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物理学习心理研究_物理论文

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心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学习论文,物理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积极倾向,是助推人们成才的起点,也是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状况大体上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有些学生对物理只有直觉兴趣。表现是:这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他们很希望看到鲜明的、生动的、不平常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但并没有产生探索这些物理现象的原因,不关心为什么,只是希望看。一般来讲,初二学生的水平常常是这样。这个阶段叫有趣阶段。第二种情况是有操作性的兴趣。这种兴趣的特点是:总是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施加影响。他的兴趣点在于直接操作,而忽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一旦他把这个现象重复出来了他就满足了。这是一部分人对物理的兴趣表现。一般来看初中学生处于这种水平的较多,有的高中学生也是这个水平。这个阶段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乐趣阶段。第三种情况是具有因果认识的兴趣。表现:不仅要求了解怎么改变现象而且对于现象发生的原因更有兴趣,很想了解它的物理实质,老问“为什么?”多数高中学生学习物理大致是这个阶段,叫致趣阶段。第四种情况是有概括认识的兴趣。这种兴趣的表现是:他们要求运用因果联系来掌握整个物理学的一般规律,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一般规律,很喜欢分析综合这种思维活动。比如,老师给他讲了一个物理现象,并做了解释,他会问:“就是这样吗?不这样能不能解释?”比如你给他讲了平面上的问题,他会想:这只限于平面吗?斜面行不行?……总想得到一个普遍的规律。他们很喜欢分析综合。学习物理比较好的一部分学生开始有这种兴趣。他们在做题时,喜欢多种概念、多种规律的综合交叉,难度不够引不起兴趣来。这个阶段也叫致趣阶段,只不过是高一级的致趣阶段。第一、第二阶段的兴趣是直接兴趣;第三、第四阶段的兴趣是间接兴趣。一般的,兴趣状况都是从对物理现象本身的认识开始,转向对它的内部规律的认识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引起兴趣不能停在一个水平,一种模式上,必须随着学生的兴趣的转移而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否则就达不到目的。

      二、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

      1.学生学物理有这么一种倾向——很容易凭“想当然”去看问题

      我们物理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就是要严格的以概念和逻辑关系作依据,这是物理教学的要求。可是学生刚一学物理时不习惯于这套办法,他习惯于“想当然”。因为学生不是从学物理那天才开始接触物理的,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他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不可能从本质去认识的。他是根据生活中的感受去作判断。如“物体受力就运动,不受力不动。”而我们物理学的要求则是先建立力的概念,再根据要领作判断、分析。我们的任务是要把学生的认识纳入到学习物理的轨道上来,这就需要训练和引导。所以经过训练,养成正确的分析问题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这样的习惯了,物理学就好学了。

      2.学生学物理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

      因为物理学科是一种思维学科,没有思维物理学就没法展开,不是背一些定义就行的,得形成一个概念环。建立概念的目的不是背出来就完了,是要运用概念形成一个新的东西,再推理形成新的,一环一环地向前发展,这是物理学的特点。所以思维在物理学中占有突出的作用。因此,思维就必然带有独立性。特别是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不一致的时候,这时的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个学得好的学生都要经过这么一个过程。经过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慢慢地摸索,得到了主客观的统一,帮纳入了正确的轨道。这就需要引导。如拿这样一个问题问学生:“夏天在太阳曝晒下,木质双杠和铁质双杠的温度是否一样高?”多数学生都认为木质的温度低,铁质的温度高。为什么呢?因为铁的烫手,木质的不烫手。这个观念很牢固,你说温度一样高,他很不容易接受。这样的例子很多,这种“独立性”和“批判性”是很强的,在这个问题上解决了,在另一个问题上又会显露出来。这是学生思维的一种特点。

      三、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及其形成原因

      物理难学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这是由这个学科的特点决定的。究其根本还是在思维过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障碍了,学不下去了。因此,从心理倾向和思维规律来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可能会得到一些结果,从而对于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进行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先入为主,错误的生活经验在起作用,造成思维障碍

