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爱玲 山东省栖霞市实验中学 265300
一、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寻找突破口
造成学困生的成因很多,可能是来自社会上的,也可能来自学校或者家庭,或者自身的原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归为“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
前苏联教育家赞克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近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为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家庭、社会和教育本身。一个好的教育导向,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会引领整个社会积极向上地发展;而如果教育急功近利,就会造成教育的缺失,也就诞生了学困生。其实,每个人的智力差不多,关键得有适合的教育方法。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思想抓起。我认为,如果一个人非常想去做一件事,一定会竭尽全力。所以必须调动其积极性。
我班曾经有一个叫赵晓鹏的同学,学习中游偏下,上课不积极思考,下课也总是小打小闹。按照我对他的观察,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我决定查找原因。原来他曾经受过打击,所以才有些自暴自弃。了解情况后,我采取了帮助感化的方法,充当着一个好朋友的角色,使他逐渐建立了自信心,后来考取了奥班。
二、制定详尽的提升计划,因材施教
“自信是成功的开始”,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来自于自信心的力量。所以,要转化学困生,关键要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制定计划时,要因材施教。
为了使学困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他们能够完全回答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回答、踊跃发言,在回答正确后,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二是在课后多找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症结所在,从最好的侧面来建立自己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是一定能够成功的。
1.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
要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全面调查,认真排查“学困生”现状,按学习、行为规范、思想动态、家庭等学困状况排查分类,建立个人档案。
2.强化跟踪流程管理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实行跟踪调查反馈制度,建立“学困生”转化情况记载簿,建立学困生流程管理记录,对其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成长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及时鼓励与引导,扬长避短,防微杜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注重方法,开展活动
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帮扶教师要注重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困生”,教师要真心爱护,要与之“心连心”、交朋友,充分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坚持多鼓励、多正面引导,切忌歧视、放弃。对学困生,教师要念好“三字经”,即:立足于“鼓”,着眼于“拉”,着手于“帮”。要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困生”的恐惧心理或逆反心理。
4.因材施教,重视学习辅导
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对“学困生”进行分类教育、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的学困原因都不尽相同,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根据需要经常给他们开小灶,着力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和成绩。
5.发现闪光点,让学困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坚持“五个一点”,即:多一点爱心,多一点鼓励,多一点点拨,多一点表现机会,多一点思想交流。在转化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提出分阶段的要求,对“学困生”中进步快、某一方面表现突出者要及时表扬鼓励,让“学困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6.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潜力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一个家庭的肯定也往往是孩子成长的巨大动力。所以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进步要及时地反馈给家长。为了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良好配合,我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与他们的家长沟通交流,在沟通与交流中统一、完善对孩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另一方面,我经常与他们的家长进行电话联系。如我班曾有一个叫于双恺的,数学困难。我在转化他的同时,及时地告知他们的家长,一同分享其中的快乐。当其学习稍有退步时,就尽快地询问他的家长,了解其中的情况,剖析其中的原因,交换看法和意见。果然,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下,这个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有了明显的转变,最终考上了高中。
总得来说,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大工程。“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实践我们还停留在表面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高。教师需长期不懈地坚持,在思想上、行为上、课外课内多下苦功夫。对于这个小课题的开展,还需要更多的实践。
论文作者:邹爱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3
标签:学困生论文; 自信心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他们的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