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及我国对策_经常项目论文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及我国对策_经常项目论文

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影响及中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中国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从泰国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和金融当局宣布放弃与美元的钉住汇率制度,引起泰国的货币危机。这场危机迅速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金融市场,引起一场席卷整个东南亚的金融危机。1997年10月底,危机开始向东北亚国家和地区蔓延。韩国、日本在危机的影响下,先后发生企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事件,引起股市和汇率大幅度下降,发生严重的金融动荡。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可称之为国际金融危机,这说明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世界金融 和货币日益密切联系在一起,一个地区发生的问题会迅速涉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依存度日益加强。研究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影响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对于消除经济发展的隐患,防范金融风险,保证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

引起东南亚金融危机有内外两种因素。外在因素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出现,国际资本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投机性游资,并且能够有组织地迅速移动,从而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产生冲击。泰国的金融危机就是国际炒家蓄意投机性操作的结果。内在因素主要包括:

(一)出口增长下降,经常帐户长期赤字

出口产业在泰国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其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中国、印度的竞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受到韩国的挑战,加上泰铢随着美元升值,出口竞争力削弱,出现出口滑坡趋势。1991—1995年,泰国出口增长率为18.7%,1996年为零。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的出口增长也都变缓,出口放慢使东南亚各国的经常帐户赤字剧增。见泰国国际收支帐户及东南亚各国经济状况统计。

表1泰国国际收支帐户 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经常项目净额 经常帐户占GDP% 资本项目净额 净出口

1990 -7281 -8.59098

-6751

1991 -7571 -7.7

11759

-5989

1992 -6303 -5.79475

-4161

1993 -6364 -5.1

10500

-4297

1994 -8085 -5.6

12167

-3726

1995-13554 -8.1

21909

-7968

1996

-7.9

年份

外汇储备 零售物价指数% GDP增长率%

199013247

5.93 11.63

199117287

5.70

8.41

199220012

4.07

7.77

199324078

3.36

8.27

199428884

5.19

8.78

199535463

5.69

8.65

199639600

5.90

6.40

资本项目净额为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交易净额之和。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1996,12。

从统计数字看出,这些国家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出口增长下降,存在不同程度的经常帐户贸易赤字。90年代以来,泰国平均经常帐户赤字为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1995年为GDP的8.1%,1996年为GDP的7.9 %)。在经常帐户出现赤字时,货币当局应对赤字的性质加以判断。如果赤字是短期的,可由外汇储备调节。如果是长期的,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加以弥补:一是放开资本帐户管制,吸引外资,通过资本帐户的盈余来弥补经常帐户的赤字;二是使本国货币贬值,同时采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扩大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常帐户的平衡。由于泰国的经常帐户赤字是长期的,在汇率制度上采取钉住美元政策,泰国政府主要采取了第一种政策,即提高利率,放宽资本帐户管制,以吸引外资流入。

表2 东南亚各国经济状况统计

项目最近12个月(%)

贸易收支差额经常项目差额

国别

泰国 -13.0(2月) -12.2(Q4)

马来西亚 +0.6(2月) -4.4(1996)

菲律宾 -12.2(2月) -2.0(Q495)

印尼

+7.3(1月)

-7.8(Q3)

新加坡 -7.1(3月) +13.7(Q2)

(注:资料来源于5月17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二)钉住美元汇率制度

80年代,东南亚各国实行了将本国货币与美元紧密挂钩汇率制。这种汇率制度创造了稳定的货币环境,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和金融机构对内对外融资。但也存在许多缺点:一是钉住汇率制度意味着政府有责任将名义汇率控制在狭窄的范围内,如果存在外部冲击,政府必须用储备来维持汇率,大量的资本流出会对政府储备造成巨大压力。 据统计,1997年2—5月,泰国中行向金融机构抛出156亿美元,其中40 亿美元被国内外投机者赚取。二是政府不能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灵活的汇率政策。1995年美日签订加强美元协议后,美元持续升值,东南亚各国面对长年的经常项目赤字,未能及时调整汇率政策,致使本币长期高估。这不仅影响了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还迫使央行为维持高估的汇率采取高利率政策,造成大量国际游资涌入,资本项目顺差扩大。三是钉住汇率限制了货币政策在调节经济上的能力。中央银行无法有效地实施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只能被动地买入卖出外汇,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下降。同时,中央银行对利率水平也基本失去了控制,丧失了利用利率来调节经济的能力。如1993—1994年间,泰国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中央银行无法提高利率,因为提高利率,导致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使货币供应量反而增加了。1995—1996年间,美元坚挺,泰国经济不景气,需要降低利率时,泰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三)过分依赖外资,且外资投入结构不合理