      学生在学物理以前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物理现象。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既要借助这些现象,又要克服错误的现象,这是我们的双重任务。学生对物理教学之前的那些都是先入为主的,是缺乏引导的,多数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其中也有些概念是本质和现象一致的,是有利于要领建立的。但很多要领是不反映物理本质的,妨碍了正确要领的建立,这些就造成了思维障碍。比如我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人站在前进的火车上,跳起来后能不能落在原地?”学生回答:“如果跳得不高,基本上能落在原地,跳高了就不成了。”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不是一两个。因为他没有做过这个实验。你要建议他做做这个实验,他会觉得可笑。你问他:“那么请你站在火车上跳一天,看能不能从第一节车厢跳到第三节去。”你这么一说,他才会想到,自己的想法是不对的。所以,对于学生脑子里的这类错误概念,当你把它极端化了的时候,学生才开始认识到了,不极端化他认识不到。再比如跟高中学生谈这么一个问题:“自行车停下来是靠什么力?”他们却说是闸皮和瓦圈的摩擦力使车停下来的。相当多的学生这么认为。闸还得灵才行,闸不灵车停不下来,能以闸皮和瓦圈的摩擦力是造成车停的原因。牛顿定律学过了,还有这种问题。因为生活经验就是这样,就是控闸车停嘛,生活里很难分内力、外力,谁是研究对象,力是谁给谁的。生活里不做这样的分析,只考虑客观结果。物理学就不行,首先应确定研究对象,不确定对象就没法研究,一旦对象确定了,就分内、外了。那么闸皮和瓦圈间的力是内力还是外力?牛顿第二定律里讲的是内力还是外力?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来了。所以对于前面这类错误概念的排除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本质和现象不统一的时候,他还相信现象。这时我们的作法是即要重视实验,又要重视概念规律要点的掌握和正确的推理方法,要经过长时期训练才能解决的,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2.隐蔽因素的忽视和干扰造成思维障碍

      在学生处理物理问题的时候,往往问题是多因素的,有些因素是明显起作用,有些因素是隐蔽起作用。明显起作用的因素学生容易考虑到,隐蔽起作用的因素,学生不容易考虑到。隐蔽起作用的往往起两种作用,有的隐蔽因素起干扰作用。有的隐蔽因素起指导作用。比如,前年有一个国外代表团来到北京某重点中学参观。他们总的评价认为中国中学生物理水平是相当高的,他们说,他们要到了一些练习。这上面的题在美国除了理科重点学校的学生之外,一般学生做不来。但是他们也提出一个问题很值得咱们深思,他说他曾在一所重点中学跟一些学生谈话,谈完了随便给学生出几道题,请他们做。请了五个学生,没有一个做出来。问他什么题,他说了三个题:一个热量题,一个电路题,一个波的题。这几个题并不难。但这题的风格和中国的不一样。如:一个通过用电器,电阻多大电阻丝多长,通电时间多少,发多少热量,温度升高多少……一个题有九到十个数据。其实这个题用四个数据就能算出来,八、九个数据摆在那儿。可咱们的学生不敢这么做,总觉得这些数据都应该用上才行呢。对于我们的中学生的这种现象他们很不理解。觉得条件少了不行条件多了怎么也不行呢?用不着你不要不就完了吗?他们举了一个例子说:我让你修理一个东西,需要一把钳子,一个改锥,一把锤子三样工具。少了锤子不行,少了改锥也不行。现在我把整个工具箱都端给你了,里边什么工具都有,你用什么拿什么就完了,不用就算了嘛。解题也是这样,条件多了怎么倒不会做了呢?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是一些隐蔽因素起干扰作用,学生才不会了。所以作为思维训练,命题也可以改变一下角度,不一定要几个条件给几个。

      3.由于改变问题的方式,造成思维的混乱,形成的思维障碍

      有人作过这样一次思维调查,调查题目是:“抽屉里有两种阻值不同的电阻各七只,假如让人蒙住眼睛去拿,每次拿一只,问至少要拿几次,才能保证取到一对阻值相同的电阻?”据调查60%的人说,至少要拿8次。他怎么想的呢?——可能前七次拿出的都是一样的第八次才拿出一个不一样的来。其实这个问题很清楚。但出这样的错误是什么原因呢?关键就是“相同”和“不同”这两个词的问题。题目说是给了两种阻值不同的电阻,这“不同”二字就牢牢地印在他的脑子里了。而实际题目问的是:拿两只“相同”的电阻。这不是繁难的智力问题,所以答不对不是智力问题,是思维的问题。是由于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才造成的思维混乱。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而解答却要求从“相同”的角度作出回答,这样就有一种暗示的心理倾向,使人感觉题目有一种暗示。这里的“不同”就是一种暗示。而暗示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就是“暗示”这种心理现象在起作用。

