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结构的特征及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主创新论文,其对论文,中国金融论文,特征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银行和市场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差异,一国的创新和经济增长需要的是更加多元化的金融结构和更高的金融总体发展水平。那么,当前中国金融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种金融结构从哪些方面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如何实现中国金融结构多元化发展以更好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当前中国金融结构的主要特征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一方面,中国金融机构的种类较为齐全,基本上具备了发展金融所需要的各种机构载体;另一方面,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而且极不均衡。因此,总的来看,中国的金融结构基本上还是一种以间接融资和银行体系为主、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为辅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
(一)银行业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
首先,从国内各种金融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相对比重来看,目前金融结构仍然具有以银行为主导的特点。截止2006年底,在全部金融资产中,主要由银行存款构成的M2所占比重仍然高达69.84%,而债券余额比重和股票市价总值比重分别只有12.09%和18.07%。
其次,从企业融资构成来看,目前中国的金融结构也具有典型的银行主导型特征。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债券筹资和股票筹资,表1给出了1991-2007年间国内企业通过这几种主要渠道融资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筹资额呈稳定上升趋势,但是,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相比较,大部分年份中债券和股票筹资额所占比重仍然较小。
(二)银行业中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
首先,从银行体系中各个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规模和业务经营状况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自1991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14 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的比例,尽管呈逐年递减趋势,然而这种递减并不明显,截止2007年底,仍然高达74%以上。从贷款情况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也一直占据垄断地位,贷款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和总资产相比,贷款比重下降的速度更慢。从存款、营业收入、利息收入来看,情况也都十分类似。只有利润和其他指标有很大的区别,利润在1991年到1993年比重较高,和资产规模相对应,此后,利润的波动十分剧烈,1998年达到最低点,2003年之后利润比例又急剧提高,之后又呈下降状态。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较差,2003年前后的银行体制改革和注资导致了利润波动剧烈的事实。
其次,从企业融资构成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融资仍然是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来源。从1991年以来,国家银行融资占比逐年下降,但直到2006年,国家银行融资占全部融资额的比重仍然高达49.09%。
(三)金融市场内部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各种直接融资方式中国债融资比例过高,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国债市场,股票市场发展波动性大(见表2)。
二、现有金融结构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
(一)融资功能的缺陷及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
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的投入,而银行和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即融资功能。一般来说,居民进行储蓄存在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银行储蓄存款;二是在一级发行市场购买股票、企业债券和国库券等有价证券。如果采取储蓄存款形式,储蓄资金必须依靠银行向企业的贷款行为才能实现向投资的转化;如果采取有价证券形式,则储蓄资金直接流入资金使用者手中。因此,金融系统的融资功能效率如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判:第一,金融工具的数量和品种,如果金融系统提供的金融工具较少和储蓄渠道单一,居民过度依赖某种储蓄方式,则说明金融系统融资功能不足。第二,考察银行系统将储蓄存款转化为投资的能力。
中国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居民可以运用的金融工具少,储蓄方式单一。截至2006年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仍然高达70%左右,而债券余额比重和股票市价总值比重分别只有12.09%和18.07%。另一方面,银行系统将储蓄存款向贷款及投资转化的功能欠佳,这集中表现在银行负债(存款)和资产运用(贷款)的不协调性,金融机构存差现象严重。2006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发表了《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巨额存差现象作了分析。报告指出,中国金融机构在1995年开始出现存差,即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大于各项贷款的差额,并且逐年扩大。2005年末金融机构的存差达到9.2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存量的贷存比(各项贷款与各项存款的比例)仅为68%。
居民可以运用的金融工具少,储蓄方式单一,说明中国金融系统融资功能不足;而银行存差的存在意味着国内的储蓄未能转化为投资,经济运行中资金长期供大于求,银行系统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不强,由此必然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资金需求的满足。
(二)风险管理功能的缺陷及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