90年代,东南亚国家为了加速发展本国经济,大量向外举债。泰国外债占其GDP的50%,菲律宾外债占GDP的53%,印尼外债占GDP的48 %,马来西亚外债占GDP的36%。 泰国总理也承认:肆意借贷是产生这场危机的根源。为了吸引外资, 东南亚国家普遍实行了高利率政策, 如1996年泰国优惠利率一直在13.25%的高水平, 超过国际资本市场水平近2倍,1990—1997年,三月期的泰铢利率比美元同期利率高出6.1%,这样就增加了企业使用资本的成本。

对外资的大量涌入,东南亚国家没有正确地对外资的投向和领域进行适时指导。外资中短期资本比例过高。如1996年,泰国的资本流入总额中,53.2%属于短期资本。短期资本具有很强的投机性、流动性,一有风吹草动,便迅速逃离,引起一国的金融动荡。同时,外资投资结构不合理,主要部分没有投资到国内基础产业项目上,以增强本国经济发展的后劲,而是投资于具有高利润、高风险的房地产业、证券业,炒热了房地产和股市,形成了泡沫经济。 统计资料表明, 泰国私人部门的700亿美元外债中的大部分投资于房地产和股市。 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初期的资本回报率较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回报率不可能维持在较高的预期水平上,这些资金便纷纷撤离,引起金融动荡。

(四)过度开放国内金融市场

为鼓励和更多地吸引外资,东南亚国家都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国内金融市场政策。菲律宾1962年宣布取消外汇管制,1986年允许外资的利润自由汇出等措施。马来西亚1986年扩大了外国投资者在该国股份公司的股权。印尼1986年也放松了对外资流动的限制。泰国为了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争夺东南亚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从90年代始,加速开放了资本帐户。特别是1993年采取了两项重要政策:一是开放离岸金融业务,推出了曼谷国际银行计划(BANGKOKINTERNATIONAL BANKINGFACILITIESBIBF);二是允许外国居民在泰国商业银行开立泰铢帐户并可以借入泰铢。这两项政策的实质是泰国的资本帐户基本开放了,这就极大地方便了投机者对泰铢的攻击。自1996年以来,投机者充分利用了新加坡的离岸金融中心对泰铢进行进攻。事实上,泰国实行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并未成熟。因为泰铢与美元的钉住汇率制并未真实反映实际汇率水平,不是市场汇率,难以起到用汇率调节经济的作用。其次泰铢的利率水平较高,易遭受短期资本的投机性冲击。再次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严重,外汇储备偏低,通胀率较高,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薄弱,无法有效调节社会总供需平衡。最后是金融机构监管不力,倘无足够的经验和有效的措施,对短期外资投机性行为进行防范。泰国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过早、过度地开放资本项目,势必导致对外汇输出入无法控制,引发国内金融动荡。

(五)金融监管不力

1.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不合理,呆、坏帐大量产生,金融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剧增。由于泰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房地产价值上升,带动股票市场繁荣,房地产业和股市成为人们的主要投资场所。对之,泰国金融部门未能及时进行管理和引导。据统计,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放贷占其放贷总量的约50%。1996年投向泰国房地产的外资为188.1亿泰铢,占外国在泰直接投资的1/3。房地产市场过热,超过了市场需求,房价下降,房地产商资不抵债,导致金融机构呆、坏帐剧增。1996年底,银行呆帐为155亿美元,占贷款总额的9.8%,1997年6 月银行呆帐增至300亿美元。股市受房地产不景气的影响,也大幅下跌。 随着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消失、各类金融机构呆坏帐猛增的现实,动摇了人们对泰国金融体系稳定性与可靠性的信心,出现挤兑现象,使泰国金融陷于动荡之中。