      4.习惯思维定势的影响

      所谓定势,就是总是习惯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来提问题和认识问题。所谓变势就是改变提问题的角度。思维定势对我们考虑物理问题有时确实起消极作用,它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例如,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蜂窝煤在五楼燃烧是不是比在一楼燃烧放出的热量多?”学生认为是多因为人搬上去要对煤做功,转化为煤的内能,所以就得出上面的结论。这是什么问题呢?这是思维定势的影子。脑子里就想功能原理,多做了功就能化为能。一提蜂窝煤就想热能,不能干别的用,就是用来烧的。做功和能联系起来,蜂窝煤和热能联系起来。所以做功就转化为内能了,内能多了燃烧起来放出的热量就多了。照这个说法,要把蜂窝煤搬到摩天大楼上去,那一块顶好几块用。为什么这想法不对呢?那功是不是白做了呢?当然不是。五楼的煤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煤灰收集起来势能就比一楼的大。这是哪儿来的呢?就是做功的结果。这个例子说的就是一种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没有必要联系在一起的给联系在一起了。改变了提问题的方式,思维情况就不同了。所以我们进行物理教学除了要进行要领规律教学外,思维障碍的排除也是我们教学应当考虑的问题。要想排除,就得抓住的思维规律和心理倾向。

      5.不善于寻找替换方案,造成思维上的障碍

      因为物理学上不少方面要借助于等效的方法。如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电阻串联、并联这都是等效。实际并不存在那么一个合力,只是其效果与那几个力的总效果相同,在这里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不习惯于转换研究对象。物理学是很强调研究对象的。一定的物理过程,物理条件都是对一定的对象而言的,对象一变,研究系统也就变了,一切条件跟着全变了。所以这个对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物理教学应当培养学生首先确定研究对象。不管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都要先把对象确定下来再展开物理思索,不要对象还没明确,就开始想了。例如:“一个人打秋千,知道秋千绳长、人的质量、摆动情况,求秋千板受的压力多大。”这个问题对象是谁?有的学生就把秋千板当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得不出结果来。这得拿人当研究对象。人的受力情况分析清楚了,求出了秋千板给人的支持力,那么秋千板受的压力也就知道了。这就需要进行一次对象变换。往往有的学生就是这样,你问什么我就拿什么当研究对象,对这种对象的转换寻找不出一种替换的方案来就形成一种思维的障碍。

      6.抓不住关键环节是物理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物理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总是从一个初始状态出发,经过一步步的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目标状态,问题就解决了。初始状态就是已知条件,目标状态就是所求问题。经过什么样的中间状态才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呢?这中间状态就成了问题的空间(包括时间,所以也叫时空)。我们解决问题的习惯就是采取对问题时空进行搜索的方法。而要搜索问题时空,最重要的是怎么抓住关键环节。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就是常规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增加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的相似性,什么样的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开始相似了,就抓那个中间状态。“相似”并不“等于”。再抓一个再相似,又出一个中间状态。这么抓下去,越复杂的问题经过的中间相似状态越多,最后达到目标状态。这是常规的办法——抓相似的中间状态。第二种方法背离目标状态的方法。先远离目标状态,就可以找到一个更相似于目标状态的那么一个中间状态。比如说研究一个平衡物体,求它的某一个物理量。我们就先分析不平衡的时候会怎么样?不平衡的问题一解决,平衡问题的结果就出来了。

      7.用数学概念代替物理概念造成的思维障碍

      

      总之,学生学习物理和学习心理相适应,良好的学习心理,促进和推动学习物理自觉性、积极性,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提高思维的敏锐性。

标签:;  ;  

学生物理学习心理研究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