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与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企业融资与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陈锦旗[1]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文中提出融资结构理论始终是财务学中最具有争议的课题之一,也是国际金融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和资本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中国上市公司将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可以选择,公司融资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此时,研究中国公司的融资行为以及决策依据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公司融资结构决策会影响到公司剩余收益的分配、公司剩余控制权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最后会影响到公司价值。本文通过对国外融资结构理论的回顾,对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融资结构的比较,来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特征。大量数据说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的比重远远超过债权融资,与成熟市场条件下公司融资方式的“啄食顺序”不同,有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同时,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是低下的,不管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募集资金变更频繁,缺乏约束,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银行债权融资存在软约束,使用效率同样不高;公司债券融资具有较高的约束力,但在我国发展受到限制。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出现如此的融资结构,是与我国宏观经济制度有密切联系的。本文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制度背景进行了分析,以便为解释公司融资结构的选择提供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上市公司作为一独立的经济主体,其行为是对环境约束的反应。股权融资偏好正是低廉股权融资成本、低效公司治理结构与低效融资体系条件下的合理选择。根据融资结构理论模型,对影响融资结构选择的公司特征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把治理结构看作上市公司的一个微观因素,同公司盈利能力、收入波动性、资产结构、资产规模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根据我国上市公司2000-2004年面板数据,运用变截距模型综合考察了这些因素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均与资产负债率显着负相关;少数大股东联盟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但不显着;产品竞争能力、资产结构、资产利润率、非债务税盾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经营风险、资产规模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公司成长性与资产负债率没有显着影响。

