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环境行为能力和环境伦理道德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伦理道德论文,中对论文,行为能力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学校课程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已普遍被社会认同。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势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的要求。纵观这几年编制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协调人地关系为主要线索,大量充实了环境教育的内容。由于地理学科研究对象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与其他学科相比,在环境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同时也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因此,地理教学如何加强环境教育和提高教育效果的研究很有意义,尤其是围绕培养学生的环境行为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展开研究更为重要。
这里所说的环境行为能力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意识地保护环境的行为倾向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需。我认为,在不考虑制度激励作用的前提下,从正面、积极的方面来说,人们的环境行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遵守社会的环保规则,采取保护环境的行为。如在实行垃圾分类的社区,多数居民能遵守规则,并掌握分类的方法;不浪费水资源;不破坏树木等。
2.在没有硬性规定的情况下,自觉采取保护环境的行为,甚至放弃一些个人的方便。如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绿化等环保活动;自带购物袋购物;购买绿色产品;想方设法回收和重复利用资源;外出时利用较为环保的交通工具等。
3.推动和影响他人采取保护环境的行为。如利用媒体和各种活动向公众宣传环保;就环境问题向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管理者建议献策;教师在课内外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组织民间环保团体和环保活动;将先进的环保管理经验借鉴到自己所在的企事业单位、社区或城市;依法参与环境评价、环境监督和环境诉讼等。
4.为促进环境保护,通过科学研究进行政策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行为。
显然,第2,3,4层次是属于自律的,需要正确的环境观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以及一定的环境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持,而第1层次当中既可能有自律性的也可能有他律性的。从1到4,层次逐步提高,按能够做到的人数计算,应该大体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但是这个金字塔的形态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环境教育就是要促进其向好的方面发展,使人们具备自律性的环境行为能力,或者说使具有较高层次环境行为能力的人群迅速发展壮大。地理教育在这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地理课进行的环境教育,不但要使公民在某一方面活动过程中,对局部环境或单一环境要素采取一般层次的环境行为,而且要努力使公民在全部活动领域对整个地理环境采取各个层次的环境行为。
如果公民仅仅是针对局部小环境或某一个单一环境要素,只在部分生产生活领域采取低层次的环境行为,环境质量将无法得到最大的改善。因此,环境教育必须着眼于使每一个公民面对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整体,在所有活动领域内,能够采取各个层次的保护环境的行为。高中地理恰恰具有这样的环境教育优势,因为高中地理阐述地球的各个圈层及它们之间的整体性关系,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并贯穿以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线。由此也可以看出地理教育在环境教育中具有极其独特和重要的地位。如果地理教育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培养学生的环境行为能力上下功夫,环境教育的实际效果将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地理教育作为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环境教育的目标及其发展变化。这样,一方面可以明确培养何种质量和规格的人;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
道德信仰是发自每个人内心的是非判断,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和驱动力,环境行为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属于德育范畴,应特别注意从信念、情感和行为习惯方面进行培养。具体到地理教育,应着力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生态学特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危害,并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分析问题、寻求办法、发动四邻、采取行动”。也就是说,地理教育不应仅仅是关于环境的教育还应该是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
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公共的利益,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贯穿整个地理教学内容的主线索。环境伦理道德即建立在人类与自然公共利益基础之上的人们对环境的价值观、态度及情感的总和,是中学地理教育德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是21世纪公民的最基本素质之一。
一、培养学生平等的价值观
区域之间人人生存的平等观。当今世界存在着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异,存在着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资源分布、生产、消费的地区差异,农业生产地区不平衡,人口增长与分布存在差异外,人们公平道德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列举一些生动的事例,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世界粮食问题,一方面,亚非拉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粮食缺乏,人民营养不足,特别是东非、西非、中非的数十万黑人儿童忍饥挨饿,在生命的死亡线上挣扎;而另一方面,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却积压大批的商品粮,极力争夺粮食市场。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景,却并没有唤起富国人们的同情心。不论是什么肤色,不论是什么地区,不论是什么国家的人,都有同等的生存权利,人类必须行动起来,为消除贫困而努力,特别是消耗了全球大部分资源、能源的发达国家,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样,在我国为了缩小东西部的差异,使东西部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我国正在掀起一场开发西部的浪潮,这正是人类生存平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世代之间人人生存平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是地球,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地球提供给人们的物质与能量的数量与质量是一定的。人类的发展必须代代繁衍。因此,地球上的一切资源属于我们及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没有权利提前支取,只有在既满足了当代人类生存的需求,而又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人类才得以持续地发展下去。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用正反例子加以论证。例如:如何正确认识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从水循环规律来看,地球上的水在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之间、陆地与海洋之间不断进行着交换,从而使百川归海,流不尽的河水使人们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的,但这仅是从数量上、从表面上对水的认识。人类对水的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要求,更是对质量上的要求,人类生产与生活的用水主要是淡水,由于生产与生活废水的任意排放,使淡水污染加剧,水资源质量下降,人类缺水地区越来越多。因此,从水的质量来看,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保护水资源不仅是当代人的迫切要求,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责任。
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人是自然长期发展变化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并不比自然界中其它生命更加尊贵,人类也是生物圈这一地球上最大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人类不能肆意地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滥伐森林、滥垦草地,也不能急功近利掠夺式地开发各种自然资源。这样,会损坏整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均衡,从而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在地理教材中可以举出许多发人深思的例子。如由于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使大气污染,产生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酸雨等现象;由于不合理地开垦草原,乱挖发菜等,造成我国北方出现罕见的“沙尘暴”;由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对森林乱砍滥伐,造成长江含沙量逐渐增加等。
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行动意识
矿产资源的消耗浪费与日俱增,耕地丧失、荒漠化扩大、生物多样化减少、垃圾成灾、局部战争频繁等使得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作为一个21世纪的公民,在环境保护的态度上不能只是口头上呐喊,更重要的是要有实际的行动。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新的地理教学大纲为21世纪中学地理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地判断和评价;积极开展地理研究和实践活动,直接投身到社会和自然中去,了解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尝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把参与环境保护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并提问学生: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垃圾污染?对家乡附近某河流、湖泊或池塘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查,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对比,认识到水质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并对该河、湖、塘的发展前景发表自己的感想和建议。
树立合作意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个人都无法彻底消除环境污染的根源及对环境污染进行全面的治理;因此,治理环境需要世界各国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如全球年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约0.6℃。工业革命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百万分之280,现在达到百万分之360,新世纪将达到百万分之560。预计在未来的50年—100年中,全球年平均气温还将升高1℃-3.5℃。这意味着全球气温变化更趋异常,水旱灾害将加剧,冰川和海水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将会造成许多国家的沿海低地和河口三角洲地区被淹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由于人们过度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烧及森林被大量砍伐,从而使空气中浓度逐渐增加的结果。因此,人类必须相互合作,达成共识:尽可能地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研制一些绿色代用品,必须保护森林,绿化大地。
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正义感。对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顾眼前,不顾将来,杀鸡取卵的做法,如滥伐森林,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滥垦草原,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滥采滥用矿产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任意堆放生活垃圾等不良现象和行为,会产生强烈的不满与愤慨。
荣辱感。使学生懂得凡是有益于自然、有益于地球、有益于人与自然共同利益的事,如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在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退耕还牧,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地区退耕还林。不随意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把生活垃圾分类化、袋装化等是光荣的;相反,使用野生动物制品,浪费水资源等行为是一种耻辱。
爱憎感。在环境问题上,一切保护环境的人和事,会得到人们的赞赏,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则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对与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