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城市商贸流通结构有关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商贸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优化城市商贸流通结构的必要性
同任何客观事物一样,商贸流通结构是由许多要素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形式构成的一个整体,是由商品、商人、商业企业、设备、资金以及藉以存在的商贸流通形式等要素组合、聚集和集合起来的。要发挥商贸流通的社会效应和整体功能,保证商贸流通的正常运行,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不仅要求商贸流通结构的存在,而且要求有合理的、优化的、科学的商贸流通结构。
1.优化城市商贸流通结构直接关系到城市现代化建设。商贸流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流通结构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优化商贸流通结构包括优化商贸流通制度及商贸流通组织结构、优化商贸流通网点布局结构、优化商贸行业结构及业态结构等,商贸流通业结构的优化必然会大大促进商流的现代化、商贸信息流的现代化、商贸物流的现代化、商贸流通业态的现代化以及商贸流通管理的现代化等。
在整个城市的经济结构中,以商贸流通业为主要部分的第三产业和与商贸流通业相关的服务业是城市产业的主要部分。优化城市的商贸流通结构一方面会加快城市商贸流通业自身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改善城市的形象;另一方面商贸流通结构的优化可以大大带动和促进城市的流通基础建设,加快城市的信息流、物流、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商贸流通结构的优化还会促进城市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商贸流通结构优化与商贸流通现代化也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商贸流通结构优化对于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而商贸流通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商贸流通结构的优化,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2.有效地发挥商贸流通满足和引导城市居民消费的作用。城市是靠人口密集和人口规模才形成的,任何城市的发展都要以人为本。一方面城市所有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商品性消费要依赖商贸业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城市所有居民之间及与外部各地居民之间的物质、经济、信息、能量的相互转换活动都离不开商贸业的发展。城市居民的消费既是城市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环节,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并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商贸流通业处于生产与消费的中介地位,与城市经济各个部门都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商贸流通既服务生产,又服务生活,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不能与其它部门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内部也没有合理的结构,就不能满足生产与消费多方面的需要,也就不可能使整个城市经济顺利发展。在整个城市经济生活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商贸流通业对于城市的发展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地位。必须看到,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进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吃的比重下降,穿的比重上升;低档商品比重下降,中高档商品比重上升;副食比重上升,生活必需品消费的比重下降,旅游、文化、娱乐等消费的比重上升。同时居民消费的层次性、多变性、个性化及消费的国际化趋势明显,生存性消费比重下降,闲暇性、享受性消费比重上升。这就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商贸流通的行业结构、业态结构、经营结构、商品结构等,以适应城市居民消费需要的方便化、高质化、多样化的要求,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3.优化城市商贸流通结构有利于促进城市工业化进程。城市是实现我国工业化的基地和主要阵地,这也是由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决定的。城市的产业结构是以非农产业为主体,是工商业集中所在。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加快城市化,必须有一批工业生产中心城市不断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城市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从历史上看,英国的商贸业一直十分发达。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借助于商业贸易的市场开拓能量,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占了世界的一半。由于重视商贸业发展,英国工商业城市迅速增多和扩张,到192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达77%,成为最先完成城市化的国家。美国城市化率最初也很低,1790年城市化水平仅为5.1%,到1840年时也仅为10.8%。第二次产业革命后,美国的商贸业发展出现了高潮,一批工商业城市出现,城市化比重也逐步上升,1890年城市化率达到35.1%,1920年达51.2%,到1970达到73.6%。
