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教育的发展趋势_中专论文

中专教育的发展趋势_中专论文

中专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中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推动了全党、全国人民思想的又一次大解放。我国将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产业结构、分配方式、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等诸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联系密切的中专教育,随着这场思想的大解放和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也应发生与之相应的深刻变化。笔者认为,认识中专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下面就该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中专教育的运行机制将日趋市场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最密切的中专教育,其办学行为必然要接受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引导。人才市场的需求是中专教育生存的基础,也是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中专教育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中,要想生存和发展,其办学行为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类别、知识结构等方面的要求。随着中专招生、就业并轨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各中专学校都将被推向市场,各校都将在生源和就业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就要求各校无论在教育观念上,还是专业设置、教育过程、内部管理等方面,都要适应市场需求来运作。学校要加强与社会,与人才市场的联系,增强对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超前预测能力和快速反映及决策能力,不仅要按教育规律运作,抓教育质量的提高,还要按市场需求来运作,抓适应市场需求。

二、中专教育的管理模式将趋向产业化

长期以来,中专教育一直被作为纯消费性的公益事业来看待,实际上这是对职业教育的一种误解。最新研究表明:作为经济增长源头工程的职业教育,它应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它和其它产业一样,运行机制应靠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引导,其资源配置要靠市场机制来优化。与其它产业所不同的是,它不但有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的功能,而且具有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功能,是事关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特殊产业。

既然中专教育也是一种产业,根据“十五大”精神,就应允许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有多样性。最近,教育部副部长张天保指出:“只要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办学体制改革,我们都应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公办职业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有些省、市正在试验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条件下,实行公有民办管理模式。校产归部门或政府所有,学校按民办方式运行,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法人实体,面向社会,依法办学,自主招生、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三、中专办学将日趋社会化,服务功能多样化

随着学校运行机制的日趋市场化,学校教育过程的社会参与程度也将越来越高。在管理上将出现社会各界参与的学校董事会制度。在职业分析、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更新等方面也将出现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的参与。学校与企业、行业等之间的合作将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制订到招生、教学、管理、实习、考核、就业等办学全过程的合作。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中专学校将形成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局面,为社会提供多类型、多形式、多层次的职前、职中、职后培训服务。学校在自身功能扩展的同时,增强其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中专教育开始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

从总体上看,前些年中专教育的发展是以规模扩张型的外延发展为主,而在内部活力的增强,教育质量的提高等内涵发展方面,则严重滞后于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近来,大部分学校对此已有所认识,把学校工作的着力点转向加大学校内部管理和教学改革力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内涵发展上来。

首先是这些学校注重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较快地扭转了经费靠上级拨、招生数靠上级给、毕业生靠上级分配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办学观念,逐步增强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及资源效益意识。其次是注重了学校运行机制的优化,这包括:增强学校对社会需求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快速灵敏的反映能力,以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以激发内部活力。健全内部管理的约束、监督机制,增强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三是注重了教学过程的改革,形成了以面向二十一世纪,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改革热潮。

五、中专教育目标趋向全面素质化和职业能力综合化

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职业技能的生命周期正在缩短,知识陈旧率正在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流动的频率也在增加,劳动者换职业、换岗位的可能机会增多。

因此,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技术人才,仅仅使学生具有一次性就业能力的单一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中专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创业能力、方法能力、自学能力、对各种外部条件的适应和应变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以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有利于以后的生存和发展。

现在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要求是:重素质胜过重知识,重能力胜过重学历,重人品胜过重文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在国民经济中,个体和私营经济在产值和吸纳就业人数上,都将成为新的主要增长点。这些企业,开始时职工人数一般都较少,往往需要一人担当多种角色,成为全面参与生产、经营的多面手。这就要求从业者的职业能力高度综合化。另外,根据我国未来的就业形势,要有一些毕业生个人创办的事业。这就要求学生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作为一个独立经营者,更需要有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因此,中专教育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素质高、能力强、基础宽,适应广的方向改革。

六、中专教育将逐渐同国际职教接轨并向“双证制”发展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和借鉴了国外一些先进的职教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能力本位)模式、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等。并且由单项的学习、借鉴向整体的综合借鉴发展。有些学校已开始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全面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国还借鉴国外的职业资格制度,制订我国各个系列的职业岗位资格标准。今后,毕业生在社会上谋职,除学历证书外,必须要有职业资格证书,即毕业生的“双证书”。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中专教育必须向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学习。从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都要向国际先进的职教借鉴。

七、中专教育将通过合并、兼并、资产置换等方式的资源重组,向大规模、集团化发展

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包括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中专学校在管理体制上仍存在很多制约教育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弊端。一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条块分割,在同一地区、相同或相近性质的学校低水平重复设置。二是各校受资金、设备、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各自的办学规模和专业规模无法发展壮大,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利用率难于提高,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三是各校的专业规模小,各专业的教学改革难于深入进行,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无法形成社会上公认的品牌专业。

为了冲破条块分割,改变计划经济给中专教育留下的这些弊端,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大幅度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最近中专教育出现了同一地区通过合并、兼并、资产置换等形式的资源重组,向大规模、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如山东省青岛市通过资产置换,将五校资源合一,建成占地230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大规模高级职业学校;再如各地组建的融高等、中等职教、成人教育、各种培训为一体的区域性职教集团,这些都大幅度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标签:;  ;  ;  ;  ;  

中专教育的发展趋势_中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