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Cl和Na2CO3对盐地碱蓬和玉米胁迫效应的比较研究

NaCl和Na2CO3对盐地碱蓬和玉米胁迫效应的比较研究

陈冠宜[1]2011年在《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对NaCl和Na_2CO_3抗性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盐地碱蓬(Suaeda salsa L.)和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NaCl和Na_2CO_3处理对二者种子萌发率及萌发阶段幼苗的生长状况、幼苗的生理特性、活性氧清除系统、光合特性以及PSⅡ光化学特性的影响,从而探讨NaCl和Na_2CO_3胁迫对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的伤害以及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的光合特性。结果如下:1.NaCl和Na_2CO_3对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种子萌发率、萌发阶段及幼苗期生长状况的影响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的种子萌发率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种子的萌发率在NaCl胁迫下的下降趋势明显大于在Na_2CO_3胁迫下的下降趋势。证明了渗透胁迫,而不是pH值因素,是影响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种子各自萌发率的主要原因。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在萌发阶段和幼苗期的生长状况随着NaCl和Na_2CO_3浓度的升高而变弱。盐地碱蓬受Na_2CO_3胁迫明显高于NaCl胁迫,而小花碱茅受NaCl胁迫明显高于Na_2CO_3胁迫。2.NaCl和Na_2CO_3对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在NaCl和Na_2CO_3胁迫下,随着盐碱浓度的升高,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叶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不断增加。在NaCl胁迫下,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叶片中的MDA含量的增加幅度小于在Na_2CO_3胁迫下的增加幅度。表明Na_2CO_3对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的胁迫更大。3.NaCl和Na_2CO_3对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在NaCl和Na_2CO_3胁迫下,随着盐碱浓度的升高,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NaCl胁迫下,盐地碱蓬叶片中的SOD活性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00mM时达到最大值,且较CK升高显着,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盐地碱蓬在200mM NaCl处理下生长最好的原因与活性氧的清除有关;小花碱茅叶片中的SOD活性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在Na_2CO_3胁迫下,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叶片中的SOD活性随着Na_2CO_3浓度的升高下降趋势都很明显。4.NaCl和Na_2CO_3对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叶黄素循环的影响盐地碱蓬在NaCl处理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叶黄素脱环化程度(DPS)先下降后升高,而且在300、400mM NaCl条件下均明显上升。在Na_2CO_3胁迫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叶黄素脱环化程度(DPS)逐渐升高,且75、100 mmol/L Na_2CO_3升高显着。小花碱茅在NaCl处理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叶黄素脱环化程度(DPS)逐渐升高,且400mM NaCl条件下上升显着。在Na_2CO_3胁迫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叶黄素脱环化程度(DPS)逐渐升高,且75、100 mmol/L Na_2CO_3升高显着,表明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能量耗散在盐胁迫下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5.NaCl和Na_2CO_3对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叶光合放氧速率的影响在NaCl和Na_2CO_3胁迫下,随着盐碱浓度的升高,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叶片的光合放氧速率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盐地碱蓬在NaCl处理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光合放氧速率先升高后下降,而且在400mM NaCl条件下明显下降。在Na_2CO_3胁迫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光合放氧速率逐渐下降,且100 mmol/L Na_2CO_3下下降极显着。小花碱茅在NaCl处理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光合放氧速率逐渐降低,200、300、400mM NaCl条件下较CK下降显着,且400mM NaCl时下降极显着。在Na_2CO_3胁迫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光合放氧速率逐渐下降,且75、100 mmol/L Na_2CO_3下降显着。二者相比较,盐地碱蓬的抗盐性强于小花碱茅,而抗碱性方面小花碱茅要弱强于盐地碱蓬。6.NaCl和Na_2CO_3对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盐地碱蓬在NaCl胁迫下,Fo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Fv/Fm先增加后降低,二者变化不明显,表明在NaCl胁迫下,盐地碱蓬的光合作用中心并没有受到破坏,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基本没受到影响。在Na_2CO_3胁迫下,Fo随着碱浓度的升高不断升高, Fv/Fm不断降低,且75、100mM Na_2CO_3时较CK变化极显着,表明在较高浓度Na_2CO_3胁迫下,盐地碱蓬的光合作用中心受到明显破坏,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下降显着。小花碱茅在NaCl和Na_2CO_3胁迫下,Fo随着盐浓度的升高不断增加,Fv/Fm不断降低,且变化明显。表明在NaCl和Na_2CO_3胁迫下,小花碱茅的光合作用中心受到明显破坏,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下降显着。7.NaCl和Na_2CO_3对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PSⅡ光化学特性的影响Wk表示K相可变荧光占(FJ-FO)振幅的比例,Wk升高表明反应中心受到损伤,在NaCl处理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盐地碱蓬的升高幅度小于小花碱茅的升高幅度。而在Na_2CO_3处理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小花碱茅的升高幅度较小。Sm表示从2ms到tFm时间内QA被完全还原所需要的能量,Sm降低表明反应中心的电子传递能力下降;N表示从2ms到tFm时间内QA的氧化还原次数,N降低表明电子传递能力下降,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降低;VJ表示照光2ms有活性的反应中心的关闭程度;在NaCl处理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盐地碱蓬Sm和N的下降幅度小于小花碱茅的下降幅度,并且VJ的升高幅度也小于小花碱茅;而在各盐度的Na_2CO_3处理下,小花碱茅Sm、N、VJ的变化幅度小于盐地碱蓬。盐地碱蓬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单位叶面积有活性的反应中心数(RC/CSo)先升高后降低,导致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o/RC),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耗散掉的能量(DIo/RC)和反应中心之间激发能的传递的参数(dVG/dto)先降低后升高,而小花碱茅随NaCl浓度的升高,RC/CSo不断降低,ABS/RC、TRo/RC、ETo/RC、DIo/RC和dVG/dto不断降低,且变化幅度比盐地碱蓬大;另外,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推动力(D.F.)盐地碱蓬的下降幅度小于小花碱茅的下降幅度。而在各盐度的Na_2CO_3处理下,小花碱茅反应中心各参数的变化幅度小于盐地碱蓬。从PSII的供体侧,受体侧和反应中心的各参数变化幅度可以推测盐地碱蓬的抗盐性稍强于小花碱茅,而盐地碱蓬的抗碱性要稍弱于小花碱茅。总之,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种子萌发率主要受到渗透胁迫的抑制,pH值对二者种子萌发的影响很小;通过对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幼苗期的生理指标和光合指标的研究发现盐地碱蓬的抗盐性要稍强于小花碱茅,而小花碱茅的抗碱性要稍强于盐地碱蓬。