优化城市商贸流通结构能有效促进城市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商贸业不仅促进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而且通过商贸业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生产中心城市。如美国商贸业的发达形成了生产资源配置市场化,形成了商品及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全国化,从而冲破了行政区划障碍,使工业生产布局出现了合理的城市分工,借助于发达的流通业和畅通的流通网络,各个城市的工业生产也都极富特色,如匹兹堡是钢铁生产中心城市,底特律是汽车生产中心城市,西雅图是飞机制造中心城市等。商贸业在促进城市工业专业化方面的这种作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早已指出的,“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近郊以外地区通商的扩大……城市彼此发生了联系,……引起了各城市间在生产上新的分工,在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工业部门占优势。最初的地域局限开始逐渐消失”。
从我国浙江省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来看,合理的商贸流通和专业化的商品市场结构正是加快工业专业化生产的重要动力和条件。义乌、宁波、温州等城市正是通过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渠道、专业化的原料和生产零部配件市场、集中交易的产地批发市场、遍布各地的专业化经销渠道和网点,实现了同一产品生产链各环节的专业生产分工与协调,从而形成专业化、社会化和协作化程度极高的空间产业集群效应,形成了小商品、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从而使当地成为全国性的服装、小电器、小五金等商品生产基地和贸易基地,如温州市一年出口到欧洲的打火机就达到15亿多只。义乌市、宁波市生产的名牌产品和当地举办的商品交易会也越来越多地吸引了全球各地客商。
商贸业还通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农村人口的非农化来促进农村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原料与劳动力后备力量和市场需求。马克思说:“大工业的首要前提,是把全部农村纳入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的生产”。通过商贸流通业,可促使农村自然经济不断解体而日益商品化,通过商贸业和工业发展也扩大了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正如列宁指出的“每一座城市,每一公里铁路,都把农民经济拖到商业和资本主义周转中去”。城市商贸业的这种作用已为沿海新崛起的城市的经验所证实。深圳市是由一个渔村小镇发展起来的大城市,短短20多年,因享受开放特区的政策优惠,日益扩大的人流、商流、物流使之逐步由一个贸易小镇变为一个商贸旅游业中心城市,再由一个商贸城市演变为工商业发达的名城,2000年深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38亿元,其中商贸业增加值占GDP的17%,占第三产业的37%。目前深圳正成为中国的高科技工业生产中心城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生产逐步趋于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这就要求商贸流通不仅在网点和从业人员上适应商贸流通总量增长的需要,而且在商贸流通结构上也要优化,在数量、构成、布局上科学、多样、适度,才能适应工业品的多品种、小批量、快变化的特点。
4.优化商贸流通结构能有效地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商贸流通结构优化,是商贸流通要素——人、财、物优化组合的具体表现,这种结构能适应生产规模和消费结构的需要,使流通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极大地提高流通生产力的利用效率,能做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佳产出的效果,实现较高的商贸流通效益,这既为自身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又能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
商贸业对城市发展提供的资金积累首先表现在通过流通功能实现城市工业生产企业创造的价值与剩余价值。在市场经济下,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剩余价值中,包含着利润、税金,这是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来源之一,但工业产品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流通业,如果产品无法通过流通环节进入消费领域,产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如果商品没有按照它们的用途,在一定时期内,进入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换句话说,如果它们没有在一定时间内卖掉,它们就会变化,并且在丧失作为交换价值承担者的属性”。这样工业产品无法实现最后一次“惊险的跳跃”,不但会成为无效供给,而且会占用更多的资金,也会使工业生产创造的利润、税金无法得到真正的最终实现。而搞活了产品流通,就会使工业产品价值包含的利润、税金得以最终实现,就能保证城市工业为城市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相反,如果流通不畅,工业产品销售受阻,工业资金占用过多,周转失灵,这样还会分散和挤占城市的发展资金。
商贸流通业对城市发展提供的资金积累,还表现在商贸流通业自身为国家提供的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如2002年长沙市批零商业、餐饮、服务业共完成税收21.1亿元,占全市国地两税收入的20.8%,实现地税收入11.37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的34.9%。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新兴流通产业的发展,流通产业为城市发展提供的资金积累还会增加。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流通产业加快流通节奏,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加快产业资本循环,减少流通环节资金占用,既做到死钱变活钱,又做到钱少变钱多,从而提高整个城市流动资金使用效率。如发达国家由于流通业发达、流通秩序规范,商业企业资本一年周转达20多次,工业资本一年周转也达6~8次。发达国家流通业发达,特别是物流业发达,借助现代技术,实现了马克思关于“用时间消灭空间”的预言。