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儒学精华发展先进文化--在世界儒学传播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_儒家论文

弘扬儒学精华发展先进文化--在世界儒学传播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_儒家论文

弘扬儒学精华 发展先进文化——在“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学论文,先进文化论文,研讨会上论文,儒家思想论文,讲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12月3日,在灯火辉煌的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内,应邀出席“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教授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讲,受到了与会者热烈的回应。本刊特予发表,以飨读者。

——编者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非常高兴今天能参加“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这个论坛的内容非常重要,前面几位学者的发言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课题的重大意义,我就不重复了。我只想说,这个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是理所当然的;中国高校第一个孔子研究院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在全国立了首创之功,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中国人民大学是应中国人民云水翻腾的革命斗争建设之运而生的,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今天在全国人民正努力发展先进文化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又高高举起了研究、传播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的大旗,这就是我所说的两个“理所当然”的原因。

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人类赋予我们的使命。儒家思想、孔子学说是中国人民的,也是世界的,这就像与孔子同时代的释迦牟尼和柏拉图,不仅是印度的和希腊的,也是世界的。

据我所知,《论语》后来扩大到四书,第一次被从中文翻译成外文,是在16世纪中叶,是由西方传教士利马窦和他的朋友们翻译成拉丁文传到欧洲的。而16世纪是什么时候?在西方正是文艺复兴的前夜,文艺复兴的苗头已经走出了佛罗伦萨,开始向法国传播。《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中国其他一些经典典籍传到西方以后,引起了西方学术界、思想界的震动:原来,远在万里之外的东方竟然有这样伟大的哲学、伟大的思想!所以,如果我们深入研究欧洲的文化历史,如果我们彻底摆脱了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应该可以看到,在欧洲文艺复兴当中,在欧洲准备工业化的革命的思潮当中,孔子已经作了默默的贡献。

今天又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对孔子的学说以及整个儒家思想重新做出整理和审视,这是能够使儒家思想在世界传播与发展的前提。为此,我有以下一些粗浅的想法贡献给这次研讨会,贡献给中国人民大学的孔子研究院:

第一,我们应该在通观世界走势的宏观视野中,思考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当今世界的走势最主要的是经济全球化,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它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经济全球化背后的哲学理念是什么?社会学界、经济学界、企业界中似乎深思者不多。而我们作为学人,就应该超越现象层面,做一些深层的思考。我个人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首先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西方发达国家过剩的资本、技术与商品希望没有任何阻碍地、能够完全自由地在世界各地移动。移动的目的,是在过剩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的利益。其结果是所有的资本、技术、商品的输入地,接受者,借此机会得到了发展,国家实力增加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但是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这些国家贫富差距的拉大、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污染,而三者的综合就可能是被输入国社会的震荡,震荡的结果就是跨国资本再次的流动,寻找更好的投资地,资本从这些国家转移出去后,就会致使这些国家衰弱、停滞。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南北差距的拉大。我们常说的“数字鸿沟”等等都是它的后果。于是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纷争不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后的哲学理念是什么?我想这不是在短短的时间里能阐述清楚的。但是我认为,这是从工业化初期开始生成的西方中心论——最初它是欧洲中心论,后来成为西方中心论,接着达尔文主义出来,有人把它移植到社会问题上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再经过几次演变发展到今天的文明冲突论和历史终结论。当今代表人物一位是缪塞尔·亨廷顿教授,一位是弗朗西斯·福山教授。如果我们采取还原主义的方法看一看文明冲突论和历史终结论的话,他们所宣传的,正如亨廷顿教授所说的是当年英国清教徒所信奉的基督教的教义加上美国的国情。这种哲学理念的特点就是以个人为中心,为了赎罪就应该不择手段地去赢得利润;如果在生前和即将离世的时候能把一部分财富再捐献给社会,那么原罪就都消除了,以前所做的一切罪恶一笔勾销,依然可以回到上帝身边。我不是夸大其词,这都是有案可稽、有文献为证、至今仍在因特网上到处传播的理论。