企业自主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的投入,而且成功与否是不确定的。因此,自主创新投资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理论上讲,在现代经济中,投资者可以通过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分担风险,以投资于风险更高(流动性差)但更具生产性的技术。因为银行和金融市场所特有的资金蓄水池作用,允许个人分担特异冲击带来的不可保险的风险以及资产收益的易变性带来的可分散的风险。特别是在股票市场,个人可以通过出售股份来缓解特异性的流动性冲击,同时也可利用证券组合来降低收益率不确定带来的风险。从这个角度讲,股票市场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并且具有使隐性风险显性化的功能,使经济运行中产生的风险和泡沫迅速在股票市场中反映出来,并通过价格的波动予以消除。
但是,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的金融纵向控制下只能将绝大部分贷款投向国有企业,缺乏项目选择的自主性,贷款项目除了流动性差以外并非更具生产性,因为信贷分配采用的是所有制和规模标准,而不完全是业绩标准。进一步讲,由于贷款对象大多为国有企业,大量的系统性风险——体制性风险很难加以分散,风险分担也就无从谈起。而且改革以来“弱财政、强金融”局面的形成,迫使国家不得不在财政收入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以一部分居民储蓄替代财政向国有企业注资。很明显,一旦具有流动性需求的居民储蓄蜕变为国有企业的资本金,这部分信贷资金便根本不会再有收回的可能,流动性也将不复存在。这样风险分担就变成了居民储蓄代替财政承担起向国有企业注资的义务,并在账面上形成国有银行的巨额呆账。
考虑到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日益增多,特别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高于7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开始转向通过推动股票市场的发展以解决国有企业的融资问题,由于规定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发行社会公众股谋求永久性的资本投入,并且为了维持国有股的绝对控股地位,限定国有股、法人股不得上市流通,于是,中国的股票市场也因此深深地刻上了“所有制歧视”的痕迹,与国有银行的储蓄动员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比如,目前民营上市公司的市值只占证券市场总市值的3%左右,所以风险分担仅仅是对于投资者投资于国有企业而言的,避免不了国有企业行业集中、制度性风险巨大的问题。特别是国有股、法人股占绝对比重且不能上市流通,导致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同国有企业并无本质差异,上市企业整体质量低下。股权人为分割还造成法人股股东很难在特异性流动性冲击下尽快以合理价格将股份出售出去,终止不必要的投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国家自己也无法集中资金优势,对国有股权进行战略性布局。而且部分股权上市流通还导致股票市场供求严重失衡,投机气氛浓重,孕育着极大的炒作风险,无助于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入市进行长期投资,缩小了风险分担的范围,也使得投资者难以利用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机制来选择具有创新意义的专业化技术进行投资。
(三)信息提供和处理功能的缺陷及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
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而言,高信息成本是阻碍其获取资金的重要原因,而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都具有提供和处理信息的功能。金融中介机构的信息处理功能基于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强调银行对企业的代理监督功能。银行等金融中介由于拥有大量的资产组合以化解总体生产率的随机扰动,就可以选取最适于当前所实现冲击的技术,从而使资本配置效率提高,更高的资本生产率导致更高的增长率。而金融市场由于具有独特的风险定价功能,在资源有效配置和信息传递方面,相对于金融中介而言更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信息公开化的程度很高,资产流动性强,资金经过充分交易形成市场价格,价格起到了传递信息的功能。金融市场的这一价格发现功能必然会有助于引导资源投向具有高预期回报的自主创新企业。
中国的现实情况如何呢?一方面,由于政府、企业、银行三位一体的亲缘关系造成占金融系统中占绝对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被国家定位为在大中型城市为大中型企业服务,要不然就是配合财政资金和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配套贷款,国有银行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对国有大中型以外的企业进行技术性项目分析,收集信息以选取当前资本生产率最高的项目,抑制了银行在市场上寻找有利项目的积极性。况且即使国家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打破所有制歧视,自主选择贷款企业,多年以来形成的巨额贷款存量,也会带动银行在既有贷款企业继续增加贷款,贷款自增强效应迫使国有银行贷款具有刚性特征,资金无法及时流向资本边际产品最高的企业和项目中去。
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发展还很不规范,证券价格还不能很好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市场所提供的信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投资者难以用从市场上获得的信息来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同时,证券市场中不论是主板市场还是创业板市场,对绝大多数自主创新企业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它们难以利用金融市场来融资,自主创新项目的信息和投资者信息都无法通过市场来表达,这就使得金融市场的信息处理优势无用武之地。
(四)公司治理功能的缺陷及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
金融市场主要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实现公司治理目标,金融中介机构则主要通过集中持股和监督来提供公司治理,确保管理者为所有者的利益行事。当然,公司控制权市场在运行中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现有股东有强烈的激励去搭那些计划增加公司价值的敌意收购者的便车,投标者之间的竞争会使得最初的、花费了较高沉淀成本以确认收购目标的投标者受损失,还有管理层可能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运用诸如毒丸、董事会交叉选举及双重再资本化等反收购策略来阻挠收购以保住工作。银行作为外部监管者的有效性也会遇到挑战,因为银行本身和企业一样会面临代理人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首先,由于国有银行在银行系统中占主导地位,这决定了银行中介的监督和激励功能较弱。国有企业在治理机制上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国有银行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更加严重,因此,国有银行运行效率较低。在发放贷款的银行和接受贷款的企业之间所构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中,银行作为委托人在信息上处于劣势。在国有银行和企业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作为委托人的国有银行甚至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监督和激励企业经理。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借贷合约的约束力最低,有些情况下,国有银行在发放贷款之时就知道该笔贷款将成为呆账和坏账。随着国有银行独立性的增强,国有银行对企业的监督和激励力度也在加大,但是如果不从产权制度方面进行银行治理机制的根本改革,银行中介的监督和激励功能不会根本好转。