如1990~1998年美、德、日三国工业制造业库存额平均占销售额比重为1.3%至1.5%。相反,我国流通业滞后,新型流通业态比重小,流通秩序混乱,大大增加流通交易成本。近几年来国有商业流动资本一年平均周转2次左右,国有工业企业流动资本周转只有1.2次,企业产品库存占有资金大,从1998年起,我国工业品库存额超过3万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36%以上。如果我国产品流通状况有根本改观,加速了周转,就等于为工业化多增加几百亿、几千亿甚至是上万亿的投资。这说明,流通业在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5.优化商贸流通结构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与城市竞争力至关重要。综观城市发展史,没有商贸业的发展就没有城市的繁荣,城市也就可能变成“一片孤城”和“死城”。城市居民的商品性消费需要商贸业,城市经济辐射功能、集聚功能离不开商贸业,城市要成为工业生产中心更离不开商贸业。聚集的城市人口为工业生产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城市工业的产品作为商品,它的出售需要有商业作媒介,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要以商业为条件,这是不言而喻。”
总之,优化城市商贸流通结构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一步转换观念,改变和扬弃轻视流通的传统观念,将商贸流通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近年来,上海市、天津市、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武汉市、郑州市、西安市、长春市、重庆市等都把商贸流通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广东省人民政府2001年12月在深圳专门召开了全省商贸流通工作会议,10多位省级领导出席会议,共谋新世纪振兴广东商贸业大计。而作为内陆省会城市更应注重从更高的战略起点来谋划入世后的商贸业发展。要加大流通业的投入,加快流通人才的培养与集聚,加快流通业的硬件建设与软环境改善;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商品市场,注重打造辐射力强的城市商业圈;要优先发展新型流通业态,调整商贸流通产业结构;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靠科技兴贸,不断提高流通管理现代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总之,经过努力,应当使商贸流通业成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优势明显、功能强大、辐射有力的支柱产业,成为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火车头。
二、优化城市商贸流通结构的内容
商贸流通结构是指商贸流通活动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经济联系。它包括商贸流通主体之间、商贸流通客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经济联系。优化商贸流通结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优化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业态结构、网点空间结构、商贸流通组织结构、商圈结构、商品结构、技术结构、内外贸结构等。
1.优化城市商贸流通主体所有制结构。商贸流通主体所有制结构是指构成商贸流通的行为主体对财产的占有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包括各种商贸流通经济形式的性质、特征、彼此关系和数量界限。第一,性质——指所有制整体结构的社会属性,是以生产资料的归属或占有形式作为判断的标准。在流通领域主要表现为所占用的商品资金、货币资金、固定资金及其它物质资料归谁所有;第二,地位——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又表现为主体与从属关系、主导地位和辅助地位的关系;第三,数量界限——各种所有制形式所占的比例及其变化趋势。数量变化可能引起主体地位的变化,从而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我国现阶段城市商贸流通主体的所有制已呈“八仙过海”之势,包括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以及劳动者个体经济。
2.优化城市商贸流通行业结构。商贸流通行业结构是指商贸流通内部各种专业经营行业之间的构成和比例关系,主要是指商业、餐饮业、服务业、修理业四大行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商贸业内部各种批发商、零售商、出口商、进口商等的构成及相互关系。其中每一类商业又由不同的经营行业构成,如零售商业内又可按不同商品种类分为食品零售商、药品零售商、服装零售商、鞋帽零售商、家电零售商等等。它是流通生产力的行业构成和专业分工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商贸流通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内容。城市商业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不断细分化,新的商业行业将越来越多。
3.优化城市商贸流通业态结构。城市商贸流通业态结构是指商贸流通业各种经营业态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经营业态是指商贸流通业为有利于销售商品和获取盈利而采用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又有明显特性的企业组织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具体形态。如从经营方式的角度看,就有百货商店、自选商场(超市)、购物中心、专业商店及无人售货柜等形态。从零售业组织形式看,又可分为单个商店、连锁商店、特许经营店、租赁经营店、垂直销售系统商店等。人们一般把百货大楼、综合商店、小商店等传统经营方式称为传统业态,把超市、连锁店、仓储商场等称为现代业态。