曲元刚[2]2003年在《NaCl和Na_2CO_3对盐地碱蓬和玉米胁迫效应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别用不同浓度的NaCl和Na_2CO_3溶液处理盐地碱蓬和玉米幼苗,然后测定干重、根系活力、渗透调节能力的变化,离子、丙二醛(MDA)、氨基酸(AA)、有机酸(OA)、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等的含量变化,液泡膜H~+-ATPase(V-H~+-ATPase),液泡膜H~+-PPase(V-H~+-PPase)、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主要目的是了解在NaCl和Na_2CO_3胁迫下,两种植物幼苗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并探讨NaCl和Na_2CO_3对植物的胁迫效应的机理。 1 NaCl和Na_2CO_3对盐地碱蓬胁迫效应的比较 300mmol/L以下的NaCl能促进碱蓬的生长,而Na_2CO_3在浓度不很大时就能显着抑制碱蓬的生长。碱蓬在NaCl胁迫下根系活力变化不显着,但在Na_2CO_3胁迫下,碱蓬根系活力则显着下降。这些都表明,碱蓬的耐盐性较强而耐碱性较差,即碱害大于盐害。 NaCl、Na_2CO_3所共有的胁迫因素之一是Na~+毒害。在NaCl胁迫下,碱蓬的V-H~+-ATPase和V-H~+-PPase的水解活性都显着增强,从而提高了Na~+区域化的能力,这与碱蓬的高抗盐性是一致的。碱蓬在Na_2CO_3胁迫下,虽然V-H~+-ATPase的水解活性增强,但增加幅度小于NaCl处理,而且V-H~+-PPase的水解活性无显着变化,这必然限制碱蓬的N~+区域化能力的提高,从而使细胞质内的N~+含量远大于NaCl处理。在Na_2CO_3胁迫下,Na~+毒害大于NaCl处理是碱蓬不耐碱的原因之一。 碱蓬在Na_2CO_3胁迫下其叶中Na~+含量上升和K~+含量下降的程度均大于NaCl胁迫,使K~+、Na~+含量严重失衡,这是碱蓬不耐碱的另一个原因。另外,Ca、Fe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在Na_2CO_3胁迫下,碱蓬体内Ca~(2+)、Fe~(2+)下降的幅度也比NaCl胁迫大,这也与碱蓬生长受抑有关。 NaCl、Na_2CO_3所共有的又一胁迫因素是渗透胁迫。和NaCl处理相比,在Na_2CO_3胁迫下,有机物所起的渗透调节作用大于NaCl处理,这也许是碱蓬为适应高pH环境而作出适应性反应的结果。然而,植物用有机物来进行渗透调节所消耗的能量比用无机离子多得多,这也是在Na_2CO_3胁迫下碱蓬生长受抑的又一原因。 碱性盐所独有的胁迫因素是高pH值。植物对环境高pH的适应方式之一是在体内积累具有缓冲作用的酸性代谢物(如有机酸、柠檬酸、脯氨酸等)来进行体内pH的调节。但碱蓬在Na_2CO_3胁迫下有机酸含量反而下降,这可能与碱蓬的不耐碱性有关。碱蓬在Na_2CO_3胁迫下脯氨酸含量上升,所以脯氨酸应是碱蓬进行体内pH调节的一种缓冲物质。 碱蓬在NaCl胁迫下,SOD活性增强,从而加强了清除活性氧的能力,降低了活性氧的伤害作用。而碱蓬在Na_2CO_3胁迫下SOD活性下降,这就使细胞中产生的活性氧不能及时清除。活性氧增多,加重了对碱蓬的伤害,降低了它的抗碱能力。 综上所述,碱蓬的抗碱性远小于其抗盐性,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Na~+区域化能力的提高程度不大,离子均衡遭到严重破坏,用于渗透调节的能量较多,活性氧 山东陌力大学颀士研究生学企俗文清除能力减小等都有一定关系。2 NaCI和Na人O。对玉米生长和生理胁迫效应的比较 从整株干重变化看,NaO和NZ*0。均能抑制玉米的生长,而且在培养液中Na”浓度相同时,NZ*0。对玉米的抑制作用大于NaO,即对玉米来说也是碱害大于盐害。 NdiCO3对玉米的胁迫作用之所以大于N3CI与根系的变化关系密切,这一点从根系颜色和根冠比的变化上都可看出。 玉米无论在 NaCI还是 NaoO。胁迫下,Na+/K十比都升高,从而产生离子不均衡现象,使植物受害。而且不论在根内还是在叶内,Na。COs胁迫使 Na+/ K十比增加的幅度都大于NaCI胁迫,即产生的离于不均衡现象更严重,这是NdiCO。胁迫大于NaCI胁迫的原因之一。 玉米在NazCO。胁迫下,有机酸含量虽上升,但变化不大;脯氨酸含量虽然大幅上升,但脯氨酸的绝对含量太小。所以玉米通过有机酸和脯氨酸来调节体内pH值的能力是不大的,这可能与玉米的抗碱能力小有关。 在Na。*0。胁迫下,玉米的*/../*d大于NaO处理。这说明在NZ*0。胁迫下,玉米叶内的Na”含量己远大于根的拒Na飞力,因此NdiCO。处理对玉米的胁迫作用也大于NaCI处理。在NdsCO3胁迫下,玉米叶片内的 V-H“-ATPase和 V-H”-PPase的水解活性虽然也增加,但增幅小于NaCI处理的,这就限制了玉米Na十区域化能力的提高。在NdiCO3胁迫下,不但Na十区域化能力小,而且叶片内的Na十含量也大于NaO胁迫。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在NZ*0。胁迫下,细胞质内的*才含量一定大于NaCI胁迫,由此形成的Na十毒害也大于NaCI胁迫的。 玉米在 50 iiimOI/L NdiCO3胁迫下,渗透调节能力陡然升高,而此时N勾 培养液的渗透势却大于等Na“浓度的NaCI培养液。所以此时玉米渗透调节能力的增强,并不一定是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相反,却是因为细胞膜系统受到极度破坏,通透性增加,从而使外界离子被动地大量进人玉米体内的结果。 玉米在 50 mmol/L NaCI胁迫下,SOD活性增加,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增强,这是植物对盐渍环境的一种适应能?

