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现代家庭美德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德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美德是美好的家庭伦理道德,所谓美好的家庭伦理道德就是符合当代伦理精神,继承传统伦理的优秀品质,适应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现代家庭伦理文化。现代家庭伦理文化的主干内容有:婚姻及夫妻伦理;父(母)子(女)伦理;兄弟伦理;个人家庭与社会国家的伦理;个人家庭与亲朋的伦理;家风及家庭精神生活方式等。建设家庭美德,就是用符合现代进步文明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家庭的建立和家庭内部伦理关系及家庭成员与社会和国家的伦理关系,在实践上形成新时代的家庭规范,从而实现家安人和,社会文明稳定,国家繁荣昌盛。
1.建设新时代的婚姻伦理
(1)婚姻乃人之大伦,是夫妇关系建立之道。 婚姻的两大作用和功能,一是“别夫妇”“明父子”;二是婚姻的性质形式,婚姻的品质决定夫妇伦理关系的性质及夫妇关系的品质。婚姻的第一个作用和功能“别夫妇”“明父子”是婚姻制度形成的原始功能,是建立家庭社会伦理关系的始初程序。《诗·郑风》指出:“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礼记·婚义》指出:“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白虎通》指出:“同姓不得相娶,皆为重人伦也”《中庸》指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孟子·腾文云》篇指出:“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明友有信”这些都是说通过婚姻制度和婚姻程序使“夫妇有别”,各夫有各妇,才能明确父子关系,实现“父子有亲”。夫妇无别,就是群婚,人不知其父只知其母。婚姻乃夫妇之道,就具有“别夫妇”“明父子”的功能。古人创造姓氏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同部落同血缘者结婚,造成人伦无序。当代婚姻仍然存在这种“别夫妇”“序人伦”“明父子”的功能,也具有防止近亲结婚的功能。婚姻法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和禁止三代以内直系和傍系近亲通婚,否定了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和近代一夫多妻制,更明确了近亲不婚的规定,否定了传统的表兄妹通婚的习俗。
(2)婚姻性质和形式也决定了夫妇关系的性质和品质。 传统封建性质的父母包办婚姻和这种婚姻的结合形式结成的夫妇没有感情基础,夫妇伦理关系是一种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女人“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家庭中妇女也无财产处置权和继承权,妇女受着夫权、神权、族权、政权四大绳索的束缚,没有独立人格。当代婚姻法规定了婚姻的自由自主原则,反对任何人干涉他人的结婚和不结婚的自主权利。婚姻自由权利包含了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任何人不得干涉丧偶和离异者的再婚和不再婚。这种当代自由自主的婚姻体现了当代婚姻伦理和道德,也体现了婚姻的性质是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性质。这种婚姻的夫妇关系是以双方独立人格为基础的关系,双方具有人格的独立和平等。
(3)婚姻以爱情为灵魂是当代婚姻伦理道德的最高要求。 恩格斯在《国家·家庭和私有制的起源》中说,婚姻以爱情为基础才是道德的,只有保持了爱情的婚姻才是道德的。这是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对人是一种压制,其性生活也是低级的肉体需要。只所以说爱情是婚姻在伦理上的最高要求,是因为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并不高,很多人的婚姻的建立还不得不权衡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等非感情因素。
(4)婚姻是管理两性结合的一种社会制度, 婚姻一经成立就受到法律的保护。婚姻当事人既具有法律赋予的独立人格,也具有法律赋予的权利、责任、义务。这也是当代伦理的要求。
(5)夫妻关系的本质是建立在两性自然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夫妻关系有四大内容:一性结合与生育关系;二物质生活关系;三法律关系;四感情与精神生活关系。这四大本质内容决定了夫妻关系是两性结合的自然关系为基础社会关系。夫妻关系依法律建立也依法律解除依法律处理二者关系。四大内容处理完满的就是符合伦理要求的美满的夫妻关系。四大内容那一项的缺损和不完满,都会影响夫妻关系,严重者就会因此而冲破婚姻外壳。归纳所有夫妻冲突和离异诉因,都离不开在上述四大内容上的严重不足和冲突。夫妻关系四大内容的处理方式反映着夫妻的人格品质,道德水平,感情投向。当代社会夫妻伦理的要求是,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忠实、守法、合和、进取。封建的夫妻关系是家庭专制“三纲六纪”束缚下的静态平衡关系。在现代社会夫妻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要求双方合和进取。合和包括协作互助关系,进取包括支持个人发展、能力提高、事业进步。夫妻以爱为其关系的灵魂,但爱也要讲究尊重、理解,合和进取。不能因爱而限制对方的发展进步。
