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

道德情感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

许子渝[1]2002年在《道德情感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德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不仅作为个体品德构成的要素影响个体思想道德的发展,而且作为人类的心理因素被人们在德育领域中所研究和运用。本文在对道德情感原理和功用展开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后,对道德情感在德育领域中运用的历史和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确立了高校道德情感教育必要性的理论依据,并在对本校大学生调研和与近期相关调查资料的对比、整理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情感及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现状,探究了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思考了在高校德育中科学培养青年学生道德情感的相关问题。 人类的道德实践活动不是理性因素的单一作用所致,而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因此道德情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中的心理要素或教育资源必然会为人们所重视和利用。从情感和道德情感的基本定义着手,分析了道德情感与情感之间关系,从而明确道德情感不仅是人类心理现象的升华,更是人类德育影响——后天习得的必然结果,为了使德育能更好地利用道德情感因素,文章还对道德情感的生理、心理机制以及特征、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其目的是突出道德情感的功效,为本文运用道德情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道德情感在德育领域的运用是被德育的深层本质所决定的,而道德情感也只能在德育领域中获得整合、发展。从古代社会对道德情感运用的历史回顾到当今社会对道德情感运用实践的总结,带给我们对当代德育内涵、德育资源、德育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为了使道德情感在德育领域中得到更好运用和开发,唯有总结经验,分析教训才能使人类的道德情感教育开放出绚丽的花朵。 道德情感在高校德育领域的运用一直是不尽人意的,如何对症下药,首先需要对高校大学生道德情感以及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在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归类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学科领域中相关的调查资料,从中总结出当今大学生道德情感带有规律性的特点,概括出高校道德情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 不论是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现状或是大学生个体情感的需要,道德情感教育在高校都是非常必需的。为了解决高校道德情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去思考:首先,明确道德情感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其次,构建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再次,建立与大学生需要相联系的道德情感模式;其四,培养大学生情感自我意识水平和对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后,提高教育者的情感效应。

周立敏[2]2010年在《高等学校情感德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大学生,一直是高校德育致力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德育过程中偏重道德的认知,轻视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提出了高等学校情感德育的研究课题。高校情感德育是指发展个体的道德情感的德育过程。本文试图对我国的高校德育的实践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理论指导。论文包含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对高校情感德育、道德情感的概念进行了分析。首先探讨了高校情感德育是通过发展个体的道德情感的德育过程,然后提出了道德情感的内容,总结并概括了当代道德情感的特征、理论依据、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为高校更好的实践情感德育确立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对高校道德情感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总结并阐述了我国高校道德情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的产生进行了反思,指出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概括出高校道德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第叁部分对高校道德情感从原则、目标、内容、策略、方法上提出了高校情感德育的实践。首先,要遵循科学的培养原则,尊重主体情感需要、“感受——体验”为基础、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和层次性的原则作为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原则。其次,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指向,强化大学生个体的基础性社会情感、外塑大学生的责任感、内塑大学生的人格。最后,根据道德情感的内在机制,实行有效的培养方法,加强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以期对当前高校德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情感德育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美的课题。高校情感德育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道德情感目标体系,形成完整的道德情感链条,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道德情感资源为我所用,才能提高德育的效果。

梁雯[3]2016年在《大学生道德情感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阶段是良心确立的关键期,且大学生道德情感关涉到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社会道德情感良性发展的晴雨表,当前,大学生道德情感严重缺失,且其培育现状也令人堪忧,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促进形成道德型人格。道德情感的生成是人的脑神经生理的活动、个性心理基质的建构以及社会道德生活的实践叁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生成是道德感知、同理心、良心叁者之间相互作用、层层扬弃的结果,所以主要根据这叁者研究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当前大学生道德情感及其培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同理心发展不够充分,道德理性不够成熟,高校相对缺乏独立的道德情感教育,学校道德情感培育一定程度上缺乏道德情感生成等相关理论的指导。根据道德情感生成机理,结合当前大学生道德情感及其培育现状,提出道德情感培育的叁大策略,即大学生自身要积极投身道德情感生成的实践,高校要重视道德感知、同理心、良心等道德情感的培育并且积极扩展道德情感培育的载体。

