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复合词同义聚合关系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帝内经论文,复合词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这里要谈的聚合是指词汇语义关系的聚合,符号与符号之间在意义上互相类聚而形成的一种结合关系。构成聚合关系复合词中的两个义位在词汇意义上的某一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同处于一个有共同性类、情状和动态的语义场中。语义场是一群具有共同义素特征的词类聚而成的语义系统。它们在意义上,一方面互相融合,彼此渗透;另一方面又互相制约,彼此损益,共同聚合成为一个新的复合词词义。
词义聚合的方式从不同的视点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别,我们根据《黄帝内经》的复合词内部词素义位关系聚合的特点进行分析。
性类聚合
复合词中的两个词素义位共同处于一个表示相同或相关性类的语义场中。
(1)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人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素问·风论》
门户:身体上的孔窍。包括俞穴、汗孔及器官出入处。
(2)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仓廪:受纳运化食物的器官,喻指脾胃。
(3)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素问·生气通天论》
穴俞:与人体脏腑相应,位于皮肤之中与体外相通的微小空窍。
(4)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灵枢·本输》
皮肤:人体表皮肤腠。
(5)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非圣帝孰能穷其至理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渊源:事物的根源,本始。
构成这类复合词的两个义位的基本义素特征相似同类,由此在相同的意义中轴机制的条件下互相聚合,从而产生一个新的复合词。如门户,在建筑物体的出入口这一意义相同,至于一扇曰户,两扇曰门的区别并不影响两者的聚合,其聚合的焦点是出入口,而非数目的多少,在聚合中则隐去了表数目的义素特征。由这个焦点类比引申指人体内的脏腑气血等与体外大自然感应取通的出入口──连接人体内外的组织器官。仓廪,在贮藏物品的房屋这一点上聚合,从而喻指受纳运化食物的消化器官。穴俞、皮肤、渊源,都是在有共同义素特征基础上互相聚合而成的复合词。
情状聚合
复合词中的两个义位在表示情状的意义上互相聚合,从而构成复合词的词义。
(1)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素问·玉机真脏论》
枯槁:干枯无生机的样子。
(2)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素问·脉解篇》
荣华:草木开花。分而析之,《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统而言之“华,荣也。”
(3)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素问·调经论》
劳倦:劳累疲倦。《广雅疏证·释诂》:券,劳也。……券与倦同。”
(4)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素问·脉要精微论》
周密:隐居深藏。《说文解字·二上·口部》:“周,密也。”
(5)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恒常:一定的发病部位。《说文解字·十三下·二部》:“恒,常也。”
(6)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灵枢·逆顺肥瘦》
敦厚:身体强壮厚实。《广雅疏证·释诂》:“《墨子·经篇》云:‘厚,有所大也。’厚与大同义,故厚谓之敦,亦谓之庞;大谓之庞,亦谓之敦矣。”
(7)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虚无:此指善养生之人心境恬憺空净,无欲无求。
(8)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蕃茂。《素问·气交变大论》