曲元刚, 赵可夫[3]2003年在《NaCl和Na_2CO_3对盐地碱蓬胁迫效应的比较》文中指出在相同的Na+ 浓度 (如 10 0mmol/L)下 ,NaCl处理促进碱蓬植株干重增加 ,提高根系活力 ,而Na2 CO3处理导致植株干重减少 ,根系活力降低 ;与NaCl胁迫相比 ,Na2 CO3 胁迫下叶片内Na+ 含量上升和K + 含量下降幅度更大 ,叶肉细胞质Na+ 含量和叶内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更大 ,而V H + ATPase(液泡膜H + AT Pase)和V H + PPase (液泡膜H + PPase)增加幅度较少 ;与NaCl胁迫不同 ,Na2 CO3 胁迫下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活性不是增加 ,而是降低 ,与此相一致 ,MDA(丙二醛 )含量大幅度增加。上述结果表明 ,碱蓬对Na2 CO3 胁迫的抗性低于对NaCl的抗性 ,这可能与Na2 CO3 胁迫引起的Na + 、K + 离子严重失衡、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有关

李瑞利[4]2010年在《两种典型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应用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全世界拥有占土地面积约25%的盐渍土,同时土壤的次生盐渍化也日趋严重。近二十年来,关于植物耐盐机理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但是通常只考虑单一的盐胁迫(NaCl),而往往忽略了碱胁迫和盐碱混合胁迫。由中性盐(NaCl、Na2SO4)引起的胁迫通常称为盐胁迫,而由碱性盐(NaHCO3、Na2CO3)引起的胁迫通常称为碱胁迫。土壤中一旦含有HCO3-或CO32-,将导致土壤pH升高,则植物既受到盐胁迫,又受到碱胁迫。土壤盐化和碱化往往交织在一起,盐碱混合胁迫是盐渍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典型盐生植物为材料进行抗盐碱生理研究,对于揭示植物对盐碱混合胁迫的适应机制及盐渍土的生物学治理均具有重要意义。盐渍土改良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采用工程措施、化学措施和生物学措施。工程措施和化学措施见效快,但副作用也较大,如利用淡水洗盐,在洗盐的同时,除了可以把钠盐排走外,同时也排走了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如氮、磷、钾等);化学措施在排盐的同时还会带来二次污染;这两种措施的造价也比较高。而利用生物学措施,不仅可以避免这些缺点,而且同时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以典型盐生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为材料,将中性盐NaCl、Na2SO4和碱性盐Na2CO3、NaHCO3按不同比例混合,模拟出多种不同盐度和pH的混合盐,分别对种子和幼苗进行处理。种子部分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碱度的处理组对两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即均随盐度的增高发芽延迟,发芽率降低。(2)互花米草和盐地碱蓬种子在低盐度胁迫处理下萌发率较高,在短时间内种子迅速萌发;高盐度胁迫处理下互花米草种子和盐地碱蓬种子萌发率较低,发芽延迟;经胁迫处理未萌发的种子复萌后几乎全部萌发,表明在高盐渍化土壤环境中种子暂不萌发,待适宜条件下复萌,这样就可避免在高盐条件下幼苗的大规模死亡,这可能是互花米草和盐地碱蓬种子耐盐碱的一种机制。(3)多元回归表明,盐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决定性因素,pH值、缓冲量(代表碱度的指标)对种子萌发影响较小幼苗部分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较低的pH下,互花米草能够在所有盐度处理下存活,最高盐度可达600mmol L-1 ([Na+]=900 mmol L-1),表明互花米草具有很高的耐盐性;在中等的碱胁迫下能全部存活(pH≤9.56),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耐碱性。盐地碱蓬同样具有较高的耐盐性,最高盐度达360 mmol L-1 ([Na+]=480 mmol L-1)时仍能全部存活;盐地碱蓬具有更高的耐碱性,甚至在pH=10.40仍能全部存活。(2)互花米草和盐地碱蓬幼苗的相对生长率、相对根系活力及电解质外渗率等胁变指标均随盐度和碱性盐比例增加而加剧。此外,对于混合盐碱胁迫而言,盐胁迫与碱胁迫间具有协同作用。(3)互花米草和盐地碱蓬幼苗中Na+含量随盐度和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K+含量减少,表明这两种植物体内Na+和K+吸收存在竞争抑制。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随碱度增加也增加,表明游离脯氨酸不仅作为渗透调节物质,还可能用来平衡植物体内pH平衡。互花米草中可溶性糖含量随盐度和碱度增加而增加,但盐地碱蓬中却减少,表明可溶性糖含量与植物耐盐性的关系在不同植物种类中不同。(4)盐度、缓冲量、pH的综合是评价盐碱混合胁迫胁强的理想指标。本研究在天然盐渍土上,种植了包括盐地碱蓬及美国引进的新麦草等二十几种耐盐植物。经过3年的种植,其中盐地碱蓬(Suaeda salsa)、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高羊茅(Festuca elata)、指状格兰草(Bouteloua dactyoides)、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5种植物生长旺盛。为考察修复效果,选择种植耐盐植物样地和裸地(对照),对其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3年后,土壤容重明显下降,土壤湿度增加,有机碳、总氮、有效磷和钾含量增加,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增多,土壤脲酶、脱氢酶、β-葡糖苷酶活性升高,尤其在表层的0~20cm内。本研究结果证实了选用合适的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在盐渍土恢复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在大面积范围内推广应用。

