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儿童的新观念_亲子成长论文

教育儿童的新观念_亲子成长论文

教育子女的全新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子女论文,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更新教育观念,培养真正的人

天才是教育出来的

这句话的知识背景是现在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明确表明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天才是通过早期的教育的结果。

在孩子的生命潜能的出发点比较幸运。在早期,天才有时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什么让他心情激动,让他有创造力,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到他要干的事情中。一些所谓的天才只不过是因为:一是早期智力开发比较早;二是一些人的情商比较高;三是经常怀着朝圣者的热情沿着同一个方向上做工作,最后把这个工作做到巅峰状态。后来别人描绘说他们是天才。

实际上天才是教育出来的,一个人沿着有价值的方向把自己激励起来。实际上在他的精神世界中,自己能说服自己燃烧起来,怀着朝圣者的热情去做事情,称之为天才。

实际上在人的出生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别是微乎其微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只要我们教育得当,把孩子培养成天才是完全可以的。

快乐情绪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怍用

我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这是—种正确的认识。

理智是人后来训练的,—个人的成长,情绪是动力,理智就像一个车的方向盘和刹车,如果没有良性情绪的话,孩子的潜能被埋没,孩子的行为没有动力。如果形成消极情绪:紧张、焦虑、烦恼、自我价值低下、无奈无助,一个人在消极的状态下学习是没有可能性的。他的信息接收源就死了,大脑的思考模式就中断了,如果再打骂,消极的痛苦感觉就会跟学习连到一起。—学习这种消极的痛苦感就会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重者就会厌学。

教育孩子,引发孩子的良性情绪是根本法则,这个法则被破坏就不能教育好孩子,只有在积极情绪下才能教育好孩子,尤其是学习更是如此。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中找到快乐这叫兴趣,它是指做一件事本身给人以快乐,童年时孩子是凭兴趣做事情的。

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兴趣最原始的模型是,在—个婴儿眼中看到成年人做这件事情的快乐感觉。他引发了孩子本能对这件事的感觉:有趣味,有意思。一但形成习惯找到兴趣那就更有意思了,然后反反复复练习同一行为,做的多了,做起来胜任了,就会产生愉快、产生快乐。如果孩子的学习没有培养出兴趣来,那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孩子是通过行为和感觉学习的,兴趣是培养来的。

促使孩子发奋学习是情感的力量,不是道理

情感的力量:一是兴趣,兴趣是做事情本身能找到快乐;二是做一件事情的结果能获得父母的承认,获得快乐,孩子就会反复去做。

孩子的第一天性是讨好,通过父母对他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通过父母为自己所做出的努力,父母表达一种爱的情感,激发出孩子的感恩的情绪,才会使他去努力做事情。讲道理激发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发奋学习只有一点原因:

(1)学习等于快乐;

(2)父母的良性供养——鼓励、确认;

(3)父母无条件的爱,激发孩子的感恩心理。

教会孩子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好好学习就是孩子自然而然的选择

我的基本教育观是一个精神上的人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自尊心,它是人的脊梁骨;二是自信心;三是责任心。在孩子眼中世界是陌生的,培养孩子自信心最好的方法是鼓励,当孩子的这三个方面都建立起来后教育起来是很容易的。

我教育女儿时,每天让她记录班里发生的好事及一天的收获,就是让他找到快乐,愿意到学校,到班级去,逐渐培养他好好学习的习惯。

父母的确以、表扬与鼓励是孩子上进的原动力

如果缺了确认、表扬与鼓励这些,就象把种子放在干燥的土里不施肥、不浇水、不见光,他就不可能“发芽”,不会有上进动力。

最初孩子不懂什么叫有兴趣?不懂什么是好与坏?他的生命本能是让父母高兴,他认为让父母高兴的标准就是父母的确认、表扬和鼓励,父母的确认、表扬、鼓励是原动力。反过来父母的否定、批评、刻责是孩子成长的下拉力,如果一个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他就不会有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如果这三方面没有建立起来,父母说什么都没有用。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本人,而不是父母的钱财

如果允许你选择的话,一个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才叫幸运?我认为最幸福的家庭是父母高成就,而且会教育孩子;其次是父母低成就,会教育孩子。但这样家庭的孩子一定要学会超越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下面就是最不幸的孩子:

(1)父母高成就,不会教育孩子;

(2)父母低成就,不会教育孩子。

在孩子眼中一切都可能是游戏

我们之所以把工作学习当作正事,把打扑克玩当作游戏,这都是家长们灌输给孩子的。

如果我们让孩子们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那父母就不用费心思去教育。索鲁门斯基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大人们只要伴随他成长,让生活变成游戏,孩子对一切都会感到有趣。

一位曾经培育了七个优秀孩子的母亲,是这样做的:每次她洗衣服时,都给孩子准备一个小的搓衣板、洗衣凳和小的洗衣盆。她把洗衣服当成一种快乐,也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快乐。是我们的父母们使孩子们意识到学习很痛苦很难,造成孩子的紧张压力情绪,以致学习不好。