蕃茂:天地化生万物之真气兴旺茂盛。《说文解字·一下·草部》:“番,草茂也。”又“茂,草丰盛。这类复合词的构成特点表现在两个表示相同或相似情状的义位聚合在一起,在聚合中互相逼近,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意义整体。由于其意义相类,在古代训诂中大多是训释与被训释的关系,如荣训华,劳训倦、厚训敦等。这类词聚合的意义机制是其实能近义素特征,而且正是这个义素特征的机制作用使两个义位义转化成为复合词的词义。枯槁,其相通的义素特征是“失去了供生命存在的水分”,由此转化为干枯无生机之义。虚无,聚合的义素特征是“一切都不复存在”,由此转化为养生达到的主观与客体,物我两忘的境界。我们要把握构成复合词的两个义位的义素特征是怎样转化为复合词词义的过程,一方面要辨准两个义位的义素特征的意义指向,沿着这个意义指向进行思考理解;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密切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如蕃茂,有的释为:“草木生长茂盛。”③根据语境,本篇论述中心是方域的不同和节令的交替变化与大自然真气化生万物的辨证关系。把蕃茂释作草木茂盛,仅局限在意义指向阶段,即简单地把两个义位相加,而没有联系上下文章。经过认真思考来掌握其“天地化生万物之真气兴旺茂盛”的意义。另把(6)中的敦厚释为“笃厚诚实”,也犯的同样的毛病,理由见注释。
动态聚合
两个有共同动态义素特征的义位聚合在一起,彼此融合,以而构成一个复合词。
(1)病心脉来,喘喘连属。《素问·平人气象论》
连属:连续不断。《说文解字·八下·尾部》:“属,连也。”
(2)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灵枢·外揣》
应和:相互呼应。《说文解字·二上·口部》:“和,相应也。”
(3)淫气忧思,痹聚在心。《素问·痹论》
忧思:忧愁。《尔雅·释诂》:“忧,思也。”
(4)六腑化谷,津液布扬。《灵枢·天年》
布扬:敷布输送。
(5)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素问·阳明脉解篇》
骂詈:《说文解字·七下·网部》:“詈,骂也。”“骂,詈也。”
(6)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惊骇:惊惧不安。《说文解字·十上·马部》:“惊,马也。”“
,惊也”。
(7)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素问·玉版论要》
揆度:《尔雅·释言》:“揆,度也。”
(8)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灵枢·卫气失常》
诊视:诊断。连属聚合的义素特征是两物相交接,两物交接就引申有连续不断义,由此转化为例(1)中连属持续不断意义。例(2)中的应和,应与和的聚合义素特征是声音发出后得到的相应的反馈音响效果,由此引申为两者双方在声音上的相互呼应。例(3)中的忧思,有的解为忧愁思虑④,我们认为欠妥。首先,把忧思作为短语来理解;其次,把其中的思按今义解为思虑,在中上古汉语中,忧思出现在相同的语境中时,思常是忧义。故《尔雅》则思为忧。忧思聚合的义素特征是思想不愉快之义。那么,思何以能训忧呢?王念孙先生在其《广雅疏证·释诂》中对此辨析精当,曰:“《尔雅》:‘惄,思也。’舍人注云:‘志而不得之思也。’思与忧义又相近,故《尔雅》云‘忧,思也。’”忧与思,均为表心志活动的词。从微观引申的角度看思的局忧义,以久思不达其志的指向,自然产生出抑郁忧愁之情,故引申为忧义。从词义系统互相影响的视点观察是词义渗透⑤。词义渗透是伴随着词义引申的另一种词义发展的重要现象,其特点表现为:词与词之间意义的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忧与思在表示心志活动义上相近,由于它们表示相邻近的情志心理活动,且在古代言语实践中经常用在一起,久而久之,互相影响,而且忧义在语境中的量于义,忧义就向思义发生了倾斜渗透,使思产生了忧愁的义位。细究起来,复合词的语义构成都经过了这样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只是由于其规律隐而不见,较少引起人们的注意。例(4)中的布扬,布与扬都有将……分散之义,在这一义素特征上聚合成词,表示津液分布输送全身的意义。(5)中的骂詈在用言语侮辱人的意义上直接聚合。(6)中的惊,在因情志受刺激而引起的内心害怕、不安一义上聚合。(7)中的揆度,在表示对事物的估量意义上相同。(8)中的诊视,《说文解字·三上·言部》:“诊,视也。”诊与视在表示看的意义上聚合。但是,这个聚合还是在义位结合层面上的聚合,没有上升转化成复合词的词义。我们只要联系上下文就会感到解为“诊脉时见到”⑥说不通。脉象的大而弦急,乃触觉功能所能感知,除特异功能者,非凡人肉眼所能见到。而古训又有视训诊之说,何也?人们平时有病上医院就诊,很少说去诊病,而说看病,据古训,看(或视)病,这一说法古亦有之。中医诊病之法有四:望闻问切。望即看。望是诊法之一。诊是全面判断病情的上位义词,视是专指用眼察看病情的下位义词当两者聚合在一起且后面与脉象联系时,如墨守古训,则于事理难通。从古代汉语运动发展的系统性看,诊与视在聚合的过程中同时向切脉的意义引申,我们把这种词义运动发展的现象叫同向引申⑦。它是几个有某种联系,经常用在一起的词共用朝着一个意义指向引申,结果是这几个词中的某一个义位完全重合。它们引申的方式可以是不相同的。诊向切义引申是上位义向下位义引申,视向切义引申是向相邻近的同一平面位义引申,其结果是切脉。这类词引申基本点是其深层义相同,而在表层义⑧上发生同向引申。诊与视的深层义在中医古籍中常表现为医生对病人病况的检查与判断,而在这个意义基点上聚合成复合词,同时在各自的表层义上向切脉义发生同向引申。例[4]中的布扬,其聚合的深层义是分散、传播,在此基点上,布的铺开义与扬的传播义向着敷布津液、营养身体的意义进行同向引申。不少的聚合式复合词都出现过这种同向引申的现象。
