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尝试与思考_教学设计论文

关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尝试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单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因为它不仅能体现科学的本质——探究,而且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融合统一,又能兼收并蓄不同教学方式的优点。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需要充裕的时间保障,但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要解决这个矛盾,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下是笔者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实践体会与思考。

一、如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1.审视单元内容,挖掘知识价值

传统的化学教学是以事实为本的教学,因为它通常是围绕着事实性知识展开的,这种教学注重对具体事实的学习,强调识记性的知识,侧重于较低水平的认知。教学发生在教师的孤立传授和学生的孤立记忆之间,而孤立的事实性知识的价值是有限的。任何知识都具有多元价值,要实现知识价值的多元化,就需要将教学的重心从传授事实性知识转移到“使用”事实,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长远性和迁移性,发展学生的深层理解力和复杂思维的能力。教师只有将知识当作一种手段而不仅仅是目的,重视揭示蕴含在知识学习中的丰富的认知加工过程,才能在促使学生形成高水平认知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能力、态度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例如,在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一节中,教材首先介绍了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科学史实,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化学原理的一个载体,同时也是学生感受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而教材中的“课堂实验”——磷与氧气的反应是学生进行后续探究的导火索。因此教师要善于审视单元内容所包含的知识,并挖掘出知识的多元价值。

2.合理确定主题,制定课时计划

一个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呈现、识记或操练,它应该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并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设计。所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定一个适切的主题,它可以是“课标”规定的学科探究性学习内容,也可以是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主题知识应该有“发散性”,能与尽可能多的知识形成广泛联系。教师只有在认真审视主题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课时计划,实施整体设计。

下面是笔者对初中化学“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单元设计的主题以及每课时中探究或联系的内容:

3.创设探究情景,促进自主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新课程提倡变原来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使了解科学,学会建构。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为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

对于主题“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材中的课堂实验(利用红磷在广口瓶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贯穿活动始末的背景。这种真实的学习情景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对这个学习素材形成正确认识。学生可以在这个学习情景的引领下,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发现新的问题:什么因素导致我们的实验结果与实际值相比有如此大的误差?如何改进实验,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而这些问题的发现又是下一课时学生探究学习的开始。

由于这节课是从学科领域出发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的,实验情景能使学生充分感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发现新问题的开始。这种真实的学习情景能够充分发挥教材中学习情景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融入学习情景,积极参与探究学习活动。

4.明确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要以丰富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在教学情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搭建一座转化的桥梁,这是由教转为学、由静态内容转为动态过程的桥梁。设计应该具有驱动性、诱发性、易参与性、可生成性和多重价值,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能够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图1为主题——“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

5.基于教材实验,进行创新设计

教材中的实验是以“对话”的方式呈现的,目的是要突出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失败”。这些“失败”可能是装置引起的。也可能是操作引起的。这些“失败”能使教材中的知识不断延伸,使单元整体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因为探寻“失败”的原因成为新的探究问题,它可以引发师生更多的思考与猜想,使得师生不断地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为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发展的空间。

图1

在主题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中,“学生探究实验”利用图2(下页)所示装置(上教版初三化学第35页)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由于装置本身存在的问题,用它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即使学生的实验操作完全规范,实验结果还是存在着难以避免的误差。因此在第2课时的探究活动结束时,大部分小组是带着遗憾回去了。实验的失败也激发他们努力寻找失败的原因并思考改进的方法。但是,如果教师对实验改进没有创新想法,就很难对学生的方案有正确的估计和评价,在第3课时中即使分析出了误差的原因,也没有办法实施有效的改进。

我在教学设计时对课本中的装置做了如下页图 3所示的改进,其中用红外灯作加热工具,硬质玻璃管上面标有刻度线并配有单孔橡皮塞,硫酸铜溶液用于吸收白磷蒸气。

在第3课时中,学生利用改进后的装置再次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误差减小了。

图2

图3

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体会

1.“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观念建构

建构性的教学采用的是“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更提倡主题、单元为主的教学设计。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有利于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社会问题展开教学,有利于摆脱纯粹知识的教学。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将研究性学习体现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上述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学习科学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更能体现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的价值和意义,也符合学生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需求,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

2.“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的智能结构

合理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能使教学内容达到高结构化,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知识迁移的效能,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建构。这对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结构化的思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水平,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有关知识技能经验的本质及深层规律性联系的认识水平;二是教师对学生认知结构及学习、记忆、保持、提取知识信息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水平;三是对于相关能力活动和问题任务的类型及其结构的认识水平。

因此,教师如能从上述几个方面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就能使教学设计更易体现结构和建构的思想,也将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点评:

教学总有一定的宗旨或意图(即目的或目标),要从教学的基础条件出发,最佳地实现这些目的或目标,需要对学生学习起点与目的或目标实现之间的整个教学活动空间好好地进行规划、构思,即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而要准确地实施新课程,实现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宗旨,就需要从理解新课程方案开始,首先搞好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一些优秀课之所以显得比较“大器”,用整体设计作指导正是其原因之一。反之,在教学工作中孤立地设计个别课题和课时教学方案,会使得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局限。

吕彩玲老师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不仅能解决教学时间有限的困难,而且有助于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也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她在《关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尝试与思考》一文中,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如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如何基于教材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介绍了自己亲身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体会。这篇文章值得广大化学教师认真地阅读、借鉴、研究和思考,因此我愿意把它推荐给广大的化学教师。

要对课程教学做整体设计,需要对新旧课程标准及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进行理解和“细化”,并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即学习起点);在此基础上做好基本思路即教学整体逻辑的设计,恰当地设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统筹兼顾,解决好教学时间短缺、学生发展不均衡以及学习质量保证等问题。只有对新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才能搞好新课程的实施,实现新课程方案向“教师的课程”的转变。

我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关注、研究并践行教学整体设计,并且通过教学研究使教学整体设计进一步提高、发展、创新。实际上,有一些学校、一些老师已经或多或少地注意、实行教学整体设计了,因此也希望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和研究心得及时发表出来与大家共享。

(上海师范大学 吴俊明教授)

标签:;  ;  ;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尝试与思考_教学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