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语文讨论的回顾与启示_素质教育论文

我国中小学语文讨论的回顾与启示_素质教育论文

我国中小学语文讨论的回顾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启示论文,语文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冬季开始的中小学语文讨论,前后绵延两年余。最初非中小学语文界人士激烈讨论,可谓“圈外热圈里冷”,渐渐地语文专家们投入讨论之中,于是拉开了世纪之交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序幕。本文回顾各阶段讨论的热点问题,希冀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中小学语文讨论的开始阶段与热点

(一)中小学语文讨论开始的时间。中小学语文讨论始于1997年冬季,最早见于《北京文学》(1999年11月)一组题为“世纪观察——中国语文”文章,一时间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和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被许多报刊转载或引用,中小学语文的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不少报刊开辟专栏讨论语文,差不多在整个冬季里语文的话题越说越烈。

(二)中小学语文讨论开始阶段的“三多三少”。回顾这个阶段的语文讨论,可以概括为“三多三少”:非语文界人士参与多语文界人士参与少,媒体渲染多学术研究少,批评多建议少。有关中小学教育的话题,惟独语文吸引了那么多人参与讨论,为什么呢?有两种解释:(1)语文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灾区,问题最多;(2)中小学学科教育只有语文人人都可以议论,议论其它学科需要专业知识,旁人难以置喙。这两种原因的解释没有定论。特别是在语文讨论开始的阶段,的确非语文界人士参与多,中小学语文教育界人士参与不多,所以被形容为“圈外热圈里冷”,这个“圈”指的就是语文教育界。正因为语文教育界没有更多的投入讨论,表现出的是大量的媒体渲染,大量的批评,不管什么文章都是直接批评语文,写批评类的文章中对语文的批评已经到了尖峰,可以说再无更猛的批评了。

(三)中小学语文讨论开始阶段的功绩和问题。

应该说这些批评文章数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种种特例确有事实,令读者震惊,它唤醒了人们长久以来对语文问题的麻木。这是掀起语文大讨论的首要功绩。但是,语文讨论在最初的阶段大多只是批评性的文章,而且批评的指向模糊,不清楚批评的“板子打谁?”。就像《女儿的作业》文中说的那样,老师要求学生解释“灰溜溜”是什么意思,把学生弄得灰溜溜。面对被批评得灰溜溜的语文,轮到语文老师感到灰溜溜了,也许是这种灰溜溜的感觉不好,所以在语文大讨论的最初阶段,中小学语文老师和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较少参与讨论,讨论中学术研究性文章和建设性的意见也比较少见。

二、中小学语文讨论的发展和深入

1998年春天,语文教育界渐渐“热”起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参加语文问题讨论,有关语文的话题时间绵延两年余,一直到新千年开始,社会热点问题转移为“学生减负”,有关语文的讨论稍稍偃旗息鼓。这一阶段的讨论,可以看作是语文讨论的深入和发展,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焦点,一是如何看待20年来语文教育改革;二是深入讨论语文的问题。

(一)对20年来的语文教育看法截然不一。

从文革结束到语文大讨论将近20年时间。吕叔湘先生70年代末说过,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严重。20年后语文是否依然如故,或者更不如从前,看法绝对不同。

一种意见认为语文问题依旧,甚至今不如故。较有代表性的三本文章汇编书:《语文教育忧思录》《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杞人忧师——拯救中国教育》,大多数文章批评语文意见激烈。从一部分文章的标题可以读到这种激烈的程度,如《误尽苍生——也谈语文教育》“语文,我为你留泪”“中学语文坑死人”。认为1949年以来有两个大的失误是很难解决的,一个大的失误就是人口问题,其次就是教育问题,“而最近这20年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问题”。

