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河道有其自身的基本功能,如:防洪排水、景观文化等,要将其作为城市生态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门户和窗口,这就需要关注对城市河道的生态恢复设计,分析城市河道治理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切实有效的生态恢复设计方法和措施,依循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和景观设计并行的理念,更好地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
关键词:生态恢复设计;城市河道;治理;景观
1 引言
在当前人们日益关注城市环境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改善,要在城市河道治理规划之中,采用生态恢复设计方法和措施,实施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治理工程,依循城市河道治理的景观生态学原则和理念,较好地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
2 城市河道的基本功能概述
2.1 防洪排水功能。城市河道的防洪排水功能是最为基础的功能,它要及时有效的排出过境的洪水,容纳流域范围内的标准降水量,并对汛期河道的水位、流量等进行及时、合理的纠正和调节,使之能够与城市防洪标准要求相契合,具有足够安全的水容量。
2.2 景观文化功能。城市河道景观文化主要是指其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内涵,包括城市河道环境的优美程度、河道与周边建筑相融合性、河道水体的美化性等。
2.3 生态环境功能。城市河道景观主要是以廊道的形式呈现的,它将上游和下游的营养、污染物进行了运输和移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通道。同时,城市河道也是城市的生态敏感带,是各类软体动物、鱼类、爬行动物的生活栖息之地,要注重河道的生态功能。
2.4 雨洪利用功能。城市河道的雨洪利用功能是当前必须加以重视的功能,它将洪水这种危险的自然灾害转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成为建设城市必需的内容和功能。
3 城市河道治理的生态措施分析
城市河道存在水分、土壤类别、地形、营养级别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它在工程整治的过程中,水环境中原有的植物群落被破坏,降低了河道中生物的多样性,为此,有必要对城市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其主要的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3.1 生态河道
城市河道要具有蜿蜒性,包涵有主流、支流、河湾、心滩、跌水、深潭等丰富的生态自然环境,利用其蜿蜒曲折和起伏多变的特点,为河道系统中的动植物群落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使动植物群落能够进行氧化、吸附、沉淀、消化分解等反应,提升河道的自净能力,显露出其优越性和边缘效应,成为城市中植被丰富、景观宜人的河流景观带。
3.2 人工湿地
它主要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沉淀、吸附、吸收、分解等物理化学反应,进行水体自身的净化,对生活生产污水、垃圾场渗透液、富营养水体进行有效的处理。并且,人工湿地还可以成为各种水生植物、微生物栖息的场所,保持水体中生物的多样性,美化自然环境。如:西湖湿地、南京江心洲等。
3.3 水生动植物
这是将水生植物、动物放入到城市河道之中进行种植和放养,使水体环境生机蓬勃、洁净清澈。同时,水生植物还可以较好地吸附污染物和悬浮物,如:沉水植物、漂植物、挺水植物、滨水植物等,成为水中生物栖息、繁殖的场所,较好地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既改善了水质,又达到了美化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的效果。
3.4 生态驳岸
这是指恢复之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具有空隙率高、流速变化大的特点,可以成为水生动物、两栖类动物的栖息避难之所。同时,它还考虑了亲水、悠闲、生态、景观等因素,进行了自然原型驳岸、自然驳岸、多种人工自然型驳岸等多种设计,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其中:自然原型驳岸主要是在自然水体的前提下设计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堆砌石块等,使坡度缓或腹地较大的河段更为稳定,为动植物栖息、繁殖提供条件。自然型驳岸通常是利用工程措施,如:木桩、木框加块石、石笼等,并与乔灌草相结合达到护堤固岸的效果,同时也创造出优美的河道生态景观。多种人工自然型驳岸是在自然型驳岸上添加钢筋混凝土,能够满足各种生态功能,并具有更强的抗河流冲刷能力。
3.5 绿色廊道
这是在利用原有的河道自然状态前提下,不再采用人工砌岸的方式,而是引入植物缓冲带,并与山体植被、平原防护网、城市园林等绿化带相联结,成为多级的绿色廊道网络,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并为生物提供迁徙通道的效果。例如:河岸植被缓冲带是介于水面、陆地之间的过渡带,也是临水开敞空间,方便人们游憩娱乐。植物缓冲带是充分考虑选址、植被带规模、植被等因素,采用不低于30m 宽的河岸植被带作为缓冲区,可以较好地保持水体自净能力,增加河道中的食物供给,防止水土流失和河床沉积等。河岸植被缓冲带则主要是由当地的成熟林带和灌木丛构成紧邻水边的植物群落,通常为大于10m 的宽度;本地滨水树种、灌木丛、速生林及常绿乔木组成河道中间区域的植物群落,通常在30-100m 的宽度;草地则处于河道缓冲带的最外侧,以防止污染物进入河道。
4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可以反映城市特色和价值文化景观,包括有以下几种设计:
4.1 城市河道生态景观
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具有复杂多样的生态化特点,它包括河槽、河滩、植被缓冲区等,是天然的生态屏障,较好地保护和恢复河道的生态特性,具有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
4.2 城市河道硬质景观
城市河道硬质景观主要有亲水景点、道路小桥、建筑小品、基础服务设施等,可以在满足防洪排涝等水利条件下为人们的亲水活动提供便利。河流两岸的道路则不仅可以保持交通畅通,还是河流美丽风景的延续,包括沿河市政道路、散步道、林木围合的停车场地等,都可以使河道景观更为完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滨河景观建筑也涵括于城市河道硬质景观之中,是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观标识,如:雕塑小品、景观柱、文化墙等,极大地丰富了景观效果,提升了空间文化品质。河道基础服务设施也是河道硬质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包括有扶手栏杆、指示牌、休息靠椅、垃圾箱、公共卫生间、夜间照明、抽水泵房等,以保持与河道景观的一致性。