与此同时,西方有见地的、真正尊重历史文献和事实的学者,比如英国的汤因比教授,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指出:如果一味地听任盎格鲁—萨克逊文化沿着清教徒的思路,也就是希腊——基督教文化走下去,世界的生产力就会不断地急速前进、人的欲望不断地膨胀、对自然的掠夺不断地扩大,其结果是世界的动荡、人类的毁灭。补救之法就是以东方的文化,以东方那种求得和谐、稳定的理念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非东非西、亦东亦西的新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拯救世界。是不是这样?这必须在通观世界走势的大环境、大视野下进行研究。如果汤因比教授说对了,那么今天我们研究孔子学说、研究儒家的思想就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今天和明天,也是准备向世界人民献上一份中国人民的礼物,为世界的和平作出我们的贡献。

第二,应该在当今世界文化走向中,思考我们如何开掘孔子学说和儒家思想里面的宝藏。当今世界的文化领域也和经济领域一样,异彩纷呈。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特别是孔子研究院和哲学系最熟悉的——这就是后现代主义。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人们把德里达算在解构主义还是算在后现代主义,或者是过渡。不管怎么样,从德里达、福柯到弗德里克、杰姆逊这些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虽然他们之间并不一致,甚至于互相打架(这正反映了他们追求的理念:蔑视权威,所以在后现代主义里没有权威)。如果我们纵观西方思想发展的走向,就可以看出他们提出的实际上是对西方所界定的现代社会的质疑和挑战。为什么在上个世纪60年代出现后现代主义?为什么在8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中心移到了法国?可是即使在法国,德里达不久前去世,居然有法国的哲学教授不知道此人,这又是为什么?

我不是研究哲学的,对于后现代主义一知半解,如同雾里看花,可是我认为他们是看到有了两、三百年历史的现代主义已经不能引导人类再继续走向幸福。于是,有些人走向极端,要把历史和现实撕成碎片,或者认为世界已经成为碎片。在这种情况下,是沿着不知所终、提出问题而无所建树的后现代主义走呢?还是我们也来一个“复古”——所谓“复古”就是复兴——回到我们自己的文化的根柢,再来审视一下孔子的思想、整个儒家的思想,是不是有些东西被人们忽略了。我想,这样一个180度的转弯,再一个180度的转弯,可能对于学习、研究和创作有所裨益。

第三,应该审视孔子学说在中国的状况。也就是说,我们要促进儒学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首先要看我们自己做得如何。我觉得,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出现了一个悖论:一方面,在我们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实践当中,实际上在遵循着我们固有文化的最主要的理念,比如像刚才楚庄先生说的“和合”文化,比如我们的政治制度,比如我们处理一些法律诉讼问题,比如我们对待家庭、集体,几乎都没离开我们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又在理论的层面上,或者说在理性的层面上,抛弃了很多。我想,在实践层面上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儒家思想已经变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沉淀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沉淀在每一个人的血液里,这是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这个时候缺的就是自觉,就是从自发的层面上升到理性,如果我的这一判断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论坛和孔子研究院将来的研究也许多一个视角,多一个思考。

第四,应该站在今天的高度,用今天的视角对儒家思想重新进行一番审视。首先,儒家思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从孔子到孟子已经有了变化,到了汉代董仲舒可以说是一次巨变,这以后谶纬之学出来仍然是儒家思想的变化,我不赞成有人说谶纬思想不是儒家思想,只不过它是汉代后期的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南学北学有所差异,又是一个变化。我认为变化最大的,让儒家思想起了质的变化的,是佛教的传入。经过南北朝到宋代佛学家和僧人的努力使佛教中国化,也就是出现了禅宗。至于禅宗的南宗北宗之争在今天看来不是很重要的,事实也证明,今天大多数佛寺都是禅净双修,而且也抛开了南宗的顿悟,已经是渐顿兼修,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最重要的是佛学思想被引入儒学,这才酝酿了宋明理学的出现。宋明理学就是宋明时期的儒学。当然,宋和明又有所不同,到王阳明的心学,又上了一个层次。

今天我们怎么看?应该用我们今天的视角,站在今天的高度去看。这样,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里面是否有瑕疵,可以看得更清楚。不要把儒家的思想说得一无是处,也不要说得十全十美、百全百美,任何思想都不可能是这样的。如果原来的思想没有毛病,同样是治国的指导思想,为什么从1840年开始我们蒙受了百多年的耻辱?中国是怎么落后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去振兴中华?

