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解决——“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自我论文,中心论文,西方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我中心困境”问题,就其所揭示的主体与客体,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是被近代哲学凸现,又被现代哲学张扬的哲学的主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近现代哲学流派都是以自觉审视、解决这一问题为起点而建构的。
近现代西方哲学虽然立足于不同角度分析、阐释了这一问题,也均有诸多建树,但是从总体上看,却都未超越“自我中心困境”,实际上,它们在不同层面上都为“困境”所困。
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基础,它实现了物质本体论和科学认识论历史的逻辑的统一,真正克服了“自我中心困境”,扬弃了各种不同层面的“自我中心困境”的哲学。
(一)
古代哲学是以认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直接同一为前提的,所以古代哲学内容主要是本体论。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起,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就主要研究本体。古代本体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直接分析人所面对的“外在世界”,坚信哲学本体论所描述的就是独立自存的“外在世界”之本体。古代哲学没有自觉地把思维、主体从自然界中区分独立出来并与之相对立,所以它没有独立自觉的主体与客体对立及统一关系的认识论研究,没有突出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古代各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独断论特点。
近代哲学以降,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间的差异性问题突出,从而认识论成了哲学的首要问题,近代认识论显著特点是把“主体与客体两分法”作为既定的前提,并力图从认识关系上解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问题,近代哲学所思考的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反思古代哲学所认同的认识(主体)同“外在世界”(客体)相一致的前提问题。近代认识论的核心是研究认识经验(主体)与认识对象(客体)的关系是否就是“外在世界”(本体)与其相应的认识经验(认识)的关系的问题,而这也即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近代哲学的方法论特点是从认识论入手解决本体论问题,然而,在基于认识关系之内反思“认识经验”或“认识对象”,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并从认识论出发建构本体论时,如何解决“自我中心困境”这一方法论难题,就成了近代哲学各派的共同课题。近代唯物主义哲学以主体、认识的“白板说”、“直观反映论”为前提,解释了主体同客体也即认识同“外在世界”的一致性问题。近代唯物主义以承认认识的客体就是“外在世界”为前提,反对了“自我中心困境哲学”,但它把客体同“外在世界”关系简单化并忽视主体作用,又成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近代唯心主义以承认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通过主体自身的“创造”、“构造”或“同一”活动实现主体与客体,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同一。但这样一来,它的认识所面对的就不再是独立自存的“外在世界”,而是主体产生的、与主体相关联的客体世界,近代唯心主义否定了在认识、主体、思维关系以外的对象,事物的独立自存性,所以在本体论上它也陷入了“自我中心困境”,成为“自我中心困境的哲学”,近代“主体与客体两分法”的思维方式还形成一种以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它一方面宣告以近代认识论为基础,只能建立关于“现象界”的理论,物自体(本体)不可知;另一方面又断定在“现象界”中,人为自然立法。这种不可知论实际上暴露出近代认识论哲学自身的局限性,它集中地突现了近代哲学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矛盾。
现代哲学是以反思近代哲学自身的问题为契机而建立的,它通过“康德问题”,向近代哲学尤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本体论唯心主义展开论战,并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自我中心困境问题。
新实在论批判了本体论唯心主义哲学的“自我中心困境”性质,分析了其缘于方法论“自我中心困境”的逻辑谬误,肯定了本体论对于认识论的基础作用,但是由于新实在论承认“自我中心困境”本身的不可克服性,所以它不可能真正解决自我中心困境问题,新实在论一方面断定了认识对象、客体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心灵和主体的客观性、独立性,以此反对本体论上的唯心主义而坚持实在论;但另一方面又指出,它所讲的具有独立性的对象、客体并不是传统实在论所讲的在认识关系之外的“实体”,(认识关系之外的实体是不可知的),而是指在关系内的对象、客体的“独立性”。这样,它虽然反对了客体依赖主体的本体论唯心主义结论,但它局限于“关系内”也无法证明其本体论理论中的客体、对象就是“外在世界”。从根本上说,它不过是把被唯心主义在本体论上否定的对象,客体的独立自存性,仅仅在认识论领域重新恢复起来,承认在认识论上客体与主体具有“平等”地位,而在本体论上新实在论并未走出“自我中心困境”的阴影。
