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古河中心小学 224427)
摘要:“学源于思,思始于疑”,小学生的好奇心、多疑心较为强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把握设疑需遵循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及时性和典型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在趣味中、易错处及重难点处设疑,才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欲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设置疑问;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会引出很多问题。重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把握好合适的设疑时机和设疑方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设置疑问引思,激发学生探求问题习惯
著名的德国思想家歌德说:“想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数学课堂是智慧的发源地。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以培养出勤思考、多提问的良好习惯。随着引思活动的增多,学生自己总结问题的经验越来越多,思维品质越来越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毫米、厘米、分米、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就设置了这样的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假如现在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测量南京到上海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学生一致认为:“这怎么好量,太长了。”此时,继续抛出这样的悬念问题:“测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在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矛盾认知来制造一个悬念,刺激学生的思维认知,从而引发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所以,数学课堂中的设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探求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在设计关键问题时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核心问题,有的不是。重点问题往往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为此,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学生的发展最具价值的内容,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好重点问题。在教材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破,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会突破。例如:学习《生活中的搭配问题》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贝贝一家要到恐龙谷游玩,她准备了3件上装和2件下装。贝贝要怎样穿才最漂亮?她可以有几种穿法?问题一提出,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马上按活动要求开始了合作探究,很快得出结论:3件上装和2件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接着出示这样一个问题:2种饮料、3种点心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3种饮料、4种点心呢?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提问,学生不仅自己回答了问题,还加深了对搭配问题的理解。以此为基础,后面的重点和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三、混淆处设疑,深化认知
鉴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一些数学知识因为没能深入理解而产生混淆,长此以往,随着知识的增多,容易导致模糊认识,不利于形成全武的数学知识体系,对学习后续的知识构成潜在不利因素。在容易产生混淆处设疑,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教学“垂直”时,有的学生容易将“垂直”和“平行”弄混,此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学习和生活中,哪些物体和图形是垂直的?哪些物体和图形是平行的?垂直的物体和图形有什么特点?平行的物体和图形有什么特点?垂直和平行哪个是相交的?
哪个是不相交的?通过在混淆处设疑,唤起学生将容易混淆的知识与日常学习和生活接触的物体和图形进行联系,形成深刻印象。有的学生弄不清楚“垂直”“直角”和“90”‘的区别与联系,混淆了“垂直”“直角”和“90”’的学生往往将他们看作是同一概念,此时,数学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垂直”“直角”和“90o'‘是同一概念吗?”垂直“”直角“和”90“’有区别吗?通过这样的提问,唤起学生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注意,并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垂直“”直角“和”90“‘三者之间联系和区别的见解,从而辨清”垂直“、”直角“和”90。'’三者之间的异同。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混淆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系统构成障碍,在混淆处设疑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深化学生对易混淆知识点的认识,为学生顺利地接受知识创造条件,提高教学效率。
四、于重难点处设疑
小学数学中的重难点是教学的核心,同时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部分,在重难点处设疑能够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重难点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考掌握知识。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教学法,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后,先为学生出示两组数学题:
(1)10 2.5=? 15 0.5=?
(2)20 3=? 17 4=?
比比看哪一组学生能够最快地给出答案。学生们通过计算,几个小组都很快得出第一组题中的答案为“4”和“30”,但却发现第二组题却无论如何都除不尽。经过一番思考仍没有办法得出答案后,有学生举手提问“第二组的题没有办法除尽,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教师此时利用学生的疑问,自然地引出“循环小数”这一概念,为学生们讲授相关知识。通过在重难点处设疑,使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除法运算中如果除不尽应该怎么办?”这一点上,同时通过采用小组竟赛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在集中精力思考如何攻破重难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锻炼其自主探究能力。
结语:
近年来优化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是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以教材为中介。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通过准确、科学的途径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精心设疑,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小学生数学精心设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参考文献
[1]林碧云.以疑启思,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4).
[2]林传楼.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提问模式分析[J].新课程(教师),2015,(04).
[3]倪江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学周刊,2015,(30).
作者简介:刘建洋(1977.10—),男,汉,江苏阜宁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论文作者:刘建洋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学生论文; 难点论文; 直角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