所以说,在早期教育中,必须在游戏中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再后来激励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和快乐,这样才有可能学好。人是一个有机体,他是严格按照“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原则做事的,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

每个生命必须独立承担他(她)自己生命的痛苦,别人无法替代

我们的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为了爱孩子,所有事情都不让孩子做,正是我们的这种爱无情地剥夺了孩子探索自己生命中的痛苦经历。使得孩子失去自主性,完全被动地接受。

人要建立责任心,首先第一个前提是:只有在自我作主时才能建立起来,否则就不能建立起来。父母做了很多事,最终把孩子培养成为废物,这个世界上有成就的人实际上没有哪个是焉头搭脑的。即使是那个深思沉稳寡言少语的人,也不是那种每天痛苦的表情。如果那种忧伤痛苦的情绪占据了一个人的心灵,他的整个心是停滞的。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生命,他必须都有独立承担他生命中痛苦的那种经历, 他才能获得经验教训、才能理解生命。记得,我跟我的一个研究生说过一句话:“你恐怕惟一不能够超我的就是你没有吃苦经历。”在零下十几度的宿舍里睡觉,除非你旅游上北极或其它地方,这种经历你恐怕一辈子都不会有。早上打来一盆洗脸水,第二天早上用比砖头都硬的冰来洗脸。这种经历恐怕你永远都不会有,因为你生活的条件永远都不允许。

那么,孩子的生命是他自己的,必须他自己来体验。否则,你要替他做了一切,就剥夺了他的自尊心、剥夺了他的自信心、剥夺了他的责任心。这样的话,等于你做了不该做的事,那么同时还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

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

这一点在我的脑海中,它俩有绝对的区别和联系。因为,假如这孩子是你生的,他在你身边长大的,那么你说什么,你说怎样,在他的脑海中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我不是说家长的行为或做人等等不好,至少是家长对孩子不够了解,使用了错误的方法。所以说,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这一点绝对是确定的。

孩子在出生状态下,他对事情一无所知,他后来形成的观念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痛苦是从哪来的呢?他玩世不恭是从哪来的呢?他对你的话题一面阳一面阴又是从哪来的呢?全是你教的!可能这并不是你的初衷,这并不是你想教的。你说:“我跟他讲过那么多道理,他不按我说的去做。”事实上,孩子不是按道理来做事,他是按照你的行为,按照感觉去做。在他的脑海里,早已被你的行为,被你的巴掌,被你的喝斥联系起来,形成强烈的痛苦。因为对他来说,你再说别的根本就没有用。我们让他学习时,就像他的手按在电门上,直哆嗦,太痛苦,没有办法去做。然后,为了逃避你对他批评的痛苦,他还要应付你,没有办法,于是就逃避你。我们从另一面想想,我们做父母的在那放一个十二伏的电门,如果父母一边对他说:“好好学呀!好好学!”另一边,把他的手放到电门上,让他痛得不行!他又把手拿回来,他又看你要捧他,训他。他这样一边在电门上痛得不行,一边你又对他喝斥。在两边的夹击下,他不得不阴一面阳一面,然后说:“啊!我一定学呀!我一定学!”但之后就是不学。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在我看来那简直就是地狱啊!等他到成年的时候,就不可能有高的自我价值。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自我价值,也就没有了尊严。没有尊严就不可能做出别的有价值的事情,也就不可能爱这个世界,爱这个国家,爱这个人民。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没有办法改变这种事实,那就得采取逃避。

孩子的素质教育应从教育母亲开始

这是我提出的一个口号。我准备在报纸上发表一篇有关这个观点的文章。

刚开始素质教育时,曾经提出一个口号,“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在我看来,这是不正确的。你从娃娃抓起,那边他母亲拍地一个嘴巴,全都把“素质”打飞了。假如说孩子是我们栽在地上的一棵树苗,根还没扎实,父母却一掌“拍”地把苗打蔫了。

素质教育是什么?我的意思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是母亲,生下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培养老师是母亲。在孩子零到一岁的时候,他的一些基本态度和观点是母亲给他的。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母亲时时地满足他;当孩子无理的时候,母亲能够忍住。当他知道这个世界他不是无头无脑的,同时,让他知道,在他正常的需要时,他是能够得到满足的。在父母的爱抚下,让他知道,这个世界是安全的等等。如果母亲不懂得对孩子根本的渗透,等到七八岁以后或等到成年后,再去教育,这个难度就太大了。

所以说,我的观点,教育首先从母亲开始。

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教育方法

幸运的孩子是父母在“无意中”做对了。所谓“无意中”就是说父母没有学过什么教育学,没有听过亲子讲座,父母是无意中做到的。它不是自然的选择,而是意想不到的。

我觉得我们兄妹六人被培养起来,纯粹是父母无意中做对的。读了卡尔·维特的教育理论和斯特娜自然教育的理论,我发现我的父母在无意中做到了,基本上做到了。在我家对孩子的培养中,自我价值保留,没有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有责任心。但在我的内心中,我母亲是爱我们所有的孩子的。家里六个孩子,我不记得她为我们这些大孩子洗过衣服。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整理床铺,这是你的事,她无意中做到的。而不是说她知道怎样叫孩子有独立性,有自尊心,她没有这个概念,只不过孩子太多了,太忙了。早上起床后,你自己叠被,这是你的事;学习这是你的事。所以,我从小的概念中,洗衣服是自己该洗,没有说是父母该给我洗的,没这个概念。