李先婷[5]2013年在《盐胁迫对豌豆幼苗离子平衡和根际pH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土壤盐渍化是严重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限制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日益严重,对它的修复和改良成为世界诸多研究学者关注的热点。本研究以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灌溉区钙质盐渍化土壤为背景,以啤酒大麦和3个豌豆品种为实验材料,通过分析不同混合盐分胁迫下离子吸收、运输和积累特性,并结合pH原位显色方法,从阴阳离子平衡和根际pH变化着手,比较不同豆科植物根际质子的释放特征,探讨植物根际作用与其盐分离子吸收之间的关系,阐明豆科植物质子分泌在土壤-植物界面改良和修复盐渍化土壤中的贡献。主要结论如下:1. NaCl、Na盐和C1盐能不同程度地降低3个豌豆品种的地上干重,其中100mMNa盐处理地上干重较对照组降低了19%-35%,达显着水平(P<0.05)。100mM NaCl和100mM Cl盐促进了银碗3号和11号根系干重增加,Na盐则显着抑制其根系生长,而盐胁迫对银碗1号根系干重无显着影响。盐胁迫降低了各豌豆品种地上含水量,Na盐处理时达显着水平(P<0.05),其中银碗11号地上含水量降幅最大达19.62%。2.100mM NaCl和Cl盐处理刺激了银碗1号和银碗3号根系伸长和表面积增加,Na盐处理下3个豌豆品种根长和表面积显着降低(P<0.05)。3种盐分处理均使豌豆的根冠比增加,表明地上部较根系对盐分胁迫敏感,并且在NaCl和Cl盐处理下达显着水平,3个豌豆品种均表现为Na盐的毒害作用大于Cl盐。3. NaCl和Na盐处理下,3个豌豆品种地上和根系N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Cl盐处理组,而Ca2+含量显着降低,相同盐分处理下地上Ca2+含量显着高于根系,Mg2+、K+和Ca2+变化趋势相似。NaCl和Cl盐处理组3个豌豆品种植物体内的Cl-含量显着高于Na盐处理和对照组。Na盐对Ca2+和Mg2+吸收的抑制作用大于K+。Na盐处理下,植物生物量下降和根系生长受到抑制与组织中高浓度Na+有关,而溶液中较高浓度的K+、Mg2+和Ca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盐害。4. NaCl和Na盐胁迫下豌豆地上和根系组织中K+/Na+、Ca2+/Na+、Mg2+/Na+和(K++Ca2++Mg2+)/Na+值显着下降(P<0.05),Cl盐胁迫下各比值明显升高。NaCl和Na盐胁迫下,3个豌豆品种的根系选择性吸收系数ASK, Na、ASCa, Na和ASMg,Na均显着增加,而选择性运输系数AT不尽一致。NaCl处理下,豌豆优先吸收、富集Cl-,其次是K+;Na盐处理下,豌豆优先富集Na+,其次是K+;Cl盐处理下豌豆优先富集C1-,其次是K+。5.盐胁迫下,植物体内的离子平衡受到破坏是豌豆和啤酒大麦发生盐害的主要原因,减少盐离子在地上部的积累,提高地上部对K+的积累和K+/Na+对于维持地上部的正常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可能是豌豆潜在的耐盐机制之一。6.阴阳离子吸收不平衡是造成根际pH值变化的主要原因,对照条件下豌豆和啤酒大麦因吸收过多的K+,导致阳离子吸收总量大于阴离子,根系分泌K+大于OH-,根际呈现酸化现象。NaCl处理下豌豆和啤酒大麦吸收C1-过高,且高浓度Na+限制了K+的吸收,根系为了维持电荷平衡,从细胞质中释放OH-/HCO3-导致根际碱化。Na盐处理下植物地上部吸收过量的Na+造成了阳离子总量大于阴离子,根际酸化,原位显色时因供应较高浓度的NO3--N, N03-的还原过程需要消耗质子,引起根际pH升高呈现根际碱化现象;而C1盐处理下4种材料地上部吸收的C1-显着高于对照组,计算结果为阳离子吸收总量小于阴离子,导致根际碱化,和原位显色时豌豆根际呈碱化现象表现一致。7.叁个豌豆品种之间离子吸收及平衡存在差异,根际pH变化及强弱有所不同,这可能与植物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和耐盐性强弱有关。正常生长条件下,叁个豌豆品种根际呈酸化现象,根据根际原位显色计算,银碗11号根际酸化能力>银碗3号>银碗1号,而大麦根际呈碱化现象,NaCl处理下,银碗3号根际碱化强度>银碗1号>银碗11号。C1盐处理下,3个豌豆品种碱化强弱顺序同NaCl处理组。8.验证了利用植物阴阳离子平衡理论来判断根际酸化/碱化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肯定了根际pH原位显色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张晓东[6]2013年在《不同生境盐地碱蓬对低浓度硝态氮的响应》文中提出本文以潮间带生境和盐地生境盐地碱蓬为材料,研究了盐渍条件下不同硝态氮水平对两种生境盐地碱蓬生长、离子积累以及根系形态的影响,初步探讨两种生境盐地碱蓬在高盐低氮环境中对硝态氮的高效吸收和再利用机制。结果如下:1.盐氮互作对不同生境盐地碱蓬生长和离子积累的影响高盐(500mM NaCl)明显提高了盐地碱蓬叶片中Na~+、Cl-以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无论是在哪种盐浓度水平下(1和500mM NaCl),5mM NO_3~--N明显降低了两种生境盐地碱蓬的Cl-含量,而且盐地生境盐地碱蓬叶片中Cl-含量始终高于潮间带生境中的含量。高浓度NO_3~--N(5mM)明显提高了植株叶片中NO_3~-和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且在相同NO_3~--N浓度下,高盐降低了盐地生境盐地碱蓬NO_3~-,而对潮间带生境影响不明显。在0.1mM NO_3~--N处理条件下,盐地生境盐地碱蓬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中含量没有明显变化。500mM NaCl降低了两种生境盐地碱蓬的生物量和根冠比。相比盐地生境盐地碱蓬而言,潮间带生境植物具有较高的NO_3~-、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较低的Cl-含量,暗示了其能更好地适应高盐低氮环境。2.两种生境盐地碱蓬对氮饥饿的响应0.3和5mM NO_3~--N预处理后以及进行氮饥饿时,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叶片NO_3~-含量均高于盐地生境盐地碱蓬。与盐地生境盐地碱蓬相比,0.3mM和5mMNO_3~--N预处理后进行氮饥饿,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叶绿素含量、NR活性和光合放氧速率下降幅度均小于盐地生境盐地碱蓬,尤其是在0.3mM NO_3~--N预处理后进行氮饥饿。0.3mM NO_3~--N预处理后氮饥饿对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根冠比没有影响,却降低盐地生境盐地碱蓬根冠比。上述结果表明,低氮条件下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具有较高的NO_3~-储存能力,在环境持续氮素缺乏时具有较高的NO_3~--N再利用能力,能更好地维持氮代谢以及光合性能。说明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能更好地适应低氮生境。3.盐氮互作对两种不同生境盐地碱蓬刚萌发幼苗生长和离子积累的影响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两种生境盐地碱蓬刚萌发的小幼苗(培养皿中萌发14天的幼苗)的Na~+和Cl-含量明显升高,K~+和NO_3~-的含量则呈下降的趋势。在400mM NaCl浓度下,高浓度的NO_3~--N降低了两种生境幼苗中的Na~+和Cl-含量,并明显提高了NO_3~-的含量。相比盐地生境盐地碱蓬幼苗,潮间带生境幼苗始终有较低的Na~+、Cl-含量和较高的NO_3~-含量。高盐胁迫抑制两种生境幼苗主根的伸长,而低NO_3~--N浓度却明显促进两种生境幼苗主根的生长,增加主根的长度和干鲜重,尤其是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幼苗。盐氮互作对两种生境幼苗的主茎的生长影响不明显,但潮间带生境幼苗的主茎长度始终高于盐地生境幼苗的长度。以上结果说明低NO_3~--N浓度刺激两种盐地碱蓬幼苗主根的伸长,尤其是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有利于其高效吸收NO_3~-,维持其在高盐低氮环境中的正常生长。这可能是两种生境盐地碱蓬幼苗,尤其是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适应高盐低氮环境的重要机制。

