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实践观的基本特征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实践观的基本特征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实践观的基本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尊重实践,崇尚实践,他的实践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而且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

一、重新确立实践的核心地位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他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创立了新唯物主义。他们认为,实践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也不是感情直观,而是主体能动的、现实的感性物质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①因此,对现实的事物,不仅要当作客体去理解,而且要当作感性的实践活动去理解。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而且是人的全部历史活动的基础。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②列宁和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从不同角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列宁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③即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毛泽东也指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造出的”。④强调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获得自由。可见,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然而,由于后人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的本质规定,在流行几十年的哲学教科书中,仅仅把实践当作认识论范畴,忽视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结果导致了在我国近20年的历史中,否认生产实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决定作用,乃至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邓小平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条件下,首先从哲学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

邓小平的实践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马克思曾经设想的以发达资本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它是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在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由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使资本主义的状况也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在竞争中并存。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这一课题的现成答案,在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到,在列宁的本本上找不到,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中也找不到。我们只有依靠自己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邓小平突出实践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当今时代的要求,是这一时代精神的理论展现。

基于对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把握,邓小平把实践当作人的全部历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他反复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命题,对“实际”“实事”不仅当作客观事物去理解,而且当作实践活动去理解。在阐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邓小平把“实际”和“实践”两个概念置于同一个意义上来使用。他有两种提法,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⑤另一种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革命实践相结合。”⑥其中“实际”和“实践”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实际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总是和人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还把“实践”与“实事求是”并列使用,他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⑦实践和实事求是密切相关,人们只有以实践为基础,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人们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实践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它既是主体不断接近客观世界的过程,又是主体改造客观世界、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与此相联系,邓小平把生产实践活动作为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的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⑧否则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就失去了生命力。

二、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实践是包括认识在内的一切活动的基础。一切理论,从根本上说,都来源于实践。从实践到理论,是实践活动的升华,是从感觉经验到理性的发展,是认识的深化。它不是远离客观实际,而是更接近客观实际,“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⑨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包含着人们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是基础,但人们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而是要总结实践经验,超越实践经验。

邓小平极其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他主张,既要大胆实践又要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离开了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社会主义理论就不可能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前进。邓小平不仅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总结经验的科学方法。

邓小平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成功,“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⑩所谓善于总结经验,就是把我们的实践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概括和总结,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他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时说,“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11)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最深刻的总结。这个总结表明,以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根本原因,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正是基于这种总结,我们才获得了科学的共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和模式,只能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把实践经验看作是一个系统,他主张要注意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总结历史经验,而且要总结新鲜经验;不仅要总结本国的经验,而且要总结别国的经验;不仅要总结正确的经验,而且要总结错误的经验;不仅要总结领导层的经验,而且要总结群众中的经验。他把实践经验称之为宝贵财富,他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12)而且提出要特别注意总结我国不成功的经验,即我们所犯的“左”的错误。“左”的错误是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主观愿望超越现实国情,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犯了急性病。认识到“左”的错误的根源,我们的头脑就清醒了。此外,领导层每年都要总结经验,以便改进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总结群众中的经验。“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13)许多成功经验都是由群众创造的,只有对群众中大量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

邓小平还认为,总结经验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事物是发展的,实践是发展的,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发展的。我们决不能满足已有的经验,更不能固守过去的经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14)正确的就继续坚持,错误的就及时纠正,不足的就加以完善,使我们的方针、政策更加符合实际。有了这种态度,我们就不会犯大的错误,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三、突出实践理念的作用

实践理念是直接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具体观念,其中包括路线、方针、政策等。和理论相比,实践理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理论是实践活动的向导,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还需要借助于实践理念的直接指导。马克思曾经说过,“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5)毛泽东也曾指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而且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等等。(16)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上述思想,更为突出实践理念的地位,强调路线、方针、政策在理论向实践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实现我们的目标,不是很容易的。讲大话,讲空话,都不行,要有一系列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方针和政策。……没有这样的政策不可能成功。”(17)理论是重要的,但仅仅有一般理论还不够。要真正实现我们宏伟的战略目标。还必须根据一般的理论认识制定行之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路线、方针、政策等等,是理论的直接延续,它们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中与理论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邓小平甚至把正确的政策同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8)可见,邓小平同志是何等强调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整套方针、政策。每当这些路线、方针、政策受到来自各方面干扰的时候,邓小平都坚定不移地指出,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动摇,我们的政策不会变,“要变得话,只会变得更好。”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之所以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之所以显著提高,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实行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我们要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然要选择好的政策、正确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都不是主观愿望的产物,它们都是建立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不然的话就不可能产生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

任何政策都要体现特点,离开了特点,就没有正确的政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经指出,战争的规律,因时间、性质和地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不能呆板地移用。邓小平同样认为,制定政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脱离实际的政策,就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是不同的,其政策也必然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不能固守一个模式,不能搞一刀切。中国的政策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各地的政策也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如果不考虑本地的特点,把别处的作法生搬硬套,便不可能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政策。50年代末,我们曾经犯过脱离实际的错误,不顾本地特点,干什么都一哄而起,喊一个口号,搞一个模式,作表面文章,摆花架子,追求“轰动效应”。其结果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这是个沉痛的教训。

四、关注实践的价值效果

邓小平尊重实践,还表现在他特别关注实践的最终效果。他的实践观,不仅把真理和价值统一起来,而且把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统一起来。

真理是实践过程中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价值是实践过程中客观事物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具有目的性。人们对真理的把握是必要的,但从价值论意义上说,仅仅获得真理又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把真理同主体对目的的追求联系起来,以便在实践中满足主体的需要。只有通过实践的结果,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以及真理的价值性,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邓小平一贯主张用实践的结果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认为,我们的理论和政策是否正确,只能用实践的结果来捡验,拿事实来说话。他还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不单纯是一种理论,它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真理论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论具有统一性。“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我们不是因为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好才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决不是空洞的理论,“不要光喊社会主义的空洞口号”,“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社会主义有没有优越性,社会主义的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样,就把社会主义理论、政策同满足人民需要的价值取向真正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主义的实践结果——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从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的思想出发,邓小平既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一方面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就无法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另一方面就主体的实践活动而言,认识的真理性与真理的价值性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实践的结果同时又是检验价值的标准。邓小平认为“三个有利于”应当是判断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效果的根本标准。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80年代中期,他深刻地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按照社会主义标准来要求,这是很不够的,事实上不够格。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使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和长期的理论探索,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针对姓‘资’姓‘社’的思想禁锢,明确提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实质上是强调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效果,把实践结果作为判断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这一判断标准的提出不仅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论的观点,而且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9、48页。

③⑨《列宁全集》第55卷,第183、142页。

④《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992页。

⑤⑦⑧⑩(11)(12)(14)(17)(1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82、63、113、118、234、219、77、372页。

⑥(1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4、313页。

(13)《人民日报》1992年10月24日。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3页。

(16)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477页。

标签:;  ;  ;  ;  ;  ;  ;  

邓小平实践观的基本特征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