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与香港券商发展状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券商论文,状态论文,风暴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起源于泰国、在1997年下半年大规模形成的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伊始即对以广阔的中国大陆为依托和背景的香港,发起了猛烈冲击,一时间香港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雨飘摇。作为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聚集着一大批世界顶级的跨国经营大型投资银行和本地券商。研究香港券商在金融风暴下的生存乃至发展状态,对于资本市场暂不对外开放,但与香港经济、金融宏观环境基本类似,同样处于调整收缩期的大陆证券商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香港券商简况
1.香港券商的总数
香港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有:一、主营证券经纪代理买卖业务的证券公司,总共有495家,不少证券公司是以国际性经营的跨国银行和证券公司为背景的;二、专营或综合经营财务顾问、承销证券、参与收购兼并和提供融资的投资银行;三、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大型传统基金如互惠基金、认股权证基金和股票基金等,以及新兴基金如对冲基金的管理人,提供投资管理服务的商业银行是基金发行和销售的积极参与者;四、大量的证券投资个人参与者。本文研究的券商,指的是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
2.香港券商的地区分类
近十多年来,以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东南亚“四小龙”和“四小虎”为代表的亚太地区经济迅猛发展,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陆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潜力、香港的世界级金融中心地位、香港金融及证券市场的全面开放性和交易品种多样性,吸引了大量的欧美资金投入香港证券市场。欧美大型券商纷纷登陆香港,并在此设立亚太地区总部,同时在亚洲其它主要金融城市设立分部。
香港证券市场中的华资券商,以前百富勤证券、新鸿基证券、南华证券、大富证券、时富证券、海裕证券和道亨证券等为代表,数量多,实力不俗,在联交所拥有的交易席位多,其中有数量庞大、达到200多家的个人经纪商,是香港证券市场的“地头蛇”。
中资券商大多是跟随中国大陆企业投资香港注册成立上市红筹股公司或直接赴香港上市H股,而逐步加入香港证券市场的。随着中国大陆资本在香港经济和金融市场日趋活跃,中资券商在香港证券市场业务呈快速上升的态势。中银国际证券、申万证券、光大证券等代表着中资券商的主要力量。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国内券商已经发展到了急欲发展海外业务的阶段,一批券商跃跃欲试,加入香港市场。
美资券商以美林证券、高盛证券、摩根斯坦利、所罗门兄弟、雷曼兄弟和JP摩根等券商为代表,是近十多年来在香港证券市场崛起的一股强大市场力量。他们挟美国投资银行资本、人才和经营理念的综合竞争能力,携带巨额国际游资闯入香港证券市场,迅速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一举成为香港证券市场上替换英资券商而登台主唱的“主角”,成为香港证券市场各种交易品种无所不在的主要市场力量。因此,在一段时期内,香港证券市场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资券商的市场行为变迁。美资券商是香港证券市场中的“过江猛龙”。
英资券商是香港证券市场中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券商,以获多利证券、渣打证券、汇丰证券、ING霸菱证券、怡富证券、华宝证券、兆富证券、和升证券、摩根建富以及柏克莱等为代表,是一批多年来在亚太及香港证券市场上大名鼎鼎的综合性券商。