2.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不力。泰国金融危机中,金融部门的危机主要是由非金融机构引起的。泰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后,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的数目及其业务范围急剧增加。到1996年底,泰国已有90家金融和证券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和15家商业银行。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占据泰国金融资产的1/4。他们把太多的资产投资于四种风险业务中,这种比例大大高于商业银行。具体数据见下表。

泰国金融机构在风险业务投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1996 年底)单位%

房地产 消费者贷款 抵押品贷款 证券投资 合计

非银行金融机构 20.5 15.9

5.9 11.754.0

商业银行 7.5 10.1 0017.6

很明显,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资产远远高于商业银行。当泰国中央银行于1995年中期开始紧缩货币政策以抑制经济过热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房地产和消费者贷款的坏帐急剧上升,其所持证券也大大贬值。1997年7月,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关闭了16家非银行金融机构, 从而诱发了整个金融部门的危机。

另外,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迫切的发展任务,比较优势接近,经济结构趋同,发展战略相似,缺乏国家间相互协调,在利用外部资源和产品出口方面相互竞争激烈,也是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暴发的间接原因。

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我们认为,开放经济条件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不利地位是由历史形成的,也是现实的。从资本方面看,发达国家资金充盈,大量资本需要输出。发展中国家则资金短缺,迫切需要引进外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庞大的国际游资全球性流动,随时可能形成对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冲击。从市场经济成熟度方面看,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已经发育成熟,而且体制比较完善,并积累了丰富的监管经验。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转轨当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在政策选择方面,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两难境地,面临种种矛盾:1.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与国内资本严重短缺的矛盾;2.外资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之间的矛盾;3.金融市场开放与金融监管不适应的矛盾;4.大量利用外资与偿还债务能力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难以协调的。

金融危机给东南亚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这是国际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的结果,是东南亚国家在进退两难的矛盾中政策选择失误的结果,也是东南亚国家在经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性、结构性问题,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痛苦的调整过程。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使全球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减少近一个百分点。由于东南亚在全球经济中持续增长的重要性,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最终涉及到东亚的韩国和日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12月发布紧急经济预测,将1998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由原来的4.3%调低为3.5%。这主要是因为东南亚国家过去10年的高速增长,使亚洲成为全球的主要市场,美国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销售占其出口的近1/5,日本高达44%,欧盟占15%左右;据估计,东南亚的进口若减少10%,分别使美国、日本、欧盟的GDP下降0.2、0.4和0.17个百分点。

2.竞争性货币贬值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国的币值下降40%左右,使该地区的制造商竞争力增强,直接和间接的后果是1998年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会从1996 年的1910 亿美元增至3000亿美元。

3.阻碍WTO金融服务谈判按WTO时间表进行。WTO 金融服务谈判须于年底达成协议,由于东南亚金融市场受国际投机基金的冲击,“投机”问题可能引发欧美与亚洲之间的重大摩擦。

(二)对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影响

1.不利影响

(1)导致该地区经济增长普遍放慢。a.为尽快摆脱危机, 该地区有关国家不得不向IMF等机构求助, 代价就是按这些国际组织所提的条件,对内实行紧缩政策,对外进一步开放市场。b.该地区有关国家因金融危机大幅度压缩投资建设规模和政府支出,导致国内需求疲软。据预测,未来五年,东南亚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 相当于过去十年的一半左右。

(2)延缓这些国家产业升级的进程。进入90年代, 东南亚国家普遍加快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开放步伐,各国制定了相关的产业政策,鼓励和扶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限制或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国家还投入巨资兴建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此次货币贬值使得进口的设备成本聚升,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提高,许多项目推迟或搁置。