另一种意见不同意上述的看法。首先肯定20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成果表现为:(1)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从“一纲一本”发展为“一纲多本”;(2)语文教育科研成果很大,其中不少取得了显著成效;(3)语文教师素质普遍提高,教师学历也逐年提高;(4)语文教学质量总体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逐年提高。《近20年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文较全面地总结了20年语文教学改革的成绩,总计三个部分20余条,如语文教学改革实验12条:三年语文过关的实验;提高语文教学综合效应实验(于漪);语文自学能力培养实验(魏书生);语文导读教学法实验(钱梦龙);语文导读与创造学法实验(黎见明);扩大阅读,课时分段(上海市教研室);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钟德赣);大语文教学实验(张孝纯);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余雷);点拨教学实验(蔡澄清);语文实验室实验(山东高密一中);多媒体语文教学实验(林小苹)。除了文章列举的这些语文教改实验,20年来的著名的语文教师和卓有成效的语文教育改革实验还有不少。长期并至今仍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洪宗礼认为,“近20年语文教学和研究确实成绩斐然,不可抹杀”,“对语文教学现状作出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他认为不能从某些特例来肯定或否定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成果显著的根据有三:一是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是符合教育方针的,各地各个学校培养出了不少语文素质高的中学毕业生;二是语文教学基本上落实了教学大纲,尤其是提高能力和培养习惯的要求;三是语文教学研究空前活跃,造就了一代优秀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

总之,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基本上不能接受全盘否定20年语文。比较能接受的说法是语文教育存在问题,问题很大、很多,但是成绩与不足并存。于是,呼吁语文讨论“提倡科学态度,反对危言耸听”。大凡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爱也语文,恨也语文”,对语文的意见和反感也会很多,然而断然不会同意全盘否定语文,如果真是那么糟糕,岂不是20年辛苦付之东流。所以感慨万分地说,“谁能不承认,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它不仅远高于‘文革’时期,比之‘文革’前的17年,也显然前进了不小的一步”。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讨论语文的问题,这种意见在中小学语文教师和与中小学密切联系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中占多数。这是理性的结语,当然也有感情的缘故。全盘否定和充分肯定之争两者的区别还有,前者从讨论语文延伸到语文之外,后者更加关心的是语文教学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到98年春夏,讨论问题集中于中小学语文的问题、原因、对策。

(二)语文讨论的若干问题。

(一)诊断中小学语文存在问题。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很多,有必要进行分类诊断,姑且把问题分为两大类:一有关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包括教材、教学要求、教学参考书,阅读与作文教学内容等;二有关语文教学的问题,包括教学方法、语文教师素养和教育观念等。

第一,有关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语文教材包括新编的修订中的语文教材,语文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气息。既不新也不古。从贴近时代生活来说,现行的语文教材还没有30、40年代有新意,当时朱自清的散文《春》一发表就进了语文教材,至今它还是各种语文教材的必选课文;从传承中华文化来说却又不够“古”,教材选读的古典诗文远远不够。中小学生大好的精力用于背诵词语解释,真正需要熟读背诵的优秀的中华传统古典诗文却很少。时文与古文如何融合进语文教材的问题几十年没有得到解决。

语文教学要求、教学参考书的一些内容不合理,有的近乎荒唐。语文教学参考书在实践中效果并不好,与编写者的意愿相反,成为制约语文教师教学创新的“框框”。

语文教材两大主干阅读与写作教学内容都存在问题。阅读教学内容存在两个最大的缺乏:一是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没有得到落实;二是课堂阅读教学内容语文研究倾向,习题化训练倾向,缺乏学生自主的整体的阅读。写作教学内容存在的最大的缺乏是应试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为应试而模式化的训练,没有学生独立的思维和思考。古代的八股文毒害当时的读书人,现代的应试作文毒害我们的后代不亚于八股文,八股文已经寿终就寝,而应试作文却还盛行。

第二,有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洪宗礼认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语文教学理论贫乏,“至今还未形成权威性的我国母语教学理论和科学完整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传统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和习惯势力还比较强大,灌输式教学法仍有相当大的市场;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训练不够全面,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学生不堪重负;作文训练机械化、模式化。“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在不少学校仍然普遍存在”。

李吉林认为有“两座山”挡住了小学语文发展的出路,一座是课堂上的“问答式的分析”如山,一座是“习题式的训练”如山。“课上分析如山,课后习题如山”,在这种重压下,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泯灭,创造力被扼杀,身心受到伤害。“问答式分析”源于50年代苏联“谈话法”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尽管师范教育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早已摒弃了问答式分析,但是在中小学语文课堂里随处可见。老师占据讲坛,喋喋不休:一时代背景,二作者简介,三内容分析,四写作特点等,“理智分析,肢解作品”。

语文教学方法陈旧要比其它学科严重。现代技术进入中小学课堂在其它学科早已屡见不鲜,而大多数的语文教师习惯于一支粉笔进教室,其中有语文、文字特点的原因,但主要还是语文教师没有努力去应对现代化的挑战,总体上语文教学手段拘泥于传统,阅读课如此,写作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观念的陈旧则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问题,它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是各学科共同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需要共同推进。