沈维涛[2]2003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讨论,比较集中在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按照西方经典融资结构理论,融资结构影响并决定治理结构,但是现在的中国上市公司则与此定律相背离。本文从融资结构出发,先评述西方经典融资结构理论,分析影响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的因素,然后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进行剖析,发现理论与实际的背离现象,进而讨论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内在联系,用实证方法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最后提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必须优化股权结构,落脚点在治理结构。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相关概念界定,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归纳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融资结构理论评述。本章介绍了Durand融资结构理论、MM理论、权衡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等主要融资结构理论,阐述了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命题及其相关假设,并对这些理论进行了评述,总体上说,这些理论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但在实践中仍不时受到挑战,融资结构理论远未完善。 第叁章:企业融资方式比较与选择,本章从叁种角度对企业融资方式进行划分,比较分析了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介绍了国外两种典型的融资模式: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与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从比较分析的结果看,两种模式各有特点、优势,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从两种融资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看,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受经济体制、金融经济制度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分析。本章以大量的数据说明中国上市公司内源融资比例很低,上市公司偏好外源融资和股权融资,这与融资结构理论和国外企业融资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原因主要是融资成本偏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认为过于偏好股权融资不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和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对策。 第五章: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本章首先分析了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联系,认为融资结构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同时也受文化、法律等环境因素影响。阐述了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和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的产生与特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两种模式与不同融资模式密切联系并各有千秋,从发展的观点看,两种模式都在变革,具有超同性。 第六章: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本章以1994一2001为研究窗口,选用了1994一2001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集合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结论:股权集中度CHS与公司绩效呈现U型,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几乎不相关,财务杠杆与公司绩效呈现负相关。 第七章: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优化股权结构。本章首先比较了公司治理模式,认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主导目标模式应选择内外监控的复合模式。优化股权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必然选择,而优化股权结构可以通过减持国有股实现,在国有股减持方案的选定和实施过程中,关键是定价问题,应兼顾各方利益,尤其是投资公众利益。优化股权结构还可通过“非产权”模式,即把国有股转换成优先股,通过控制权的转移实现股权结构优化,是一种多赢模式。 第八章: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引入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还必须在上市公司的决策机构和决策机制下功夫,引入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非常必要。首先阐述了独立董事内涵和特征,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的形成及原因以及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着重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对进一步实现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衣龙新[3]2004年在《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受此影响,我国部分财务学者借鉴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财务治理理论,希望从财务方面为解决公司治理问题提供参考。实践中,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为解决某单方面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综合研究并提出全面解决方案,才能切实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财务治理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完善,正是适应了这一方面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要求,迅速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本文综合运用现代财务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企业理论及产权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以本金在企业不同层面运动所形成的特定财务关系为研究主线,通过对财务治理内涵、目标等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基于企业所有权安排逻辑,提出了财权配置一般框架,并初步构建了财务治理体系。本文力图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财务治理体系框架结构,期望能够对解决我国企业复杂的财务与治理方面问题有所裨益。本文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共7章。第一部分主要探讨财务治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1、2、3叁章;第二部分对财务治理体系组成部分: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规范进行专项研究,包括4、5、6、7四章。第1章“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本章对财务治理理论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将财务治理理论研究发展大体归结为的两个阶段:西方财务理论界的初步探索阶段和国内财务理论界的初步形成与建立阶段。在西方理论界,很早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就已经具有了相互融合研究的发展趋势,由此产生了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的萌芽。这一阶段并没有明确提出财务治理概念,也没有对财务治理问题进行独立研究;国内财务学者充分借鉴公司治理理论等,结合中国财务理论创新成果,提出了“财务治理”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财务治理结构、<WP=4>财权配置等基本理论问题,使财务治理理论得以最终产生并全面发展起来。第2章“财务治理基础理论”。本章探讨了一些财务治理基础理论问题,包括财务治理涵义、主体、客体及目标等方面内容。其中,财务治理理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本金理论等现代财务理论,以及公司治理理论、企业理论和产权经济学。以上述理论为基石,本文对财务治理主体等基础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财务治理主体是指有能力、有资格、有意愿参与公司财务活动并在公司治理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内部权利机构、个体与法人;财务治理客体则有两种表现形式,在治理框架下具体体现为“财权”,在财务范畴内总体体现为“本金”;而财务治理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形成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第3章“财权配置:基础理论与一般框架”。本章对财权配置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财权配置的一般框架。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问题,有关财权的配置问题贯穿财务治理的全过程。可以认为,企业财权配置基本框架决定了财务治理的一般逻辑和价值取向,对财务治理体系各个部分均具有决定性影响。即企业有什么样的财权配置框架结构,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规范。在明确了财权内涵及其与产权、企业所有权关系基础上,按照企业性质——企业所有权安排——公司治理——财务治理的逻辑主线,本章提出了基于“综合谈判力”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分析框架,推演出“股东为主导的共同治理”模式,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了企业财权配置一般框架。第4章“财务治理结构(上):财务资本结构安排”。财务治理结构主要是由财务资本结构安排、财务组织结构安排和财务运营模式安排叁部分组成,本章首先对财务资本结构安排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财务治理结构中,财务资本结构安排非常重要,它是治理结构的基础,体现的是企业内外部权利主体对企业财务权利基本要求和现实分配。在明确财务资本结构内涵及其与要素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之间关系基础上,企业资本构成可以大体描述为要素资本结构——财务资本结构<WP=5>——资本结构叁层次关系。具体地讲,财务资本结构主要由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等内容组成,企业不同的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安排会产生不同的财务治理效应。第5章“财务治理结构(下):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本章对财务治理结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组织结构安排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财务组织结构安排在财务治理结构占有重要地位,它体现的是企业财务权利在企业内部各个权利机构之间的具体配置。在财务治理框架下,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有其独特的内涵,包含许多特定内容。在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特有的财务组织结构安排问题十分突出,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务组织结构安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股东大会财务组织安排和董事会财务组织安排。其中,董事会财务组织安排中的独立董事治理问题十分重要,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第6章“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机制是财务治理体系的自动调节装置,依据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和一定制度设计,财务机制能够对企业财务治理活动进行有效调节和规范。本章阐述了财务机制的一般原理,深入分析了财务治理机制的内涵及其与财务基础机制之间的内