戴凌燕[7]2012年在《甜高粱苗期对苏打盐碱胁迫的适应性机制及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文中提出土壤盐碱化制约作物生长并导致减产,甜高粱是耐盐碱、生物产量高、可食用和饲用,具有发展潜力的作物。为探讨甜高粱对苏打盐碱胁迫的适应机制,本试验使用NaHCO_3和Na_2CO_3按5:1摩尔比混合的苏打盐碱胁迫筛选甜高粱芽期及苗期敏感性及耐性品种,然后以耐性强的M-81E和耐性弱的314B两个品种为试材,分析了不同甜高粱品种在苏打盐碱胁迫后生长发育、渗透调节、活性氧清除、Na~+吸收与分配、有机酸变化与分泌、叶片解剖结构、叶绿体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及差异,较全面的阐述了甜高粱苗期对苏打盐碱胁迫的适应机制,为盐碱土壤甜高粱种植种质的筛选和栽培提供参考。同时,通过SSH方法获得一批甜高粱抗盐碱相关基因的ESTs,可为甜高粱及禾本科植物耐盐碱相关基因克隆或抗盐碱基因工程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苏打盐碱胁迫下,随浓度升高,甜高粱发芽率逐渐降低,盐害率升高,各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盐碱胁迫对根芽生长的抑制显着高于对发芽的影响,且对胚根生长的抑制尤其严重。根据多个发芽相关指标用隶属函数法对甜高粱品种进行耐盐碱性分析,7个品种的种子耐盐碱性由强到弱的综合排序为: MN3739>M-81E>贝利>Rio>ES725>3222>雷伊。2.经盐碱筛选发现甜高粱各品种在芽期和苗期对苏打盐碱胁迫的耐受性不同。进一步苗期试验表明,苏打盐碱胁迫可降低幼苗植株总重量、株高、根长、根系活力和总叶绿素含量,增加质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的含量。但胁迫后根冠比在不同品种中或升或降。综合分析后认为,品种M-81E具有较强的耐受性,314B表现出较弱的耐受性。3.植物可通过产生渗透调节物质来缓解盐碱胁迫造成的渗透胁迫,还能提高自身抗氧化酶系统活力清除活性氧。苏打盐碱胁迫可增加供试的两个品种甜高粱幼苗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甜菜碱等4个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耐性弱的314B产生更多的渗透调节物质。胁迫还使POD、CAT和GSH-Px酶活性增加,SOD在品种间变化不同,有增有降。耐性强的M-81E的抗性酶系统活力均比314B高,体现出更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甜高粱幼苗地上部的NO含量在胁迫后升高,而地下部则下降。4.盐碱胁迫增加了甜高粱幼苗整株、叶、叶鞘及根中的Na~+含量,但Na~+较多积累在根及叶鞘中;胁迫使幼苗各部分的K~+和Ca~(2+)含量降低,导致幼苗叶、叶鞘及根中K~+/Na~+值和Ca2+/Na+值降低,但离子选择性运输系数TS_(K,Na)和TS_(Ca,Na)明显升高,说明甜高粱从根向叶中运输K~+和Ca~(2+)的选择性强,而运输Na~+的选择性弱。5.苏打盐碱胁迫降低了甜高粱幼苗根液泡膜上PPase酶的水解和质子泵活力,而增强了ATPase酶的水解和质子泵活力。同时,胁迫使H~+/Na~+反向运输蛋白活力显着增强(P<0.05),但高浓度会使该运输体活力显着下降(P<0.05),但仍明显高于对照。6.苏打盐碱胁迫下,甜高粱幼苗叶片具有非常微弱的排Na~+能力,因此,幼苗叶片的泌Na~+行为不是其抵抗盐碱胁迫的主要方式。幼苗根及叶鞘的拒Na~+作用以及根液泡中Na~+的区域化是甜高粱适应苏打盐碱胁迫的主要方式。与品种314B相比,M-81E品种根和叶鞘的拒Na~+能力强,叶片中Na+含量少而受盐碱胁迫的影响较小;根液泡膜上ATPase酶和H~+/Na~+反向运输蛋白活力强,PPase酶活力下降程度小,使得液泡中Na+区域化程度高;同时体内K+含量高将进一步提高其耐盐性。7.甜高粱在受到苏打盐碱胁迫后,地上部及根部各类有机酸及有机酸总量均下降,且未发现主效有机酸积累。PEPC酶在低浓度胁迫时,活力升高,而在高浓度时则下降。盐碱胁迫下甜高粱有机酸含量与PEPC酶活力不存在直接相关性,但PEPC酶活力升高,有机酸含量下降幅度小,若PEPC酶活力降低,有机酸含量就会大幅下降。甜高粱在受到苏打盐碱胁迫时,能迅速降低根外pH值,且调节能力较强。但根系分泌的有机酸量很少,推测甜高粱利用有机酸降低根外pH值的作用很小。M-81E无论地上部还是根部,其各有机酸量及总酸量均比314B高;其PEPC酶活力在低浓度胁迫时升高幅度大,而在高浓度胁迫时下降幅度小。M-81E降低根外pH值的能力更强,可将培养液的pH值从9.34降低到8.81,而314B则只降到9.10。8.苏打盐碱胁迫影响了甜高粱幼苗的生长发育,使幼苗的株高和茎基周长显着降低;使植株基部叶片及叶尖变黄;并使叶片发育滞后,在相同的生长时间内,叶片数变少。胁迫后,甜高粱叶片厚度、中脉厚度和最大导管直径都极显着变小(P<0.01),叶片上下角质层的厚度均极显着增加(P<0.01),下表皮厚度也显着增加。品种314B在盐碱胁迫后叶片变黄面积大,中脉厚度、株高和茎基周长下降的程度均比M-81E大。9.苏打盐碱胁迫使叶绿体膨胀,被膜和基质分离,类囊体膜破坏,基粒片层松散肿胀,有些基粒片层还发生扭曲变形,淀粉粒积累,且形成较多嗜锇滴颗粒;线粒体的数量增加,且分布在叶绿体附近,外膜断裂、消解,多数线粒体内膜上嵴数量减少,甚至消失,结构紊乱。314B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受损伤较严重,嗜锇滴颗粒出现数量多,尤其是叶绿体被膜和基质发生的类似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10.以耐苏打盐碱胁迫甜高粱品种M-81E为材料,使用SSH方法成功构建了苏打盐碱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经Blast比对分析,103个ESTs(81.1%)可以找到已知的同源序列,另有24个ESTs(18.9%)未获得同源匹配。其中只有48个ESTs(占46.6%)有功能注释,而55个ESTs(占53.4%)功能未知或者为假定蛋白。且在推测为假定蛋白的ESTs中,发现大多数ESTs与高粱逆境胁迫后构建cDNA文库中的ESTs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11.根据数据库中的功能注释,结合GO和COG分类发现,在盐碱胁迫过程中,多种基因被诱导表达,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辅酶和无机离子等)和能量代谢、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组成、水通道、信号转导及转录调控因子等。

