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猜测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金钥匙”论文_方义伦

安徽省合肥市华山路小学 安徽 合肥230001

摘 要: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要求教学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猜测就是其中重要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坚持猜测的四大属性,有趣、有理、有度、有法,就能极大地发挥猜测的最大价值,从而让猜测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金钥匙”。

关键词:猜测;核心素养;趣、理、度、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种能力,并且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何引发这些教学活动发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呢?笔者认为,让学生根据自我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进行“猜想”,无疑是打开教学活动的一把“金钥匙”。猜测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或将其与有类似关系的特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判断、推理对问题结果作出的估测。

一、猜测是有“趣”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中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猜测问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旦学生做出了某种有意义的猜测,他们就会把自己和解决的问题连在一起,急切地想知道他们的猜测最后是否正确,于是便会主动关心问题的解决,主动关心课堂上的进展,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所以猜测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笔者让学生说一说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之后,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不论学生怎么想,笔者都会把其中有代表性的意见板书在黑板上,有“个位上是3的倍数”、“每个数位都是3的倍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等等,到底对不对怎么验证呢?经过商量讨论,决定找出100以内所有3的倍数,然后根据他们来验证哪种猜测正确合理?这样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了,对猜测是否正确推动他们主动进行研究,甚至有些同学为了更快研究出成果,还主动结合在一起,发挥集体的力量团队合作进行研究,这样的学习他们才会感到有趣味,自然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二、猜测是有“理”的

这里的“理”指的是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说过,中国的数学教学演绎推理做的比较好,但归纳推理做到不够,甚至是很少涉及,因为课堂教学缺乏学生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因此归纳能力(也就是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可能会更多地依赖于“过程的教育”,依赖于经验的积累。而猜测将为解决问题提供方向和思路,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自主经历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通过这些过程,学生亲身感悟“归纳”的思想和方法,逐渐积累起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猜测有利于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中,学生通过计算得出28+17=17+28后,笔者会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把28和17换成任意一个数,等式还会成立吗?在每一个人都进行猜测之后,笔者继续追问“到底谁对呢?怎么验证?”学生讨论得出方法,每个人都任意举出几个事例进行验证,发现结论是否正确,在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之后教师将之前的“?”改为“!”,从而让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的内涵,课堂中归纳能力的形成就是从学生的猜测开始的。

三、猜测是有“度”的

课堂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合理地确定他们的思维状态。学生的思维状态就像两个相对的喇叭,开始教学时口子可以大一点,让学生没有约束,展开想象的翅膀,然后逐渐缩小,引向教学主题或发现规律。因此当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进行猜测的时候不要急于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猜?”样的话,学生就会有压力,不愿意猜测,他们的思维也很难进行拓展,课堂就会很沉闷,应该相信学生,他们的每一次猜测一定是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即使出现错误甚至“”“可笑”,也不能溯本求源,揭露他们内心的那点“脆弱的自信”。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笔者设计一个扑克牌的游戏让学生感受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首先在黑板上张贴两个神秘的盒子,第一次从两个盒子中分别拿出3和13,第二次拿出5和15,第三次拿出10和20,第四次拿出一个30之后让学生猜一猜从另一个盒子中会拿出多少?学生有猜是35,100,45等,到后面逐渐达成一致,猜测是40。这时候笔者在掌声鼓励第一个猜对的同学之后,才追问他“你是怎么猜的,怎么这么准?”笔者经过两次不同的试教发现,第一次试教当第一个同学猜出数字,就追问“你是怎么猜的?”学生会感觉到非常的有压力,有些不知所措,后面的同学也担心老师会追问自己原因不敢进行回答,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氛围很压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流畅,而第二次试教笔者没有追问,而是让学生尽情的猜测,经过短暂的“混乱”之后,同学们开始达成一致都猜测是40,这时再追问,效果特别的好,孩子们学习数学的乐趣非常浓厚,师生互动频繁,效果出奇的好,所以学生的猜测不要急于追问,应该掌握合适的“度”。

四、猜测是有“法”的

学生的猜测虽然是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设,但是他也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和经验基础上,不是无意识的“乱猜”,也不是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添加剂”,孩子们的猜测都是基于自己的知识背景做出的“合理”的估计,教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指导,但这样的指导一定不是讲解,而是给予一种猜测前的铺垫,让孩子们的猜测更加有“法”可依,让自己的知识背景更加“合理”。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时,有这样一道题,许多教师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有多少个,再让学生每10颗圈一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颗,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老师们的教学目标和设想都没有错,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没有给学生“参照物”,没有进行有效的方法铺垫而导致学生的猜测是太马行空的,这样的猜测是无序的“乱猜”,自然学生数感的培养就大大折扣。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可以在学生猜测之前先圈出一个“10”颗珠子,再让学生进行观察后进行猜测,由于学生有了“10”这个参照物,后面的猜测就有“章”可循了,猜测才变得有意义,数感的培养也就会水到渠成。四、

基于猜测的四大属性,教师们应该更加明确猜测的价值,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猜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论文作者:方义伦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  ;  ;  ;  ;  ;  ;  ;  

让猜测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金钥匙”论文_方义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