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江苏政治卷的缺陷_用工荒论文

2010年高考江苏政治卷的缺陷_用工荒论文

2010年高考政治江苏卷指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政治论文,卷指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高考江苏卷从总体上看,时代气息浓厚,地方特色明显。试题较好地坚持了能力立意,贯彻了新课程理念,非常好地贴近了学生的认知实际和生活实际。但在通览和精读试卷后,仍觉存有瑕疵:考点与题型出现了一定的重复,导向也稍显不足。这里冒昧地对试卷的科学性略作指瑕。

例1:(2010江苏卷,7)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显示:2007年8月24日,100美元兑换756.91元人民币;2010年5月4日,100美元兑换682.65元人民币。这一变化表明(D)

A.人民币汇率跌落,美元贬值

B.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元升值

C.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D.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命题指瑕】

由题干的数据不难得出:2010年5月4日与2007年8月24日相比,美元汇率跌落。那么,这是否同时意味着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引用对两个熟悉问题的理解:

问题1:需求的增加与价格变动的关系。

问题2:产出的增加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对于问题1,假定原来该商品处于供求平衡状况,在需求增加时,商品的供求关系可能会出现如下几处情况:

①当供给既定不变,供不应求;

②当供给与需求同幅增加,供求平衡;

③当供给增加幅度小于需求增加幅度,供不应求;

④当供给增加幅度大于需求增加幅度,供过于求。

商品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变动,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既然需求的增加可能对应着不同的供求关系,那么,在商品需求增加时,既有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供过于求和供求平衡的情况,因而不会必然带来价格的升高。

类似的,我们也不难理解:产出的增加也未必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因为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产出的增加应该与投入的变化结合起来才能确定效率的提高或是降低。

现在回到题目上来。从2007年至今,人民币的升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本题传递出的信息是:外汇汇率跌落,则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而在实际中,考虑到外币币值变化、通货膨胀率、通货紧缩率等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在外汇汇率跌落时,人民币的币值也会出现升值之外的其他变化。这样,仅仅通过外汇汇率的变化来表明外币、本币币值的变化就显得简单而轻率。

【修改建议】

题干中“这一变化表明”前加上“在不考虑其他情况时”或“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例2:(2010江苏卷,10)2010年初,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用工荒”,不少企业拥有生产订单却招不满工人。下列有利于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措施有 (C)

①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②政府统筹安排劳动者就业 ③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④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命题指瑕】

在就业问题变得紧迫而急切时,出人意料地出现“用工荒”现象,曾经为就业而奔波的农民工突然成为掌握就业自由选择权的“特殊群体”,这难免让人尴尬而发人深省。“用工荒”入题亦在情理之中。分析此题的科学性,需要对“用工荒”现象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用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

原因是多维的,归纳起来有三大原因的助推。

①经济回暖与此前的“用工荒”形成反差,供需高峰期错位,出现短期性、局部性招工难。

②求职人数同比下降,求职群体出现结构性变化。新一代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除工资薪酬外,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关注自己的长期发展。相当一部分新劳动力不愿意成为生产工人,就业流动性加大,造成了局部地区出现用工紧张。

③中央及各地惠农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地区差异缩小使外出打工者减少。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另外随着东部与中西部在工资以及福利待遇上的差距逐步缩小,如今,在家乡务农、创业或就地打工成为许多农民工的选择。

“用工荒”现象背后的“权利荒”

农民工尽管有新劳动合同法的白纸黑字合约,但包括养老、医疗等在内的社保缴纳并不尽如人意,子女教育就学无法获得强力保障,各类漠视农民工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职业病”层出不穷,“户籍二元制”造成的巨大隔阂不仅反映在经济待遇上,还表现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工会等权利的缺失。