陈耿[4]2004年在《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运用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和财务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在对“融资结构”的认识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基础上,探讨企业融资结构、治理结构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并结合中国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实际,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目的是希望促进企业融资结构和治理结构的优化,提升企业效率,夯实中国资本市场和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一、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七章,约17万字。第1章 企业融资结构一般理论分析:逻辑起点、涵义拓展与影响因素。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对融资结构的涵义进行理论上的拓展,既承袭了传统资本结构的主要内容,又在范围与内容上对传统资本结构的认识有所突破,从而为后文的展开作好理论上的准备。首先,概要介绍了现代主流企业理论对企业的认识和理解。将企业视为一组不完备契约的联结,是全文展开分析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企业融资结构含义的新理解。与传统认识相比较,本文对融资结构的理解更为丰富,尤其是提出了在公司治理意义上来认识融资结构,更是深化了融资结构的内涵和拓宽了其外延;然后,本章对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着重指出了资本结构理论演进为本文提供的方法论意义;接下来是对融资结构产生较大影响的外部制度、环境因素分析,主要讨论了“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产权制度与企业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及“证券市场效率”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本章最后一部分讨论企业融资结构同公司治理的相互关系,着重分析了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决定性影响和既定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融资选择及融资结构的反作用。第2章 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选择。企业对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比较与选择,是研究企业融资结构所必须关注的一个<WP=4>基本问题。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深入剖析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股权融资偏好。首先,在理论上对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进行了对比分析,这里的分析既包括财务特征方面,也包括不同融资选择对企业权力分配的不同影响;结合我国实际,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融资行为的比较,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呈现出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内”、“外”两个角度提出了对股权融资偏好的解释。在外部原因分析中,提出了“股权成本弹性说”和“收益分离假说”;在内部原因分析中,强调股权融资偏好是内部人控制下的管理层行为倾向;最后讨论了股权融资偏好对企业获利能力、筹资能力与治理结构的影响。第3章 内部融资决策——基于股利政策角度的分析。本章主要从股利政策角度探讨企业的内部融资问题。首先从理论上阐释股利政策与融资决策的内在关系,提出股利政策既是企业的分配政策,同时也是一项内部融资决策;对股利理论进行了简要回顾和评价,并倾向于认为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以及企业投融资决策存在紧密联系;结合实际,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融资从属性”特征,并进而从信息不对称、现行制度约束、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对之提出了解释;最后分析了以融资为目的的现行股利政策对公司的多方面影响。第4章 股权融资结构之一 —— 股权融资的契约结构分析。当在公司治理层面上认识融资结构时,股权融资结构就成为整个融资结构的核心环节。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对股权结构做出不同的分类。本章重点是对股权融资的契约结构进行分析。在对股权契约结构涵义探讨的基础之上,本章对证券设计理论进行了简要回顾和评价;然后探讨股权契约安排对企业权力分配效率的影响,指出一个适当多元化的股权契约安排,或者说一个多元化的股权融资工具组合有利于企业权力分配效率的提高,并且介绍了发达国家企业在此方面的实践;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契约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结构单一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析了结构单一之所以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最后简要分析股权契约结构多元化在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中的运用。第5章 股权融资结构之二——管理层持股分析。本章主要讨论<WP=5>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权力分配及公司治理效率的作用机制。首先是对管理层持股的理论分析,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公司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引入激励模型、信息传递模型与控制权模型来对管理层持股作用于公司治理的传导机制进行解释;第二部分从契约模型角度讨论管理层持股对企业资本结构(负债率)的影响;第叁部分讨论期权制度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机制。然后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对管理层持股的来源、现状、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效应以及现阶段管理层持股制度作用有限的内在原因进行实证分析;本章最后分析了现阶段制约管理层持股制度推行的制度与市场因素。第6章 企业债务融资结构研究。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在企业契约理论的框架内,从“代理”角度出发对企业债务融资结构进行考察。首先是在理论上从代理成本角度对企业负债以及债务融资结构提出解释,并着重分析了债务期限结构与债务类型结构对债务代理成本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债务结构对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然后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研究了上市公司的债务?