科学主义哲学流派,在关于自我中心困境问题上的共同特点是:反思批判近代哲学,取消传统本体论问题,重构现代认识论、知识论哲学。科学主义哲学批判近代认识论,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自我中心困境”,但它否定本体论,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论与本体论关系。在科学主义哲学家看来,近代哲学局限于认识经验和认识对象关系性质的实在论和唯心论主体,导源于近代认识论本身。近代认识论先在地把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起来,并把认识论主题界定为讨论认识经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否就是客观实在同其相适应的经验的关系。近代哲学从这种认识论出发,结果无论是黑格尔式的理性主义或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经验主义,在理论上仍都陷入心与物、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经验与自然、自然界与超自然界、思想与行动等等的二元分裂状态。①科学主义哲学以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出发,以反对二元论哲学为名,取消了本体论问题,把哲学认识论化。在关于认识论的性质上,科学主义各流派都一反近代认识论主题。实用主义重新提出了认识应如何确立的问题,重点讨论了认识的证实或认识的标准问题;分析哲学则提出了认识论术语的意义问题,认为此问题更接近认识论的本质。②毫无疑问,科学主义哲学在批判近代哲学二元论,在关于认识的标准,在对认识论术语的意义分析上均有许多合理的思想,这有益于我们克服“自我中心困境”。但是,科学主义哲学并没有克服“自我中心困境”。它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出发,把哲学对象仅仅局限于人的经验世界中,反对在认识论中谈意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问题,否定传统哲学本体论所讲的本体及康德的物自体,这实际上又是在哲学对象上承认了“自我中心困境”的不可超越。
人本主义哲学,在批判近代哲学中,不仅反对其“主体与客体两分法”的认识论,而且反对一切认识论主义即从认识论出发构造本体论的哲学,它重新强调本体论的基础地位。所以在自我中心困境问题上,人本主义哲学的特点是重点反思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仅就人本主义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对本体论地位的强调看,无疑有益于克服“自我中心困境”,但是人本主义哲学也没有超越“自我中心困境”,这是由于它把哲学的对象集中在人和人的世界上,它的本体论哲学所讲的“世界”是人处于其中并离不开人的世界,实际是人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所讲的“世界”及“本体”显然是不同于传统本体论哲学所讲的“客观世界”和“客观本体”的。人本主义哲学把传统哲学的世界观社会化,实际上其本体论是人生哲学、是“社会存在本体论”。人本主义哲学囿于人的世界(意义,价值世界)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谈本体论哲学,否定“自然的所有独立的本体论问题”,把世界人本化。从根本上讲,它仍然是无法走出“自我中心困境”的表现。③
如果我们把科学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作一比较,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1)都批判否定近代“主体与客体两分法”的认识论,强调主体与客体或人与世界的统一;2)都反对以认识论为基础建构本体理论;3)都强调哲学的对象是“属人的世界”,一是人的经验世界,一是人的意义世界;4)都反对传统本体论,否定有存在于人的关系之外的“外在世界”;5)都断裂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们的区别在于:科学主义哲学把哲学认识论化,知识论化或方法论化,否定本体论(传统意义的)哲学;人本主义哲学则把哲学本体论化,肯定本体论(非传统意义的)哲学,但是,这二大流派的区别是次要的,共同点却是主要的,这种表面上对立的两极哲学,在实质上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尤其在反对关于“外在世界”的本体论上二者是完全相通的。④
与上述哲学不同,自然主义肯定有在感觉之外的客体存在。塞拉斯从解决知觉的问题出发,指出“在知觉中我们是同知觉的客体、同被看到的事物发生关系,而不是同感觉发生关系”。塞拉斯坚持实在论观念,认为“恩格斯和列宁认为感觉在某种意义上是外界事物的反映,这种看法是完全正确的”,他指出,“现象论和唯心论由于把感觉变成(认识的)最终客体,所以误入迷途”,譬如贝克莱的反唯物主义理论就是建基于“把感觉变为知觉的最终客体”之上的。塞拉斯分析比较了存在主义、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他认为“实在论是一种正确的认识论表述”,并肯定以实在论为条件的本体论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塞拉斯肯定感觉之外的客体存在,无疑是直接消解“自我中心困境”,他肯定本体论唯物主义(承认外在世界)的思想,直接批判了“自我中心困境”哲学。比起其他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自然主义的观点更有利于全面解决自我中心困境问题,但是,塞拉斯的认识论主要从生理学上分析知觉的“刺激——反应”关系,以知觉的指述作用肯定客体存在,他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的作用。⑤所以他的本体论主要是自然主义的,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通过上述不同的哲学派别在解决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得失比较,我们还可以看到,真正解决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必要条件在于:1)在认识论上必须能够克服“自我中心困境”,而这关键在于要能找到证明思想此岸性的标准,即提供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比较的手段。2)在认识论与本体论关系上,必须能够把关于“外在世界”的本体论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以及把科学的认识论作为保证本体论的条件辩证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本体论主义(包括本体论化)哲学或认识论主义(包括认识论化)哲学两种片面性,才能建立起关于客观世界的本体论与科学的认识论辩证的、历史的统一的哲学理论。