随着'97香港回归,随着香港证券市场的开放和其它券商的大举进入,英资券商奉行撤出香港市场的经营策略,同时在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下而逐步退出香港证券市场,英资券商日薄西山。但是,英资券商在香港上市公司、香港证券交易品种在英国证券市场进行第二市场交易的买卖业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增加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国际性和交易活跃程度。这个市场发展潜力仍然很大。
此外,英资券商对于香港证券市场研究给予的重视和取得的研究水平,至今仍然执香港券商之牛耳。由香港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对证券研究的评价表明,怡富证券、汇丰证券、巴克莱、ING霸菱证券和华宝证券对于蓝筹股的研究遥遥领先;兆富证券、怡富证券、摩根建富等精于研究小型上市公司;而里昂证券、怡富证券、浩威证券和霸菱证券则擅长于研究中国B股市场。显而易见,英资券商研究领先领域是广阔的,研究视野也相当宽泛。
曾经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日资券商,以野村证券、山一证券、大和证券、日兴证券和日本信用等为主,在80年代末期日本国内发生经济不景气之后,将发展目标投向亚太地区的其它市场,尤其以香港证券市场作为主流选择,在90年代初期挟巨额日资在香港证券市场中迅速打开市场,形成日本资本投资香港的热潮。
在香港证券市场上活跃的还有欧洲其他券商如法国里昂证券、瑞士银行、荷银浩威等券商;东南亚国家的券商如新加坡发展证券、东英证券、唯高达证券等;马来西亚万信证券、金狮证券;印尼的大马证券;泰国的纳华证券等。多种券商的地区结构,构成了香港证券市场券商参与者的利益多元化市场结构,值得指出的是,香港券商可以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分拆、整体或者作为上市公司的部分业务上市,如南华证券、新鸿基证券、金英证券、大马集团、大福证券等。
3.香港券商的业务结构
香港证券市场的自由化和开放性,决定了香港券商业务的丰富多样性和交易品种的众多。在金融风暴之前,借助于亚太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香港证券市场已经成功跃居世界金融中心地位,恒生指数在1997年6月香港回归时达到15,000点上下,上市公司618家,回归后的8月升至16673点的历史新高,上市公司625家,市场交易品种包括大量的衍生交易品种达到921种,日平均交易量达到100-200亿港元,市场总值接近5,500亿美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150-200%,成为仅次于纽约、东京、伦敦、法兰克福和巴黎之后居于世界第六位的后起之秀,直逼法兰克福和巴黎,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1997年12月底的市场统计表明,香港证券市场上交易品种有普通股628只和认股权证187只、备兑认股权证346只,分别占市场总值的95%和3%组成,占市场交易额85%和14%;其它还有比例不大的优先股5只、可转换债券和债券286只、恒生指数期货、恒生指数期权、单位信托基金43只以及证券抛空等业务和品种。
金融风暴下的香港券商生存发展状态
1.金融风暴中的香港证券市场发展特征
1997年10月,发源于泰国的金融风暴在香港登陆造成“10月股灾”,香港股市交投活跃的市场景况急转直下,股指从16,000多点逐浪反复向下突破,跌破10,000点市场心理关口,短期见到8,000点才发生反转,趋于稳定回升,市场总值跌去接近20%,跌出了世界前十位排名。日成交金额则从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鼎盛时期的400多亿港元萎缩到40亿元上下,跌幅达到罕见的90%,市场信心几乎崩溃。1998年12月28日,二级市场交易量在12月23日、24日接连创出新低22.2亿元和15.1亿元之后,再跌至新低12.2亿元。
为数众多的香港证券经纪商和综合性投资银行的二级市场业务收入大幅下降,盈利性日常经营难以为继。证券经纪席位转让相应地由1,000万港元以上,大幅下降到目前的400-500万港元。
比二级市场的低迷滞后半年,到1998年中,香港证券市场上的投资银行业务受金融风暴的影响逐渐反映出来,上市公司的股票甫一挂牌,就常常出现跌破发行价、套牢一级市场认购者现象。如以中国业务为背景、业务和财务结构俱佳的百士达控股(01168),在1998年上半年得到踊跃大比例超额认购顺利配售后,1998年6月上市后的首日,即从发行价1.6元跌至1.2元,随后的几个月内更是大幅跌至0.25元上下,使原始投资者严重亏损。