4.3 城市河道文化景观
它主要是体现在河道的生态景观和硬质景观之中,传递出地域性、文化性的特征,是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民俗的抽象化体现。这些文化景观通常是采用隐喻、象征、引用、重构、对比、融合及应用本土材料的方式,传递出城市居民的情怀,显露出对历史、对传统的尊重,也充分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城市绵延的历史文脉。
5 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河道治理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5.1 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河道治理景观中的原则
5.1.1 生态优先原则。城市河道治理要保护和恢复河道的结构和特征,创造出自然、具有野趣性的河道生态景观,利用丰富的植被环境改善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
5.1.2 人性化原则。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还要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公共空间,要考虑人群的各种基本需求,设计适宜的交通流线,设计尺度不同的多样化活动空间,较好地实现城市河道景观的资源共享。
5.1.3 地域文化性原则。这是在充分挖掘城市内在文化底蕴的河道景观设计之中,利用乡土树种、本土材料、城市特色建筑等,丰富和提升城市河道的景观内涵,较好地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5.1.4 美学原则。这是在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之中,从细节和节点布局入手,在植物配置的生态恢复设计中体现出美学的思想,充分彰显城市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安全性原则。城市河道的景观生态设计要考虑排洪时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并考虑到人群亲水活动的安全性,可以用卵石延长河岸线并在水边栽植一些水生植物,使之成为安全性、艺术性兼具的理想景观。
5.2 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河道治理景观中的应用
5.2.1 合理的城市河道景观分区设计
城市河道呈蜿蜒绵延的状态,可以将其进行景观分区设计,避免人们出现视觉疲劳。为了确保城市河道景观分区的合理性,可以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周边环境、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因素,使之成为多层次的城市河道景观。例如:某河道的西段周边分布商业金融中心,可以在河道之中设计成“现代化的河道”,利用幻彩的灯光、跌水瀑布、黑色花岗岩、错落有致的亲水驳岸等,设计出极具现代感、时尚的城市河道景观。同时,在河道的东段大多居住的是小商业者、购物者及旅游群体,可以将该阶段的河道设计为自然河道,并栽植一些可爱、多样化的本土草花,展示出自然、淳朴的生态景观。另外,还可以在河道的转河设计之中,采用历史文化园景区、生态园、滨水游廊、亲水家园、绿色航道等景区相串联,形成各分区景观的合理链接。
5.2.2 利用竖向空间的合理设计
河道也是一个相对狭长的带状空间,可以采用洲廊设计的方式,充分利用城市河道的竖向空间,在确保其挡墙的抗滑性、抗倾性的安全前提下,打造亲民的水面地下空间,并利用挡墙式驳岸合理地实现竖向空间的景观设计。
5.3 彰显独特地域性的河道文化景观
城市河道是城市时代变迁的见证,承载和积淀了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出或古典、或厚重、或灵动、或精致的不同气息,在城市河道的生态恢复设计之中,具体可以采用如下设计:(1)可以通过恢复历史遗迹、留存具有纪念价值的建筑方式,反映出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2)可以挖掘和提炼城市历史文化的主题,并借助于小品、雕塑、景墙等方式展示出来,更好地唤起人们对城市的回忆,产生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意识和观念,获得极其强烈的城市精神依恋感。(3)可以选取具有本土特色的树种作为城市河道的植物景观,如:垂柳、碧桃就可以充分体现城市的“桃红柳绿”的柔美之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城市的历史风情和特色。
5.4 生态治理设计
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之中,还要采用生态治理措施,以较好地保持城市河道的生态性能。可以采用人工湿地,也即“地球之肾”,它可以较好地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景观。还可以改造直立式挡墙的驳岸,并体现出蜿蜒有致的凹岸和凸岸,并使之与丰富的滨水植被相结合,形成“可渗透性”的生态驳岸,增强水体及河道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更好地促进河道生物链的稳定。另外,还可以建构“绿色廊道”,选取当地常见的水边植物,形成错落有致的植物空间,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美感。
6 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河道治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体现出生态恢复设计的理念和原则,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和风格,设计多样化、生态化的城市河道景观,使之较好地满足城市河道的基本实用功能和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凤兰,张永胜,孙伟,主玉,李杰,黄金芳,徐睿辰,张涛,张瑶瑶.2012 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二等奖)临沂市“宜居水城”建设战略研究[J].建设科技,2013(Z1).
[2]杨峰.园林景观设计分区[J].园林,2012(10).
[3]张卫东,翟宇翔.北方城市河流景观生态恢复设计方法探讨[J].规划师,2010(S1).
[4]王宗侠,段渊古.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01).
[5]周宝佳,代琼,赵仕勇,杨金华.河流生态护岸浅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9(05).
[6]刘新聆.浅议滨水区域生态驳岸的设计[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07).
论文作者:唐航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9
标签:河道论文; 城市论文; 景观论文; 生态论文; 驳岸论文; 自然论文; 较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