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元代的内部审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元代论文,内部审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元代最具有权威的审计活动,应当说是御史台监察御史对各级官府的经济监督。除了监察御史执掌审计权力之外,元代的许多官府都设有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官员,对本部门经管的经济事项进行审计监督。这些内部审计机构,有的是承袭前朝的,也有的是自创的。兹据史料对元代的审计科、监支纳、照磨官分述如下:
一、审计科
元代初期,掌管全国经济命脉的户部下设了一个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科。对于这个审计机构,《元史》、《新元史》均无记载,然而在元人的著述中可见审计科的一鳞半爪。元代富大用《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十二《户部分掌·旧审计院》中,提到元代在户部下设置了审计科:“元户部令史分掌名头有审计科”,这是说户部官员令史分管的部门有审计科。该书还记述说:“审计科审计天下见在钱帛可支年月”,据此可知元代审计科的主要职责是对钱物的支出进行审计监督。
另一位元代官员王恽在《秋涧集》卷八十一中,是这样记述审计科的:元代的燕京(今北京)路宣抚使徐世隆说,旧日户部下设审计科,负责查核每年财政收入是多少,经费支出是多少。总之,元代统治者在建国初期,借鉴了南宋朝廷设置审计院的做法,在户部之下设置了审计科。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又匆匆裁撤了这个审计机构。由于相关史料缺乏,我们很难详细地了解元代审计科的机构设置、审计职责、审计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了。
二、监支纳
元代沿袭了金代的机构设置,在各粮仓设置了监支纳一职。关于监支纳的职责,《元史》中没有记述,笔者认为,这个官职称谓的含义非常明确,监支纳就是开展粮食收支专项审计的内部审计官员。据《元史》卷八十五载:京师二十二仓,“每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二员,从七品;副使二员,正八品。”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分析出这么几点:首先,各粮仓的大使、副使是负责粮食收支和保管的官员,监支纳是对粮食收支实施审计监督的官员;其次,监支纳的行政级别是正七品,高于仓大使的从七品、仓副使的正八品,这一点很重要,有利于树立审计权威,减少开展审计公务时来自内部的阻力。再有,监支纳只对本仓的粮食收支实施审计监督,所以是内部审计官员。
三、照磨官
元代许多中央机构和地方级别较高的官府,设置了照磨官,这是元代在职官设置方面的首创。元代照磨官的职责是实施审计监督。元代照磨官的行政级别较低,一般是八品或九品。照磨官的办公场所称为照磨所,受照磨官领导开展审计公务的人员称为典吏,根据审计业务量的大小,照磨官手下都配备几名典吏。按照我们现在的审计理念看,元代的照磨官根据其隶属的机关不同,有的照磨官属于外部审计官员,有的照磨官属于内部审计官员。比如御史台的照磨官是属于外部审计官员,而户部、工部的照磨官则属于内部审计官员。此外,有些照磨官是兼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