谭茜[4]2013年在《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人们拥有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在逐渐充实。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日新月异并不能发挥和取代道德情感的重大作用。道德情感促进着世界的和平,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引导着人的行为。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未来社会的创造者,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感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题中应有之义。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是渗透在德育课程和其它课程之中的,既是提高德育和学科教育效能的有利武器,也是解决学生道德、思想、情感问题的重要环节。但是,山于道德情感教育目前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教育体系,所以不管在教育者的心里还是在大学生的认识里都对关于情感教育这方面的概念认识模糊。当前社会环境纷繁复杂,科学技术日益革新,人与人之问的交往都由科学技术和机械所代替,情感交流越来越少。受这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以及学校对情感教育的忽视导致了当今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缺失。当今如何有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解决大学生道德情感问题成为了许多学者和教育者热烈讨论和致力研究的问题。研究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问题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效能;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文章在吸收了国内外关于道德情感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在深刻认识道德情感教育对于高校德育、对于学生必要性的前提下对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通过总结和分析当前大学生对待德育的态度以及高校德育中道德情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原因解析,试图探究高校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尚颖[5]2007年在《心理学原理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进行系统的德育还是日常的德育,其中都有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思想形成过程,也是知、情、意统一的活动过程。人的思想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的。要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必须遵循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规律。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高校德育过程之中,就可以自觉地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行为习惯方面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引导,进而为高校德育提供有益补充。本文选取了大学生个体道德心理因素中的认知、情感、意志叁个主要环节,以此为主线,在现状特点的分析和应用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作用等方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并总结归纳相关实践经验。目的在于传达以关注受教育者心理为起点和归宿的德育理念,提倡以实现受教育者道德人格的发展为高校德育培养目标之一。同时,希望本文从关注大学生道德心理过程的视角所进行的分析论证,能够在具体的德育实施过程中,为德育教研人员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辅导员,起到一些提示和参考作用。