聚合关系复合词的构成是词汇意义上互相联系的两个词,由于言语社会交际发展的需要,其词位义向构成复合词的词素的义位义转化,两个词素义位义聚合后,又由词素义位义向词义的层面转化,从而形成了聚合关系的复合词。
从复合词形成的语言内部的客观可能性看,正如索绪尔所说:“在同一种语言内部,所有表达相邻近观念的词都是互相限制着的。”⑨组合式复合词是句法关系意义上的邻近,结构上的互相限制,聚合式复合词是词汇意义上的邻近,意义指向上的互相限制,限制是联系的必然结果,这种联系与限制是产生复合词的必要条件之一。
构成复合词的词素义位,有的是常见的基本义,有的是其引申义或比喻义,复合词的意义特点决定了引申和比喻的轨迹和方式。对聚合关系中的词义渗透与同向引申尤其要注意,否则就会因对词素义理解不清楚,造成对复合词的误释。
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义位义的结合后的意义与复合词的词义是词汇系统结构中两个不同层面的意义。虽然前者是形成后者的基础,但其中暗含了一个意义机制转换的过程,两个义位才从词素的层面聚合后升华到词的层面,从而形成复合词的词义。这一点正是区分复合词与短语的关键。构成短语的词义与未进入短语之前的意义同处于词的层面上。
注释:
①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P.36-3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第2版。
②郭霭春主编《黄帝内经词典》把“敦厚”释为“笃厚诚实”,P.840,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据上下文意,“敦厚”形容人的体质状况,与表未性格上的“笃厚诚实”的今义是联系不起来的。同篇上文有言:“黄帝曰:‘原闻人之黑白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③郭霭春主编《黄帝内经词典》把“敦厚”释为“笃厚诚实”,P.932,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据上下文意,“敦厚”形容人的体质状况,与表未性格上的“笃厚诚实”的今义是联系不起来的。同篇上文有言:“黄帝曰:‘原闻人之黑白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④郭霭春主编《黄帝内经词典》把“敦厚”释为“笃厚诚实”,P.453,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据上下文意,“敦厚”形容人的体质状况,与表未性格上的“笃厚诚实”的今义是联系不起来的。同篇上文有言:“黄帝曰:‘原闻人之黑白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⑤孙雍长《古汉语的词义渗透》,刊《中国语文》1985年第三期。
⑥郭霭春主编《黄帝内经词典》把“敦厚”释为“笃厚诚实”,P.462,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据上下文意,“敦厚”形容人的体质状况,与表未性格上的“笃厚诚实”的今义是联系不起来的。同篇上文有言:“黄帝曰:‘原闻人之黑白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⑦这种词义发展现象许嘉璐先生称为“同步引申”。《论同步引申》,刊《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我们认为这种词义引申的特点,关键不在过程同步,而是引申的意向和结果相同,故称为“同向引申”。
⑧苏新春《汉语词义学:“词的表层义是这个词的具体使用义,有确定的指代对象,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基本单位和材料。而词的深层义是潜伏隐含在表层义内部的词义成分。”P.70,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⑨(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P.161,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第1版。
标签:黄帝内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