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545002)
【摘要】 综述了对压疮概念及其形成的危险因素、预防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减压、皮肤保护、营养支持、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加强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干预指导等方面的相关护理研究进展,以期指导临床更好地预防压疮,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为完善压疮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压疮;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1-0102-02
压疮是临床常见的护理并发症之一,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及难点。[1]一旦发生压疮,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消耗医药护理费用,影响疾病的康复。采取合理适当的干预措施,减轻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是目前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2]。为更好地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压疮防治问题,现将国内外相关压疮的预防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压疮的概念
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3]。压疮又称褥疮,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局部软组织处于持续不减压的压迫下,局部受压的组织长期缺血、缺氧,无氧代谢产物堆积,对组织细胞的毒性作用,使细胞变性坏死[4]。压疮是因长时间压迫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损害[5],它的损害由深而浅的发展,从深部肌肉经皮下脂肪至真皮、皮肤及毛发。
2.压疮的分期
根据伤口的颜色将压疮愈合发展的过程分为:①红色伤口:伤口基底部为健康的红色肉芽组织,清洁或正在愈合的伤口属于此类;②黄色伤口:伤口基底部为脱落细胞和死亡细菌,一般黄色伤口又指感染伤口;③黑色伤口:伤口有黑色的坏死组织和黑痂,如糖尿病足干性坏疽、深度压疮表面的坏死痂皮;④粉色伤口:有新生的上皮组织覆盖。
以往压疮依其病理过程分为 4 期(4度):瘀血红润期(Ⅰ度)、炎症浸润期(Ⅱ度)、溃疡期(Ⅲ度)、坏死期(Ⅳ度)。这种分期方法与烫伤的分期很相似,在临床上并不实用。Ⅰ期淤血红润,Ⅱ期炎性浸润,Ⅲ期浅度溃疡,Ⅳ期坏死溃疡,与教材是相吻合的,2007 年美国国家压疮专家组(NPUAP)将压疮的分期更新为六期,这样的分期更加精确、清楚、实用。
Ⅴ期:难以分期。指全层伤口,失去全层皮肤组织,溃疡的底部腐痂或痂皮覆盖无法确定其深度,只有腐痂或痂皮充分去除,暴露出创面底部,才能确定真正的深度和分期。
Ⅵ期: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组织损伤可凝深度:指皮下软组织受到压力和剪切力的损害,局部皮肤完整,但可出现颜色改变,如紫色或褐色或导致充血性压疮与周围组织比较,这些受损的软组织可能有疼痛、硬块、糜烂松软、较冷、较热,他需要完成或清创后才能准确分期。
3.压疮发生的相关因素
3.1外源性因素
3.1.1压力因素及非压力性因素压力性因素:压力是造成压疮发生最重要因素。ICU患者基本都需要卧床,限制了患者的躯体移动和体位变换容易造成身体某些部位长期受压特别是垂直压力作用[6],非压力性因素: ICU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洛种管道较多加心电监护、导尿管、胃管、呼吸机管路等,这些管道长时间对局部组织压迫容易导致局部组织的破溃。
3.1.2摩擦力和剪切力是造成压疮的另一重要因素。当患者取半卧位时,身体下滑,与髓骨紧邻的组织跟随骨骼移动但由于皮肤和床单间的摩擦力皮肤和皮下组织无法移动使这些组织相对移位,因而造成皮肤组织损伤。ICU患者由于镇静及肠外营养、呼吸机使用等原因,往往需要采取头高体位。产生剪切力及摩擦力,影响局部血液供应,导致组织缺氧损伤[7]
3.1.3环境潮湿 在潮湿的环境下,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会增加 5倍[6]。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大小便失禁、引流液的污染、汗液刺激,可导致皮肤浸润、松软,易致剪切、摩擦力所伤,引起皮肤软化,削弱皮肤的屏障作用。
3.2 内源性因素
3.2.1 体温 体温每升高1℃能增加组织代谢和氧需的10%,当持续压力引起组织缺血时任何温度的升高都将增加组织产生压疮的易发性[8]。预防压疮的误区之一是使用烤灯,使用烤灯等可使皮肤干燥及皮肤温度升高,组织细胞代谢及耗氧量增加进而造成细胞缺血、甚至坏死。
3.2.2 营养、感觉、年龄及其他因素 大多数病人组织对一定程度压力有一定代偿能力,某些病患者则不然,如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感觉减退易发生压疮[9],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丧失感觉的部位营养及循环不良易发生压疮,四肢瘫痪、截肢时丧失交感性张力致使循环阻滞易发生压疮,还有癌症晚期、重度营养不良、心衰或各种疾病所致机体水肿及皮肤抵抗力下降、皮下脂肪减少等患者也好发压疮。老年人皮肤松弛、干燥、皮下脂肪萎缩、缺乏弹性、皮肤易损性增加,易发生压疮。
4.压疮的预防
4.1.1 保持患者身体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 2 次,再用 50%酒精在病人腰背部及受压部位按摩约 3~5min,防止压疮发生。如果局部发红,不必按摩,可用 0.5%的碘伏或 0.2%的碘酊涂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1.2 定时翻身,经常更改体位,平、左或右侧身,一般每 2h 翻身 1 次,不得超过 3h。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用力要协调,以免产生摩擦力和剪切力,翻身以 90°侧卧改为侧卧 30°,以枕头支撑相关点,床头抬高 45°改为 30°[10],要角度小,时间短,这样可以避免自身压力影响而加重压疮的形成。