(二)
近代现代西方哲学在不同层面上陷入“自我中心困境”这一事实,从反面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哲学史革命性变革的伟大意义。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外在自然界”,创造出实践和认识的“客体”,并在认识“客体”中反映“客体”的本质和证明“客体”的独立存在。以实践为基础对思维的此岸性问题的科学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自我中心困境”,正确地解释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辩证关系,为扬弃在不同层面上陷入“自我中心困境”的哲学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把本体论和认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关于客观世界的本体论是建立认识论的基础。而科学的认识论是保障本体论的条件。列宁在给物质下定义时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⑥。列宁的物质定义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物质本体论和科学认识论辩证统一起来的特点。物质的客观存在是认识成立的基础。但物质的存在又只有通过认识才能肯定和知道。没有科学的认识论,说明不了如何才能认识到存在,关于“存在”的本体论就会陷入独断论的断定;没有物质本体论,不承认“外在世界”的独立存在,认识论哲学就会陷入“自我中心困境”。
在近代哲学史上,贝克莱以只有认识到“存在”,才知“存在”为理论,取消物质本体论基础,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典型的具有“自我中心困境”的命题。黑格尔哲学以认识论为基础思辨出其本体论,取消了物质本体的独立自存性,从而也陷入“自我中心困境”,其实,不仅是近代哲学,而且包括现代哲学,只要取消物质本体论基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种种“自我中心困境”,近现代哲学这方面的教训,充分说明坚持物质本体论基础的重要性。
与各种唯心主义哲学相反,“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⑦。唯物主义坚持承认“外部世界”存在,无疑有助于避免陷入“自我中心困境”的哲学。但不同的唯物主义,由于在如何知道和证明“外部世界”方面有重大差别,从而表现出其关于“外部世界”的本体论理论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由于对事物、现实、感性仅仅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方面去理解,不懂得真正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所以它虽然肯定了“外部世界”的存在,但结果却同唯心主义一样,也提供了一个“非现实的客观世界”的本体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教训表明,科学的认识论对保证本体论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实现了认识论领域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认识论即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为武器,克服了“自我中心困境”,实现了关于现实世界的本体论和科学的认识论的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主体与客体双重关系的辩证性。近代认识论把主体与客体仅看作是一种认识关系,或者强调主体作用时走向主体决定客体,或者强调客体作用时走向消极的直观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断定,主体与客体不是先在存在的,也不只是认识关系。从根本上说,主体与客体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正是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了外界事物,从而才形成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⑧。正是人类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双重二重化,从而形成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与认识关系,在实践中,主体是现实的人,客体是主体改造的部分外界的对象,主体与客体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认识中,主体与客体关系实质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反思,是基于实践建立的。所以认识的客体,既不是主观设定的产物(象黑格尔),也不是与人无涉的纯自然(象费尔巴哈),而是实践中改造过的自然界。认识的主体,既不是脱离了人的思想(象黑格尔),也不是离开了社会的人(象费尔巴哈),仍是现实的人。在认识中主体与客体关系表现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和认识的双重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其中实践关系是基础,更根本。主体与客体双重关系的辩证性表明,主体对客体既是有目的改造关系,又是有能动性的反映关系,主体在改造世界中,反映了世界,从而认识并肯定了世界,所以解决主体与客体关系就不只是理论上的任务,而且更是实践上的任务。
