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发展的预测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稳定论文,快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各个领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主要表现在:
1.1980—1996年国内生产总能翻了两番多,平均每年增长约10.1%,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粮食、棉花、煤炭、钢铁、水泥、玻璃、棉布等工农业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7%。
2,产业结构严重脱离需求结构的畸形状态得到很大改善,长期困扰计划经济国家的商品数量“短缺”现象基本消除,能源、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持续稳定增长。
3.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产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据1995年工业普查结果,80年代以后出厂的工业生产设备已占设备总量的90.5%;大中型企业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的分别达到26.1%和27.7%,比1985年提高了13.2和5.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和0.59个百分点,表明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根据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测算,1978—1995年,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由改革开放前的负值上升到占39.85%,仅次于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46.84%)。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正在逐步形成,市场开始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有所加强与改善。财政、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流通体制、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各个领域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进展,金融与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市场正在全面发展和完善,改革的最后难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利环境和条件正在逐步形成。
5.对外开放日益扩大。199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2899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7.6倍(其中出口为12倍),从1978年排在世界第 32位跃升到第11位。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由1978 年的9%上升为1996年的约36%。
二、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经济发展不够稳定,波动幅度仍较大。1978—1996年,中国GDP年增长率在10%以上的有10个年份、其中有5年超过12%;增长率在6—10%的共6年,3.8—6%的有3年,而且它们的分布是不规则的。
2.新旧体制双轨运行并存,转轨缓慢,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面临巨大困难。
3.经济仍然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规模经济效益差。
4.收入差距拉大,失业率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困难加大。
5.在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和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环境恶化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上述问题都是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精心操作才能逐步解决。这表明,中国的未来发展前景是美好的,但面临的困难也是很大的。
三、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的初步预测
在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上述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参考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轨迹和可预见的技术变化,综合考虑中国未来资源供给、人口变动、生态环境影响等因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运用长期经济预测模型及其它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1996—205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结果见表1)。
按照这个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最发达国家的行列,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成为一个富裕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其发展过程大体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2()00年,GDP将持续稳定地以年均9.4%的高速度增长,到2000年,GDP总量将达到9万多亿元(以1995年价格计算,以下同),人均超过7,000元。东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镇及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将会达到小康,一部分城镇和小部分农村将开始向富裕小康迈进。
第二阶段:2001—2010年,GDP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8%,到2010年,GDP总量将会达到近20万亿元,人均达到约1.4万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达到小康,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城镇以及部分农村进入富裕小康的生活水平。这一阶段内,大中型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中小城镇将普遍完成工业化,开始向后工业化或信息化社会转变:同时工业化过程全面向农村推进。
第三阶段:2011一2030年,GDP将以年均6%左右的中速增长,到2030年,GDP总量将会达到62万亿元,人均达到约4万元。中国将全面完成工业化,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信息化,经济技术总体实力居世界前列,人民平均生活水平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第四阶段:2031—2050年,GDP年均增长仍可望保持在4.5%左右的水平上,到2050年,GDP总量可能达到153万亿元左右,人均达到约10万元。经济总规模居世界各国之首,国民经济将全面信息化: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但人均GDP和人民生活水平仍和美、日等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
