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中边远山区学生的语感培养和训练论文_李景顺

浅谈新课改中边远山区学生的语感培养和训练论文_李景顺

广西百色市田林县乐里镇新建小学 533300

摘 要:在贫困落后的边远山区,教学设备简陋,缺乏现代化教育手段,思想观念滞后,学生知识面窄、良莠不齐。为此,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提高他们的语感能力。

关键词:语言环境 语美意识 注重积累 加强训练

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所谓“语言感受能力”,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和运用的能力。在边远贫困山区的小学自实行“一贯制”收费以来,经济来源困难,缺乏现代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欠缺,语文蕴藏的诸如图画美、音乐美仅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是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次,在突出急来的教学改革浪潮中,无论是老师、社会、家长都感到难以招架,莫衷一是。学生“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存在,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有巨大的耐心和恒心,要有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的毅力,正确引导他们进行语言实践,提高他们的语感能力。针对边远山区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语言美意识

要使习惯讲本地话、讲方言的壮族学生对祖国语言产生一种美感,从而热爱它、掌握它并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它,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不断地受到良好的言语刺激,从而培养语感。这个环节包括了由教师、文体构成的课堂学习环境和课外听说读写环境。

教师的语言要正确、简洁、连贯、富有感染力。教师良好的语言素养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长期地熏陶,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自觉地使自己的言语趋向于正确完美。

二、反复朗读,感悟语言美

农村学生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咬文嚼字不准,有时还会念错字,读起来漏洞百出,加上语言缓慢拉长,毫无韵味。因此,培养农村学生的语感离不开读,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美韵。但为了取得更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作品的语言表现形式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

三、注重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从课堂中获得,完善自身的语言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只注重使学生死记硬背词语的含义,偏偏就忽视或省略了再往前走的一步,那就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词语的能力,深刻理解和区别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的含义。在预习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自己读书笔记,把所遇到的生字词记下来,把在文中遇到的成语积累起来,把自己觉得优美的句段摘抄下来。然后教师只需在每篇文章的最后一节课的作业中选取必须掌握的一些词语让学生进行语言片段的描述练习,最后对运用不够好的加以指导纠正,对运用得较好的给予表扬,并加以收集,等到期末时再把这些文段展示出来,让学生去观摩体会。同时强调学生必须背诵需要背诵的篇目,并要背得滚瓜烂熟。

2.从课外中积累,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的语言能力绝不是仅靠课堂获得,只有接触了大量、优美的语言现象,才能形成自身较为完善的语言意识。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特别是课外大量的阅读是不可少的,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言语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获得更多的语言信息。如在《我关注……》的作文题中,就有许多不同关注的焦点,有关注未来的、关注环保的、关注老师的、关注前途的、关注祖国的、关注伊拉克等,思路开阔,立意深远,已不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乡村土娃。

四、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

1.准确使用词语。(1)教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在品味语言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发扬“咬”和“嚼”的精神。(2)教学生学会扣住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事实上,离开了语言环境,望文生义,哪怕某些问题是字典的解释,有时也会出现误差,甚至出笑话。(3)教学生学会对照比较,辨析用词的准确性。

2.恰当运用修辞方法。恰当运用修辞方法会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优美。教师可以每周一练,让学生模仿练习,加深他们的语言审美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语感。

3.灵活使用句式。在同一篇文章里,同样的意思,换一种说法,改变一种句式,效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如鲁讯《故乡》里有这样一句:“他也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A、父亲终于带走了他。B、终于被父亲带走了。C、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D、他终于跟着父亲走了。老师可通过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句式,让他们分析然后找出最恰当的备选答案。

参考文献

[1]王成 新课程下教学技能的变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1),36-38。

[2]李明中 谈小学语文的语感培养[J].安徽教育,2007,(6),75。

论文作者:李景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6

标签:;  ;  ;  ;  ;  ;  ;  ;  

浅谈新课改中边远山区学生的语感培养和训练论文_李景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