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将更加注重同世界的联系与合作。在中俄建交70周年这一重要年份,两国宣布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升温,中国俄语教学也要更新传统教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俄语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中俄关系;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中国将更加开放,更加注重同世界的联系与合作。
今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70年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于2019年6月5日至7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其间,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俄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俄关于加强当代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实现两国关系提质升级,共同开启中俄关系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新时代。
在两国建交70周年这一重要年份,中俄元首赋予双边关系新的定位和内涵,不仅对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将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和指导下,当前中俄关系在高水平上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树立了世界大国、邻国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典范。
历经70年的磨砺和考验,中俄关系日臻稳定成熟。经历了中苏关系的起伏后,双方开创性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中俄关系,《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理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些都为两国关系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1991年至今,中俄关系定位经历多次提升。从1992年“相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建设性伙伴关系”,到1996年“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5年内实现三连跳。2001年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1年建立“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从中看到对两国关系发展秉持原则的凝练归纳。今天,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出“守望相助,深度融通,开拓创新,普惠共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有利于顺应两国人民共同愿望,提升互利合作水平。标志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时俱进迈入新时代,更体现出在世界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中俄以两国战略协作的积极效应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新方案,为实现地球村的持久和平安宁与共同发展繁荣注入正能量。
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迎来更大发展的新机遇。着眼世界形势变化,顺应两国人民共同愿望,为新形势下两国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双方宣布,将致力于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一致同意,将政治合作、安全合作、务实合作、人文交流、国际协作作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点领域。为实现以上目标,双方将共同规划各领域合作原则、方向和具体举措,进一步充实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涵。
2015年中俄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以来,两国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换挡提速,互联互通合作日趋密切。在硬联通方面,两国首座跨境铁路桥、跨境公路桥、“滨海1号”、“滨海2号”国际交通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稳步推进。中俄多座城市之间开通直飞航班,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均进入俄市场,拓展业务。在软联通方面,两国就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各种制度安排开展对接和相互适应,并制定了相关的统一规则和制度安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俄共建“一带一路”风生水起,成果丰硕。
201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增长27.1%,达1070.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增速在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一。中俄贸易额是俄罗斯与北美贸易额的4倍,今年以来中国继续保持俄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近年来,中俄在石油、天然气、核能、大飞机等领域的大项目合作稳步推进,在电子通信、大数据、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突破。与此同时,中俄双方积极探索在数字经济、中小企业、高新技术、远东开发、北极开发等领域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
中俄多年来先后互办国家年、语言年、青年交流年、旅游年等国家级人文主题年活动,去年和今年的“中俄媒体交流年”举办近300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介了双方各自发展成就,讲述了生动精彩的中俄友好故事。为了扩大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和广度,决定2020年、2021年互办“中俄科技创新年”。互派优秀学生到对方国家就读优势专业,实现2020年相互留学交流10万人目标;完善在华俄语中心和在俄孔子学院等汉语学习中心运行模式。中俄首所联合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顺利建成招生开启了两国合办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全新征程。
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升温,中国俄语教学的发展也在悄然变化。传统单一型俄语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我们的俄语教学一定要面向未来,找准方向,培养出适用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俄语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据教育部的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开设俄语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多。据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开设俄语专业的院校有130所,是欧洲小语种中开设院校最多的。目前开设俄语专业的中国高校虽然为数不少,但俄语和专业知识兼备的高水平俄语人才还很匮乏。新时代中俄关系呼唤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大力培养俄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我们需要的外语人才不能仅仅懂外语,还要具备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即学生在懂俄语语言的基础上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比如政治、外交、贸易、国际关系、科技、历史、传媒等多领域专业知识。既精通俄语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俄语人才将大有用武之地。
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要相适应。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就业岗位输送合格人才,人才培养要与就业岗位要求相适应。中国俄语教学应该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生命线,在培养学生具备本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听说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逐步实现学习与就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最终实现专业与职业对接。
除了顺应市场需求,近年来国内俄语教学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对区域研究和国别研究的分量在加大。引入区域研究,这是中国俄语教学的新方向。它应该是以俄语为基础和中心,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向着人文合作的各个领域,向着经济贸易合作的各个领域乃至更大的地域和空间延伸和发展。许多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从对俄语语言文学的研究转向对某个国家或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外交等问题的研究。
在教学中既考虑到中文的特殊性、两国文化差异和中国俄语教学体系的特性,又要引入最新的语言学思想。此外,中俄教育界可组建中俄联合科研团队,共同研究定向俄语教材,还可积极探索俄语远程教学。
政治互信日益深化,这是双边关系不断提升的基础;复合型俄语人才的培养是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人文交流蓬勃开展的内生性动力。这将成为中俄两国发展振兴的推进器,将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以建交70周年为新起点,中俄并肩前行,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定能扬帆远航,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更有力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作者简介:王德武(1964.09-),男,辽宁锦州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学士学位,专业:俄语教育,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
论文作者:王德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俄语论文; 中俄论文; 中俄关系论文; 新时代论文; 两国论文; 伙伴关系论文; 中国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