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0)
【摘要】目的:探索脑卒中致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脑卒中致共济失调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自然恢复,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济失调量表评分和BI评分,两组患者治疗15天后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30天和90天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致共济失调,自然恢复差,对日常生活影响严重。采取康复训练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共济失调;小脑型共济失调;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7-0050-02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以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较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步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导致运动的随意性、姿势的稳定性、平衡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障碍[1]。现对卒中致共济失调患者根据临床特点进行康复治疗训练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致共济失调患者60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诊断确诊,均为首次发病。入院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5.5±2.5岁;小脑出血9例,小脑梗死21例。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4~77岁,平均年龄64.5±3.5岁;小脑出血10例,小脑梗死2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对脑卒中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出院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卒中后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治疗,每日2次,每次30~45分钟,疗程训练3个月。
主要训练内容:采用Frenkel训练法
1.2.1下肢的训练 (1)仰卧位练习:患者躺在表面光滑的床上或垫子上,足跟着床面,头部抬起,看到小腿与足。分别双下肢单独沿床面滑动做各种屈曲运动。双下肢交替沿床面滑动做各种屈曲运动。双下肢单独悬浮做各种屈曲运动。双下肢交替悬浮做各种屈曲运动。联合各种下肢运动,并使患者足跟随治疗师指示运动[2]。(2)坐位练习:练习维持正确坐位姿势。正确坐位,背靠椅背,维持坐位姿势2分钟;不靠椅背,维持正确坐姿静坐2分钟。单足或双足抬离地面,准确回到原位。用粉笔在地下画两个“十”字标记,轮流使足所划的“十”字向前、后、左、右滑动。按治疗师的节奏,练习从不同高度的椅子上起立和坐下。(3)站位练习:侧走:身体重量在双足中轮流转移。双足在35厘米宽的平行线之间向前走。分别进行1/4、1/2、3/4步及一整步的练习。转弯:向左右转弯行走。
1.2.2上肢的训练着重训练动作的准确性、速度和节奏性。(1)单侧肩、肘、腕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训练。(2)双侧肩、肘、腕关节同时屈、伸、内收、外展、旋转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指鼻训练、木钉板训练、编织作业、球类游戏、投圈等活动。(4)手的抓握动作训练:单个手指的屈伸、内收、外展,五个手指同时屈伸、内收、外展、对指,双侧手指同时做屈伸、内收、外展、对指等。负重训练,即在患者四肢近端增加重量200~2000克(绑沙袋等)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远端运动的控制能力。
1.3 疗效评定方法
对治疗前,治疗后15天,30天,90天采用共济失调量表进行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价,分为BI=100分为完全正常;BI>60分为有轻度功能障碍;BI60~41分为有中度功能障碍;BI≤40分为有重度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进行处理分析,数据资料采用(x-±s),计算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共济失调量表评分变化,观察组30例,治疗前(58.6±19.35),治疗15天(51.50±20.48),治疗30天(43.22±13.78),治疗90天(36.85±7.42);对照组30例,治疗前(58.3±17.25),治疗15天(52.75±18.48),治疗30天(50.88±17.72),治疗90天(46.55±16.53);两组患者共济失调量表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15天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 30天和90天时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I评分,观察组30例,治疗前(26.85±7.55),治疗15天(31.85±10.02),治疗30天(43.32±12.88),治疗90天(51.25±15.72);对照组30例,治疗前(25.81±6.35),治疗15天(30.15±10.05),治疗30天(35.02±8.32),治疗90天(37.55±16.52);
ADL程度功能障碍变化,观察组治疗前轻度6例(20.0%),中度12例(40.0%),重度12例(40.0%);治疗15天轻度8例(26.67%),中度12例(40.0%),重度10例(33.33%);治疗30天,正常5例(16.67%),轻度14例(46.67%),中度6例(20.0%),重度5例(16.67%);治疗90天,正常6例(20.0%),轻度16例(53.33%),中度4例(13.33%),重度4例(13.33%)。
对照组治疗前轻度7例(23.33%),中度13例(43.33%),重度10例(33.33%);治疗15天轻度8例(26.67%),中度12例(40.0%),重度10例(33.33%);治疗30天,轻度9例(30.0%),中度12例(40.0%),重度9例(30.0%);治疗90天,正常1例(3.33%),轻度10例(33.33%),中度14例(46.67%),重度5例(16.67%)。
两组患者BI评分与ADL程度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15天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0天和90天后,两组患者逐步恢复正常或轻度功能障碍,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通过对共济失调者的康复治疗,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增强近端稳定性;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收缩,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流畅。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共济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3]。
研究中,对患者给予康复治疗90d时达正常和轻度障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通过康复治疗,改善运动的姿势,改善共济失调的程度,缩短病程,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郭鹏,邓红琼,刘丽美.脑卒中致共济失调患者的综合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2010,25(5):343-345.
[2]陈惠君,朱雨岚,邹子奇,等.平衡训练对不同年龄共济失调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12):761-762.
[3]沈敏海.丘脑性共济失调综合征的诊断与康复评估[J].中国康复,2000,15(1):37-37.
论文作者:么洪茹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7
标签:患者论文; 共济论文; 对照组论文; 小脑论文; 脑卒中论文; 屈曲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