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系统灾害与我国灾害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灾害论文,生态论文,我国论文,经济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灾害与生态的协同进化
(一)灾害与自然生态进化
灾害与自然生态进化具有协同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自然生态系统中经常产生着灾害,灾害是随着生态的深化而形成的。地质史料分析表明:大约46×10[8]年前形成的原始地球,经过一系列的运动与演化后形成了有生物活动的地球表层系统,这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地球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进程中经常产生暴雨、洪水、干旱、雷电、台风、地震、山崩、滑坡等现象,这些现象在人类产生以前不具有灾害的性质,但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一旦产生,它们即成为灾害。可见,灾害是随着自然生态的演化而形成的。第二,灾害的产生又受到自然生态因素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程度的加大,如今纯粹的自然生态因素的制约系统基本上不复存在了,但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新的灾害的产生和原有灾害的发生,都必然通过其中的自然生态成分的反应而起作用,灾害的产生就受到自然生态的制约。
灾害在生态进化中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说,森林火灾要烧毁大片林木,破坏生态系统,而且造成的损失也是相当大的。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火又可以改良植被,这时森林火灾又变得对人类有益,比如美国著名的黄石公园的恢复,让自然火之类自生自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见,灾害在生态系统演化中有时也起积极的作用。
(二)灾害与人类社会的生态进化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同自然界作斗争,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常常受到破坏,表现为对人的利益的严重损害。人口的超量增长在多方面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促使灾害的产生,使得人均耕地大幅度下降,迫使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修筑道路,使原来被植被保护的土地暴露于大雨和风沙之下,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而且社会的城市化也在产生和加剧着灾害。因此可以说,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多方面促进了灾害的发展,使得原来难以发生的灾害能轻易发生,甚至诱发一些新的灾害。总之,自然灾害同社会及人类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类活动可能加剧自然灾害。同时,人类又总是在不断地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力求减缓灾害,正是人们不折不挠地同各种灾害所作的斗争,推动了人类生态的进化。
(三)生态经济系统中灾害的自然生态成因与社会经济成因的协同作用
灾害的形成有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其外因可以是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是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因此,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社会经济方面的成因。
人为灾害的发生也有自然生态因素的作用。如乡镇企业的“三废”进入农田污染环境,这是一种人为灾害,但是这种灾害也是以能量和物质(有毒物质)的积累为前提的,当代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所引起的灾害也是如此。温室效应是人类社会活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气体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人为灾害。但二氧化碳这种物质的超量积累,引起的温度升高及温度升高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与气候改变等,是基于自然与生态原理而产生的。因此,可以说任何人为的灾害都不是纯粹的人为灾害,都需要自然与生态因子的参与才能形成。
二、天地人与灾害
(一)天与灾害。
由天引起的自然灾害我们称之为时气灾害。“天及时为灾”,天时不详则有水旱,这说明时气灾害主要是天失其序引起的。《国语·周语伯阳父》论地震说:“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地有地震。”由天引起的灾害首先表现为异常的天象所致,“天发杀机,移星换斗”。如彗星的出现、太阳黑子的出现都是天灾的先兆。虽然这带有占星家的迷信思想,但占星家探索天人感应的思路是可贵的。其次表现为由阴阳消长引起的四时代谢失调。《陈敷农书》中说:“阴阳一有愆弋则四序乱而能生成万物,寒暑一失代谢即切候差而不能运转一气”。《管子·四时》中也有:“春凋、秋荣、冬雷及有霜雪,此气之贼也,刑德易节失次,则贼嫩至;贼气嫩至,则国多灾殃”。
用现代科学关于自然气候条件的理论也可以解释天与灾害。气候为自然条件之一,气候的变动,对于旱、潦、虫等灾害的发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各地雨量极不平均,据白月恒先生的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1、中国东南临海,西南间接临印度洋,由海趋向内地,地形层层渐高,距海近外多为平原,次为丘陵,随后为高原、为沙漠,地势不齐,水气的分布就会不匀。2、横行山脉为阴雨量的分界线,秦岭就是明显的例子。3、起东北风和西北风(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驱逐东南海面水气,起东南风和西南风时输送雨量。所以我国各地雨量不齐,季风区域雨量变迁剧烈,由此易造成水旱灾害。蝗灾也受气候影响较大。如飞蝗的卵和螟的幼虫的发生,有赖于高温,如果气候干燥,连年干旱,蝗灾就猛烈,即所谓“大旱蝗灾”。