钱海霞[8]2014年在《玉米导入碱蓬总DNA后代的耐盐性变异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盐地碱蓬(Suaeda Glauca Bge)总DNA导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KL4、吉818、Hr30和美系天杂获得的后代稳定变异系为材料进行苗期耐盐性鉴定和遗传组成比较,在此基础上拟探究外源DNA导入法在改良玉米耐盐性和种质创新方面的有效性。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导入系及受体材料进行250mmol/LNaCl单盐处理,初步鉴定出M-3耐盐性明显,优于其受体;不同梯度的NaCl(0、150、200和250mmol/L)处理下,M-3叶片和根系中SOD和POD活性及MDA和Pro含量发生较大变异,进一步说明M-3具有强耐盐性。2通过SSR分析发现导入系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主要出现两种变异类型。类型Ⅰ:带型和供体相同,而与受体不同,类型Ⅱ:带型与供体和受体均不相同;类型Ⅰ回收特异DNA核酸序列比较分析发现,特异DNA分子片段与供体碱蓬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但不同特异片段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共包括碱基的转换、颠换、缺失和插入四种类型。SSR扩增产物的多态性证明可能有碱蓬DNA片段转移并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但也存在碱基的变异。3配合力分析表明,导入系Hr30-29、吉818-76、KL4-16、KL4-19-1和吉818-99的GCA表现较好,综合性状较好,利用潜力较大,优于其受体材料,值得考虑改良利用。60份杂交组合中,单株产量SCA效应值较高的组合有KL4-19-2×340/137,吉818-76×A632,KL4-16×434,增产潜力较大,可进一步研究其在盐碱地上的利用潜力。