其次,揭示了“认识关系”的相对独立性。近代认识论讲认识是以肯定“认识关系”存在为前提的,而先在肯定“认识关系”的存在及作用,就必然会引起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以及认识中的对象与认识外的对象关系等问题。本体论唯心主义就是利用先在承认“认识关系”存在及其不可超越性为起点而建立起来的,由于把“认识关系”看作认识的条件,所以哲学无法对“认识关系”本身进行认识,近现代哲学凡持此观点都不同程度地陷入“自我中心困境”。可见不理解“认识关系”的性质,也就无法解释认识的来源,无法阐明认识对象与客观实在的关系,即无法克服“自我中心困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基础作用,阐明了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否定了“认识关系”的先在性或抽象性,指出“认识关系”或“认识形式”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认识关系”只有相对独立性,而没有独立的历史,应该在实践中理解认识形式或关系。列宁指出:“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为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⑨。由于“认识关系”对于具体时代人的认识实践活动都有制约性,所以消极直观反映是片面的,由于“认识关系”不是先验的,归根到底是实践基础上的一种对事物的反映,所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也是片面的。“认识关系”的这种相对独立性表明,“自我中心困境”是历史的,相对的,从根本上是可以而且必然通过实践活动消解的。“自我中心困境”至多表明认识相对性和历史性的一面,但不是认识的界线,不能否定认识的反映特征,更不能否定“外在世界”的存在。
最后,找到了确证思想此岸性的标准,提供了“比较”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手段。近代认识论哲学之所以产生“自我中心困境”,无法断定认识是否是对客观实在的认识,认识论中的认识经验与认识经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否就是认识与客观实在关系,关键是找不到确证认识,思想具有此岸性的标准。现代哲学许多流派之所以被“自我中心困境”阴影笼罩,也在于其找不到“比较”认识,主观与客观对象、客体的真正手段。
马克思说:“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检验理论的标准作用,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主观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通过改造对象,反映对象,揭示对象的规律,在实现主体同客体、认识同事物的实践的、理论的双重统一中,辨别理论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
在上述对“自我中心困境”消解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检验理论认识的标准,肯定了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1)。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12)。恩格斯指出,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最有力驳斥是实践。事实上,实践是批驳各种“自我中心困境”哲学的真正有效武器。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认识论,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的双重统一关系,解释了“认识关系”的相对性,提供了检验思维,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从而彻底克服了“自我中心困境”实现了关于客观世界的本体论与科学的认识论之间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扬弃了各种类型的“自我中心困境”。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解决,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①参见车铭洲《现代西方的时代精神》
②参见(美)托马斯·E·希尔著《现代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③参见(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重庆出版社,第一章之第三节。
④参见上书第一章
⑤引自涂纪亮编《当代美国哲学论著选译》(第一卷)所载塞拉斯的“唯物主义的三个阶段”和“存在主义、实在论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二文。
⑥⑦《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8页,第79页
⑧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第54-55页,第83-84页
⑨《列宁全集》中文版第二版,第55卷第186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9页
标签: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认识论论文; 本体论论文; 唯心主义论文; 自我中心论文;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自我认识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