刘彤[5]2005年在《基于融资结构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侧重于从宏观层面探讨各国市场体系条件、法律制度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模式选择的不同影响,从微观层面探讨公司治理模式与企业融资结构内在关联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认为,要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就需要强调企业融资结构对目标治理模式选择的决定性影响,寻求与融资结构相匹配的公司治理模式。因此,本文主要从企业融资结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国有企业(国有控制企业的简称)目标治理模式的选择问题,并根据利益相关者适当参与公司治理的观点,着重分析了加强债权治理对改善我国国有企业治理效率的积极意义及其现实途径。 总体上看,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表现出“大股东权力超强和内部人控制混合”的股权治理主导型模式特点,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被认为是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提倡减持国有股、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公司股权分散化的观点被普遍认同。然而,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过程并未对公司治理的改善产生应有的积极效应,大多数国有企业在拓展融资渠道之外并没有体现出融资结构调整对公司治理模式运作的影响。本文认为,在公司治理环境尚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国有企业治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股权治理为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与企业融资结构的主要特征并不契合,不能发挥不同公司治理机制的互补作用,不可能解决企业经营者的选择和监督机制问题,也不可能协调不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因此,根据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特点加强对债权治理工具的重视和运用,可以为目前因矫正股权结构的方案收效甚微而陷入的改革困境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即立足于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现状改善各种治理机制的运作条件和环境,从而以最低的改革成本实现增进国有企业绩效的最终目标。

管仁荣[6]2013年在《基于融资结构理论的我国采矿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愈显突出,迫切需要矿业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加快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受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善以及矿业自身发展水平及高风险特性的影响,多数矿业企业存在融资困境,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西方发达国家经过6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企业融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本文以西方融资结构理论为统领,以发达国家企业融资模式为借鉴,采取定量与定性、规范与实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我国采矿业融资问题及其成因和改善对策,力图对研究和改善采矿业融资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通过大量搜集整理采矿业行业经济数据,以及采矿业上市公司、商业银行授信企业财务数据,对我国采矿企业融资结构特征进行辨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绝大多数采矿企业,特别是民营和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结构不够完善、内源融资能力不足、直接融资渠道受限、间接融资难以获得”的融资困境,需要通过“鼓励内源融资,改善间接融资,拓宽直接融资,优化股权结构”的路径进行全面系统地改进,并重点就采矿企业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的融资机理、存在问题、问题根源进行研究,提出从宏观政策和微观策略两方面改善采矿企业信贷配给、以建立全球矿业资本中心为目标筹划发展矿业资本市场、加快拓展采矿业直接融资渠道等具体策略建议。企业融资结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采取计量建模的方式,对采矿企业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采矿业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关系,样本企业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统计分析表明:我国采矿企业股权结构呈现集中型、国有及私人单一控股股东占主导的股权结构特征。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建议以市场化为导向,采取适当减持国有股、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大上市融资等多种策略,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造,加快建立股权相对集中、投资主体有效制衡的股权结构。并以“紫金矿业”为案例,说明采矿企业股权结构优化的重要意义和有效途径,以及资本市场助推采矿企业加快发展的巨大力量。

代栓平[7]2008年在《创新型企业融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发展创新型企业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创新型企业融资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融资机制设计是一个更加贴近事实的视角。本文首先对创新型企业性质及其融资契约关系进行了界定,然后重点探讨融资契约中的控制权配置、阶段性融资以及资本退出问题,建立了一个阶段性融资下的控制权配置模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创新型企业试点,及其必备的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在中国的发展进行概括评价,并从不完全契约理论角度分析现状的不足,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吴元波[8]2005年在《公司治理结构下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的制度分析》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多种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的观点作为研究基础,采取以理论论证为主、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研究的方法,以金融制度为研究主线,针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及融资方式的发展会提高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绩效并带动整个中国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核心命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共包括十个部分。 第一部分:本部分首先提出本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和一些基本概念的异同,从当前国内外资本结构研究的现状出发指出问题的切入点是我国当前的金融制度。由此出发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以及论文的逻辑框架结构和主要创新观点。 第二部分: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资本结构理论各主要分支的模型及基本观点。并尽量包括了该领域的最新发展,通过综述,说明每种理论都是有条件的,而且由于不同理论强调不同的成本从而会得出不同的融资策略选择。在应用某一种理论解释中国的融资现实时,首先要看中国的现实环境能否模拟这种理论的分析框架。相对而言,我认为,流动性理论和机会窗口理论分析的情形与中国目前的上市公司现状和融资环境比较相近。 第叁部分:分析了我国金融产权的制度性缺陷以及我国企业融资制度低绩效的根源,指明了我国融资制度的叁大缺陷:结构性缺陷、体制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认为必须进行金融体制改革、金融组织的创新以及金融产权的改革,才能进一步硬化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约束和增进资本市场的效率,从而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 第四部分: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德国以及日本在融资结构及融资方式上的异同,并从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融资成本、公司治理与市场效率等方面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治理效应弱化的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立有效的偿债保障机制;建立经理人持股激励制度;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加强对银行的监控力度;培育机构投资者并创造能使他们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加强经理人的外部约束机制。