许慧霞[6]2014年在《自媒体时代下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中,研究生教育处于最高层次。当前,社会发展中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社会转型等问题,这对处于高位的研究生教育无疑是新的挑战。如何妥善应对这些挑战,是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研究生德育在应对当前时代命题中无疑占据着重要位置,具体而言,研究生德育既决定了研究生教育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更是研究生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然而,从现实角度出发,对比当前的研究生德育现状,国家相关政策虽强调研究生德育居于“首位”,但在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环节中,研究生德育实则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甚至流于形式。针对这一现状,众多从事研究生德育研究的学人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无论是实证研究抑或理论探索,均为研究生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自己一定的贡献,但问题依然存在,在许多方面还有待深入。无论从受教育群体、目标等角度观之,研究生德育都异于其他层次的高校德育形态,从这一角度出发重新审视研究生德育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其有诸多方面的挑战,又恰逢社会因科技而遭遇剧变,人们原有的学习、生活及工作方式猝不及防迈向一个新的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如此背景之下,研究生德育却无强有力的内构力量用以支撑起一个信息时代下的新德育体系,并以之应对当下的因时代裂变而蜕变出新的时代挑战。而从自媒体自身的特点来看,其蓬勃发展所预示的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参与以实现娱乐、交流、获取信息,更是成为广大民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实现自己话语权及各项权利的新兴工具。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对研究生德育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而现实中研究生德育往往采取仓促应对,甚至以“不变”应对“剧变”,造成高校研究生德育发展缓慢,甚至严重滞后。研究内容将结合自媒体的特征与功能,以自媒体视阈中的研究生德育困境为研究问题,以处于自媒体环境中的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处于自媒体时代下研究生德育相关的概念的厘定,全面审视自媒体时代中研究生道德发展现状,辅以真实案例佐证、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等形式对自媒体时代下研究生德育真实进行尽可能细致而全面的实证调查,进而依据研究生德育问题的根源分析,力图从研究生德育队伍建设、德育内容构建、德育环境推进、德育载体建设、德育形式转换而提出自媒体时代研究生德育的改进策略,并最终寻求研究生德育变革的新途径、新方式,为研究生德育的实践提供新视角。总的来说,共分五大部分。从自媒体的发展缘由、类型划分、特点分析、其正负向功能探究;从德育的内容求索、功能思考、特点分析、意义探求、问题呈现,对自媒体和研究生德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力求较为全面地展现变化发展的脉络。其后以自媒体和研究生德育的关系辨析为逻辑起点,一方面,分析总结自媒体时代给研究生德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开辟了研究生德育发展的新领域。另一方面,探究自媒体时代给研究生德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负面影响。当然,对自媒体时代下研究生道德发展的现实呈现必然不可忽视其道德的发展规律。因此分析了研究生道德的社会期望高企、生活状态多样、生理发展平缓、自我意识成熟等总体特质,进而呈现了当前研究生道德发展的现实:道德认知发展上有着影响上单一化、取向上多元化、认识上无思化、要求上放任化等明显的特征:道德情感上诉求的消退化、转化的浅表化、表现的矛盾化;道德意志发展上自觉的弱化、取向的迷惘、坚定的消解、实践的困顿;道德行为发展上主体的单子化倾向、原则的快乐化倾向、方式的模仿化倾向、追求的虚无化倾向。总的来说,这些特质无一不处处烙着较为鲜明的自媒体时代的印记。教育问题具有很强的上观性,不同的人对教育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所以在同一教育事实上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具有非常强的不可预测性,在实证的调查中还涉及到更多的非理性的因素,如研究生的价值观,非量化性且不能以数据呈现的因素。为此从这个角度看,问卷调查用数据呈现了自媒体时代下研究生德育的状况,个体访谈则是用感性的、直观的意见弥补问卷调查法的非全面性。自媒体时代下研究生德育问题关系到研究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四大维度,了解自媒体时代下研究生德育现状、态度和认识,必须对自媒体时代影响研究生德育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予以根源分析,具体而言,从外部因素切入涉及社会转型中的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经济至上化、环境异化,从内部因素切入则涉及教育和学校德育本身的功利性、工具性,德育课程“主渠道不主”等现状中找到研究生德育困境的原因所在。问题源于实践,问题又止于实践。全文的归宿是对自媒体时代研究生德育的发展路径进行阐述。首先,通过提升德育队伍的自媒体意识、鼓励德育队伍的自媒体参与、推动德育队伍的自媒体实践和构建新型“叁共”导学关系来开展自媒体时代的研究生德育队伍建设;其次,通过本十与全球的一体建设、现实与虚拟的结合运用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发展来进行自媒体时代的研究生德育内容的构建;再次,通过强化政府的监管、重拾商业的责任和发展制度的保障促使自媒体时代的研究生德育环境推进;而后,通过媒体资源的全面整合、德育课程的整体参与和德育组织的现代调适来开展自媒体时代的研究生德育载体建设;最后,通过从文本话语走入生活话语,从道德灌输回归生命关怀,从单向输送转向平等对话来进行自媒体时代的研究生德育形式转换。针对前述研究生德育要素在自媒体环境下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相应地提出如何构建自媒体时代研究生德育的发展路径来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通过这些思考和建议,企盼从教育源流抓起,为高校研究生德育探寻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温瑞花[7]2012年在《勒温的场论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西方思潮大量涌入,道德范畴变得模糊,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特别是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因此,研究和探讨高校德育对于现阶段的道德教育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勒温的场论这一理论认为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由人与环境共同形成的心理生活空间即“场”对人的行为发生实际作用并共同作用于人的行为。把上述理论应用于高校德育中,得出大学生的本人的道德行为都是外部环境通过大学生的自我状态与心理环境共同作用所构成的高校德育场而发生的。因此,本文构建高校德育场,并以此为主线,从大学生本身的自我意识、知觉运动区域以及心理环境叁方面进行探讨,并在高校德育现状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样更有利于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面对道德两难情境时,自然而然地把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李静[8]2016年在《孔子道德情感教育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文中指出道德教育是培育理想的道德人格、造就人们内在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道德人格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五种因素构成。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过程的第二个环节,道德情感教育是培养人们形成稳固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没有炽烈的道德情感,就不会有对善的热烈追求。道德教育就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道德情感教育中,促使人的道德判断从“仁爱”出发,激发自身关爱他人、自我约束的道德情感,并透过行“仁”感受,从中得到道德情感上的满足,进而唤起更大、更强烈的精神热情。孔子的道德情感教育是以“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为基础,通过“礼”、“乐”结合激发人的仁爱天性,从而培养出爱亲人、爱他人、爱自然、爱万物,能好人、能恶人的人格完善的“君子”,可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现代道德教育极好借鉴。在孔子道德教育中情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在他的道德教育中无处不闪耀着情感的光辉,借鉴孔子德育思想中情感教育的精华应用到当今中国高校道德教育之中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借鉴孔子的道德情感教育探索大学生道德情感形成的有效对策。