表1 1996-2050年中国与有关国家经济总量增长预测
GDP总量
分阶段增长速度(%)
GDP总量
分阶段增长速度(%)
1996 2000 2010 2030 2050 1996-2000 20001-2010 2011-2030 2031-2050
美国① 6.4 7.24 8.82 13.11 19.52.52.0 2.02.0
日本① 3.8 4.0 4.6
6.2 8.40.91.5 1.51.5
法国① 1.34 1.15 1.90
3.1 4.92.42.4 2.42.4
英国① 1.16 1.3 1.65 2.66 4.32.42.4 2.42.4
印度① 0.28 0.35 0.58 1.54 4.16.25.0 5.05.0
中国② 0.8 1.15 2.37
7.6 18.39.48.0 6.04.5
中国③ 1.6 2.27 4.95 15.5 38.39.48.0 6.04.5
中国④ 2.7 3.93 8.59 27.3 67.39.48.0 6.04.5
中国⑤ 6.4 9.09 19.8 62.3 1539.48.0 6.04.5
注:①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印度的数据为GNP,增长率是据各种不同渠道的资料估计的,单位为万亿美元。
②按1995年价格计算的GDP,按1996年中国官方汇率计算的GDP的美元数,单位为万亿美元。各阶段的增长速度是我们课题组用长期预测模型测算的。
③按1994年价格计算的GDP,按1美元=4元人民币计算的中国GDP各年的美元数,单位为万亿美元。
④按1992年价格计算的GDP,按1992年前后国内外学者估算的中国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的中间值,即1美元=1.5元人民币计算的GDP的美元数,单位为万亿美元。
⑤按1995年人民币不变价计算的中国GDP,单位为万亿人民币。
表2给出了按1995年汇率或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在不同阶段的人均GDP水平。
表2中国人均GDP及其国际水平预测①(按1995年汇率或购买力平价计算)
美元:人民币1:8.361:4.0 1:2.0
1:1.5
1995年 折合 国际 折合 国际 折合 国际 折合国际
价格
美元 组别 美元 组别 美元 组别 美元组别
(人民币)
1996
5209 624 低收入
1302 下中等
2604 中等 3363 中等
2000② 7061 846 低收入
1765 下中等
3531 中等 4707 中等
2010 13,8891663 下中等
3472 下中等
6945 中等 9259 上中等
2030 39,6574749 下中等
9914
中等 19,829 上中等 26,438 高收入
2050 98,638 11,182
中等 24,659 上中等 49,319 高收入③ 65,758 高收入③
注:①此表的国际组别指到当时将国际收入水平按低收入、下中等、中等、上中等和高收入划分的分组地位。
②各阶段收入分组:
低收入 下中等 中等
上中等 高收入
2000年 1000以下
1001-3000 3001-5000 5000-15,00015,001以上
2010年 1500以下
1501-5000 5001-8000 8001-20,00020,001以上
2030年 3000以下
3001-80008001-15,00015,001-25,000
25,001以上
2050年 5000以下 5001-10,000 10,001-20,0000 20,001-30,000
30,001以上
③这时美国的人均GDP也约为50,000美元左右。
④按1美元=1.5元人民币计算,这时中国人均GDP超过了美国约30,显然这已经过高估计了人民币的购买力。
按购买力平价进行国际比较,从理论上讲是比较科学的,但其计算方法十分复杂,准确性很差。按此方法,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有多种方案,从1:1到1:4,差距极大。总的看,对人民币是高估了,特别是按1美元=1.2元人民币或1,5元人民币计算,其高估程度就更大。
四、保持未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1.中国拥有世界最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由于中国将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进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地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从客观上决定了不同地区、城市与农村多层次的社会需求在今后30—50年内将会持续稳定增长,使国民经济中各层次的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具备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这是中国国民经济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小国家和地区相比,能够实现更加长时期稳定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2.中国人口众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有利因素。人多,劳动力资源就丰富,消费需求就旺盛。预计从2000年到2040年中国的人口总量仍处于上升阶段。在此期间,人均消费水平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消费结构也将发生明显变化。消费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思格尔系数和衣着比重下降,工业制成消费品、住房、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比重上升。这种变化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十分有利。
3.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技术差距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中国在传统产业仍具有很大增长空间的同时,具备了经济增长的后备新兴产业。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大大节约技术研究的经费和时间。这一优势在今后30—50年内部将存在。
4.中国居民具有的高储蓄传统和高储蓄率,与未来经济稳定快速增长要求的高投资率相一致,这是保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从1978年起,中国的投资率除1981年为32.5%以外,所有各年都在33%以上,其中,1984年以来各年全部在34%以上,1992年至1996年则分别达到36.2%、43.3%、41.2%、40.8%和42.4%。这样高的投资率,在世界各国都是罕见的。可以预料,这种情况在未来几十年将会继续下去。
中国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这样高的投资率,除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使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迅速扩大和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由于国外净流入因素的影响,扩大了可以使用的国民财富的数额,增大了投资与消费比例安排上的弹性区间。二是投贸来源由单一型向多渠道模式转换。过去政府是投资的唯一主体,现在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且国家投资比重迅速下降,集体、个体的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当然,投资率高和有较充足的资金保证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投资利用效率,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5.由于中国采取的是渐进改革方式,经济体制改革对生产力的促进潜力仍然很大。最为重要的是,渐进式的改革使得中国能够在改革的同时,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全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均不同程度地受益于改革和现代化,能够有效地防止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过的现代化中断。
