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本质及其矫正_心理学论文

焦虑的本质及其矫正_心理学论文

焦虑的本质与矫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焦虑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焦虑是人类自身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一种心态,也时常是破坏我们身心健康的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的发展,焦虑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正确地认识焦虑,如何消除焦虑是现代心理卫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焦虑的本质

作为心理科学研究对象的焦虑,与人们所感觉到的“焦虑”不同,每个研究焦虑的心理学家对它都有严格的限定。克尔凯歌尔认为,焦虑乃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儿童一旦形成了自我意识,就会有独立的倾向和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意愿, 焦虑也随之出现[1]。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被压抑的性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 雅各布森继承了弗氏的观点,认为:焦虑的实质是自我不能运用个体喜爱的行动方式来解释本能[3]。 罗洛·梅将焦虑解释为因个人基本存在感所依赖的价值观受威胁而引发的恐惧[4]。 沙利文认为焦虑是在人际关系中遭到他人的不赞成而产生的紧张状态[5]。 霍妮对焦虑有另一种看法:焦虑是一种存在于富有敌意的世界里,一个人所经验到的孤独感和无助感[6]。这些众说纷纭的解释主要是由于不同学者的哲学观点、 研究角度不同而造成的。

综合考察各种不同的解释,我们对焦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焦虑是一种强烈的苦恼和受挫的个人的感觉和体验。焦虑是对自己生活、工作中的莫名而不是某个具体的特定的事件或对象感到不安,这一点有别于恐惧与害怕。因为恐惧总是指向特定的、已知的对象。正象克尔凯歌尔所说的:对儿童来讲若自我意识尚未形成,那么对他来说只有害怕而无焦虑。

(二)、焦虑是一种紧张的期待反应,具有动机的意义。恐惧是对已面临的危险的一种紧张反应,而焦虑是对还没有发生的危险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反应,只要危险情绪继续存在,焦虑便不会消失,个体就需积极活动去改变(即降低或避免)这种状态。因此,焦虑就成为个体行为的驱动源泉之一。

(三)、焦虑体验是通过自尊与能力的矛盾的认知评价获取的。个体预料到模糊的、不确定的内外刺激对其自尊产生威胁,而又自感没有能力来应付便构成焦虑情绪体验。判断内外刺激是否威胁到自尊,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对付威胁则是由个体自我认知评价来确定的。

(四)、处于焦虑状态的人有外在的行为变化和躯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外在的行为变化因个体的个性特点而异。比如不断地抽烟、踱步、说话颤抖、脾气暴躁等等。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包括自主神经的、生化的、心电的和脑电的各种变化。个体体验到这些变化从而强化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焦虑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认知评价,预料到内外模糊的危险刺激对自我自尊产生威胁,而又自感没有能力应付时产生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变化。

二、焦虑的表现与后果

焦虑的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生理变化、情绪表现、行为反应。

(一)、生理变化:焦虑时,由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占优势,有机体会产生一些相应的生理变化。血液循环系统表现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引起呼吸急促;消化系统表现出胃肠蠕动减慢、唾液与胃液分泌减少,个体变得唇焦口干,甚至吞咽困难;内分泌系统方面,甲状腺分泌增加大量的肾上腺素注入到血管,从而使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变得更加活跃。个体也随之获得了更大的力量以对付危险的情境。

(二)、情绪表现:当一个人处于焦虑状态时,首先感到的是挥不走的恐惧、忧虑。这类人常常是烦乱不安、心事重重,无法放松自己,并情不自禁地感到须保卫自己,同时又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无能、无助。这种焦虑有时还会增加,甚至会变为恐怖感或惊慌感。被焦虑控制的人感到自己无法忍受它,并且相信自己将会因此而崩溃。这种令人不快的情绪体验达到顶峰后又会慢慢地减弱,所以有时又会让人感到实在没有什么必要去害怕担心,甚至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笑。有过焦虑体验的人,可能会多一层焦虑,那就是害怕自己再会焦虑。

(三)、行为反应:焦虑时,个体的肌肉系统处于一种紧张的反应状态,以便随时可以采取行动去对付危险。但由于不知威胁来自何处,何时会来,所以焦虑时他只能做些无目的、无效的动作,如坐立不安、辗转反侧、举止僵硬、说话变调、发颤、甚至会全身发抖,等等。以此来释放焦虑产生的能量。焦虑感强的人对外面的刺激特别敏感,甚至连一点点声音刺激,也会引起惊跳反应。每一个新的刺激都会引起他的注意,但他又将注意力集中在另一个刺激上。因为焦虑感强的人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

从焦虑的表现来看,过度或长时间的焦虑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其消极后果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焦虑可促使症状的形成。精神病学家、生理卫生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之所以如此重视焦虑的研究,一方面因焦虑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另一方面,焦虑又是许多心理症状和一些生理症状的直接原因之故。一般而言,许多不适应行为的最初型态就是强烈的焦虑反应或恐惧反应。如果此时个体能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应对方法,那么这种反应就会得到减轻甚至消失。如果找不到一种合理的对付方法,那么这种反应就会随时间的流失变换其表达方式,逐渐变为看来似乎与焦虑毫无关系的心理症状。焦虑状态变为症状是个体为消除或减轻焦虑而习得了一定的行为,这些行为因不断受到强化被固定下来,最终成为症状。症状是个体最能即刻消除焦虑的良法。

