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语言,言语,语识,语感
2011 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加之,2017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言课程标准》中也有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语言”一词高频出现,由此可见,语言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关系。以下将按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从“法”“器”“道”“术”的角度展开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教学的论述。
一、语文教学的任务和本位——“法”
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洪镇涛认为,20世纪以后到21世纪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失误,那就是“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学生学习语言,以语文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1]。所以我们要明确:学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
二、语文和语言——“器”
对于“语文”这个词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认为是“语言和文学”;有的人认为是“语言和文章”;有的人认为是“语言和文字”;有的人认为“口头语言谓之‘语’,书面语言谓之‘文’”。不论那一种解释,都离不开“语言”二字。我们可能利用语言学的成果之于语文教学。
三、语言能力形成的途径:语言实践——“道”
(一)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
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复杂的语言现象分为语言(langue)、言语(parole)和言语行为三个层面,认为“语言是言语行为的社会部分”“言语是言语行为的个人部分,是个人对语言系统的运用”[2] 。王尚文认为“所有各科都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的”[3]。那么,教材所呈现的一篇篇课文,都应该属于言语的范畴,是具体的“言语形式”。
(二)借助语识和语感来学习语言
从根本上说,失去了必要的语言知识作为支撑的语文教学,必然是一个无序的、在低水平的教学。刘大为在综合了波兰尼“言传性知识”和“默会性知识”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的知识观,将知识分类为“无意识知识”和“言传性知识”[4],进而用“语感”指称无意识的语言知识,用“语识”专指言传性的语言知识。同样地,王荣生也采用“语感”和“语识”这一说法,并展开了对语感教学的课程论思考[5],从八个角度辨析了语识和语感的不同,认为两者缺一不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语感与语文教学
王荣生认为母语的语言学习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状态,另一种是课堂状态。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习得的效率,应该更多地聚焦于后一种状态。并且在两种不同状态中,学生和教师的情况也会不一样。学生处于语感状态或语识与语感共同作用的状态。老师则要处于语识状态。教师应该理性认识要发展学生的哪些语感,要通过哪些手段去发展,充分使课堂的状态接近于自然的状态。
1.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据脑科学研究,儿童在3~9岁是全脑学习语言,9岁之后特别是12岁以后,其脑部神经功能逐步开始分化,语言学习功能逐步转移到右半脑,因而其语言学习效果不如九岁之前的全脑学习,所以小学阶段应该鼓励多读多背,多积累优秀语料,为以后的发展助力。
2.通过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真正高层次的语感力的形成,是离不开有意识的语感训练的。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实践是多接触,多背诵、多写多说、多运用。语感的分析,是分析语言的“言语形式”,分析如何精取词语、构造句式、巧用修辞、把握情感的。
四、教学方法——“术”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处于语识的状态,要提供条件并引导学生的语言实践,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术”。
(一)美读感染法
美读,是由我们的语文教材的选文构成所决定的,因为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比较多,通过美读将语音、音韵、节奏、声调和连停等,融入读者对言语作品的理解,对无声的语言文字进行有声的处理,有利于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力。
(二)比较揣摩法
推敲是古人练词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可以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比较不同词语的表达效果,练就准确理解作者表达意涵和精确措词的本领。这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三)语境创设法
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在语文学习中,为了促成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可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模拟的,类似于真实的交际语境,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开展感受、品味、分析、运用,甚至是创造语言的活动。
(四)切己体察法
切己体察法,这也是朱熹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该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的实际运作,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和口语交际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所以也是对语言的运用。
五、小结
语文教学因为是母语教学,语文教学要牢牢抓住了“学习语言”这个根本任务,运用有效路径,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识,创设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言语形式进行感受和分析,通过多种方法发展学生的语感,着实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浅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J]//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94.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41.
[3]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J].浙江师大学报,1996(01):73.
[4]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32(09):16.
[5]王荣生.语感、语识与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感教学的课程论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6(29):4;7
论文作者:张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
标签:语言论文; 语感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言语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状态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