我觉得,从小的教育,我的父母已经无意中做对了。

人必须同步增长;身体、智力、心灵

假如一个人是一棵树,要被培养起来的话,树根就是人的心灵之根,或者我们也叫它人格,树干是身体和智力。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这三部分:心灵、身体和智力不同步发展,不同时培养,那么这个孩子就没有培养成孩子本性和孩子的观念。我所说的这些,当然不是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好人,最后成为一个弱智的人,不是这样的。

我跟大家讲的道理是一个天才是如何教育出来的。没有一个天才的家长会全天地让孩子学习,学小提琴、学钢琴、学数学、学语文,其它的一概不管,我看了所有教育理论根本没有。并且我自己的实践,我的家庭实践,我自己教育孩子的实践,教育弟弟妹妹的实践,我觉得那样是不可能的。在这个世界,除非那个孩子是极端弱智。一个人的智力的发展,比如说他的知识、逻辑、思考能力的发展,和他的身体健康发育,和他的心理,包括他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他的爱心、同情心、对社会的关爱、对人生关爱、对自己的态度等等,这些必须同时同步发生和发展。这是目前中国家长教育的最大误区。

我们都认为这个重要,整天给孩子补铁、补锌,那个重要,然后一天从早到晚大半夜地跑,让孩子学习。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假如有二十个功能,现在先把前十个功能关闭,先用剩下的这几个功能?人并不是这么回事,人的成长必须与这些同步增长。澳大利亚的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生命的根出现了问题,那么所有这些都不必谈了。在早期教育中,任何一个孩子可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亮点,也可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暗点,他可能成为对这个世界有价值、有贡献的人,也可以成为对这个世界的罪人。关键在于生命之根的教育。”

如果说一个人在他的早期生活中找不到自我价值,没有被关爱,没有被无条件的爱,没有被尊重,自我价值确定不起来。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根”出现了问题。身体发育得再快,那么恐怕也是有害的,智力发育跟不上根本不行。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随着肉体的增长,孩子到了十四五岁时,家长拼命地不许他看有关接吻的镜头,有关那样的小说。我想问你一下,你的孩子从哪里会学会那些?如果在这个时候会适当地引导,让他知道人世间这些事情,让他知道男女之间有别。人是怎样来的,消除了他盲目的好奇心,消除了这些不应该有的好奇心,他反到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根本不会学坏。

我实事求是讲,我到十二三岁已经知道人是怎样来的,我也并没有学坏。孩子到十二三岁产生感情,这很能正常啊!但需要你去引导,引导他和男同学和女同学正常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告诉他应该注意哪些。而如果你说不行,不就引起他的反抗了吗?他不出去了,在家里想,在人的脑海里,天堂可以变成地狱,地狱可以变成天堂。在人的脑海里反复出现一个镜头,他的精神世界就可以变成真实的,这样对孩子来说害处就太大了。实际上,精神病就是这样产生的。往往反复播放一个镜头。比如反复播放一个恶劣的镜头,在他的精神世界里,这就是真实的。所以孩子到了这个阶段,相应的精神营养家长就该负责了。什么时候人应该有信心?应该做什么事情?事情有多大害处?你自己与异性正常交往就可以了,我完全赞成这种做法。听说孩子在搞对象千万别着急,孩子这种交往是正常的。他们应该知道,这个世界还存在和你不一样的人,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男孩和女孩交往就一定有恶劣行为?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只要你从小培养孩子是有自尊的人,是有自信的人,是有责任心的人。这是前提,如果这些都没有,那麻烦可就大了。我记得曾经有一位父亲,大女儿十八岁,小女儿十六岁,媳妇死了,他的两个女儿特别漂亮,父亲就觉得他的两个孩子出去随时会被人强暴,所以最后他把孩子锁在家里,一锁十年,不让孩子见任何人。十年后,两个孩子出来后,还是十二三岁时的智力水平和精神状态。

说实话,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大程度也是考验父母的勇气。比如说,我的女儿十五六岁,不让她一个人上街,剥夺了她对生命的探索。所以,允许她自己上街,上街又可能会遇到坏人,只要你跟她说:“上街时,和那些不熟悉的人,陌生的人,不要随便搭话。要往人多的地方去,遇到坏人要找警察。”教一些孩子成长的方法,该去的让她去。我说的也就是,孩子要让他同步成长,心灵要成长,不要把责任心当神话。如果他的行为对别人一点没有影响,能有责任心吗?你从来不让他照顾一些年老的人,照顾别的孩子,照顾父母,他从来没有看到他的行为对别人产生过影响,上哪会有责任心,责任心是你教出来的,后面我们还会讲到。

摘自《培养真正的人》,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

标签:;  ;  ;  ;  ;  

教育儿童的新观念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