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互动视角看初中英语教师的中介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视角论文,英语教师论文,初中论文,中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引导者。目前,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观念正在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所取代。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语言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我应用的过程(转引自李广琴,2005)。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但要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观念,还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教师适当的语言引导、点拨和监控、反馈学习行为,可以使学习者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教师的这种作用就是中介作用(赖定来,2004)。本文试图从社会互动视角分析英语课中教师所起的中介作用。
二、理论依据
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Williams & Burden,2000),而教师是学习者最重要的互动对象。知识的获得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该理论同时强调学习的社会环境,强调教师、学生、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处在中心位置的正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其他三者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对学生的个人知识建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不断地积极实践,在原有知识体系中建构自己的新知识和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供有效输入,而且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中介作用在社会互动理论中占重要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维果茨基(Vygotsky)和费厄斯坦(Feuerstein)。他们彼此独立地创立了这一理论,即以言语互动为中介,强调社会环境作用。维果茨基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是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就是使用“工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达到目标,而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中介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进入和通过“最近发展区”(ZPD)(Williams & Burden,2000)。“最近发展区”在理论上就是超越依靠已知基础进行求知的境界,将学生置于“由接近全知而又不能全知”的状态,在教师辅助下从事新知识的学习(张春兴,2000)。利用“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除了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到新知识外,更可以赋予学生新的认知思维方式,从而启发学生的智力。维果茨基认为,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如老师能在最佳时间助他“一臂之力”,即可使学生的能力提升一级(张春兴,2000)。这里教师的“辅助”和“一臂之力”也就是教师发挥的中介作用。
费厄斯坦等学者(Feuerstein et al.,1980)认为,儿童自出生起,他们的学习就要受到一些对他们有重要意义的成人的干预和影响。他把这些在儿童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叫做中介者,把他们为儿童提供的学习经验叫做中介作用的学习经验。对儿童有重要意义的成人首先是父母,其次是教师。他们为儿童选择和组织他们认为合适的刺激,以期用促进学习最有利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刺激。他们还直接干预儿童对刺激的反应,通过向孩子解释、引导和鼓励,使孩子作出更为恰当的反应。
费厄斯坦认为教师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起到中介作用,因此他提供了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经验,并给出了12种中介特征,即:1)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2)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深远意义;3)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意图;4)让学生有胜任感;5)使学生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学习;6)使学生有能力制定学习目标;7)满足学生对挑战的要求;8)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变化;9)使学生相信积极的结果;10)让学生共享合作乐趣和成果;11)尊重学生的个性;12)让学生有归属感。费厄斯坦认为前三种特征对于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是很必要的,而后九种特征也很重要,但它们的帮助作用要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学习内容而定。
根据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William和Burden(2000)区分了作为中介者的教师和仅仅作为信息传递者的教师之间的根本区别。中介作用是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进步、学会学习、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文化情境和社会变化,以及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中介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控制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还涉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学生对教师的反馈作用。
三、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自然观察法,即观察和研究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课堂中自然发生与发展的现象。研究对象为南京市一所初级中学的3位英语教师:张老师(具有3年的初中英语教学经验)、李老师(从事了28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和王老师(具有8年的初中英语教龄),3人均为初二英语教师,所观察的教学内容都为牛津版英语教材初二上册Module 6 Nature Disasters。笔者全堂听课并录音,然后将录音转写成书面文字,对3位教师的话语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旨在通过分析他们的课堂言行,展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所起的中介作用。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在课堂教学中3位英语教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现了教师的中介作用。
(一)课堂提问
最有效的教学是建立并保持高度互动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是以语言交流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提问充当了教师解释和学生回答之间的中介(Bellon,Bellon & Blank,1992)。这种中介在互动式教学中很重要,因为教师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思考,使教师有机会纠正学生的错误,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引出某些结构或词汇,能使教师检验学生理解与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范栩,2004)。
