸与其他国家的旅游合作,把握时代发展特点。例如,面对当今对科技等方面的强烈需求,可以加大信息技术的利用,将智慧旅游与缅甸旅游的研究进行有效贴合,促进缅甸旅游在全球旅游研究的潮流下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加快旅游发展的脚步。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强身健体实效性不强和全面育人价值提升不足的根源在于高职院校体育的价值导向、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出现了偏差。为了全面发挥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作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基本策略,整体设计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中国学者对缅甸旅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文献数量、研究内容、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方面都有改进空间。缅甸作为与中国紧密接壤的国家,对其旅游的研究不仅对缅甸旅游发展,而且对把握中国和缅甸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注重从当前的旅游研究热点着手,运用多种方法,引入跨学科理论,纵向延伸,多方面探讨其国内的各种旅游资源。同时,注重对缅甸与其周边国家的旅游合作研究,重视国际发展趋势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加强对缅甸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译介,提供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贺友桂.缅甸旅游业发展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6(6):20.

[2]石瑛.缅甸旅游业现状与中缅旅游合作前景[J].东南亚,2002(3):9.

[3]魏香雪.缅甸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研究——以中国客源市场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6.

[4]郑一省.发展中的缅甸旅游业[J].东南亚纵横,2000(S1):111.

[5]周灿.深化跨境旅游合作的新思路[J].开放导报,2015(4):74.

[6]孔志坚.缅甸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前景[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4):55.

[7]林盈盈.缅甸旅游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以J公司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4.

[8]黄爱莲,俞渊,杨慧月.2014~2016年缅甸旅游业发展分析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5(8):31.

[9]Ei Sandi Sett.缅甸茵莱湖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6.

[10]麻新华,舒小林.中缅旅游合作现状及前景探讨[J].东南亚纵横,2014(6):38.

[11]潘柳榕.缅甸居民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原真性的保护行为研究[J].南宁:广西大学,2014.

[12]雪花.缅甸金岩石旅游者的环境保护行为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5.

[13]李杰.缅甸生态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7(13):98.

[14]焦云宏,李倩.面对中国市场的缅甸掸邦旅游产品策划与推广[J].保山学院学报,2017(1):72.

[15]周灿,张一兵,梁爱文.中缅跨境旅游合作区创新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3):80.

[16]杨羡莲.关于广州拓展缅甸旅游市场的思路[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55.

[17]努努凯.中国赴缅甸旅游者消费行为调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18]周琳.缅甸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19]陈美婷.中国赴曼德勒访客旅游满意度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20]叶明.西南丝绸之路重开与西南旅游业[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1):64.

[21]白廷斌.滇西缅北旅游区的发展前景及初步构想[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1):83.

[22]王睿,郑雅婷,普美云.深化滇缅旅游合作的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4(9):28.

[23]和红梅.试论昆明参与构建孟中印缅旅游圈的构想与对策[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1):41.

[24]胡莹.云南与缅甸边境旅游合作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1):96.

[25]张梦瑶.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构建与路径选择[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4.

[26]周灿.深化跨境旅游合作的新思路[J].开放导报,2015(4):74.

[27]王家荣,陶颖.“孟中缅印经济走廊”背景下的中缅旅游业合作发展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5(1):37.

[28]曹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29]何大明,吴志纯.澜沧江下游地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5(1):84.

[30]叶文,陈伟,马少春.滇西缅北旅游区构想[C].全国第13届、山东省第5届旅游地学与旅游地理第2届年会暨海洋景观、烟台和威海海滨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1998.

[31]陈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国际旅游发展前景的预测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2(4):120-124.

[32]杨筠.从“替代种植”到“替代经济”——“金三角”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可行性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5(9):14.

[33]陈昕.云南省参与GMS旅游合作回顾与展望[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6.

[34]赵明龙.关于建立中越老泰缅跨境旅游圈的构想[J].东南亚纵横,2015(1):72.

[35]朱慧方.东盟十国与广西旅游业格局及旅游合作路径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6.

[36]施海波.构建孟中印缅空中桥梁促进区域经贸旅游合作[C].云南省国际贸易学会理事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2005.

[37]陈继东.中印缅孟区域的旅游合作[J].南亚研究季刊,2009(2):75.

[38]刘云.共生理论视角下“孟中印缅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学术探索,2013(6):35.

[39]陈利君.加快推进孟中印缅旅游圈建设[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4):51.

[40]李燕,李春雨.“中印缅孟旅游圈”的区域互动及发展战略分析[J].南亚研究季刊,2016(4):101.

Research Summary of Tourism in Myanmar

Xia Meng-lei,Li Qing-lei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500)

[Abstract] Through combing and retrospecting the study of Chinese scholars on the tourism in Myanmar,it has been found out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e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such aspects as system and policies for tourism administration,strategies and layou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and tourism cooperation and cross-border services etc.,and there exist such problems in the study as small quantity of literatures,narrow range,shallow hierarchy and weak novelty etc.For these reasons,the study should expandrange,widen views,excavate depth and follow the trending of time etc.

[Key words] Myanmar;Tourist destination;Touristic research;Tourism cooperation;Cross-border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621(2019)03-0020-07

[收稿日期] 2019-02-19

[网络出版]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1268.c.20190530.1351.014.html

[作者简介]

夏梦蕾(1996-),女,河南项城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

其中,L为视数,上标H表示共轭转置,i表示第i个像素点.由于纹理变量的变化远慢于相干斑变量,因此一般假设多视处理的像素点具有相同的纹理变量,即τi独立于i,此时上式可简化为[14]:

李庆雷(1978-),男,山东东平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龚维玲]

标签:;  ;  ;  ;  ;  ;  

缅甸旅游研究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