(二)分析语文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语文问题产生的原因,说法有很多,可以归结为两个负面影响和两个欠缺:

1.来自考试的负面影响。最反映教师心声的一篇短文《教师身不由己》,教师不得不“应试教育”,多一分,老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少一分,学生受损,老师受罚。“在教育最前沿的教师,几乎无人谈什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只一门心思地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成绩”。老师们何尝不愿搞素质教育,只是身不由己,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晓。为了分数,语文大纲的规定、教材的编写宗旨和教学要求随意按照考试要求增减;为了分数,大量习题训练,加重学生负担。当教育行政部门为学校的分数排队,当校长为教师的分数排队,教师也只能把学生一路排队下去。讨论中,大家几乎一致强烈反对语文考试标准化试题,认为语文标准化试题不科学,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但是既然语文高考有标准化试题,基层的中小学语文标准化试题训练便不会断。为了分数,教师与学生面面相觑,根子在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的根子在现行的高考制度。

2.来自教师方面的负面影响。语文教学问题更多反映出的是教师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学历标志着社会进步,但是教师学历与教学质量提高不会自然成为正比例,新任教师同样可能教育观念陈旧,许多年以来教师继续教育基本是用来提高学历,较少用于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如更新陈旧的知识体系、转变观念、改进教学等。讨论中也有认为师范招生情况、在职教师的流动问题令人堪忧。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与封闭的师范教育及教师管理体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更符合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师的根本利益,现存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封闭的师范教育与教师管理体系积淀下来的,出路只有一条,加快改革的步伐。

3.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欠缺。何谓语文教育理论?借用关于“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从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理论,经过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如果能借用于语文教育,那么语文教育该是有理论的,因为语文教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长期的积累。遗憾的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至今还很茫然,对语文学科性质、目的等重大问题还不能达成共识。讨论中,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文学性,各有各的强调,说得都很有理。如果揭示的是语文的一般规律,早该有定论了,然而几十年来语文学科性质在“纸”上变化,忽而工具、基础,忽而人文、文学,前些年是说这对那不对,现在说那对这不对的,说的永远对,做的永远不对,弄得中小学教师不想听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欠缺,还表现在对汉语母语教育自身特点研究不足,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但研究汉语母语教育理论不多见。语文讨论也表现出理论底蕴不足,有一些文章显露出语文教育理论素养不足。

4.语文教育科研方法欠缺。吕型伟曾经说过,教育是事业要奉献,教育是艺术要创新,教育是科学要求真。把语文教育当作事业,这位语文教师会全身心投入工作,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备课可以备一辈子;作为教学艺术,语文教学有不同的风格、流派,有独到的创新,这些范例在语文教师中较常见,但是科学性研究相比较显得薄弱。语文教育改革实验和语文特级教师经验大量的是崇高的理想境界和优异的教学风格,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奉献的精神境界,科研也要有奉献和创新的精神,三者有联系但有区别,而有些语文实验往往把追求精神境界、经验风格总结、科研三者混合而谈,欠缺语文科研方法。科学方法的欠缺也表现在语文讨论中,讨论文章基本不采用科学实证证明观点,而是采用经验式感想式的写作方法。

(三)提出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对策。讨论今后语文教改的对策,可分为两种,一是长期以来语文教改实验,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分享;一是新世纪语文的畅想曲,描绘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1.语文教改实验的经验分享。欧阳黛娜等人提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训练体系”,推崇章熊的语文教材公式:名家名篇+科学训练方法=语文教学科学化,他们用了20年的时间探索语文能力的训练体系,把初中教学大纲的基础知识归纳为40个专题,分别编入语文课本,以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

曾祥芹提出“五快”,即思、读、听、说、写五种言语能力训练都添上一个“快”字,认为五快是信息社会每个人应该具备的语文智能。快写训练,要求在40分钟内小学高年级写出500字,初中生写出600学,高中生写出800字,大学生写出1000字的好文章来;快读训练,要求小、中、大学生一分钟读懂500字、1000字、到2000字、3000字的文章(理解率达70%);快说训练要求每分钟讲清150个字音以上的流畅的话;快听训练要求每分钟听懂200个字音以上的连贯的话,实验证明是可以办得到的,有的也不是高不可攀。21世纪迫切需要的语文智能是敏捷思维,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入耳成文,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因而快思、快读、快听、快说、快写训练,便成了现代化语文素质教育的崭新课题。

