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122
摘要:本文以天津市团结路地道改造项目为例,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出了地道雨水出路的解决办法,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道;海绵城市;雨水;方案
一、前言
项目为天津市红桥区团结路地道改造工程。现状团结路地道位于红桥区水木天成居住区南侧,是团结路下穿津浦铁路的下沉式立交,团结路是水木天成居住区的南侧交通要道。现状团结路地道交通淤塞,地道无排水设施,逢雨必涝。地道北侧50 m处有现状公园一处,占地面积5.58万m2。公园内有湖体两处,其中南湖面积约为1626m2,中心湖面积约为3021m2。由于公园疏于管理,荒草丛生,垃圾堆积,湖水水质恶化,生态性差。
该工程的主要内容为:对现状地道进行改造,解决积水内涝问题,解决交通淤塞问题。通过公园的改造,提升公园景观生态效果。
二、传统技术方案
如果按照传统方案,地道雨水需要直排北侧1.7km之外的子牙河,该方案出水管道长,涉及管线切改、破路、破堤等重重障碍,而且此方案采用传统雨水直排,抵抗防涝风险能力差,径流污染物对于子牙河造成直接面源污染,雨水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显然不满足当今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的要求。
图2 海绵城市方案平面布局图
该方案从地区整体安全防涝和生态环境出发,系统性提出地道雨水系统和小区公园系统同步改造的理念,通过对小区现状废弃的两处湖面改造,利用湖面的容积作为调蓄地道雨水和地区雨水的途径,共同提升地道和地块的防涝标准。同时将两处湖面打造成雨水湿地,处理后期雨水。湿地周边公园同步改造,成为居民提供休憩游乐的场所。在地道雨水系统的控制上,充分利用“遮——挡——渗——滤——弃——蓄——提——净——用——排”的成套技术措施,从源头、过程和末端对雨水进行控制。在小区和公园的雨水系统的控制上,采用海绵城市常用的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植草浅沟等设施,对雨水进行径流控制,并打通排涝通道,利用湖面进行调蓄。
四、方案雨水系统评估
项目海绵城市技术方案将地道雨水引入湖体,并打通居住小区的排涝通道,在现状排水管网和湖体蓄存双重设施作用下,对防涝能力和径流污染物消减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SWMM模型模拟,重现期为50a时,研究区域内积水地点明显增多,积水片区为17个,最大积水深度为0.19m。
图4 排放口总氮质量对比分析图
五、效果分析
1、防涝安全可靠性分析
通过模拟分析可以看出,方案将地道雨水引入湖体,并打通居住小区的排涝通道,在现状排水管网和湖体蓄存双重设施作用下,发生50年一遇的降水时,积水片区显著减少,积水深度只有0.19m,湖水最高水位也能在安全范围以内。因此,可以认为,项目满足规范要求的50年一遇的防涝标准。
2、径流污染控制效果分析
由于居民区增加海绵措施后,排放口处污染物质量明显降低。不考虑湿地的净化效果,本工程范围内年径流污染控制率至少能达到62.96%,高于《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中年径流污染控制率61%的要求。地道雨水工程中采用了透水路面、截污雨水口、初期雨水弃流池设施,能有效去除径流污染物30%~40%,经过后期雨水湿地处理后,雨水污染物的消减会更有效果。
3、经济性分析
相比传统方案,节省直接工程投资3000多万元。
六、结语
项目站在地区整体防涝安全和生态环境角度,系统性提出地道雨水系统和小区公园雨水系统同步改造的理念,通过对小区现状废弃的两处湖面改造,利用湖面的容积调蓄地道雨水和地区雨水,共同提升地道和地块的防涝标准,保障了50年一遇的防涝能力。同时将两处湖面打造成雨水湿地,不仅能成为居民提供休憩游乐的场所,而且能处理后期雨水,留住雨水资源,作为景观和绿化用水。方案具有示范意义。
论文作者:刘欣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0
标签:雨水论文; 地道论文; 径流论文; 海绵论文; 方案论文; 湖面论文; 公园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