二级市场的衰退制约着一级市场的发展。到1998年下半年,以致力于香港股市的增容、不断提高在世界证券市场的排名为重要发展目标的证券监管部门,几乎到了寸步难行的地步。在略受金融风暴影响的1997年,香港证券市场新增上市公司82家,募集资金约820亿港元,平均每家募集资金10亿港元,其中有兼具“红筹股”和“蓝筹股”概念而成为“紫筹股”的中国大型国企股中国电信等大盘优质公司。而深受影响的1998年,只新增上市公司32家,数量比上年大幅减少61%,募集资金58亿港元,更是巨幅减少至不到上年的一成,平均每家募集资金仅1.8亿港元,显然主要是小型公司,大型优质公司在这个市场中上市发行筹资已经严重困难。从香港证券市场整体募集的资金额由1997年的2,442亿港元,下降84%到1998年的380亿港元。在金融风暴的严重打击下,香港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大幅下降,市场的流通性和稳健性严重不足。
2.金融风暴中的香港券商发展特征
历经金融风暴摧折的香港券商,在市场经济内在要素和规则的作用下,已经并正在静悄悄地发生着以券商间的收购兼并为主要方式的市场资源配置重组,从而引致市场结构等深层次的变迁,这种变迁将对未来香港继续作为世界级的投融资中心地位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对香港证券市场进行了深入考察和研究后,我们归纳出金融风暴下香港券商市场变迁的主要特征。
其一,证券行业的资本密集和资本主导决定功能特征充分显现。
以英资、日资和华资为背景的券商,由于国内经济压力、经营失误、资金套牢周转失灵等原因,陷入破产,或者在陷入经营困境之前主动全部或部分出让股权,退出香港市场。
1998年初,香港证券市场上久负盛名、创造出盛极一时的“红筹股”概念的百富勤(PEREGRINE),由于在印尼承销发行SAFTY SAVE公司债券,被亚洲金融风暴打击几近崩溃的当地证券市场严重深度套牢、不能自拔而宣告破产,最终百富勤解体为被怡富投资收购的债券业务和基金业务部门,以及被法国巴黎国民银行注资收购成立BNP百富勤,专注于大中华概念下的证券承销业务。随后则发生了主营证券经纪的华资券商正达证券和福权证券等清盘破产事件。
在华资券商备受金融风暴摧残的后面,是华资券商资本实力弱小、经营管理尤其是对风险财务控制能力低下的实质。
与此同时,日资和英资券商,则凭借着在资本市场上多年苦心经营的嗅觉和触觉,已经感受到是次金融风暴来者不善,经营压力巨大,采取以退为进的经营策略,主动地出让股权,退出处于金融风暴摧折下市场风险巨大的香港证券市场,保存实力,休养生息,以待时机,充分体现出老牌券商的市场经营适应性和经营韬略。国民西敏银行西敏证券出让给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收购;巴克莱证券出让给瑞士信贷银行第一波士顿(CREDIT SWISS FIRST BOSTON)兼并;山一证券被台湾京华证券收购;老牌券商怡富证券的控股方则将其所有的股权悉数出售给罗拔富莱明,尽管同为英资券商,但后者的业务以欧洲和美洲为主,业内兼并收购比比皆是,成为调节券商资源、调节市场结构变迁和反映券商市场适应性的常规手段。
以资本实力、人才实力为基础,以经营理念领先和金融创新为武器的美资券商,在大肆为金融风暴中的投机资本对香港金融市场冲击肆虐摇旗呐喊的同时,市场占有率节节上升,攻城掠地势头咄咄逼人,美资保诚证券收购了前身为英资渣打证券后为泰资的纳华证券。
其二,中资券商借1997年香港回归,成为金融风暴下香港金融证券市场中的中流砥柱,与落花残红的日资、英资和华资券商形成鲜明对比。
相对于备受金融风暴风吹雨打的香港本地华资券商而言,中资券商乘香港“百年回归”东风,在日资、英资和华资券商纷纷撤退或倒闭,离开香港证券市场的低迷时机,成功抢占香港证券市场,成为香港国际性金融证券市场稳定的新兴力量。
在1997年前中资机构以拥有联合交易所10个席位的中银国际证券为“旗舰”的中国有色证券、中国光大证券、农银证券、友联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君安证券、南方中天证券、中方证券以及赛格国际证券等中资券商“舰队”的基础上,中国工商银行抢滩进入香港证券市场,瞄准了以投资银行业务见长的国民西敏证券,和东亚银行合资成立的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兼并收购西敏证券后进入香港金融市场;中国建设银行则与摩根斯坦利合资建立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进入香港金融证券市场,并成功地展开了一系列海外市场业务,为中国电信、北京控股等大型优质国有企业在香港上市H股承担主承销和上市推荐,在为中国电信策划实施购并香港电信等投资银行业务中崭露头角。