高密一中“建立语文教学实验室,还学生以独立学习的自由”课题,用1/3课时学习教材,2/3课时学生到语文自修室自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实验室计划”希望解决:在什么年龄读什么书?让学生增加自己的体验,尊重选择和张扬个性,语文教学要给学生心底留下终生有用的听说读写能力。

赵谦翔的“扩展式语文教学实验”探索:让语文贴近生活,让语文回归审美,让语文汲取国粹,让语文走近心灵。

语文教改实验成功经验还可以举出很多。如上面的例子所见,这些实验的出发点有所不同,有的以语文学科为基点,设计训练体系或加强训练等,有的以学生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学习,虽实验的出发点不同但是实验目的两者殊途同归。

2.新世纪语文教育的畅想。讨论中除了批评语文的文章,就数这一类新世纪语文展望文章为多。举要如下:

语文的出路在哪里?有的主张多读多练是主要的途径。有的认为改革高考是语文教育的出路。有的提出语文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要放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语文能力。

有些文章对语文教育作了较全面的设计,例如:

语文学习十大基本功:汉语拼音;文字书写;朗读背诵;查阅工具书;作笔记;收集、整理和积累资料;课外阅读;关注、参与、体验和感悟人生;思考、分析与质疑;语言表达。

语文素质教育"456"构想: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4点:懂得语文的价值;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有信心;形成语文能力;掌握语文工具,能学以致用。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体系5点: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并重;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并重;教师方法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开发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语文素质教育的保障体系6点:转变教育评价观念;转变教师评价观念;转变学生评价观察;转变传统的教材观念;转变传统知识系统观念;转变传统的课堂纪律观念。

树立语文教育的新观念:需要更新的教育观至少涉及语文教育的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语文教育的价值观,要转变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树立语文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语文教育的教学观,要求在教学目标上完成从知识传授到培养能力的转变,在教学主体的认定上完成从教师向学生的转变,在教学形式上完成教到学的转变:①教与学并重,重视学法的指导;②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学观念;③追求教学过程的民主化;④语文教学要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统一。语文教育的学生观,需要特别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潜在性、差异性。

对语文教材的建设,提出要三种文化“现代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兼顾为好。

值得一提的是讨论中的另一种意见。作者认为,当我们正在自我否定时,美国人却在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当我们砍掉一切补习班,取消重点学校时,美国人却欲加强对暑期班、补习班的投资。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造就出了大批杰出人才。借鉴美国经验时,要了解两国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如价值观念、文化文学、历史、经济科技、教育体制、学校管理、教学方法、独生子女的差异。中国的教改,应该结合具体国情进行。“只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

三、中小学语文讨论的启示

(一)两年多的语文讨论留下了非常有益的启示。讨论语文的话题基本结束,今后一段时间也许只有专门研究语文或语文爱好者继续这一话题。讨论提醒了大家讨论语文的问题回避不了观点之争。经历了这一场无情的深入的批评,以及批评带来的深刻的反思,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已经启动,未来的语文发展一定会更美好。

(二)全社会关心教育,全社会关心语文教育。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教师和学生的事情,而是涉及整个教育、影响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语文的教改与中小学教育改革、高考改革紧密联系,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语文教改承担了重要的角色,语文改革最难,成功与否就在于语文的起色如何。讨论呼唤了全社会对语文的注视,而语文的进步则需要全社会的合力,语文的问题不单单是靠语文自己能解决的。

(三)语文首先要传承中华文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虚拟世界瞬间可以连通,语文面临极大的挑战。国家要繁荣,民族要振兴,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语文是民族之根。重视母语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责无旁贷。

(四)语文理论界尤其是争论学科的性质人文性与工具性何者为先,还不如多花些力气研究学生,树立学生发展为先的理念,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步。语文的发展需要理论探索,也需要科学的实证研究、行动研究。学科与学生,经验与科研,两者本不可替代,而后者长久以来被忽视了。

(五)其实语文教师也需要关心,就像学生需要关心一样。比语文教师的学历问题更迫切的是急需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技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也要终生学习。帮助语文教师发展,建设新一代的语文教师队伍,期望教师成长与学生成长同发展,学校教育与语文教改科研共进步,是我们共同的理想。

标签:;  ;  

我国中小学语文讨论的回顾与启示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