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内容提要】本文交代了《观沧海》的写作背景,解读了《观沧海》的思想内容,了解了沧海的博大境界、神奇壮观,知晓了曹操囊括宇宙的雄心、气吞山河的壮志,总结了诗文的写作特色,供读者阅读鉴赏时参考。
【关键词】《观沧海》写作背景 诗文解读 写作特色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有这样的词句: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词中的主人公“魏武”指的是魏武帝曹操。所谓“遗篇”,就是“遗留下来的名篇”,曹操东临碣石时遗留下来诗歌杰作《观沧海》。《观沧海》是抒写曹操雄心壮志的名篇佳作,这首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东临碣石”、“萧瑟秋风”都是借用《观沧海》中的词句。毛泽东在北戴河眺望浪涛滚滚、汹涌起伏的大海,不禁想起了曹操所写的《观沧海》这首气势雄浑的诗作,感慨万千:景色依旧可餐,变化天翻地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下面从两个方面解读曹操的《观沧海》:
一、写作背景交代
乌桓是三国时曹操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十几万汉民。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和乌桓首领相勾结,屡次骚扰边境,曹操被逼无奈,北上讨伐乌桓,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乌桓一仗使曹操巩固了后方,继而挥师南下,实现统一宏愿。《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途中所写,时值秋风萧瑟之际,他登临碣石远眺,鸟瞰沧海翻滚 ,深有感慨,因而赋《观沧海》诗一首,抒写自己囊括宇宙、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
二、诗文分析解读
《观沧海》诗起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因而“沧海”即指渤海。此句交代了观察的立足点是碣石山,观察的对象是“沧海”,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那么“沧海”的景象如何呢?作者接着说:“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波澜起伏的样子;“何”,这里是 “何等 ” 、 “多么”的意思。“水何澹澹”就是沧海是何等的浩瀚,是多么的壮观!惊讶之意溢于言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刚登上碣石山对于沧海的所见所感:境界开阔,气势雄浑,令人震撼。
“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说的是“山岛”,也就是“碣石山”,碣石山高耸屹立在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意思是说:茫茫的沧海碧波荡漾,无边无垠,水天相接。这是东临碣石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先予以勾勒描摹。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沧海,紧接着的就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山岛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还是粗笔勾勒。那么脚下碣石山的具体景色又如何呢?
诗人作了精细地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由于有海水的滋养,碣石山上的树木、百草都郁郁葱葱,长势良好,一片茁壮成长、充满生机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是写秋天沧海的景象。所谓无风不起浪,在萧瑟的秋风吹动下,波涛涌起,翻江倒海,撞击岸边,景象壮阔。
那么,如此美不胜收、令人陶醉的壮观蓝图中蕴藏着什么呢?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能力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即所谓的天河——银河(银河系)。意思是日月的东升西落运行都离不开沧海的怀抱,日月好像是从沧海中升起,又落入沧海之中;由无数颗星组成的银河,也像发源于沧海,又注入到沧海一样。写出了沧海吞吐日月,孕含群星的胆量、气派,描出了沧海囊括日月星辰的胸怀和境界,暗示出曹操统一天下的宏大愿望。这壮观的景象、博大的境界的描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诗歌至此,无论从艺术上,还是从思想上,都已经达到高潮,应该戛然而止,结束在读者兴趣未尽时,这才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诗人又加了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犹如说,真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似乎有些画蛇添足,属于闲来之笔,影响了诗的整体美感。
《观沧海》一诗生动逼真地描绘出了沧海的形象,赋予沧海于有容乃大的性格。整首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交融,含蓄隽永。既表现了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沧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但诗人写出了沧海的个性,使沧海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的脑海里,出现在读者的眼前。
《观沧海》写出了沧海的博大精深、浩渺无边,也写出了诗人的虚怀若谷、昂扬奋发。意境优美、寓意深刻,令人回味。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观沧海》诗文
论文作者:任美玲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7
标签:沧海论文; 碣石论文; 观沧海论文; 乌桓论文; 萧瑟论文; 澹澹论文; 诗人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