第五,今天,我们对儒学的研究、传播与发展恐怕不能再用老的手段。现在世界上其他的思想,甚至包括恐怖主义,已经不只是靠口述宣讲,都要靠现代的传输工具。这一点,既是我向儒家思想研究者提出的建议,也是向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提出的建议:努力在适当的时候——当然是尽早——能建成全世界最大的、最丰富的、最生动的孔子网站。我们借助最现代化的手段,用所有的人都可以从中各取所需的传播方式和形象,把儒家思想向全世界传播。

说中国人民将献给世界人民一份礼物,这不能等到百年以后,今天就应该开始着手。这样做起码有两个好处:第一,促进了传播;第二,也促使我们对儒家学说做更深的思考。我随便举个例子,《论语》开篇《学而》的第一章,就是刚才我们主持人所说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用多媒体,用因特网你怎么表现?难道就是一个人反复的读书然后做喜悦状?接着有客人来了,握手、坐下来、喝茶,然后“人不知而不愠”,人们不了解他,他也不生气。再说,为什么开篇是这3句话?为什么编书者把这3句作为《论语》的第一篇的第一章?为什么这3句的顺序这样安排,而不是颠倒过来?孔安国没有说,清代刘宝楠在一百多年前根据他的水平说了一下,今天在我们了解了世界各种哲学、各种学说,更透彻地了解了孔子的为人之后,我们就会对这些问题有了答复,就可以用小品、动画等手段来表现,表现它更深的含义,更深地体现孔子的伟大人格。

又比喻说,“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请大家想想,这是不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庶矣哉”,人口真多啊!当然现在人口不能再急速增多了。但是人口多意味着什么?和平、稳定、老百姓生儿育女。冉有就问:人口既然多了下一步怎么办?“富之”,使他们富起来。冉有接着问:如果已经富起来,又应该如何?“教之”,教化他们,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文化水平,“大学扩招”。同时,孔子当时是什么神态啊,坐在木头轴、木头轱辘的车上,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庶矣哉!”他的人格就在于看到卫国如此的和平,人民如此的安居乐业,痛快啊。这时候让他在陋巷、屈肱、饮水,他也不改其乐。这段应该也是讲孔子的人格。这种三阶段,就是人类的发展规律。不要以为2500多年前的孔子处在农业社会形成的学说,在今天的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或者叫做信息时代,没用了。不对!

我想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作为我发言的结束: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农业历史有近5000年了——最近有出土文物证明是12000年,但是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的承认,姑且说5000年——孔子正居其中。他总结了前2500年的经验,后人在后2500年当中奉行它,实践它,经过检验又发展了他的学说,于是出现了汤因比教授所不断称赞的中华文化的超稳定。换句话说,孔子的思想、儒家的学说,是2500年的风风雨雨、生老病死、动荡离合锤炼出来的、检验出来的,每一次的社会变革就是一道筛子,而其核心部分有许多是筛剩下的精华。

在农业社会人和自然是最亲密无间的。在采集时代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最亲密的,采了果子就走了;狩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最亲密的,游牧时代也是这样,逐水草而居,吃完了就走。只有农业对大自然最亲近,观察最细致,同时农业生产最需要人和人之间长期的互相帮助,最需要形成一个社会来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同时,春种秋收,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株苗死了,就结不了果实了;人死了也就完了。这种现实的朴实的生活感受,造成了中华民族主体的核心理念是无神论。这样,我们在农业社会,通过儒家就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的关系(就是大自然)、现实与未来的关系总结出了一套理论。

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文化有一个突进,几百年来促进世界的生产力以几何级数发展,里面有很多可贵的东西。我们就是因为没及时学到这些可贵的东西而扼杀了我们本土可能出现的可贵的东西,于是落后了。这些东西我们都要学。但是这些东西也只经过了二三百年的检验,和5000年的检验比起来还是小数目。连我们经历了5000年检验的文化今天还发现它有弱点,难道那二三百年的就都是金子吗?是不是这样?请老师、同学、专家思考、批评、指正。

今天的场面让我很感动。我进来的时候,发现会场上并不都是学文的同学,有的同学带的书是微积分。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要复兴的表现,同时也正符合孔子到卫国视查的时候所说的:庶矣哉,富之,教之。但是今天所谓教之的主语是谁?我想就是在座的同学,你们就是未来儒家思想的传播者,就是未来的教育者。这是不可推卸的,说句文话就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本文已经许嘉璐副委员长审定)。

谢谢大家!

标签:;  ;  ;  ;  ;  

弘扬儒学精华发展先进文化--在世界儒学传播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