綦翠华[9]2003年在《盐处理对碱蓬幼苗肉质化及水孔蛋白的影响》文中指出稀盐盐生植物碱蓬适应盐渍环境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部分器官肉质化。盐处理影响碱蓬的生长、肉质化及相关生理指标。本实验以盐生植物碱蓬幼苗为材料,用不同的盐及与NaCl等渗的PEG处理,测定肉质化及有关生理指标,并测定NaCl处理下植物根的导水性,原生质体的水渗透性,并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了细胞质膜及液泡膜水孔蛋白免疫杂交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盐处理对碱蓬幼苗肉质化的影响 1.1 NaCl处理对碱蓬幼苗肉质化的影响 从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碱蓬幼苗的不同器官在不同处理时间后的肉质化程度来看,低浓度NaCl(200 mmol/L)处理明显促进碱蓬幼苗的肉质化;较高浓度的NaCl处理(400 mmol/L)肉质化则不明显。其中肉质化最为明显的是叶片,其次是生长茎,成熟茎和根几乎不肉质化。在处理10天左右碱蓬幼苗叶片和生长茎的肉质化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而成熟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则有所降低。 1.2 不同盐处理对碱蓬幼苗生长及肉质化的影响 不同盐处理对碱蓬幼苗的生长及叶片的肉质化程度影响不同。NaF处理明显抑制碱蓬幼苗的生长,其它盐处理下都能正常生长。NaCl处理下碱蓬叶片的肉质化程度最大,成熟叶略大于生长叶。而CaCl_2处理下,生长叶的肉质化程度明显高于成熟叶,差异显着。Na_2SO_4和KCl处理下肉质化程度与对照相似。MgCl_2处理下叶片的肉质化程度最低。说明不同的离子对碱蓬幼苗的生长及肉质化作用不同,Na~+对碱蓬的生长及肉质化起主要作用。 1.3 等渗PEG处理对碱蓬幼苗肉质化的影响 与NaCl等渗的PEG处理和NaCl处理对碱蓬幼苗的生长及肉质化程度的影响明显不同。处理的第叁天,等渗的PEG处理的碱蓬幼苗就出现萎蔫,肉质化程度仅为NaCl处理的0.47倍。说明盐处理并不是渗透胁迫造成了碱蓬幼苗的肉质化。 2.盐处理对碱蓬叶片细胞汁液离子浓度及渗透势的影响 2.1 盐处理对碱蓬叶片细胞汁液离子浓度的影响 2.1.1 NaCl处理对碱蓬幼苗叶片细胞汁液离子浓度的影响 碱蓬幼苗叶片细胞汁液的Na~+和Cl~-浓度都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增大迅速增加,但Cl~-增加量低于Na~+。这些结果说明碱蓬幼苗可积聚Na~+,作为渗透调节剂。 2.1.2 不同盐处理对碱蓬幼苗叶片细胞汁液离子浓度的影响 在不同盐处理下,叶片细胞汁液中Na~+浓度不同。钠盐处理下,叶片Na~+浓度高于其他非钠盐处理的,其中,不同钠盐处理下叶片细胞汁液中Na~+浓度为:盐处理对碱蓬幼苗肉质化及水孔蛋白的影响NaCI>N aHCO3和NaZSO;。而MgCI:和CaC12处理下叶片细胞汁液中Na+浓度都与对照相似。不同盐处理下,叶片细胞汁液中Cl一浓度也不同。含Cl一的盐处理下,叶片细胞汁液Cl一浓度高于不含Cl一的盐处理的,其中,含Cl一的盐处理的叶片细胞汁液中CI一浓度为:KCI>MgCI:、CaC12和NaCI。2.2盐处理对碱蓬幼苗叶片细胞汁液渗透势的影响2.2.1 NaCI处理对碱蓬幼苗叶片细胞汁液渗透势的影响 NaCI处理下,植物吸收了大量的无机离子,使叶片细胞汁液的渗透势迅速下降,并随着盐浓度的升高下降的程度逐渐增大。2.2.2不同盐处理对碱蓬幼苗叶片细胞汁液渗透势的影响 在不同盐的短期处理下,叶片细胞汁液渗透势因盐种类的不同而不同。CaC12处理下最低,明显低于对照,MgCI:处理下与对一照几乎一样,NaCI、KCI、NaZso4、NaHCO3处理都低于对照。2.3等渗PEG处理对碱蓬幼苗叶片细胞汁液离子浓度及渗透势的影响 PEG处理下碱蓬幼苗叶片细胞汁液的Na+、C1一浓度明显低于NaCI处理,与对照之间无显着差异。PEG处理下碱蓬幼苗叶片细胞汁液的渗透势显着高于NaCI处理下的渗透势。说明PEG处理使渗透势下降不多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无机离子吸收比较少。3.NaCI处理对碱蓬根导水性的影响 和对照相比,NaCI处理后根的导水性显着升高。用HgCI:处理后,NaCI处理的和对照的根的导水性都下降了,与其自身没有加HgCI:之前相比差异显着;DTT处理后,NaCI处理的和对照的根的导水性都基本恢复到了自身对照(没有加HgC12之前)水平。4.NaCI处理对原生质体的水渗透性的影响 于低渗溶液中测定原生质体涨破时间,发现NaCI处理后,涨破时间明显短于对照,表明NaCI处理下原生质体的水渗透性明显高于对照,这是由于原生质体质膜的水通道增多或活性增加造成的。5.NaCI处理对水孔蛋白的影响 与对照相比,NaCI处理后质膜和液泡膜水孔蛋白量增加,说明NaCI处理促进了质膜和液泡膜水孔蛋白的表达。