面对巨大的用工缺口,不少企业纷纷打出加薪留人牌。加薪背后,中国农民工长期以来低工资、少福利的境遇可见一斑。无论是看得见的薪酬、社保、福利,还是看不见的休息权、话语权,都构成了“廉价劳动力时代”看似消退其实积重难返的负面效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能够挣到满足生活成本的工资是打工者最现实的目的,当工资无法达到预期或者被拖欠时,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自然会选择另谋出路、等待观望或干脆放弃。

因此“用工荒”绝非农民工群体的权利增收,也不是纯粹市场意义的“用脚投票”,更多反映出农民工群体迫于无奈,在权益停滞不前时的“次优选择”。

“用工荒”现象对企业的影响

逼迫企业提升农民工薪资。新生代打工者不是简单地为了获得工资而打工,更主要的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他们的需求更丰富,要工作、要休息、要社会保障、要娱乐以及发展的平台等,而且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比起父辈,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企业,应该积极面对现实,提高工资待遇,健全社会保障,提供良好环境,营造愉快氛围,以此吸纳或留住员工。

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经济恢复的双重压力下,沿海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彻底摆脱用工短缺的困境,开始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用工荒”成了这些企业加快产业升级的驱动力,这是一种倒逼,但市场之手永远是最有效的。

“用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影响是深远的,解决“用工荒”问题需要多方联动。但如果把劳动者的就业观念作为产生“用工荒”问题的重要原因而将其当成解决问题的重要抓手就显得牵强。

【修改建议】

把③替换为: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

例3:(2010江苏卷,1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是因为(A)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②税收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基础 ③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④税收具有无偿性和固定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命题指瑕】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和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等观点都离不开“在我国”或“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大前提,在前提缺省的情况下,单独地表述这些观点就显得严谨性不够。

【修改建议】

把③替换为:履行保障人民民主的职能。

例4:(2010江苏卷,21)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A)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命题指瑕】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对此教材的理解是: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例如,我国传统文化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又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

从教材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应赋予新的内容。

结合以上内容,对于本题,有两个问题需要再斟酌和再思考。

一是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使之富有时代气息是否意味着具有了新内涵?

二是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后,大众懂的是什么?所接受的又是什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百家讲坛》对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进行现代诠释,采用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其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可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同时,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也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在这里,新的仅仅是形式,而并没有涉及新的内涵的赋予。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后,大众所懂、所接受的仍然是传统经典中的精粹。所以题肢A并不是对题干中文化现象的准确理解。

【修改建议】

把A替换为: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例5:(2010江苏卷,37(2))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从1851年英国伦敦的第一次世博会开始,人类找到了一种大规模文明交流的形式。世博会成为多国文化融汇和最新科技展示的平台,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集中展示和提升的重要途径。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世博会的影响,大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帖:如何以世博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跟帖:经济发展了,文化软实力就自然提升了。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跟帖中的观点,并针对发帖中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命题指瑕】

本题的参考答案是:

①跟帖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决定作用,但没有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还需要其他条件。

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还要:充分发挥世博会的产业引领功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功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文化融汇契机,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明推动功能,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民族精神。

将题目与参考答案结合起来后,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疑问1:如果题目仅保留“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跟帖中的观点”,该如何作答?

疑问2:本题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评析观点,二是提出看法。那么参考答案的第一点能否当作对跟帖中观点的评析?

疑问3:经济是基础,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是否经济发展了,文化软实力就有一种自然提升?

带着对疑问的思考,觉得本题存在如下的欠缺:

一是对“自然”理解的忽略,二是对评析类问题的作答缺少规范的引导。题目中的“并针对发帖中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一句,有画蛇添足之嫌。

【修改建议】

设问修改: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跟帖中的观点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修改: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奠定物质基础。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认为经济发展了,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③同试卷参考答案②。

④同试卷参考答案①。

以上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抛砖引玉,希望能与同行一起探讨,以共同行进在科学命题的大道上。

原标题:科学的呼唤——2010年高考江苏卷指瑕

标签:;  ;  ;  ;  

2010年高考江苏政治卷的缺陷_用工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