其次,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较短,过分强调筹资功能,忽视了监督和激励功能,存在功能错位现象。从资金循环过程看,企业上市融资只是资金循环过程的一个环节,筹集资金、使用资金、投资回报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证券市场在发挥筹资功能的同时必须保障筹集资金的有效使用,并给投资者带来回报。只有完整的履行以上功能才能保证自身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事件频频出现,弱化了市场的监督功能。同时,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限制了并购市场的发展,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经理人进行监督和制约。
三、实现金融结构多元化发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加大市场价格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结构的扭曲总是与金融市场受抑制相伴随,要获得金融发展,必须消除金融抑制;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脆弱和金融市场不发达是由政府的干预扭曲造成的,政府根据自己的偏好分配金融资源,损害金融体系在配置资源中的功能。中国金融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表面上表现为融资模式结构、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金融结构层次上的差异,实质上在于完成金融资源配置的力量的不同。如前所述,中国现有金融结构尽管已经呈现出金融机构、企业融资来源、金融资产等方面的多样化,但金融资源还是主要按政府的意志来配置的,市场价格机制力量的发挥还比较有限。因此,只有减少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强化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包括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在内的各经济主体才会有金融创新的内在激励,从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满足企业自主创新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建立中介和市场互补的金融支持系统
从20世纪后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金融体系出现了一种趋同的趋势,以美英等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全能型银行,而以德日等国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持续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这两种金融体系看起来好像要趋同于一种共同的中间模式。大部分关于金融结构的文献也含蓄地或明确地指出,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不存在兼容性问题,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导致银行所需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产生。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双重的经济任务,既面临着经济的转型,又面临着经济的深化和发展。一方面必须增强现有存量经济体系的活力,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在目前的中国,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的互补大于竞争,二者的发展不可偏废,金融系统应该选择以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协同发展的模式。
(三)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功能强大的资本市场将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发挥多重功效,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迄今为止基本上还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特别是,中国幅员广大,各地区彼此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状况、投资者状况差别很大,即使在同一省(区)内部经济资源状况、经济技术水平、市场发展水平也相差甚远。因此,中国应该根据经济发展、企业经营和投资者的需求,按照市场机制的原则,建立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功能互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更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具体说,一是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包括推进“三板”试点和中小企业板创新等,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多样化的直接融资需求。二是改革发行和上市一体化的行政审批模式,逐步实行发行和上市审批分离。三是进一步差异化设置不同企业的上市标准,适当降低中小企业上市门槛。四是继续推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科技成果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四)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当前企业自主创新外源融资的主要还是依赖间接融资,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但是,国有商业银行要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必须多渠道提高资产质量,灵活应用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提高资本充足率,优化治理结构,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同时,还应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把握银行追求利润和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大胆进行业务创新,辩证地看待自主创新的高风险,大胆对有发展潜力的创新技术给予资金支持,使高风险向高收益进行转化。当然,商业银行也必须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企业的风险识别系统,加强对技术创新客户信息管理,针对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合理利用差别利率政策,强化贷后管理等多种措施来加强自身风险管理。
标签:金融论文; 国有银行论文; 银行论文; 投资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存款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融资论文; 经济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