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调查看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方法论文,课堂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秋季开学后不久,我们对全市65所高中学校进行教学视导,主要采取听课、评课、召开师生座谈会等方式,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抽调县区教研员、学校教干共63人,听课306节,召开师生座谈会万余人次)。从调查情况看,目前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材处理不当,存在教学内容超前、贪多或过难的现象,影响了课堂效果;二是以讲为主的“满堂灌”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三是采取“放羊式”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即不该让学生自学的内容也安排学生去“死啃”,结果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四是简单问答式的“满堂问”,往往提出的问题思考价值不大,误认为提问式齐声回答就是启发式的教学,结果浪费时间,或启而不发,效果不佳,等等。那么,怎样才能纠正上述弊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正确处理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从调查情况看,课堂教学中教材处理不当的现象较为普遍。而教材处理是否得当,对课堂效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熟练把握教材内容和教材处理的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1.把握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切忌教材内容超前现象
我省从2000年开始使用人教版高中新教材,然而,一些教师至今对新教材的内容不熟,尤其是不能熟练把握高中教材全部内容,教学中存在大量超前现象。如在某校高一年级的第一章复习课上,老师讲了两道超前的练习题,其效果之差令人深思。
其一、分别写出NaHSO[,4]溶液和Ba(OH)[,2]溶液按2∶1和3∶2混合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其二、请写出H[,2]CO[,3]和NH3·H[,2]O(一些强电解质略去)的电离方程式。
先看例一,学生初步认识离子反应和刚刚会写简单的离子方程式,就抛出如此复杂的离子反应,几乎所有学生都不会写。因为对NaHSO[,4]怎样电离不清楚,对题中的2∶1和3∶2的含义不明白(多数学生认为是质量比),更何况还要求会判断物质的量之比不同,其离子方程式不同呢?(注:物质的量还没学。)尽管老师费尽了口舌进行讲解,并分别写出了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但学生仍是难懂真理,因为这远远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至于第二题,学生还没学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概念,怎么能写弱电解质发生部分电离、要写可逆号“”等结论了。
有些老师教学中总想“一步到位”,即一上来就想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根本不分析学生基础如何,不管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所以经常出现盲目超前的现象,结果劳而无功,而且还冲淡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违背了教材编者分散教学难点的意图。因此,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的连续性,以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熟练把握教材内容的前后衔接,务必杜绝脱离学生实际的超前现象,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2.熟练把握学情,切忌教材内容贪多现象
从调查情况看,有些教师教材处理善于贪多,主要存在:一是揽得多。认为课堂内容安排的愈满愈好,所以常常是完不成任务,或者为了赶任务,教材处理的非常粗糙,学生掌握的非常肤浅。二是讲得多。有些教师习惯于“满堂灌”,认为讲得愈多,学生掌握的就愈多,常常是只顾自己滔滔讲,不管学生能否接受。三是练得多。有的老师认为,我们倡导精讲多练,就是少讲多做题,于是采取了大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拼命地做题讲题,认为做题愈多愈好,名曰“熟中生巧”。结果因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为什么会出现贪多现象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了解学情,尤其是不掌握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学习实际情况。
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掌握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做到教材内容不超纲、不超前、不过难、不贪多,提高教学针对性,一定能提高课堂效果。
3.加强教材处理方法的研究,切忌照本宣科
有些教师缺乏对教材处理方法的研究,教学中善于机械照搬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其实,教材内容是死的,而教学是活的,教学的任务不是把死内容强行搬运到学生身上,而是把教材内容创设成问题情境,用问题组成能力主线,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死内容变成活知识”。