(3)投资环境恶化。危机使以币值不稳为标志的投资环境恶化。近期,国际信贷评级机构调低了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债务评级,流入东南亚国家的外国资本将减少。事实上,危机暴发后,外国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向发达国家回流,部分流入拉美。据国际金融协会预测,去年流入新兴市场的全球资金将由前年的2813亿美元减少至2614亿美元,其中流向亚洲的资金净额将由前年的420亿美元减少为107亿美元。

2.不利影响下的有利因素

(1)货币汇率下跌纠正了高估的货币,直接提高了出口竞争力,有利于减缓经常项目赤字。

(2)长期看,有利于吸引FDI,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考虑会加入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恢复;加之汇率大跌后,投资成本下降,跨国公司获利前景良好。

(3)危机促使东南亚各国改变目前僵滞的金融监管方式, 完善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对贸易的影响

(1)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造成进口能力下降, 这些国家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1%,同时其政府采取经济紧缩政策,减少开支,市场需求减少;人民币相对美元持续坚挺,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2)中国与东南亚竞争会变得相对激烈。我国出口产品种类、 结构与东南亚国家的出口产品有很大程度的相似,在第三国市场,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的出口效应会显现出来。

2.对利用外资的影响

(1)不利影响

A.投资来源减少。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是整个东南亚地区股市低迷,企业股票大幅度缩水,银根抽紧,贷款利率升高。这使得当地企业筹资困难、投资成本增加,连锁影响到东南亚地区的企业在中国内地的投资活动;台湾、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地区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故整个东亚地区近期内对中国内地的投资会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收缩、减少,资金到位率也会相应降低。B.红筹股和国企H股筹资困难。金融危机使得香港股市下调, 香港股市上红筹股和国企H股受到的冲击较大,估计股市的恢复尚需较长时间, 不少国内企业延期到港上市,这对于内地企业在香港市场发行股票,通过上市吸收外资和筹集资金是不利的。C.国内投资环境相对恶化。我国内对外资企业优惠政策减少、出口成本提高,货币受到升值压力,很可能导致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内转移步伐放缓,或分流到东南亚各国。东南亚各国也希望尽快吸收外资来重振经济,摆脱危机,因此在各国货币贬值造成其出口竞争能力增强的同时,从1997年7、8月份开始,已经纷纷制定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也会吸引“两头在外”形式的欧美投资者到东南亚各国投资,造成对我国投资的分流。

(2)有利影响

A.风险因素:危机使该地区各国金融秩序大乱,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大型基建项目纷纷下马,投资风险增大。风险因素加上投资的心理预期,使得欧美等地的投资者重新考虑对这一地区的投资决策。另一方面,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币值稳定,国内大型基建项目众多且有较稳定的回报,对欧美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寻求投资我国基建项目。香港大公司也逐步增加对内地国有企业的投资、收购、兼并活动。B.市场因素:中国市场广大,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需求很强。相对而言,东南亚各国在此次风暴中削弱了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国内市场萎缩,这也会刺激国际投资者到中国内地投资的积极性。

(三)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1)引发对金融风险的重视, 可能在我国未来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产生一定影响。

(2)可能引起亚洲货币中心的地域调整, 为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动荡,使各类投资者可能对各市场的投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和再认识。这种再认识为我国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进一步把上海发展成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中国的对策

(一)短期: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

1.重视经常项目赤字

从理论上看,开放经济的目标是国际收支平衡,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整体平衡。东南亚国家都存在长期经常项目赤字,国际收支平衡是通过资本帐户的盈余来弥补的。如果资本流入没有形成将来出口创汇的新生产能力,没有促进将来的产业结构升级,没有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经常项目下出现长期性逆差,即使国际收支是平衡的,该国货币也面临贬值压力。

2.实行有弹性汇率政策

开放经济下与资本流动相关的是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泰国所采取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使央行丧失了在货币政策上的调控权。中国是一个大国,实行有弹性的汇率政策对中国相对独立地实施货币政策,不断化解不平衡因素,防止问题的积累和不良预期所可能产生的剧烈振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即以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以公开市场操作,保证实施货币政策。