高正阳[9]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投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企业是投资决策的最终制定者,因此从微观层面上理解企业的投资行为、发现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企业投资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梳理以及评述,总结出各种对企业投资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投资行为影响的途径和机制,从中我们发现影响企业投资水平的因素都可以包含在企业的融资结构和治理结构中,而其影响机制都可以通过代理理论来解释。故本文随后对委托代理理论和西方投资理论的发展和成果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重点从理论上论述了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等融资因素产生的代理行为和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激励机制等控制代理行为的治理因素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构建了一个由代理问题驱动的、内外源融资、治理结构、投资规模之间相互关联的完整的理论分析体系。然后本文以此理论分析框架为基础,选取沪市上市公司收集数据,实证研究了各种因素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影响。通过实证本文发现:资本结构与企业投资存在显着的负关系;负债结构与投资水平负相关;股权结构与投资水平正相关;内部现金流与企业投资存在显着的正关系;董事会结构和激励机制与企业投资水平呈现微弱的负相关关系;以上结论在不同的年度里都是稳定存在的。最后,本文对实证发现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融资选择和投资决策的效率问题,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以及政策建议。结尾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尚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今后本研究的研究方向。

陈敏[10]2006年在《公司治理与投融资效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投融资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提高企业投融资效率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实际经济活动当中,投资和融资却一直处于某种程度的割裂或非均衡的发展状态。构建于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由莫迪利亚尼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创建的MM理论提出了资本结构无关论。MM模型证明,在资本市场完善——自由进出、信息充分、不存在交易成本和税收的情况下,融资结构的选择和企业的价值无关。传统的西方资产投资理论则假设投资项目之间的价值是可加的,也就是说,企业的价值等于企业原有资产的价值加上投资项目的价值,因而投资决策的问题就简化为判断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是否大于零的问题。所以企业投融资决策仅仅是资本成本、投资收益率的确定和比较。这并不单纯是投融资研究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投融资没有和公司治理联系起来,或者说,投融资理论是在“公司管理”的理念框架下发展的,投融资被简化为成本收益的比较,成为一个技术问题。随着企业产权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研究企业治理必须与企业投融资相结合,因为企业融资决定了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治理机制的基础;企业投资决策和运作过程就是治理机制运行的过程,治理机制对企业投资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价值来源于企业投资,完善企业治理的目标之一就是改进投资决策;反过来,投资效率又对融资产生反作用。相对而言,企业融资理论由于和企业价值、企业治理等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得到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的理论研究大多还局限于这一层面,其他方面仍然较为薄弱。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投融资效率问题在最近一二十年才逐步得到重视。经过多年的改革,企业治理在形式上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接近,但却只是“形似”而非“神合”。企业融资方式丰富了,投资效率却在下降;“内部人控制”、“一股独大”等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投资不足和投资过热交替或同时出现,投融资效率低下已危及到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因此,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和实际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问题都迫切需要对企业治理和企业投融资效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这正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本文在导论部分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重新定义了企业融资、投资和投融资效率的基本概念。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综合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在规范研究中运用经验研究和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规范研究进行验证和说明。第一章为全文提供了理论支撑。首先确定研究的假设前提,本文的假设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环境的基本假设,二是关于人的行为的基本假设。前者包括资

参考文献:

[1].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D]. 陈锦旗.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

[2].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D]. 沈维涛. 厦门大学. 2003

[3]. 财务治理理论研究[D]. 衣龙新.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4].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陈耿.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5]. 基于融资结构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D]. 刘彤. 四川大学. 2005

[6]. 基于融资结构理论的我国采矿业融资问题研究[D]. 管仁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7]. 创新型企业融资机制研究[D]. 代栓平. 吉林大学. 2008

[8]. 公司治理结构下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的制度分析[D]. 吴元波. 西北大学. 2005

[9]. 我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高正阳. 江苏大学. 2007

[10]. 公司治理与投融资效率问题研究[D]. 陈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企业融资与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