例如,目前复习课简单重复旧知识,温故有余,知新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感到没有新意,往往学得厌烦,效果不佳。如在复习有机物烃的结构特点及其重要性质时,有的老师按教材顺序,列出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的代表物进行比较和分析,领着学生对旧知识重温一遍。而有经验的老师则设计问题:分子内含有6个氢原子的烃可能有哪些?可别小看了这种设问,它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不仅要回忆起所有烃类的通式,而且还要想到各类烃有哪些同分异构体,以及每种烃的结构特点和它们性质的一些差异等等,其思维容量比前者大得多。再如,有两位教师同是复习电化学的有关知识,一位教师采取先复习概念,然后做题巩固练习的办法,提出问题:①什么是原电池?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②什么是电解?什么是电镀?③比较原电池、电解、电镀原理有何不同?……而另一位教师则让三位学生同时到讲台,要求分别在黑板上画出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装置简图(试剂和材料自选),并标明电极名称、电流方向、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等。从结果看,前者把重点放在回忆概念以及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上,很多学生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紧扣教材,到课本中找答案,把教材内容重温一遍。而后者则不是简单地去重复概念,而是要求学生对概念的具体应用,在用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特别是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与此同时还使学生暴露出很多错误,如装置图中电极标错、电极反应式写错、总反应方程式不会写、电流方向标错、电极材料或试剂选错等等。由此可见,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充分暴露了学习中的薄弱点,使复习的针对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加强课堂讲授方法的研究,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堂课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我们应当把它当作一项系统的大工程去完成,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其中,恰当的讲授方法,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注意并做好以下几点。
1.明确讲授是为学生学服务的,切忌“满堂灌”
老师的讲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讲是为了学生学得更有效,讲是为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最终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如讲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浅显易懂的描述性知识时,应采取先让学生自学(阅读、提问、相互讨论、实践验证等),教师到学生中间了解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之后,再进行重点讲解,或师生共同讨论总结的办法,这样远比那种完全由老师包办代替讲解的效果好,特别是长此以往,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即使那些理论性强,难以理解的内容,最好也不要上来就讲,而应设计针对性强的自学提纲,或有梯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学生肯定会发现和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急需老师的讲解和帮助,此时老师进行讲解,犹如雪中送炭,针对性极强。特别是由于学生带着很多疑问听讲,精力集中,听得格外认真,效果最好。
2.讲授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学,切忌把讲授当成简单的告诉
有些老师教学中善于简单告诉结论,让学生吃老师“嚼烂的馍”,使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陋习,但不研究如何启发学生学。如在高二“原电池”概念的教学中,按照教材要求,先做铜锌原电池实验,并进行分析得出原电池的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这样,学生只能干巴巴地简单记住老师讲的实验和概念,没有深刻理解,印象肤浅。而有经验的教师则首先让学生分析:Zn+2H[+]=Zn[2+]+H[,2]↑的反应实质是什么?学生回答:有电子转移,紧接着问学生,体系中有电子转移,怎么无电流产生呢?学生回答:电子不是定向移动呀!教师接着追问:能否设计一种装置使电子作定向移动呢?学生无法回答,此时启发学生:科学家正是受到这种启发而发明了“电池”,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原电池原理。并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原电池的概念在头脑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学生从Zn+2H[+]=Zn[2+]+H[,2]↑有电子转移,但形不成电流,到通过实验装置产生了电流这一活生生的事实,把“原电池”的概念学活了,还用死记硬背原电池的概念吗?可见,同样的内容,简单告诉和启发引导学生学的效果大不一样。
3.简单问答无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切忌“满堂问”的启发式教学
有的老师误认为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所以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其实,这种仅仅让学生对是非作简单判断,根本无法激活学生积极思维。还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思维价值不大,或自问自答。如某老师在做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问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吗?铜片是不是溶解了?石蕊试纸有什么变化?溶液变色了吗?……这样的启发,不知是让学生回答还是在讲解,实在令人费解。总之,“满堂问”或启发不当,不仅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钝化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率更低。