(6)放弃婚姻和夫妻间的“男强女弱”模式。
婚姻和家庭的“男强女弱”模式是男权社会的产物,现代社会女性的历史形成的依赖心理仍然存在,仍然希望配偶在能力、学历、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各方面强于自己。男人也怕女人各方面强于自己比较难处。男应强女应弱这是一种贯常的伦理意识,其在现代婚姻中的片面性在于:其一这不是决定爱情的因素,无爱情的“男强女弱”模式的夫妻很多;其二“男强女弱”是个人标准上的评价和要求,实践上是强者非强,弱者非弱;其三,现代社会生活的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从功利上评价,此时“强”者彼时则不“强”,此时“弱”者,彼时则不“弱”,婚姻不能跟着动荡,也产生“市场”化指向。其四,妇女解放意识中应当剔除性别依赖意识和把自己的生活幸福及命运寄托于婚姻对象上的意识。这种性别依赖意识下的理想会落空。
2.建立长动有序孝老爱幼的父母与子女的伦理关系。
长幼有序,父慈子孝是中国家庭的优秀伦理传统,剔除传统中的封建内容扬弃继承这一传统品质,有利于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
(1)建立人格平等长幼有序的代际关系。 父子关系在古代和现代都是重要的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古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伦理秩序是从人的家庭血缘人格推向社会人格。现代伦理要求将社会法律人格推向家庭。子女一出生就具有法律人格和公民法权,而不是私物。父母是养育和监护人,不能违法处置子女。但子女具有独立法律人格并不意味着可以长不长幼不幼,长幼无序。长幼有序是有教养的表现,是中国礼仪传统中的优秀成份。欧美式的子女直呼父母祖父母名字和当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至上不分长幼的现象不利于家庭教育,也不符合中国的优秀传统。长幼有序必须强调长幼之间的礼貌形式,先后、尊谦。在家庭中长幼有序的孩子在社会和学习工作单位也是一个尊敬老人,尊敬师长有礼貌有教养的人。这种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支持作用的可依赖的成员。
(2)建立双向养育,孝老爱幼的代际关系和现代孝道。 双向养育“父慈子孝”是中国优秀的代际伦理关系和传统。在养老社会化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国仍不应放弃父母与子女的双向养育关系,即使在社会有能力完全承担养老的责任的情况下,子女承担老人的赡养照顾责任和义务也是对社会养老的补充。子女对老人的关怀照顾其意义和作用是再完备的社会福利也不具有的。我国婚姻法等涉及到家庭的法律条文对父母与子女的双向养育照顾关系作了规定,父母有抚养子女的责任义务,子女有赡养老人的责任义务。违者就有遗弃和劣待罪。这是长幼之间法律人格和责任义务的统一。
古代“孝道”的内容较多,包括尊、遵、敬、顺、养、奉、服、受、爱惜自身及包括为长者隐等。孔子谈孝一是养老,二是关怀老人的精神愉悦。说将孝理解为只是养老,而没有精神思想上的关怀,如同养一动物。这是今天仍应继承的思想。剔除“孝道”的封建内容吸收孔子谈孝的那两点思想对我们建立现代孝道是十分重要的。
3.继承家教传统建立良好的现代家教。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国家庭的优良传统。传统家教特别重视德育和人生教育这是我们应当继承发扬的优秀家庭文化。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学校教育一样,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重点应是德育和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当代教育的结构体系,三者既缺一不可,而且各有不能替代的作用和效果。家庭在智育教育上有极大的缺陷,必须由学校担任主要的智育功能,家庭智育只能对学校智育起辅助作用,如学前智力开发,学校课程的家庭复习练习等。而家庭德育却起着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没有好的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教是不起作用的。古人言:“子不教,父之过”子女学坏家长的责任是推脱不了的。说明德育在家教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目前家庭教育普遍重智轻德,他们不清楚德育是统帅,没有德育也没有智育,德育助长智育。一个孩子怕苦怕累贪图享受,自私自利胸无大志,没有意志力的培养锻炼,没有责任感,是很难把学习搞好的,聪明也不会用在正处。