1.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
Kearsley(1976),Long和Sato(1983)等人把问题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这也是如今被广泛认可的一种分类。展示性问题是指提问者已经知道了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的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展示性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未知的信息,而是为了考查被问者是否知道这类知识。比如:What's the opposite of“up”in English?是一个展示性问题,而What do you think of Hemingway's Old Man and the Sea?就属于参考性问题,该类提问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作出创造性的回答,而且无固定答案。表1是对三位教师课堂提问问题的类型分析。
表1 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
教师 问题
展示性问题 参考性问题
总数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张老师775064.92735.1
李老师654366.12233.9
王老师823947.64352.4
从表1可以看出张老师共提问77次,其中展示性问题占64.9%,参考性问题占35.1%。李老师所问的65个问题中展示性问题占66.1%,参考性问题占33.9%。王老师提问次数最多,在82个问题中,展示性问题占47.6%,参考性问题占52.4%。
专家与学者对提问方式或技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论几乎是一致的: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应结合使用,尽量多问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参与交流,而参考性问题可以使课堂交流更具有交际性,从而使课堂环境更接近于真实的交际环境,有利于语言习得。而且由于参考性问题更贴近现实生活,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创造性地进行自我表达,初步培养起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三位老师在不同程度上都利用了参考性问题,发挥了其在英语课堂上的中介作用。
2.回答方式
表2呈现了5种主要的回答模式。在3位英语教师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58.4%、55.4%和67.1%。教师通过提问在课堂上创造了一种活跃的语言学习环境,在这种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教师进行互动,使得他们的英语学习自信心得到了加强。同时,学生集体回答问题也占有一定比例,这种师生集体互动的形式使那些不太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一种归属感,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外语知识。
(二)教师反馈
教师反馈的目的主要在于:1)告诉学生其回答的质量和准确性;2)帮助学生学会检查和改善自己的学习。Zahorik指出,1/3的课堂活动几乎都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作出反应,因此,一个教师是否能适当地作出反应,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表现和积极性(转引自Cruickshank,Bainer & Metcalf,2003)。教师反馈包括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清晰反馈和模糊反馈、逐字重复学生的观点、对以形式或内容为中心的错误的纠正等(范栩,2004)。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在给予积极反馈时,不仅能对学生完成的任务给予肯定,同时还能通过赞扬,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积极反馈比消极反馈更有助于改进学习者的行为(Nunan,1991)。从表3可以看出3位老师基本都是采取了积极反馈的形式。
Nunan(1991)认为积极反馈不应笼统机械,如千篇一律的“Good”“Yes”等。这种反馈并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三位老师都较多地运用了“Yes”“Good”“Very good”。只有王老师在给出积极反馈时用了多种表达形式,如:“Oh,yes,very good,you are clever.”“Oh,yes,good idea.”“Yes,you did a good job.”
3位教师在纠错时也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在避免学生尴尬的情况下让他们明白了错误所在,学到了新知识,见表4。
(三)让学生明白意图
费厄斯坦认为,让学生明白意图是教师12种中介作用之一。教师在呈现某个学习任务时,必须意图清楚,让学生明白并作出反应。纵观三节课,教师每布置一项任务时基本都有很清晰的指令,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如刚开始上课时,3位教师就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见表5和表6。
在布置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也给出了说明,但明确的程度有一定的差别。
从表6可以看出,王老师给出的指令非常具体、明确,学生很容易明白如何进行活动,有利于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表4 教师的纠错方式
五、教学启示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习惯,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更多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并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教师的地位,相反,学习自主性是通过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而获得的,需要以接受教育的经历为基础,需要不断的教育干预(肖飞,2002)。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不仅为学生提供模仿范例和增加语言输入,更应通过自己的语言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即发挥中介作用。中介作用理论对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发挥中介作用,在有效促进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外,我们应该注意,教师的中介作用并不是单向运作的,它是需要学生反馈的双向运动,受到教学环境和教学任务的制约。教师作为中介者,要充分意识到这些复杂因素,并且能够有效地协调各个因素,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必要、及时和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反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以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体系,从而使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成为一名有效的中介者。
本文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只是对一所学校的英语教师进行了研究,而且由于篇幅与技术原因,只对3位英语教师具有共性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未能对教师的12种中介作用作全面的分析。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这3位英语教师的课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希望在条件成熟时,能就中介作用对中学英语教师进行更多的课堂观察和更全面系统的分析,在这一领域做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