乔一帆[9]2016年在《道德叙事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已取得显着进步。然而,现实存在理论灌输型德育与学生生活的脱节问题,枯燥乏味的理论教育塑造的是单一价值观,学生被动地在表面上遵守设定的德育纪律,不能转变成坚定的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一旦他们脱离这种熟悉的德育场景,面对新的情况考验,就会茫然失措,德育实效性令人堪忧。叙事作为一个研究术语,实为生活中真实或虚构的作为描述对象的连接发生的事件。道德叙事是叙事的一种,却显着区别于叙事,它侧重叙事的道德性质和伦理教化。道德叙事的介入,能使德育逐渐走出一直以来的说理式和惩戒式的困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得到心灵的洗涤和道德认知的建构。它利于道德教育,从理性逻辑回归生动的生活事件,利用学生经历的熟悉而生活气息浓厚的德育故事,引导他们沉浸其中,获得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因而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本论文首先对高校德育工作、叙事、道德叙事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德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对德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然后,尝试用叙事的视角,来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进行理性审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在西安随机选择5所高校做了认真调研,发现高校德育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按照应有要求去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论证道德叙事介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最后,提出具体运用方式和实效性来作为文章的最终落脚点。

闫瑜[10]2013年在《理性德育视域下的大学生非理性德育探析》文中提出理性与非理性是人的两翼,然而长期以来,理性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受其影响,我国学校德育一直是一种理性德育主导模式,其在德育内容上注重学生对道德具体知识的学习,在德育方法上以单向灌输为主,而对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重视和培养不够。面对目前种种道德失范现象,需要我们重视对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探究和培养,从而提高德育的效果。本文从理性德育的视角下来探讨大学生的非理性德育,论文共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对理性和非理性、理性德育和非理性德育的概念、特征及其关系进行梳理和界定,为后面非理性德育作铺垫。第二部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分析了非理性德育的必要性。在理论层面,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现代认知科学发展的研究成果为其奠定了理论依据。在现实层面,传统理性德育的弊端和困境呼唤非理性德育。第叁部分是对当前高校如何进行非理性德育的一些思考和探索,主要从转变德育理念、丰富德育内容,探索新的德育方法几个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 道德情感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D]. 许子渝.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2]. 高等学校情感德育研究[D]. 周立敏. 大庆石油学院. 2010

[3]. 大学生道德情感培育研究[D]. 梁雯. 中国矿业大学. 2016

[4]. 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研究[D]. 谭茜.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5]. 心理学原理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D]. 尚颖.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6]. 自媒体时代下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D]. 许慧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7]. 勒温的场论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D]. 温瑞花. 太原科技大学. 2012

[8]. 孔子道德情感教育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 李静. 闽南师范大学. 2016

[9]. 道德叙事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研究[D]. 乔一帆. 西北大学. 2016

[10]. 理性德育视域下的大学生非理性德育探析[D]. 闫瑜. 首都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道德情感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