家庭德育包括正确的人生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以及心理品质的健康教育。三者又不可分。人生教育也是人的社会化教育。包括幼时的识事识人识物、语言、礼貌、卫生、生活技能、人际关系处理、人生态度、生活态度、理想、社会知识、人情世故、社会公德法律知识等教育。如果一个成人少时的人生教育或社会化程度不够,他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就不会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际关系。会出现一个成人总在犯孩子式的错误的现象,俗话说:“没有教养”或“不懂人情世故”的现象。有的会表现得畏畏缩缩怕与人交往。有的则表现为思想极其幼稚等。总的是不能与人和社会相容。俗话说的“少年老成”,即是年少而懂世事,具有了社会化。社会公德教育也是子女的人生教育之一和社会化过程,也是教育人如何在社会上成为一个有道德文明的人。人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生的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人生理想和人生设计。子女平时不自觉地要受到家长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如有的家长的拜金主义观点,权力至上观点,消极颓废观,宿命观、无所作为的观点,沉醉于玩乐赌博,或虚荣等都对子女的人生观有不利影响。古代的儒家人生教育重在读书做官。当代人生教育应当重在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有贡献的人,有奋斗精神创造精神的人,使生命有理想有价值。这种教育在家庭和学校都十分重要,其必要性也十分突出。据日本一社会学家的调查,日本进入富裕社会的今天,产生了许多“四无”青年,这些青年无力气,无关心、无责任、无感动。是一些生活富裕,娇生惯养,不能吃苦耐劳,养尊处优、思想空虚的青年。没有责任感对社会冷漠。这种现象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应该引起重视。日本社会学家千石保1987年的一份报告说他曾对“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不工作也能愉快地生活,那么你想玩,还是想工作?”的问题,在许多国家作过调查。20年前,在日本回答:“想玩”的不到1%,在美国回答:“想玩”的不足3%。然而在1983年在11个国家的调查,玩派比率最高的是瑞士达39.8%,日本为19.8%;美国为21.8%。1987年日本的玩派上升为26%。中国目前虽处在发展阶段,生活设法与日美相比,但据千石保的调查,中国的玩派竞高达49.8%,为世界最高。看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已是中国严重的社会病。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不引起警觉。抱享乐主义生活态度的人太多,社会就会出现危机和崩溃。
人生教育与心理的健康教育也有密切关系,只重视子女的身体的健康,不重视心理健康,也会影响人生道路。思想品德与心理关系紧密,自私必然带来偏狭忌妒。常须注意纠正的在青少年易发的心理品质是自卑、偏狭、忌妒、狂傲、忧预、狐独。尤其是在性发育过程中,也伴有急剧的心理发育。脆弱性十分突出。
家庭的劳动教育也是具有人生意义的教育。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勤劳吃苦是做人的最宝贵的品质。
家庭的美育教育,如引导好要比学校有更多的机会。家庭依条件可以给子女提供学习音乐绘画文学艺术及欣赏的条件,同时在家庭的电视广播接收和家庭美化等文化活动中都有教给孩子美的欣赏,培养对美的感受性的机会。美育也极大地有利于丰富感情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作用,有利于人格全面发展。
4.树立爱家与爱国相统一的伦理意识
古代忠孝一体的伦理思想产生在家国一体结构的以家庭家族统治为基础的社会。“忠孝”是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上的伦常政治思想中最核心的伦理原则。它涵盖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伦理关系。
当代社会结构虽然已不是农业社会的家庭、家族与国家一体化结构的社会,但是家庭与国家仍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国就没有家,家庭的发展依赖于国家经济化文的发展,也依赖于每个家庭及成员对经济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家庭的安定幸福寄托于国家的安定富强。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是有区别的又是一致的。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家庭与国家都是一对伦理关系,这一伦理关系的道德要求在当代只能是爱家爱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家庭成员要有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