4.优化城市商贸流通网点空间结构。城市商贸流通网点空间结构是指商贸流通企业及经营网点在地域上的布局和关系状态,具体包括城市网点空间结构、农村网点空间结构,以及城乡网点的比例和配置。其中城市商贸流通网点结构指在一个城市空间范围内各种商业网点在城中心、主城区、城市边缘区、城郊区的不同分布和组合状态。商贸网点结构状况既反映了流通生产力的布局,又体现了流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5.优化城市商贸流通组织结构。商贸流通组织结构包括商贸流通企业组织、商贸流通行政管理组织、商业行业中介组织的相互构成及其关系。其中城市商贸流通企业组织结构是基础,商贸流通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流通企业的相互比例关系及其组合状况。按流通企业规模划分,有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结构;按专业划分,有综合型、专业型、混合型流通企业;按发展水平分有现代企业、传统企业等。
6.优化城市商圈结构。商圈是指商店或市场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它是以商店或市场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构成一定的辐射范围而形成的,包括三部分:核心商圈、次级商圈和边缘商圈。商圈可分为:城市商圈、农村商圈;批发市场商圈、零售商店商圈等。各种商圈有一个合理的边界范围和辐射半径,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上述商贸流通结构的这些内容,有内在关联性,如业态结构同规模结构紧密相联,百货店一般规模较大,而便利店一般是小型店铺。特别要指出的是商贸流通同生产、消费、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没有健全的批发结构,工农产品是很难顺畅流向零售和消费领域的。消费水平和经济结构是商业的行业结构、商品结构、业态结构等的经济基础。城市商贸流通网点空间结构是同城市交通状况互动的重要因素。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及其各种结构状况是金融业发达的必要条件。总之,商贸流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在国民经济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优化城市商贸流通结构的要求
商贸流通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协调、空间配置、聚合状态及联系方式的科学合理就是商贸流通结构的优化。商贸流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时点、不同的发展地点上都有不同的优化内容,其主要表现是:
1.城市商贸流通结构的科学化。主要是指商贸流通结构的形成既反映了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又体现了商业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本质特点。例如,批发与零售结构的科学化,既有利于商品迅速地由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又有利于商品迅速地从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从而有利于加快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正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也是社会生产消费客观规律的要求。此外,商贸主体所有制结构、商业企业组织结构、商业网点布局结构都有一个遵循客观规律要求的问题。
2.城市商贸流通结构的合理化。结构合理化也是结构的均衡问题,在商贸流通结构上的反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商贸流通业内部比例的协调问题,其次是商贸流通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比例协调的商贸流通结构,一方面应当不存在商贸业明显的超前发展与滞后发展问题,因为无论是超前发展还是滞后发展,都表明商贸流通业与生产发展状况和市场消费需求所要求的发展比例不相适应,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比例协调的商贸流通结构,更不会存在发展过多或过少的问题。过多的发展说明是一种雷同的、盲目的发展,不仅会导致行业内的过度竞争,而且还会极大地影响整个商贸流通结构系统的资源转换效率和产出能力。另一方面,比例协调的商贸流通结构还包括其内部比例关系能相互协调适应。
3.城市商贸流通结构的高度化。商贸流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商贸流通产业结构随着生产结构、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向更高一级演进的过程,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商贸流通结构在需求拉动、科技推动、竞争促发等动因作用下的演进过程,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针对现有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而言的。
商贸流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商贸流通结构的合理化为商贸流通结构的高度化提供了基础,而高度化则推动商贸流通结构在高层次上实现合理化。结构的合理化首先着眼于商贸流通发展的近期利益,而高度化则更多地关注结构成长的未来,着眼于商贸流通发展的长远利益。因此,在商贸流通结构优化的全过程中,应把合理化与高度化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以商贸流通结构的合理化促进商贸流通结构的高度化;以商贸流通结构的高度化带动商贸流通结构的合理化。在商贸流通结构的合理化过程中实现商贸流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在商贸流通结构高度化中实现商贸流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商贸流通结构的优化。
4.城市商贸流通结构的高效性。商贸流通结构的高效性,具体表现在高效率和高效益上。商贸流通系统是商贸流通诸要素有机结合的整体。结构优化下的商贸流通主体之间在相互利益关系一致的条件下,通过协作、管理、契约、拥有等多种方式建立起了“长期性交易关系”,形成了利益的共同体,使各自的要求趋向一致,从而减少了由于利益矛盾冲突而引致的商贸流通交易成本的不正常上升,大大降低了商品交易成本,减少了贸易摩擦,有利于提高商贸流通的效率。同时,结构优化的商贸流通,借助新型的流通组织、先进的流通业态、发达的金融制度、高效的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媒介作用,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效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