6.多极化的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结构和东亚地区长期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充分利用全世界的资源,引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也在不断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在世界事务中的政治经济地位,有利于争取对中国更为有利的国际经济技术环境,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7.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垂直分工会不断向水平分工转变,有利于中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更高的比较利益,提高以技术换资源的能力,缓解国内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
五、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制约因素
1.土地和水资源制约。虽然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的拥有量却很低,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自然资源制约中,部分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进行调节,如各种矿产品,可以由进口解决,但有些自然资源是难以进口的,如土地、水资源等只能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解决。
——土地:中国虽然国土面积广博,但耕地面积少,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着22%的人口,人均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耕地面积正在日益减少,而人口却在日益增长。
——水资源:中国是—个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夏多冬少。随着经济增长,缺水问题将会日益严重。
2.能源与生态环境制约。中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以煤为主的资源结构和地区分布的不均,对环境的污染等,都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一些大中城市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超标,继续增加煤炭消费将会更加重污染程度;中国石油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而对石油的需求却增长很快。1995年中国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如果石油资源没有大的突破,中国经济增长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将会日益严重。
3.人口众多的制约。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都将面临人口过多和劳动力过剩问题。据我们预测,即使是继续执行当前严格控制人口的政策,中国的人口也将持续增长到2030—240年的最高峰,达到15.8亿左右,才能开始十分缓慢的下降。也就是说,从1997—2040年,中国新增人口比美国目前的总人口还要多出1亿。这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沉重负担。尤其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导致资产有机构成日益提高,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度不断下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使得隐性失业难以继续大量存在。因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将会一直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追求增长速度,以增加就业人数的直接动因。
在劳动力总量大量剩余的同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却相对不足。目前,中国就业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比例仅为17%左右,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者不到1%;农村教育水平更低,距离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尚很远。
六、实现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的战略对策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起飞,在二元结构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已经进入了全面工业化和快速信息化阶段开始了自我持续快速增长的新时期。因此,我门认为,在今后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应当采取10个并举的方针,即:
——在发展方针上,改革与开放并举,坚定不移地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继续扩大开放和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基础产业和附加价值高的产业规模量的扩张与依靠技术进步实现质的飞跃并举;
——在技术发展方针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自主研究开发并举;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完成全面工业化与积极推进信息化并举:
——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加强基础产业与发展加工产业并举,改造传统产业与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并举;
——在城乡发展模式上,推进城市现代化与发展农村城镇化并举;
——在市场开发模式上,加快进入国际市场与促进国内市场高速成长并举:
——在社会利益分配原则上,实行效率与公平并举;
——在区域发展方针上,继续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优势与加强对中西部的扶持并举;
——在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上,加速政府职能转换,缩小干预范围与强化政府和法律权威、提高管理效率并举。
实施上述综合协调的发展战略和方针,将使得我国经济新旧产业部门交替上升,互相提供需求;地区发展与城乡发展相互促进,市场稳定扩大;新技术在产业中迅速扩散,国际竞争能力日益提高;使我国经济具备自动增长,进入可以持 续快速增长轨道的能力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