而早已将发展触角伸向欧洲的中银国际证券,则在金融风暴之前就调整好了自己发展的重点和节奏,将在欧洲的业务发展收缩和集中到香港金融市场,提高了公司在香港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在金融风暴的无情摧折之下,中银国际证券逆流而上,二级市场占有率稳居香港券商前10名行列。
中资券商对香港金融市场的积极参与和在香港金融市场中地位和作用的稳步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纾缓了香港经济、香港金融市场在金融风暴袭击之下的市场信心危机,填补了日资、英资和华资券商倒闭或撤出留下的市场真空,逐步改变着香港金融市场的市场结构,强有力地表明了中国政治、经济和中国资本对香港经济和金融前景的信心和坚定支持。
其三,在金融风暴的巨大压力下,券商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实力特征需求,使得具有雄厚资本实力和营销网络的商业银行得以大规模介入证券市场。当今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普遍发生的银行和证券业混合发展的大趋势,在金融风暴下的香港上演。
在对证券市场和券商发展的资本密集特征充分认识的背景下,香港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积极鼓励具有资本实力雄厚、市场营销理念超前,市场服务网络分布广泛等突出优势的商业银行加入证券行业,以增加证券行业的资本实力、经营规模和市场网络覆盖,对香港的商业银行经营证券市场业务予以“豁免牌照”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在金融风暴下形成金融证券市场低迷、多种资本背景的券商撤出香港市场的有利进入时机下,形成了商业银行大规模进入证券市场的大趋势。如法国巴黎国民银行、东亚银行以及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收购券商进入香港证券行业,进行投资银行筹融资业务。
其四,在金融风暴中形成的大规模券商市场变迁中,证券市场和券商发展的人才密集性特征,在券商兼并收购过程中表现得异常突出。
以进行“大中华”概念的投资银行业务为主要市场竞争优势的百富勤证券,在债券业务被市场套牢,致使财务周转失灵而倒闭后,法国巴黎国民银行由于看好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大中华”经济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前景以及金融证券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充分认同证券市场、券商业务发展和业务创新主要地取决于人才的“人才密集”特征,对因经营管理不善而陷入困境的百富勤证券以创始人梁伯韬为首的一批人才青睐有加,与法国建东证券合作,以对原百富勤员工极为优惠的收购条什,将百富勤的“大中华”地区投资银行业务人才队伍整体收购,成立BNP百富勤切入香港证券市场,从而实际上收购了百富勤证券的投银项目和发展潜力。
而身为被收购对象的百富勤证券,也充分认知券商人才密集特征,在经历了与多家收购者进行洽谈失败的几个月磨难和历炼后,并不因为屡受挫折而“树倒猢狲散”,他们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支合作多年、优势互补、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屡创辉煌而独树一帜的人才队伍,所具有的团队优势,紧抱成团所形成的市场开拓力量和在兼并收购中所具有的市场价值,将远远超过单打独斗的“独行侠客”。
其五,台资券商积极进取香港证券市场,趁市道低迷发起大规模抢滩行动;台湾的10大券商中有9家在香港成立公司,拓展在港业务;以证券市场定位散户为主要经营特色,以稳健经营的作风著称于业内的台湾券商,早就看好香港和中国大陆经济和金融发展,乘金融风暴不断袭来、市场严重萎缩的时机,扩展在香港的业务。台湾的10大券商已有9家到香港发展,例如京华山一、鼎康证券、元大第一、金鼎证券、凯基证券和大信证券等。
例如,在台湾拥有40家营业部或分支机构、排名第二的威京集团京华证券,在1997年底完成承销台湾彰化和华南两家银行的集资,筹集资金14.7亿美元,自从收购日资券商香港山一证券后,在金融风暴下仍然对香港市场充满信心,以长远的发展眼光,斥资1,300万元增设2家营业部,一改以往山一证券只做机构大客户和高资产净值客户的经营路线,向京华证券擅长的经营散户业务转型,并提供多个证券市场如台湾、上海、深圳的股票买卖服务,形成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的多元化、体现出台资券商独特的经营理念和文化。
