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和常规方法在风湿免疫病中的疗效对比观察研究论文_刘红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 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摘要:目的 对比生物制剂和常规方法在风湿免疫病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所在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48例符合研究条件的风湿免疫病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组,观察组(生物制剂,n=24)和对照组(常规用药方法,n=24),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91.67%VS62.50%)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肢体功能、症状评分、活动范围、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 与常规用药方法相比,采用生物制剂治疗风湿免疫病临床效果更佳,可提高疗效、改善肢体功能。

关键词:生物制剂;风湿免疫病;肢体功能

引言

风湿免疫病对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尚缺乏比较理想的特效治疗方法。常规用药方法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疗效,但是长期服药对患者影响较大,患者预后效果往往较差。近年来生物制剂在临床诊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本研究选取48例风湿免疫病患者,所选患者均符合研究条件,对其临床治疗情况做出总结,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48例风湿免疫病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所选患者意识清晰,能够配合治疗,并且清楚服药注意事项。根据所选患者治疗方法分组,观察组(n=24)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55.93±3.58)岁。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3例,骨关节炎5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其他3例。对照组(n=24)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5.84±3.63)岁。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骨关节炎3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其他3例。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所选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疼痛、发热等表现,纳入病情无异议者及无脏器功能严重损伤者,排除病例包括:(1)多种原因导致中断治疗;(2)治疗耐受性与依从性较差者;(3)肝肾、心肺功能严重异常者;(4)孕期及哺乳期女性。2组临床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对照组:本组患者接受常规用药治疗,对患者病史情况进行了解,具有服药禁忌症者排除在外。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情况,采用常规抗风湿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包括双氯芬酸(类风湿关节炎160-200mg,分3次服用;骨关节炎100-150mg/d,分2-3次服用;强直性脊柱炎100-125mg,分4次服用)、吲哚美辛(初始剂量25-50mg/次,2-3次/d,)等。来氟米特(20mg/次,1次/d)治疗过程中,合理控制给药剂量,做好病情监控,治疗时间为3个月。

(2)观察组:本组采用生物制剂进行治疗,详细方法如下:对患者临床症状情况进行分析,结合病史,注意用药安全。皮下注射益赛普,每周2次,连续治疗时间为3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肢体功能明显改善,恢复自理生活能力;(2)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力稍差,需家属协助;(3)无效:患者病情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对2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肢体功能、症状评分、活动范围、疼痛评分)进行对比,肢体功能、活动范围分数越高越好,症状评分、疼痛评分越低越好[1]。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χ2值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比较

通过对比χ2值检验结果,证实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1.67%VS62.50%)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1。

2.2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肢体功能、症状评分、活动范围、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t值检验结果表明,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见表2。

3讨论

风湿免疫病对患者生活产生明显影响,流行病学调查认为,近年来风湿免疫病患者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2],应对其加以关注,并进行对症治疗。常规治疗药物包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等,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是长期治疗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较多,例如吲哚美辛,由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皮肤、造血系统及交叉过敏反应等。来氟米特则是比较常见的异恶唑类化合物,能够有效抑制二氢乳酸脱氢酶,降低酶活性,免疫调节效果良好。

近年来,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在风湿免疫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并且发挥理想的治疗效果。其中,典型药物包括益赛普(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通过皮下注射方式给药后,药物有效成分能够在注射位置进行缓慢吸收,一般单次给药后,患者体内药物浓度峰值可在2d达到,生物利用度达到76%[3],因此不需要经常注射,通常每周皮下注射2次即可发挥良好的临床效果。这样一来,患者治疗耐受性及用药依从性均得到明显提升,对患者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帮助。

宋红梅[4]对生物制剂治疗风湿性疾病的进展进行综述,得出结论:临床多数使用生物制剂进行治疗的患者,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本研究对比生物制剂与常规疗法,结果显示,生物制剂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常规用药组(62.50%),且治疗后肢体功能、症状评分、活动范围、疼痛评分等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也就是说,采用生物制剂治疗风湿免疫病,临床效果由于常规方法,在提高疗效、改善肢体功能、缓解疼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佚名.风湿病患者居家皮下注射生物制剂安全实施流程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27):2112.

[2]严冬,张跃华,刘金晶,等.生物制剂治疗重症和(或)难治性神经白塞病临床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8,22(3):148.

[3]邢鹏,刘思梦,李晓.生物制剂在狼疮肾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8,22(1):51-54.

[4]宋红梅.生物制剂治疗风湿性疾病的进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2):25-25.

论文作者:刘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7

标签:;  ;  ;  ;  ;  ;  ;  ;  

生物制剂和常规方法在风湿免疫病中的疗效对比观察研究论文_刘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