中国气候的最大特点是季风气候,季风与农作物生命周期合拍,季风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周年循环同步,故在正常年份,农业生产是风调雨顺的,这是作物与气候的协同。但是有季风引起的降雨量变迁并非总是与环境协同,这种变迁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起涨落、导致灾害。季风及降雨量变迁的涨落因子是“时”——天文因子。
(二)地与灾害。
地是由水土构成的一体两面的地球表层系统,水土变迁对于水灾有极大的影响。地上水土随天地之气的整体循环,导致水土流失。川谷导气,不畅流,如果“山泽之气不通,又得无水旱乎?”(汉书·禹贡传)我国发生灾害的主要地区是河湖流域。水土互动,引起河流改道是造成水灾的直接原因。由于黄河水量多、水流急,故黄河水道善移,如历史上黄河夺取淮水故道,导致淮水河沙沉积,河床瘀塞,如遇大雨就泛滥成灾。
地震的发生与地学因素关系最为直接。现代地球动力学研究表明,地球的活动具有“生量”特征,各部分均受地球整体的制约。地幔对流和板块运动能导致地壳的水平及升降运动、山脉隆起、裂谷下沉、火山喷发、地震活动以及矿床的形成等。
地球的生命特征不定期表现在其具有“喘息”现象。地球还具有经络空位系统,这就是生物学思维习惯(或有机论自然观)把地球看成一个有机系统,其局部活动均与地球整体相联系。如果用天地人宇宙系统论解释水旱灾变,从人方面看,由于人类农耕发达,人类和地球也形成了一个整体,人类的垦殖,也能伤害大地的元气,加速地球表层系统的地质循环,造成水土流失,诱发农业灾害。
(三)人与灾害。
灾害之所以称之为灾害,是以人的价值评判为标准的,也就是说,灾害相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利益而言。如果把灾害当作一种自然的涨落,那么它本身是天地运动合乎规律的表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灾害的最终原因是人类本身。
理解灾害问题的本质,不能纯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理解,必然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探索。在引起灾荒的社会经济原因中,首先是人口的大量繁殖,适合中国自然条件下的人口呈周期性的变化,这就是灾荒周期性变化的一种内在表现。马罗利在《饥荒之中国》中说:“若将中国自身之人口问题置之不顾,一味听天由命,则过去及现在已遭遇的一切惨剧,势必将重演于中国今日认为最繁盛的区域。”由于人口的大量繁殖,促使人类过度垦殖,与水争田,与山争地,伐林垦荒,这必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上面是从社会的生产力分析的,如果从社会生产关系来看,我国历史上几乎每次灾荒的来临,都与少数官府豪强对农村土地的剥削相联系。少数剥削者贪图利益,不管人民的死活,人民不得不进行掠夺性耕作,大量垦荒,招致灾害。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就会揭竿起义,这又演生出战争与灾荒的问题。战争一旦爆发,又会加大灾荒蔓延。正因如此,战争吞没了农业,农业又埋葬了战争,农业的逐渐恢复又孕育新的战争。所以中国把天灾与人祸相提并论。
最后进入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配合——生产方式上考虑,中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及相应的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小农生产又缺乏整体意识,因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所以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也是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有效组织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灾害的结构与成因归纳为图1,从中可以看出天地人系统因子。
三、农业灾荒及其特征
从我国数千年来各种灾害流行的情景,不难想见我国历代饥荒的程度。灾与荒本来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荒是由灾造成的,而荒的严重结果,又会摧残社会的生产力,导致饥馑,这样,灾荒就成为天地人宇宙系统涨落的一种表现。天地人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表示如下:
宇宙系统关系:天一地一人
灾与荒的关系;灾一荒一饥
这样明确表述了天灾、地荒而致人饥的作用过程。
下面我们根据宇宙系统理论和农业系统理论,可以给农业灾害提出一个定义:所谓农业自然灾害就是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力(天),由于逆向演替(灾),使农业系统(地)从有序进入无序状态(荒)及依次引起的农作物歉收现象(饥)。我们可以用下图2表示:
农业灾害有如下特征;1、灾害的连续性。由以上分析可知灾害的发生原因在于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因果网络,各类灾害有可能互为因果,彼此迭加,由原生灾害引发次生灾害,形成恶性循环的灾害链。灾害的连续性在我国表现非常突出。各处灾害相互关联,如大旱之后,常有蝗灾、如果防治疏忽,各种灾害就会连续发生,造成恶性循环,危害更为惨重。2、周期性。地表灾害群发生的准周期分别受天文周期、地质周期等制约,地表各系统还存在着太阳黑子活动异常、11年周期相呼应的灾害群发生周期。农业循环周期有12年一大灾之说,大概也与太阳黑子活动异常有关。由于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度,灾害周期极短,但每次巨灾之后,难找到补救良方,不仅致病的弱点没有消除,反而元气愈伤,灾害的周期循环加速,规模不断扩大。
因子
天 地
人
系列
天文灾害
水文灾害生产力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生产关系
太阳黑子 干旱
洪水、冰川
人口过剩 阶级剥削
灾害
暴雨、陨石流 台风 地震 水土流失 过度开垦 战争灾祸
举例
雪雹 慧星出现 火山爆发 土壤盐碱 环境污染 小农经济
图1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