以京华山一和辜振甫家族的凯基证券为代表的台资券商在港业务发展态势表明,台资券商雄心勃勃,意欲填补日资券商退出香港证券市场留下的市场份额和空缺,成为百富勤证券倒闭后香港证券市场上华资券商的翘楚。
3.金融风暴下的券商经营管理适应弹性
金融风暴下的香港证券市场陷入股灾,一改股灾前“全民炒股”、市场交投活跃、平均每天交易额达数百亿元的局面,交投低迷,成交额下跌至40亿元左右。在1998年金融风暴冲击下,证券市场的成交量主要集中在大盘“蓝筹股”上,参与交易的主要是国际性投资资本和大型基金,中、小散户避而远之。而且,排名前14位的证券商占有市场交易量的40%,478家中小证券商占有60%,中小券商的市场份额低至平均只有0.126%。以成交金额屡创新低的1998年12月计,日均交易量39亿港元,券商经纪佣金收入日均980多万元,平均每家佣金不到2万元,中小券商的日均佣金只有区区1.23万元。因而,金融风暴对香港券商造成了严重打击,对中小券商的打击尤其严重。即使是在政府干预市场入市的8月份,日成交量上升到数百亿元,最高曾达到8月28日的790亿元,但是,政府入市资金主要交由中资券商中银国际等操作,而外资资金主要是交由外资券商汇丰证券及和升证券等操作,中小券商的交易量依然低迷,度日如年,备受生存压力。一些小券商已经连续多月亏损,个别月份亏损高达几十万元,长此以往,必将步入倒闭深渊。面对市场压力,香港券商普遍采取“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双重策略来争夺和开拓市场,如采取竞争性“浮动佣金”对策争夺市场,对大、中型客户进行“一对一”的手续费佣金谈判,以及提高服务质量和增加服务项目。
作为按照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香港券商,在这场严重的金融风暴中,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呈现出以下经营管理适应弹性特征。
其一,严格控制经营成本。
面临经营危机的中小型券商,由于在香港证券市场牛市状态下积极扩展业务而造成人员和部门过度膨胀的公司,实行针对市场萎缩的成本控制计划,采取诸如关闭或暂停营业部交易业务、降低职员工资的应对危机策略,对固定成本和浮动成本分别加以严控,以求生存,避过现阶段的艰难时世,留住“青山”,而作为控制成本的裁员措施,则为包括大型券商在内的几乎所有券商采用,裁减对象主要是一些业务支持部门的后勤部门以及研究部门,尤其是拥有庞大研究队伍的大型券商,工资成本高企的研究员和分析师是首先动手术实行“减肥”工程的对象。
此外,在金融风暴中业务经受打击最为严重的业务部门,也成为裁减“减肥”的主要对象。例如,金融风暴前亚太地区新兴市场的债券业务部门是香港券商的业务增长点,盈利增长惊人,员工的工资成本极高。在金融风暴下,新兴市场的债券业务一落千丈,债券市场一潭死水,业务极度萎缩,因此,工资成本高企的债券业务部门也就成为紧缩开支成本的主要业务部门。
1998年1月以来,香港券商裁员事件不断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已有霸菱证券在全球范围裁员1,200人,香港地区裁员80人;JP摩根收缩亚洲地区业务,裁减香港地区研究职位约70人;雷曼兄弟则将原香港衍生工具业务部迁往日本,精简人员220人;国民西敏关闭香港证券业务,辞退员工55人;日兴证券裁减员工86名等等。估计香港券商在本次金融风暴中,已经精简员工达三四千人,形成香港券商业内来势汹汹的“下岗”浪潮。
其二,券商以差别服务发展策略求生存。
在金融风暴中的生存压力下,券商大多采取了经营策略调整,主要有将业务转向多市场化,转向那些目前交投比较畅旺的日本市场和美国市场,如开发从事日本期货、日本期指、美国股票和美国债券的买卖服务,满足投资资金的需求,并分散投资风险;定期推出研究风格和水平不同的、面向大型机构客户的高质量的市场分析、研究报告和面向中小型投资者的投资讲座和研讨会,开发潜在的投资者和投资市场机会,是不少券商的选择;而采取在美国已经普遍使用的网上电子交易系统,则被香港时富证券率先在香港证券市场中推出,主要采用网络交易的美国嘉信证券市值达到251亿美元,在1998年12月已经超过美林证券在美国券商中排名第一。
其三,有效管理下的稳健经营券商,锐意进取,趁市道低迷扩展业务;不少奉行稳健经营风格的券商,在金融风暴中显示出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管理效率,正欲趁证券市场低迷时期完成市场高涨时期需要巨大花费的市场占有扩展。
台资京华山一是其中一例。平和证券接收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的正达证券两间营业部,还趁市道低迷以低成本增开3家营业部,使自己拥有的证券业务交易营业部达到6家;在香港已经拥有4家营业部的英皇证券,新增开设1家营业部,同时在新界各主要地区增开营业部,形成完善的证券营销服务网络,并以营销网络为依托,致力于发展企业融资服务,如承销配售股票;大福证券也积极增设3家营业部,形成完善的分销网络。大福证券董事陈永陆说,“证券行业永远是在淡季扩充,旺季受益”。
