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曹茹佳论文_曹茹佳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曹茹佳论文_曹茹佳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 曹茹佳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这一时间段内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54例,通过电脑随机分组的办法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干预,实验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指数进行评分。结果: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6-YS

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半侧身体活动不灵,中医又将其称为“半身不遂”,而西医则将其划分为脑血管疾病[1]。此外,对于术后并发症引起的脑损伤、脑炎脑膜炎、脑外伤等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也被称为脑卒中偏瘫。除肢体功能障碍外,脑卒中偏瘫患者还伴发有语言功能障碍、癫痫、认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2]。目前,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提升患者的预后及康复效果,还需要对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将我院收治的5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和探讨了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这一时间段内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54例,通过电脑随机分组的办法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经检查,上述患者均已被确诊为脑卒中偏瘫。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已排除了精神异常、感染性疾病,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干扰性因素。对照组中有男性13例,女性14例,年龄42~73岁,平均(59.54±1.37)岁,右侧肢瘫痪17例,左侧肢瘫痪10例;实验组中有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42~74岁,平均(59.87±1.95)岁,右侧肢瘫痪14例,左侧肢瘫痪1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护理期间,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干预,定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遵照医嘱督促患者及时用药;实验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按摩护理:在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医护人员可以借助物理治疗仪定期为患者开展按摩护理,按照“从上至下,由远及近”的方法,对患者的全身肌肉进行按摩,促进患肢部分的血液循环,以免其发生萎缩,影响康复[3]。②被动活动:对于运动功能丧失严重,或者意识不清的患者,医护人员可以开展被动活动,通过腕关节活络、上臂及膝部屈伸,以及患侧旋转等协助活动,提升患者的关节活动度,避免僵硬、麻木等情况的发生。③康复训练:待患者情况好转后,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康复计划,开展坐立、翻身、站立、行走等阶段性训练,注意把握运动强度,以免运动过量引发不良反应。④心理护理:由于机体功能的丧失,容易诱发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医护人员应主动关心和呵护患者,想办法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4]。

1.3 观察指标

利用运动功能评估表和生活能力指数表分别对患者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当患者的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的恢复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软件对研究数据展开分析,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指数评分用 表示,用t检验,当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指数评分不具备对比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指数评分比较( )

组别 例数 运动功能 生活能力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 27 24.53±4.62 75.64±8.31 51.17±9.65 86.77±10.21 对照组 27 24.15±4.37 52.07±7.42 52.03±9.68 67.83±9.57 t -- 0.31 10.99 0.32 7.03 P -- 0.75 0.00 0.74 0.00 3 讨论

患病后,由于神经中枢的异常,导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明显下降,无法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再加上长期复健治疗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带来的巨大压力,容易诱发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治疗效果,同时也不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5]。

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为(75.64±8.31),生活能力评分为(86.77±10.21),其恢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说明,康复护理的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康复护理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静态的按摩护理,对患者肌肉进行按摩,加快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的发生。被动活动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各个关节的活动度,以免发生僵硬、麻木等情况,影响后续的康复治疗。主动康复训练的进行,通过合理的阶段性训练,有针对性的强化患者的活动能力,有助于提升机体功能,促进康复。此外,及时的关心和呵护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增强康复信心,提升治疗依从性。因此,康复护理的干预能够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负性情绪,转变思想认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避免肌肉持续萎缩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刘倩.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者肢体功能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西藏医药,2018,39(04):93-95.

[2]张丽华,吴奇勇,林玉兰.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8,8(09):77-79.

[3]王玉苗.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1):257-258.

[4]宁阳,尚小俠,王明霞.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8):140+177.

[5]卫方红.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2):183-184.

论文作者:曹茹佳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8

标签:;  ;  ;  ;  ;  ;  ;  ;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曹茹佳论文_曹茹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