(二)、过度的焦虑对人的行为、智力、人格等造成不良的影响。由于焦虑,人们变得退缩、过度顺从、或暴怒、或恐惧。过度的焦虑,也会影响学业成就以至其智力测验的结果较低;由于焦虑,学龄儿童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尤其以对阅读和算术的影响为大。高度焦虑对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如高度敏感、自卑、自我评价过低、依赖心重、做事犹豫不决、恐惧、害怕等等,对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焦虑虽然被大部分精神分析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共同认为是不受欢迎的心态,但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并非所有的焦虑都是消极的。

据研究,适度的焦虑能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焦虑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焦虑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 耶克斯和多德森对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做了更为详尽的研究。他们认为,学习效率与焦虑水平的曲线关系随学习任务的复杂性而变化[7]。 具体说,学习困难的代数问题,较低的焦虑水平,学习效率最佳;学习初等算术运算,中等强度的焦虑,学习效率可达最高峰。莫厄尔在研究了焦虑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后提出了如下观点:适度的焦虑有助于维持人格的完整,促进人格的高水准统一。

三、焦虑预防、矫正的方法

焦虑具有模糊不具体的特征,焦虑者往往只知道威胁的存在,但并不知道威胁的真正来源和内容,因而焦虑者产生焦虑时不知如何把焦虑消除。对于焦虑患者来说,作为心理卫生工作者一要指导他们预防,二要帮助他们矫正。

(一)改变价值观念,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受到威胁或危险刺激是产生焦虑的基本原因,而受威胁或危险的感觉与个体的价值观是密切相关的。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当其个人利益要受到损失时,一定会感到焦虑万分;而一个大公无私的人,能把生命置之度外,又怎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呢?所以,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是克服焦虑的基本策略。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改变了,各项事物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也随之改变。以前使他焦虑万分的“大事”,在新的生活目标中可能变成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焦虑当然随之烟消云散了。

霍妮认为,焦虑的根本在于真实的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分离,解除焦虑需要在真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建立一种切合实际的联系,使患者接受真实的自我就是他自己,以便形成一种切合实际的未来目的。霍妮还认为正常人所应具有的各种需要,如受人尊重、被人爱戴等可以降低基本焦虑。沙利文认为避免焦虑那就要提高自我(即:好我)。其目的都是要改变自我价值观念,避免焦虑产生。

(二)、培养健康的非焦虑心态

要克服焦虑就应该用非焦虑的心态来驱赶。非焦虑心态包括勇气、放松、宽容、爱等等,其中,培养勇气和使用放松技术来克服焦虑非常有效。

(三)认清威胁来源的真正内容,对当前的情境进行具体分析

既然焦虑是对不特定的、模糊的危险情境的反应,那么防范和消除焦虑就要找到焦虑的真正内容和来源。许多心理治疗的理论都很重视这种方法。精神分析学家以他们惯用的自由联想与分析解释,想把隐藏于潜意识的威胁清清楚楚地暴露到意识层里来。好让个案看到焦虑的真面目以解除焦虑。埃里斯的合理情绪方法中使用的追根究底的回答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个案认真地去直视模糊的焦虑[8]。

混乱和捉摸不定是引发焦虑的原因。对目前的工作情境越清楚明确,个体体验到的焦虑就越少。因此,焦虑者可经常给自己开个清单,把每个可能引起焦虑的潜在因素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对它逐个进行审查、分析。这样不但可以预防焦虑的产生,而且也可以阻止焦虑的扩散。

(四)、积极获取逃离危险来源的方法

如果一个人对危险有一系列的解决方法,那他在面临危险时只要从容地按已准备好的方法去处理就行了,哪还会有时间去体验焦虑呢?因此制定对付可能发生危险的详细计划是预防和克服焦虑的一个策略,虽然做计划不一定能消除危险,但它能缓解因心中无数而带来的不安。事实上,个体所获得的化解的办法不一定能真的化解危险,只要个体相信这种方法有效,就已经具备克服焦虑的功能了。

当然,制作的计划如果是成套的或是不同层次的,那么克服焦虑就越有效果。因为,一旦发现已获取的化解危险的方法因故无法执行时,就可以采用另一层次的方法。否则个体会因此更加感到焦虑。

(五)、对产生威胁的对象采取直接行动

分割处理焦虑法有助于增强焦虑者对付焦虑的自信心。把焦虑的事物细分为几个小单位,每次只专心处理细分后的一个小单位,这样,整体的一件事物对我们的焦虑会随之减少。并且,细分后已变成具体且简单的小单位,极易处理。这样能增强焦虑者的自信心,焦虑感也会随之减弱甚至消失。

系统脱敏法在心理治疗中针对焦虑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此法又称满灌法,让患者带着焦虑症状不逃避,这是把培养勇气与放松训练有机结合的方法。勇气是一种心态,它可支持一个人在必须接近他所害怕但他的理性认为是不可怕的对象时,仍能按理性判断接近该对象。有意放松也是预防和克服焦虑的一种有效方法。从短期的人静练习到正式系统的自我放松训练,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所谈的矫正焦虑症状是针对状态性焦虑讲的。许多研究资料与我们的实践经验表明,对待特质性焦虑尚没有十分有效的改变方法。

注释:

[1] 蔡飞《精神分析焦虑论批判》,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1995年第3期第69页。

[2][3][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12月第1版,第67页。

[4]张松《罗洛·梅存在心理治疗的基本思想》, 《心理学探新》1991年第2期。

[5]蔡飞《沙利文的焦虑理论》,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

[6]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45页。

[7]陈录生等主编《新编心理学》,北京师大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12页。

[8]马建青主编《心理卫生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5 月第1版,第180页。

标签:;  ;  

焦虑的本质及其矫正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