4.金融风暴下的券商资金和券商引导资金的流动
在金融风暴下,无论是暴风骤雨时期还是暂时的风平浪静,香港券商资金以及券商引导下的各种投资或投机资金的运作流向,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券商的导向影响或在券商的证券交投中反映出来。券商的发展变化,也会充分反映在其资金的流向和变动上。因此,关注券商资金的流动,也就成为研究香港券商生存和发展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香港券商资金或者其所代表的资金的流动的研究和分析,要从金融风暴发生后分为三个阶段入手。第一阶段,1997年底金融风暴初期到1998年初;第二阶段,从1998年3月到1998年9月;第三阶段,1998年10月后至今。在香港证券市场上,活跃着香港本地华资、中资券商资金,作风稳健的欧洲资金,敢于冒险进取的美国资金,以及日本资金;随着金融风暴在各个阶段的进行,各路资金演绎着此消彼长的春秋故事。
在这五种资金力量中,欧资券商代表着集中买入实力蓝筹股尤其是大型外资股和银行股为策略的稳健型欧洲资金,在金融风暴肆虐的第一攻击波缓解后,于1997年底前后基本上已经撤离香港市场,转投基本面态势良好的美国市场。欧资券商和欧洲资金倾向于对市场投资品种进行透彻的投资价值分析,着眼于长期投资,不经过慎重研究和长期看好,这类资金不会轻易投入。因此,欧资券商的动向可以部分地成为香港市场是否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风球”。在欧资券商中,法资券商和法国资金逆向而动,将其香港业务主要放在认股权证、备兑证等场外期权和衍生工具的销售上,使场外交易占现货市场的比例大幅上升,引人注目。香港证券市场中的欧资券商,以法国里昂证券、法国兴业、瑞银华宝、荷银宝信、德意志摩根以及新购并成立的BNP百富勤为主。
以胆大心细、反应敏捷、流动迅速著称的美资券商和美国资金,尤其是资金实力极强的对冲基金,因其对短线炒作的偏爱,对于宏观分析和技术分析的依赖性极强,进出香港证券市场没有一定的规律,来无踪去无影,无迹可寻,其运作十分诡秘。在金融风暴的第一阶段,就是由美资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发难在先,进而在1997年10月影响香港证券市场在后;在第二阶段,则主要由这股资金力量对香港证券市场直接发起凶悍攻击,几乎置香港经济于死地。在第三阶段陆续退出香港观望和休整。对冲基金等美国投机资金大多委托美资券商出面买卖证券。
而长期以来对香港证券市场中从事重工业或高科技的红筹股、国企股的上市公司情有独钟的日资券商和日本资本,在金融风暴的初期,即因日本国内经济自80年代末期以来的严重不景气,埋下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的根源,更遭受金融风暴的反作用,无力支撑海外业务的发展,在1997年即将资金陆续大幅从香港证券市场撤出。因此,日资券商和资本在金融风暴中迅速凋零,走向式微。
在金融风暴第一和第二阶段中曾经扮演着抵御风暴的中流砥柱、主要集中逢低购入红筹股和蓝筹股、进行长线投资并实现拉抬恒生指数的中资券商和中资,经历了香港证券市场金融风暴的大风大浪后,不再活跃,逐步淡出,归于平静,显示出一种处变不惊、张弛有度、大开大合的气势。
借金融风暴日资券商和日本资金撤出而逐渐冒升的台资券商和台资,一改80年代在香港证券市场活跃时期留下的投机性甚至强于美国资金的市场形象,除了兼并收购了山一证券外,更是继承了日资券商的资金特性,在以台湾工业生产性经济体系的背景下,集中投向高科技上市公司,大举杀入香港证券市场,大有取日资券商而代之的趋势。
结语
金融风暴下的香港证券市场和券商发展,在1997年10月发生的对其影响至深的金融风暴屡次打击下,绘出的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将永远留在香港经济和香港金融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中,这段历史无疑是香港证券市场和以香港作为经济、金融发展窗口的中国大陆,作为发展取向、实务操作的参照和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关注香港券商在金融风暴之中和之后的经营管理行为特征,就是要借鉴其在市场风雨中的应变和策略。
鸣谢:本文数据由香港证券市场资深分析师、证券经纪持牌人MR.BENNY MAU提供并核实。在此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