3.保证资本市场开放的渐进性和顺序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利用外资是正常的,但骤然开放一个未成熟的金融市场是危险的。一个国家开放其资本项目的前提是:削减政府借款,使通货膨胀和经常项目赤字降至安全水平;深化国内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基础设施,解决结构性经济扭曲。从各国的经验看,逐步开放资本市场成功的可能性大。资本市场的开放要有一个顺序,最先以政府借款为主;其次是大量吸收FDI; 然后是允许外国金融机构设立代表处;逐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再就是有限度地允许外国投资机构的证券组合投资;最后才是一个有较高监管水平的有效率的资本市场的全面形成。

4.财政政策

随着资本流动性的增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货币政策有效协调外部冲击的能力日益减弱,实施灵活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实行反周期政策,并且,财政紧缩对保持投资者的信心、尤其是在资本流动对公共部门偿债能力高度敏感的情况下尤为重要。政府在紧缩财政的同时,应注意结构性投入,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和能源、交通等部门的投入。

5.货币政策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是长期实行的钉住汇率制度导致币值高估。中央银行的汇率政策目的有二:一是保持中长期国际收支平衡,以增强本币信心,稳定通货;二是汇率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以便迅速调节市场供需,抵制外部冲击。在大量外资涌入时,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确保金融体系安全运行,具体的措施包括:实施审慎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提高国内储蓄率,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国内储蓄,加强金融监管,监督银行体系稳健运行,实行灵活的汇率制度,并执行正确的外债管理政策。

6.审慎对待人民币贬值问题

金融危机给人民币的贬值带来了巨大压力,在处理人民币贬值问题上,中央政府应采取谨慎态度。如果人民币实行贬值,将会深化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带来新一轮的货币贬值风波。同时,也不利于促进和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不利于人们持有人民币的信心和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贯彻执行。由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常项目长期保持顺差,外汇储备充足,资本市场尚未开放,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是有坚实基础的。

(二)中期:产业结构调整

东南亚各国一直奉行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大成功,但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东南亚各国没有能及时调整对策。一方面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忽视国内市场。当出口无法再保持高速增长时,国内经济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东南亚各国的教训表明:1.加快产业调整。即以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以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从以制造业为主逐步转向加强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业;2.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谋求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出口产品的多样化。

(三)长期: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应建立在国内储蓄积累和稳健性较强的FDI上。因为:1.短期证券投资的易动性会导致汇率、 资产(股票)价格、利率等风险;既使长期证券投资也会由于二级交易市场的机制而迅速短期化。当这种资本渗入银行体系时,会增大国内总需求,进而加重经常帐户赤字。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这时发生资本流入逆转,会引发银行部门的流动性和货币贬值的危机;2.外资的流向。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成长受到强劲的外国投资支持,但大量资金流入不动产和股市,使这些国家产生不同程度的泡沫经济。

(四)健全金融体系

1.建立金融预警体系

我们认为,建立对金融危机的预测、防范机制是检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关键成果。事实上,经济增长速度,实际汇率水平,出口增长、股权价格、产出水平、实际利率、货币供给与储备比率,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比率等变动趋势是最可靠的预警信号指标。

2.正确处理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监管的关系

泰国货币危机的重要原因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坏债问题。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泰国仅仅强调了金融自由化,设立了许多新的金融机构。但在本币和外币的融资方面,都没有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加以应有的控制。泰国在非银行体系金融机构发展问题上的教训表明:金融监管与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同步进行;没有有力的金融监管手段,就无法有效地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方面的创新。

3.发展有效率的资本市场

东南亚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缺陷:资本市场过度倾向于股权,缺乏流动性和透明度。资本作为风险资本和中长期资本形成的重要机制,不仅可以减轻企业对银行资金需求的强大压力,有助于银行的重新资本化,改善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而且能形成银行和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因此,政府应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构筑必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支付系统、证券登记和信息基础设施;促进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以降低本国资本市场对外国投资者冲击的脆弱性;改善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及我国对策_经常项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