4.该讲的一定要讲透,切忌讲解不清楚
有的老师误认为讲透也是包办代替,所以常常把该讲的也不讲,或讲不透,结果出现很多“漏洞”,生米做成了“夹生饭”。如有位高一老师做“碘升华”的实验时,选用了“碘锤(密封的玻璃锤中装有少量碘)”作实验仪器,当加热无色的“碘锤”时很快碘锤变成紫色,这位老师讲:“这就是碘升华的实验。”没再作任何分析。课后我问学生听懂了吗?学生说通过看书知道了碘升华的性质,但对“碘锤”加热会变紫色,冷却后又变成无色弄不明白。可见,由于老师对少量的碘在固态时用眼看不到,只有变成气态时才能看到这一关键问题没作解释,学生怎么会明白呢?其实,我们反对“满堂灌”,但并不是淡化老师的讲,恰恰相反,应当强化老师的讲,关讲什么,以及怎样讲更有效。对重点、难点、一定要讲,并且必须讲透,彻底弄懂。还有的老师对学生回答正确的重点内容就不讲了,或对回答错误的问题,只简单纠正就算完事,不分析错因等等,这些都属于没讲透。
5.注意精讲,切忌面面俱到
有的老师善于讲全讲细、面面俱到,芝麻西瓜一起抓。例如复习氮族元素时,从氮族包括几种元素、它们的原子结构如何,氮气的分子式、电子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真可谓“滴水不漏”的都想讲到。其实,这种不分重点,平铺直叙,全面讲解,学生往往听得厌烦,学得无味,不感兴趣,效果不佳。因此,课堂上必须注意精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关键、讲知识网络、讲方法、讲思路,还应善于发现学生知识结构存在的缺陷,注意讲学生的薄弱点,讲知识前后联系和内在规律等等,因为这都是学生求之不得的,他们能不愿意听吗?
怎样才能做到精讲呢?要根据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教学要求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具体确定。例如,高一讲“气体摩尔体积”概念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一定质量不同物质的体积后,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然后重点讲述“气体摩尔体积”概念,讲清理解这一概念的四个关键:条件、物质的量、物质和体积。这样远比平铺直叙课本内容的效果好。
6.注意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切忌教学形式单一死板
信息的输入与效果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信息输入愈多,效果未必愈好,只有当输入恰到好处时,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就课堂教学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然而,有些教师课堂教学形式呆板,长期采用单一的硬性灌输形式,总认为灌输愈多,学生就掌握得愈多。其实,这种死板的教学形式,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最后抵制学习。实践证明,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呈现时,学生能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等等。因此,我们务必要改变单一灌输的教学形式,并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准确、节时、有效地调控课堂结构和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学得最好创设良好的环境。做到:一是正确调控适宜的课堂节奏。课堂讲授内容要作合理的时间分配。一般说来,次要内容节奏要快,对重点、疑点、难点的节奏要适当放慢;学生程度好的班级可适当加快节奏,增大课堂容量,对学生基础差的班级必须控制慢节奏。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面目表情”,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知识的程度往往会在他们的神情中反映出来,要根据学生表情的细微变化,捕捉其中有意义的信息反馈,及时作出正确的调控,控制适宜的教学节奏。二是调控充满活力而又和谐发展的课堂气氛。要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必须创造适宜的课堂气氛,而理想的课堂气氛应是当教师启发学生思维时,学生能积极思维,而不是启而不发;当教师想让全体学生回答时,学生能够“一呼百应”,而不是无人应答;当教师想个别问答时,其他同学能冷静思考,而不是齐声高喊;当教师讲解某一知识点时,学生能聚精会神的听讲,而不是各行其是,或昏昏如睡……这一切,都需要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使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能始终沿着有利于掌握知识的脉络走。切忌课堂气氛的两个极端现象,即一是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另一种则是热热闹闹,华而不实。三是调控恰当的语速和语言表达。有些教师教学中不管什么内容,一律采取平铺直叙,语言无高低起伏,且总是固定的语速,缺乏感染力和号召力,教学效果欠佳。而一些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则很注重语言表达的重要作用,如他们为使教材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常常采取控制适当的语速,一般是易懂的略快一些,启发提问时适当放慢,讲解重要概念时注意“咬文嚼字”、入木三分,讲授难点时注意停顿或反复强调;他们很注重语言的情感色彩,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以高声强调重点,平缓引起回忆,反问启发思考,突然高声引起注意,轻声慢语引起肃静;他们常常用手势同语言默契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控制语言的自问自答,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他们善于多用点拨性语言,激活学生的思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刻性等等,使语言表达富有影响力和感染力,以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