赵维维[10]2015年在《囊果碱蓬对盐渍和干旱环境的适应性》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囊果碱蓬(Suaeda physophora)为材料,研究了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种子和幼苗阶段的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子叶在囊果碱蓬早期幼苗建成中的作用。初步探讨囊果碱蓬对盐渍和干旱环境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结果如下:1.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未进行任何处理的种子(对照组)和700mmol·L-1NaCl预处理并干燥过的种子(处理组)同时开始进行萌发实验。8h后,处理组的种子萌发率达到65%,而对照的种子萌发率仅为10%。处理组种子的吸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处理组种子快速吸水有利于其快速萌发,而种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快速萌发有利于幼苗的成活。处理组囊果碱蓬种子质膜透性、MDA含量、叶绿素含量、自由基含量以及抗氧化酶(CAT、SOD)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变化。说明高盐预处理并干旱后的种子与对照相比并没有受到明显伤害。2.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刚萌发的小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300mmol·L-1NaCl预处理下囊果碱蓬刚萌发的小幼苗干旱并复水后成活率与0mmol·L-1NaCl下萌发的小幼苗干旱并复水相比显着降低。0和300mmol·L-1NaCl预处理小幼苗干旱再复水后成活的小幼苗分别与0和300mmol·L-1NaCl条件下直接萌发的小幼苗相比,MDA含量均显着升高,而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均无显着变化。结果表明囊果碱蓬刚萌发的小幼苗具有较强的耐受干旱和盐渍胁迫的能力。3.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不同盐浓度(1和400mmol·L-1NaCl)预处理后,干旱对囊果碱蓬叶片中K+含量无明显影响,而Na+和Cl-含量增大,尤其是在400mmol·L-1NaCl预处理下。1和400mmol·L-1NaCl预处理后进行干旱处理,囊果碱蓬幼苗叶片的质膜透性增大。400mmol·L-1NaCl预处理下干旱使囊果碱蓬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均降低,而1mmol·L-1NaCl下均无显着变化。1和400mmol·L-1NaCl预处理后干旱处理并复水后的鲜干重均降低。400mmol·L-1NaCl预处理后干旱处理并复水后的幼苗以及叶片存活率较1mmol·L-1NaCl预处理的显着增加。上述结果表明,适当的盐分能增加干旱条件下囊果碱蓬幼苗的成活率,有利于其适应干旱区高盐干旱环境。4.子叶在囊果碱蓬幼苗建成中的作用1和400mmol·L-1NaCl处理下,在光照条件下的(12h光照/12h黑暗)幼苗成活率和干鲜重均比在黑暗环境中(24h黑暗)高。子叶遮光降低地上部分高度、地上部分有机干重和单株叶片数量。NaCl处理对幼苗的成活率没有显着影响,但是子叶遮光在400mmol·L-1NaCl处理下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最明显。1和400mmol·L-1NaCl处理下,子叶中的Na+含量均比真叶中高。1mmol·L-1NaCl处理下,囊果碱蓬子叶中的K+/Na+较真叶中低,但是盐胁迫下的K+/Na+较真叶降低的程度小。400mmol·L-1NaCl处理降低子叶和真叶的光合放氧,相比之下真叶中降低的更明显。总之,盐渍条件下子叶可以通过Na+的区域化作用和比真叶更稳定的光合能力为囊果碱蓬早期幼苗度过极端干旱和盐渍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盐地碱蓬和小花碱茅对NaCl和Na_2CO_3抗性的比较研究[D]. 陈冠宜.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 NaCl和Na_2CO_3对盐地碱蓬和玉米胁迫效应的比较研究[D]. 曲元刚.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3]. NaCl和Na_2CO_3对盐地碱蓬胁迫效应的比较[J]. 曲元刚, 赵可夫.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3

[4]. 两种典型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应用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研究[D]. 李瑞利. 南开大学. 2010

[5]. 盐胁迫对豌豆幼苗离子平衡和根际pH变化的影响[D]. 李先婷. 兰州大学. 2013

[6]. 不同生境盐地碱蓬对低浓度硝态氮的响应[D]. 张晓东.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7]. 甜高粱苗期对苏打盐碱胁迫的适应性机制及差异基因表达分析[D]. 戴凌燕. 沈阳农业大学. 2012

[8]. 玉米导入碱蓬总DNA后代的耐盐性变异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钱海霞.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4

[9]. 盐处理对碱蓬幼苗肉质化及水孔蛋白的影响[D]. 綦翠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10]. 囊果碱蓬对盐渍和干旱环境的适应性[D]. 赵维维.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标签:;  ;  ;  

NaCl和Na2CO3对盐地碱蓬和玉米胁迫效应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