4.1.3 合理使用减压器具 在骨头隆突处可垫以气圈、棉圈、海绵垫、充气床垫、简易减压手囊、水压子等。注意气圈的气不能充得太足,以 2/3 左右为好,气门向下,放于两腿之间。橡胶气圈没有显示出能减压的作用,不建议使用,气垫圈、橡胶圈使局部血循环受阻,造成静脉充血与水肿,同时妨碍汗液蒸发而刺激皮肤,不宜使用。②吴少琼等[11]使用小型凉液垫、李明[12]使用水垫于病人枕部、骶尾部、肩胛部、足跟等压疮易发部位。③决策树[13]使用未经病人直接接触的膀胱冲洗用的三升输液袋灌入液体或气体,消毒后套上棉套,用于预防压疮,均取得理想效果。
4.1.4按摩 按摩法可用于无发红的皮肤,国外护理界不主张对已发红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有研究表明,按摩无助于防止压疮,因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的护理性反应,解除压力 30~40min 后褪色不会形成压疮,如持续发红,表明软组织已损伤,按摩会加重软组织的损伤[14]。预防压疮Ⅰ、Ⅱ期常规采用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处再用烤灯,而现在不主张按摩,因为红斑是保护性反射,解除压力后自行恢复,按摩反会加重局部的损伤[12],摩擦还可以使局部升温,温度升高 1℃,能加快组织代谢,增加 10%的氧需要量,使组织缺氧,增加压疮的易感性[15]。
4.1.5良好的膳食是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促进疮面愈合的重要条件。因此,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膳食,保证正氮平衡,促进疮面愈合。蛋白质是机体组织修复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 C 及锌在伤口的愈合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易发生压疮的病人应给予补充。另外,糖尿病患者注意监测血糖,水肿病人应限制水和盐的摄入,脱水病人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
4.1.6提高护理人员对压疮问题的重视和预防意识,认识到压疮重在预防。加强对全员护士的培训,定期对护士进行压疮预防知识及压疮护理知识更新的培训,规范流程、正确、科学使用评估工具,使得标准一致,减少差异。
5 小结
综上所述,压疮的发生具有高风险性,对压疮护理干预措施效果也还是有限的,重视压疮的预防是关键,加强对压疮的基础性研究,建立科学、可行的压疮管理制度,调动护士的积极性,科学运用压疮管理流程,对压疮高发人群进行护理干预,以最少的资源发挥最佳的效果,降低临床压疮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2014版国际《压疮预防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 王泠.中国护理管理.2016(05)
[2] 2016年最新压疮指南解读[J]. 邓欣,吕娟,陈佳丽,宁宁.华西医学.2016(09)
[3] 延续护理应用于压疮患者的研究进展[J]. 陆彩玲,梁妮,李伟霞,何汉萍,谭美玲.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06)
[4] [中华护理学会2018年各专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征文内容[J]. 中华护理杂志.2018(01)
[5] 压疮的预防和护理[J]. 董小红,黄海燕.中国社区医师.2015(35)
[6] 使用减压床垫患者翻身间隔时间的Meta分析[J]. 马冬花,丁萍,李红燕.护理学杂志.2016(14)
[7] 决策树在ICU患者院内获得性压疮风险预测中的应用[J]. 邓小红,王乔凤,李明珂,胡爱玲.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 (07)
[8] 循证护理干预在ICU危重患者压疮防治中的应用[J]. 杨月桂.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7 (13)
[9] 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 黄水英.中外医学研究.2017(35)
[10] 两种不同角度的半卧位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误吸和压疮中的应用[J]. 蒋琪霞,刘娟,刘玉秀.中华护理杂志.2016(08)
[11] 气垫床不同充气程度及不同翻身间隔时间预防压疮的效果观察[J]. 吴少琼,陈丽萍,陈录清,符娇珠,陈建明.护士进修杂志.2015(12)
[12] 自制水枕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 李明,郭妍妍,赵磊.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03)
[13] 决策树在ICU患者院内获得性压疮风险预测中的应用[J]. 邓小红,王乔凤,李明珂,胡爱玲.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 (07)
[14]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研究[J]. 乌爱华.中国实用医药.2015(08)
[15]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神经外科患者术中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 曾丽娟,徐常娥.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4)
论文作者:李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2
标签:组织论文; 皮肤论文; 患者论文; 局部论文; 伤口论文; 压力论文; 因素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